在成长的道路上,悠悠伴我成长。书香是雨后的阳光,沐浴着我,滋养着我。在书香中成长,就如小船遨游在海洋中,吸取着它的精华。
依稀记得,第一次看书是那么的愉悦,那时,我便贪婪地爱上了书。那天,爸爸下班回来,手里拿着一本《一千零一夜》,爸爸告诉我:书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让我好好读书。自从那天起,我便爱上了书,我喜爱童话里的灰姑娘和王子,因为他们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有一段令人羡慕的姻缘;我喜爱丑小鸭,因为它向往自由与幸福,不愿再做“井底之蛙”,不愿再做丑陋的鸭子;我痛恨白雪公主的后母,因为她的嫉妒,让白雪公主差点失去了生命。书,是一位知识的老爷爷,亲切的教导我们知识;书,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宝库;书,是一条鱼,带领我们在书海中遨游…
在书香中成长。读一本好书,就好像跟一位智者交朋友。悠悠书香,就像浓郁的巧克力,让人沉醉不已。
成长路上,书香弥漫!从五岁的《一千零一夜》到《三字经》,到《爱的教育》,到《窗边的小豆豆》,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无一不让我喜爱。
我从《一千零一夜》中明白了人心的险恶有时会让你失去生命,所以我们要清楚地认清事物和人;从《三字经》中明白了古时候的人的才情和品德是十分让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也要像古人一样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明白了坚持不懈才能成功…其实,书像我们的朋友,细细地去品味,就能从中获得人生道理。
成长路上,书香弥漫!人的一生变化无常,我宁愿去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在这条路中,虽没有华丽的装饰,美丽的风景,但却有书相伴,有书香环绕,这样的生活,怎么不是一个神话呢?
在书香中成长。其实,在我第一次面对书籍时,虽然只看得懂几个字,但是我从字里行间,便爱上了那股优雅清淡的气味—那就是书香。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虽没有旁人的教导,但是我仍旧在书中获取了知识。到现在,我并没有放弃追逐书香,而是更加贪婪地吸取书香。
一本厚厚的书虽然便宜简单,但是每个字都饱含着每位作者与读者的心情。所以,我们要爱护书,让书香伴我行。
在书香中成长。当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我们,就相当于我们又有了一个希望,一个机会。一个让书香随行的希望、机会。每一本书也有自己的寿命,我们要爱护身边默默为自己奉献的书,让书香伴我行。
在成长的道路上,悠悠书香伴我成长。在书香中成长,爱护书,吸取书中的知识。
现在我已经走进了“书香”的大门,我现在总能强烈地感觉到书散发出一股香气,而且这股香气一直充溢在我的身边。
让书香伴我行!在书香中成长!
如今的时代是证书的时代。证书是自我能力的一封自荐信,证书是区别他人的一种身份证,证书是求职就业的一块敲门砖。证书对年轻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扬扬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每个学期都确定一个考证目标,使自己心有目标、学有动力、考有方向,力争在四年大学结束时将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市场营销经理助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电算化、英语中级口译等证书全部收入囊中。
昨天无意中发现了自己很小的时候写的日子,看着那些歪歪扭扭的字和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不禁“哈哈”大笑,但待我静下心想过以后,突然发现,我长大了。
2001年12月25日,小雪,高兴的一天
今天是圣诞节,也是高兴的一天,因为今天我在床边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洋娃娃,这一定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今天可真开心呀!
2003年12月25日,阴,不开心
哎,升四年级啦,作业好多呀!今天是圣诞节,虽然爸爸妈妈也买了礼物给我,但是没有在我起床之放在我身边,也许他们不象以前一样喜欢我了吧……最近也是一回家就让我写作业,老说学习呀学习的,也许他们真的不喜欢我了……
2005年12月25日,大雪,快乐的圣诞节
圣诞节又来啦!爸爸妈妈依旧给我买了礼物,很开心。初二了,虽然他们还是总让我学习呀学习的,但是我已经能理解呀们了。学习是为了我的前途和命运着想嘛,只要这么一想,学习仿佛也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
我长大了,从原来的傻乎乎不懂事的小孩成长为乖巧懂事的女孩了,从原来不能体谅父母的苦心成长到能完全理解父母的用意。
我真的长大了!在记忆的沙滩里,那一颗颗的闪亮小贝壳共同组成了四个大大的字——我长大啦!
成长,人生的一部分,或曲曲折折,或平平淡淡,或轰轰烈烈……却不知,成长到底为何物?
或许——
成长是一份成熟。从无知到青涩,再到而立,老去,渐渐的明白了许多。当不再计较小事,学会了宽容别人时,猛然,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有了许多的朋友,人生的路,人生的路仿佛又向前迈了一步。
或许——
成长是一份责任。学会了承担,学会了负责,不再逃避。当我驻南大使馆使炸时,心中的那一分愤慨,让我们发现,自己已经学会了承担责任,承担那每一个人都应承担的国家荣辱!
或许——
成长是一份改变。不在冥顽不化,不再调皮任性,学会了听话,沉稳。当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浮躁,不在自傲,学会了谦逊,可以听进他人的良言忠告时,猛然间,发现自己改变了许多,增加了一份优雅可亲。
或许——
成长是一份懂事。不再认为父母的付出理所应当,不再认为老师的贡献是职业责任。懂得了许多道理,学会了关心,理解他人。当父母生病时,心中的那一份焦虑,让我们发现了父母对我们的重要:当被别人误会时,一句理解的话语,让我们又多了一个挚友。
或许——
成长是一份失意。成长的途中,有许多的不如意,许多的失落,但,在成长的途中,我们又学会了面对挫折,学会了用笑颜面对挫折!
或许——
成长是一份永远。一个人无论到什么年纪,他都在成长,成长的脚步,一刻也不会停止,一刻也不会停止在成长中学习!
成长到底是什么?其实,只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去体会,都会明白,我们的成长是什么!
纯白的雏菊,浅绿的河水,青黛色的杜鹃山,组成了一个古朴的山城,那里收藏了我成长的足迹。
雏菊.纯白
雏菊就像是一曲淡雅恬静的歌。仿佛有人在你的耳边轻唱。雏菊花海被风轻抚摸,有一种让人心醉的美。祖父总是牵着我的手去家门口那片雏菊花田。我拿着大把大把得雏菊花,跑到祖父面前时,祖父总会用他那双有力的大手把我一把抱起,对我说:“白色的雏菊,不贪恋尘世的浮华,只是朴素、洁白。我们苒苒要像雏菊一样纯洁。”说着从我手中抽出一朵雏菊戴在我的耳际。离开花田时,我扭过头看到一片洁白,纯白是成长记忆中,纯洁的颜色。
河水.浅绿
一条古老的河从身边缓缓流过,河水被水底的大块的石头映成了浅淡的绿色。上小学时的我最喜欢坐在河边的鹅卵石地上,拿一本书,再书海中畅游。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到《飞鸟集》每一本书都让我收获颇丰。把自己藏在书里,偶尔一抬头看见清澈见底的河水,让那颗心有一次小小的游历。浅绿是成长记忆中求知的颜色。
杜鹃山.青黛色
无言的杜鹃山伴着天上降下的伤心泪,让我感到莫大的悲痛。以后,再也没有人会把雏菊戴在我的耳际了;再也没有人会在放学时打开一个楼道灯等待我回家了。那深爱着我的祖父去了,悲痛在时间的消磨下渐渐散去。看着祖父的遗体,我知道还有两个比我更伤心的人。一个失去父亲的女儿和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在脆弱的人面前我不能更脆弱,她们的眼泪可以流下,而我的眼泪只能流回心里。就像祖父说的那样要坚强,要成长起来。青黛色是成长记忆中坚强的颜色。
纯洁、求知、坚强伴着我一路前进,沿着成长的足迹,回首望去,这些收获将会永远刻在我心中。
纯洁的雏菊,求知的河,坚强的山……
大学生的一位老师说:“不可否认的是,研究生面临着比较大的生存压力,但是要平衡自己的方向,在没有生存威胁的情况下,要专注于学习。”他表示,在社会心理普遍比较浮躁的情况下,就要求研究生要拿出宽广的视野来,权衡自己眼前的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基础,“疯狂做兼职是没有自信的表现。”他认为,研究生要从长远来看,看到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坚定发展的信念,不为暂时的困难所束缚,尤其是不要被眼前一时的较小的物质利益所蒙蔽。“在校研究生100万,在我国整个人口结构中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研究生仍然是社会的精英群体,既然是精英群体,就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读研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心理状态,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很困难。不过既然已经上了研,就不要抱怨了,努力想想自己该干啥才是王道。首先需要明确几种好的心态。
1.无论做研究还是做工程,不要期待导师给你太多的指导,这点全世界都一样,不要抱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好的导师能够在大方向上给一些意见,但具体的工作是需要自己去做的。
2.别人没有义务来帮助你,不管是师兄或同学,最可靠的人永远是自己。别人帮助你,要表示感谢,并努力帮助别人。别人不帮助你,也不要抱怨。
3.不要抱怨课程无聊,老师讲的不好。读到研究生,自学能力没有的话不如退学。
4.研究生毕业不见得能找到好工作,好工作是给能力强的人,不是给学历高的人,见到nb的本科生,也要虚心学习。
研究生期间应该做的事情:
1.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30以前你找病,30以后病找你。
2.如果你学的专业,中国不是最好的,那么请好好学英语,请不要说什么英语教育是毒瘤的废话,研究生毕业前,至少也要达到能够进行英语面试的准备。
3.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学着改变自己,控制自己的***。善待你周围的人。
4.学习时间管理的方法,订计划,执行计划。这个习惯会让你终身受益。
5.学习怎么使用googlescholar,包括各类搜索方法
6.争取每一个能让自己能力增强的机会(实习,比赛之类的),个人建议大家要努力争取实习机会,和导师好好商量,3个月的相关领域的实习会对能力的帮助很大。对找好的工作也是一个有利的筹码。
7.每天看书。除本专业的相关书籍外,看半个小时其它方面的书:经济学,管理学,各类书籍。还可以看看一些牛人的blog.
8.养成写东西的习惯。定期写blog是一个好办法,写做是一个锻炼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好办法。
9.多动手,对cs的同学来说,多写程序,多看程序。自己去找英文论文看。
10.培养游戏之外的一些爱好。
11.和别人讨论的时候,先理解别人的观点,学会聆听。写了一些,如果不足,大家补充。
研究生毕业前应该具备的能力:
1.能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口头+书面
2.能够顺利的专业英语论文,基本不要翻译软件
3.对自己的职业有初步的规划和想法。
4.知识面扩大,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
5.身体健康,还能打打球。
6.有一帮不错的朋友,能够互相帮助。
书单booklist:
1.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建议多读几遍)
2.要事第一(学学定计划,规划时间)
3.聪明人的训练(励志的看以上三本就可以了)
4.经济学(第17版)
5.什么是数学理工科强烈推荐
6.人性的弱点
如何充实地度过研究生生活: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一、研究生期间我们应该做什么
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研究领域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
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
3)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
就个人而言,个人心理管理就是经常自我心态调整。知足长乐、量力而行
1、研究和娱乐要相结合
2、凡事都是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要经常有抱怨
3、不要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4、正确面对困境,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
二、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
(小故事)有一个草坪铺路的故事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保护草坪是很难的,因为草坪上的路往往并不是按人的方便性来修的。有一次一个设计师承接了一个项目,交付使用后在这个建筑物的周围全部铺上了草坪,没有路,任人去踩,几个月后,草坪上就分明出现了几条道:有粗有细,然后他就此基础上修路,也有粗有细,结果可想而知。
在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张开你的所有触角,去看,去读,去感受,你会不自觉地爱看一些东西,那是你的兴趣,也是你的知识结构决定的,日子久了,也会出现几条路,这些路也都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标。学会倾听心音,让心来告诉你如何走,就不会被别人的价值观、流行的热点牵着跑。
三、如何进入一个研究领域?
进入一个领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本这个领域最早的`论述专着或教材,比如协作学习,可以看RobertE.Slavin《CooperativeLearning》。当你把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之后,再去读这个领域的论文,你就会因为心中有数而能够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工作必须要先做,不可以在网上乱搜论文,否则,你会感到:看了20篇文章,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还没有形成,这些概念自相矛盾。有此认识还算幸运,有的人恐怕被偏见所引导,还不知道,这是最可怕的。如果你不想虚度大学这四年,关注微信:fighting4years
四、如何选定一个研究课题
对于现在我们研一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不妨多做一些泛读:
1.浏览各有关协会的网站,看看最近召开的学术会议的议题
2.翻翻国内有关的期刊,看看最近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么
根据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会很自然地有所倾向,再多看看你感兴趣的话题,比较之后,也许就形成了你的论文选题了。
PS:听过一句话,不管现在的专业是不是热门,或者多么地不堪,但是,一旦不爱自己的专业,自甘平庸,那毕业的时候真的死定了。不管多烂的专业,先爱她,然后学好她
part2
1、从来就没有太晚的时候
很多人老是说自己基础如何如何差,担心搞不定。有这种心态是很自然的,但是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的能力。人都是逼出来的。我当年本科也是烂的一塌糊涂,但是上了研究生后我说要用三年的时间做一点事情证明给自己。事在人为,才坐了三年的冷板凳,到了毕业的时候论文专利什么都有了(SCI6篇,1作四篇,IF总和超过16,专利一项现在公示)。
2、定位决定地位
我当初上研究生的时候,老听博士师兄们讨论SCI,一问才知道就是发表的文章被一个叫webofscience的搜索引擎收录的文章。虽然中文杂志有一些被收录,但是英文杂志几乎全部收录。于是我就想既然如此直接发英文文章岂不省事。中文文章审稿慢,周期长。另外再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自己以后想走的路。还是直接走国际路线比较好。我毕业的时候所有的文章都是英文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觉得英文文章不是太难。
3、导师的层次决定你的层次
如果你是一个勤于努力的人,想要飞的更高的话,导师的层次决定了你的层次。以我导师为例,他在我们这个这个方向研究搞了几十年,是国际公认的牛人之一。所以他接触的都是我们这个方向一流的人物。他也经常邀请一些大牛来所以做报告。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而一般导师的学生是不能有这个机会的。他看问题和做事的方法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选择导师很重要,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4、交流很重要
通俗的说法就是多和牛人聊天。什么是牛人,我的看法是比你自己强的都是牛人。所以不$2教授博导,副教讲师,还是前辈师兄,只要能就某一个问题和你讨论,都是学习的好机会。我这三年聊的最多的就是和我的副导师也是我导师的在读博士,刚开始聊很具体的问题,后来讨论的面就比较广了。三年下来,感觉就不一样。当然为了准备讨论的题目而翻看资料论文,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5、文献要多看
刚开始看文献的时候,什么杂志都看。到后来就发现了本专业的主流杂志,所以这几个杂志几乎是每期浏览,重点阅读。一个杂志一旦成为了本专业的主流,那一个定有很多年的积累,对于一个初入此到的新人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webofscienc提供文章的引用报告,对于一篇文章可以查到其引用的详细相信,通过引用可以到了解导这篇文章的分量。当文章看到一定数量之后,你也会发现其实一个方向,做的最好的往往就是那几个到十几个小组。这样的话就可以对这些小组的文章进行系统阅读和跟踪研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术界也是另外一个江湖,不了解江湖的形势怎么能混的下去呢?.
6、水平是慢慢提高的
大家都想发IF高的杂志,但是水平的提高是一步一步来的。像我刚开始的论文投在IF一点几的杂志上,到了研二就投到了IF四点几的杂志上。所以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从良到优还是一个过程。欲速则不达。
7、活要***漂亮
很过国际一流的杂志,文章的组织,图表的设计都很漂亮,还有老外的ppt一般也做的比我们要好。有人说有了好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不会完美的表达自己的结果也算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一个好的研究人员,不光需要做出好的工作,还需要将此工作介绍给同行的能力。一篇好的论文不光是一篇好的报告,应该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回国头来看,现在自己对当年发表的论文在构图方面还觉得的有很多地方做的不是太好。当然了现在的眼光也很当年不一样了。像Latex这样的软件学会了还是很有用的。
8、要有一点历史知识
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历程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最好做一番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横向的就是和其它的学科发展相比较,认识到本学科现在所处的地位。纵向就是比较它的发展过程,如果该学科现在热,为什么热,如果冷,为什么冷。一两年看不出来,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这样一个范围,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很多国外专业的经典书籍一般第一章都是介绍学科发展历史的。
9、如何找牛人
下面几个办法我觉得还不错,大家试试如何。
一个是本专业的主流期刊,里面的编委都是在本领域成名的人物。
第二就看本专业的会议的顾问名单,再烂的会议也能找几个牛人来充充场面。至于他们来不来开会就另当别论了。
第三一般一个成熟的学科都会有国际的学术团体,学会。像APS,ACersS,IEEE等。
这些学会一般每年都会有年会,会上一般都会发几个大奖来肯定牛人鼓励后进。找到这样的获奖名单,一个一个的看,也会找到不少已经是牛人或者快要成为牛人的人。对于本专业的牛人,尤其是国际上认可的那些人,要知道他们的名字,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成名。用webofscience,很容易找到某个人最高引的文章。不管懂不懂下载下来看看,如果你能从文章里面看出来该文为何高引,你的水平也就很不错了。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开端,是人生中的关键一步。回顾自己的基础研究学习生活,主要有以下几点:
1、持之以恒的精神。基础研究工作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一旦我们确定一个研究方向以后,尤其是对于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言,没有近似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这个的研究过程是一件非常艰难和困苦的事情,这个过程有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这期间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坚持。记得2004年8月在交大的一个高级力学培训班上,一个交大的教授讲他研究的一个项目已经有1年多了,但是毫无进展。哈佛大学的锁志刚教授说再坚持一下,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坚持是我们最终解决问题的心态,具有这个心态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2、开放合作交流的意识。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由于自己知识积累有限。因此要经常与自己的导师以及领域内的教授进行讨论交流,他们的一句话往往会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关键。这个过程往往是判断你的观点正确与否的一个途径。这个过程也是培养自己具有团队意识的过程。另外对于一流的大师我们也不要惧怕,要敢于表达自己点观点,有时候哪怕即使是错误的。
3、保持一个好奇心。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对于启发自己的思维以及解决自己领域的问题有时会起到柳暗花明的作用。对于新的科技报道以及进展,要了解要思考。对于新鲜的事物要具有想了解的想法。一个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是培养自己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前提,也是使自己进行创新的原动力。
总之,做研究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进行,不能为求一时的结果或成绩而违反科学道德,要有耐心、恒心和自信心。用钟万勰院士的一句话就是:“科学研究,要独立自主,要走自己的路;人生不会一帆风顺,难免有不如意事。把握住自己的方向,毋为一时得失所惑,切要,切要。”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