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当中,总是酸甜苦辣的。每一天,每个人,都有着他的苦与乐。
多彩的季节,苦乐的年华。每一次苦与乐的经历,都是我们成长的标志;每一次苦与乐的经历都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每一次苦与乐的经历,都让我们明白很多道理。
生活中,难免遇到坎坷,而在踏过坎坷之后,自己增长了很多知识,在学习知识中取得了快乐。我觉得,生活如同一杯茶,虽然苦涩,但不会一直苦,你总会尝到其中回味的香甜。生活也像一杯咖啡,苦中带着甜。其实在生活里,苦是乐的基本,没有苦,怎么会有乐呢?
像《绿野仙踪》一般。小女孩,铁人,小狗,稻草人,他们一起去寻找自己所求之物,在路途中,他们经历了多少苦难,遇到了多少坎坷。可是,他们在苦中学习了很多很多的知识,甚至在遇到这些苦难之后,找到了自己所想要的'。这就是所谓的苦中之乐。
在生活中也一样,表面看着自己很苦,但其实你已经得到了很多,得到许多知识,学会了很多。这样的话,苦中收获了很多自己所缺的,得到了这些,你还不快乐吗?
没有哪一个人没有烦恼的,没有哪一个人没受过苦的,也没有哪一个人永远不快乐的。所以,只要当你觉得自己苦时,想想自己从苦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就会豁然开朗。
苦与乐中我们在成长,成长的过程中也少不了苦与乐。因为有了苦于乐,生活才变得多彩,我们才会学习更多知识。
苦是为了让我们懂的更多,乐是为了让我们生活美味;苦是为了锻炼自己,乐是为了让自己放松;苦是为了磨练意志,乐是为了点缀生活。
我一直佩服有才能的女子,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闾丘露薇无疑便是代表。以报道全球重大新闻事件而闻名的女记者,时刻奔赴在新闻的前线,的确是行走中的铿锵玫瑰,这一次她用对比的方法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示在读者的眼前,相隔七年,两个视角看自己的变化,审视自己。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关于大学”与“关于选择”。关于大学:“七年之前,我想,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大学的四年,正是自己人生转折的四年。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恋爱,学习如何面对这个社会,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七年之后,我明白,人生会怎样,不是依靠一句话来支撑自己,而是依靠自己形成清晰的价值观,依靠自己应对变化的能力。”许多人都将人生的`转折点强加于大学,我们不是非大学不可,只是我们需要一个支撑,需要一个理由让自己思考。关于选择:“七年之前,人生时刻在进行选择,关键是,在选择的那一刻,要知道自己的长处以及要什么。七年之后,这些年,我经常收到很多年轻人的来信,询问我,在求学以及工作的问题上,如何进行选择。我总是告诉他们,既然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学习为自己做决定,并且承担后果了。”人一生中总是做着选择,一切命运的变化都是因选择而起。而往往我们敢于选择,却逃避后果。
《行走中的玫瑰》实际上就是闾丘露薇审视自己的回忆录,我们或许可以从书里可以看见一个女强人背后的成长历程,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人敢于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
古人云,“日省三身”。我们理应停下脚步,好好看看自己,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整装,继而重新起航。
读书有苦有乐,苦中带甜,甜中掺乐,乐苦掺半,其中情趣无穷。而我认为,读书的苦与乐完全取决于自身对读书本质的理解与个人的读书。对书我是别致的钟爱,总是很自然的走进别人的情感世界,身临其境的欣赏异域的美景,我的面部表情完全由她来主宰,那种愉悦的感受甚至让我不想离开以至于被她永远淹没。
我喜欢阅读,所以对她亲切有加,常常留恋于那拧我心弦的文字,优美的语段,深情的感慨以及令我触目惊心的一幕幕情节中。正如前人所言:“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的确是这样的,书中的精辟言语,又何尝不像是一位德才双兼的导师所言,与这样的人交流,你会不快乐?你会不兴致激扬吗?
但读书有时也会令我痛苦与烦闷,曾记得在读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时,那时候我上小学4年级,对书中的语言很是不理解,不明白文章内容,磕磕绊绊的,几天下来,厚厚的一本书也没被我翻看几页,觉得难啊!一段得反复看几遍才难往下继续,那时我真想放弃,与其这么痛苦的读,还不如不读!
其实我确实是先放下她了,但当我初中再看她时,觉得并没有刚接触时那么辛苦,想来主要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因为那会儿我首先害怕她太厚,自己啃不动,内心先否决了自己,找下了不能完成的借口,所以收获了读书痛苦的果子,在毅力面前人是如此脆弱,也许那时会很辛苦,但你收获的更多是别人想要却没坚持下来的东西,不仅包括知识上的收获,还包括来自精神领域的升华。说到底,读书的苦乐还是取决于自身的态度,与书为友,能够让自己成为一名高尚的人,何乐不为呢?
到杨树林里转转是我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只是最近连续不断的`雷雨天气打乱了我的步奏。一是地面的潮湿,一是蚊虫的叮咬,那片日日走过的树林中的小路也早已被葱茏的野草所遮挡了吧。
再次走进那片树林已是夏天将尽之时。透过稀稀疏疏的树叶间隙我分明地看到了辽阔明朗的天空。那些没有消失的昨夜星辰依然挂在空中,蓝色的底子,银色的光芒,半明半昧的,如此空阔的背景,简直就像一张静态的充满禅意的水墨画;露珠饱满而圆润,滚动在草叶尖,如一双充满多情的双眸,晶莹闪亮。夏夜,夏夜就是一位温情可人的少女吧。高处的树枝间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宛转悠扬,让人不自觉地心情随之飘逸起来。
没有风,那些杨树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粗造的树干上遗留下许多蝉蜕后留下的空壳,静静地,依然保持着爬行的姿态,陷入沉思状。我想,这大概就是这个季节里所能够给我们留下最值得思考的一处展品了。禅宗说,大地上的一切无处无时不在向我们说法,它们都是有情和无情的组合,同样地涵盖着亘古宇宙的无穷奥秘。望着那些早已脱身而去的空壳,我不禁哑然失笑。是呀,去的总归要去,卸下的也许是一种负担,只有放下了才能获得重生之后的欢唱。听,高处嘶嘶不断的蝉鸣不是一首很美妙动听的音乐吗?佛经里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生本来不就是这样吗?
不远处,地面的草层中零星地点缀着一些蓝色的喇叭花,没有人播种,它们依然一年年地开放,蓝色的如此圣洁,让人心神为之一动。我不自觉地走进那些蓝色的花前,默默地看着,心中闪过一丝说不出的温馨与激动。喇叭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花,几乎没有谁去刻意种植。它们并没有因为失去人们的钟爱而放弃生存下来的勇气,而是一年年地固守在那里,像似约好了似的,一年一年地,定时发芽,定时开放。有时一株喇叭花会开得很久,从夏初,到深秋,荒野里,田园旁,或是平静的小路边,都能看到红色的或是蓝色的喇叭花在盛情地开放。
这样一片树林,这样一个宁静的早晨,我感觉一个人走走看看,实在是一天中快乐的开始。
寂寞的人总会用心记住在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在每个星光坠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着寂寞。而不甘寂寞的人,随着日子的渐渐消逝,也习惯了行走在消逝中。
岁月如梭,许多色彩渲染后的记忆,也就在反复中消逝了。从你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命运便会赋予你一个无形的东西,那便是记忆。童真时候的无忧无虑,嬉戏、玩耍。美好的时光总是会渐渐消逝,直到走进了学堂分清楚什么是辛苦,才在记忆中寻找童年的影子,去回想那时的美好回忆。与其这样费力的回想,还不如学会放弃。因为,有些事情你越想忘记,就记得越牢,可是一旦你忘记了,那么你也就放弃了。可是放弃,又往往是消逝中一种最残忍的方法。所以,无论是甜蜜的,苦涩的,彩色的,灰色的记忆,他们始终没有翅膀,无法飞到我想要他们去的地方。那么,就让他们慢慢的消逝。时间是磨灭记忆最好的方式,我行走在如歌的岁月中,看秒针重复着一次次的轮回,行走在消逝中。
我们时常挂在嘴边最珍贵的,便是“情”。可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于是,这一切的亲情,友情,爱情也渐渐的行走在消逝中。人们习惯性的用美好的文字去诠释生活的完美,用诗意的语言去讴歌生活的美好,可是,真正的完美生活存在吗?这一切的一切都开始因消逝而变得不完美。什么“两肋插刀”,什么“孝子慈孙”,什么“海誓山盟”,如今的社会里,这样的典例只会被罗列在新闻报刊上。有那么一句话:“不是世界欺骗了你,是你看错了世界。”恐怕在现在应该把这句话改成:“不是你看错了世界,而是世界欺骗了你。”可是,人终究是要生存的,社会也终究会这样发展,我们也无力去改变些什么,所以只好让这些事风化,行走在消逝中。
每天的日升日落,群星繁芜,田园小径,身边的友人,亲人,他们都只不过是生命中的过客。走过了,也就不见了。就好像生命中的得与失,得到了,会有短暂的满足感,但你终将会失去。不要因失去而抱怨命运,不是命运捉弄你,而是你不懂得握紧命运。就像沿路捕获的风景,留下的不过是一步步的脚印,始终会被风化。所以,无论是风景,又或是亲人,他们终将离你远去,既然迟早会失去,不如好好地把握现在,让现在定格。只要曾经拥有,即使渐渐消逝了,也是满足的。何不带着愉悦的心情,行走在消逝中。
忘却繁杂,洗净铅华,淡然行走在消逝中。
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呢?吾曰:心境不同。
读书亦是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读书时,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如同会品咖啡的人,读书时,能够品出书的韵味,能够进入乐之境界。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读书的乐之境界呢?
首先,要忘记苦境。当今的学生,大都说读书苦。固然,与升学的压力,扼***了学生们读书的兴趣,不过,一些学生们不会从读书中找到乐趣和价值,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大多愁眉苦脸,见书生厌。古今之人读书时的心境为何会有如此的差异?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无法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久而久之,看到书就心烦气躁。我认为,这不是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这批新新人类的心境出了问题。
心不静,则难成事。不是读书苦,而是我们无法抑制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当今丰富多彩的生活,早已俘虏了不少同学的心。读书与娱乐相比,读书当然是苦的。此外,读书之悲苦,是因为我们太强调功利性。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读书的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读书本是无功利的,带着功利之心读书,读书还会有趣吗?还是林语堂先生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看来,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安顿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关于读书,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阅读,唯有如此,读书之乐境才会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令人豁然开朗。我以为,读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自己的眼睛读书,这是低级的阅读;另一种是用生命来读书,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只有用生命来读书的人,才是真正会读书的人。此时,读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享受美好的人生。
只有畅游书海,我们的思想才会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在书中,我们可以与自然对话,可以与社会对话,可以与大师对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我们无所不去。在书中,我们可以认识孔子和庄子,可以认识屈原和文天祥。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荷马与巴尔扎克,可以了解雨果与华兹华斯,可以了解卢梭与康德。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完善,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甚至可以成为大师——没有一个大师不是书滋润出来的。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读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我们太怕考试的分数低,太怕输,太怕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神,太怕孤独。
如果书是帆,良好的心境是风,那么,读书之乐便是那探险的远航之船了。
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路上走着。是什么在消逝,是什么在怎样的消逝?
只是我们仍然一直走着。行走在消逝中。
——题记
依然是那片天空,云来了又去;依然是那片大海,水退了又涨;依然是那片丛林,花谢了又开。
还是那些人吗?来来往往聚聚散散。还是那些事吗?哭哭笑笑缠缠绵绵。还是那条路吗?匆匆忙忙进进退退。
都是些什么,在消逝?
一些人只是过客,他们的轨迹在我的生命中消逝了;一些事只是浮云,它们的过往在我的记忆中消逝了。
都在消逝中,都是真正的消逝了吗?
那些青葱的岁月,稚嫩的仰望着天空的时光,哭过笑过的花样年华,它们都消逝了吗?那些可爱的人们,陪我度过美好时光的朋友,我想永远珍惜的人们,他们都消逝了吗?
是不是真的是在路上,路边的风景,都要随着步伐的迈进而消逝?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消逝中,我们才可以行走?
过去的我们,天真烂漫,幸福的过着每一天,开心的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渐渐的,我们发现那些快乐越走越远,要离我们远去。渐渐的,在这些快乐消逝中,我们慢慢的在成长。
现在的我们,懵懵懂懂,谨慎的珍惜着每一天,多愁善感的体味着青春的滋味。渐渐的,那短暂的青春也即将随风飘逸空中。渐渐的,在青春的消逝中,我们慢慢的成熟了。
以后的我们,意气风发,大胆的尝试着每一天,自信的感悟着人生的辛酸。渐渐的,那些辛酸也终究要埋没在途中。渐渐的,在辛酸的消逝中,我们慢慢的发现了生活的美好。
只有一些东西消逝了,才会有一些东西出现吧。其实那些消逝了的并没有真正消逝,它们是化作另一些东西,继续伴你行走。这样我们便可以发现,一些人消逝了,他们是化作了天使,在无形中守护着你。一些事消逝了,它们也化作了风,在冥冥中助你行走。
这样,我们才会理解消逝的真谛。云去了,是为了再来;水退了,是为了再涨;花谢了,是为了再开。消逝,是推进着行走的步伐。消逝,是为了更好的重生。
那些历史的文明,消逝了,却日益灿烂辉煌。那些自然的生物,消逝了,却日益繁茂缤纷。消逝,不是退后,而是更好的进步。
我们的生活,绵延出长长的轨迹。那条通往未来的路上,布满了我们脚印。只是难免风风雨雨,会把过去的一些脚印侵蚀洗濯。我们会为一些脚印的消逝而难过,会为一些脚印的消逝而悲痛,会为一些脚印的消逝而失落,会为一些脚印的消逝而惆怅。只是不论我们为了消逝的脚印会演化出怎样的心情,我们还是要向前走,我们还会有新的脚印。然后那些脚印也消逝了,仍然会再有新的脚印。这样随着一些脚印的消逝,随着一些脚印的出现,我们在渐渐逼近自己的未来,那儿有我们的希望有我们的梦想。这样,路途中消逝了的,会引我们走的更远,走向未来的终点,走向梦想的彼岸。
这样,就可以释怀了吧。
要记得我们一直在路上走着,随着消逝走着。
不断前进,永不停歇。
我们,都行走在消逝中。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