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看似理论很强的书籍,其实不然。里面很多的教育心理学原理,都是通过实验的形式让我们了解实验所蕴涵的科学道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结合的教学实际谈谈教育中的期望、表扬与批评。
美术教师往往任教的班级较多,个别教师也许就忽略了评价反馈这块内容。从书中学习反馈效应实验中可以看出,反馈的重要性。反馈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及时、准确、具体地了解自己学业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因此,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做出评价,美术作业如果一直不评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美术课的评价比起其他课程来说,显得更加重要。美术是一门审美艺术的课程,没有什么对和错,只有美与不美,不能一味的给学生打上等级。
佩奇的评价实验说明了具体的评语更有效。美术作业如果只是一味的打上等级,也许就失去了评价的作用。美术的作业要有具体的评语,这个评语不一定是教师最终的书面语言,可以是来自的学生的,也可以是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口头语言的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要展示出来,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有了具体的评价语言,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进步。
书中的一些实验向我们验证了一些教学行为,让我们的教学行为,变得有理可依。总之,细细品读本书,会让我们的教育变得不再迷茫。
在近三十年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中,学校心理学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在发达国家里,作为心理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学校心理学十分热门,是最有生机、极为活跃的一个新兴领域。
《学校心理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普通心理学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教育人员学习本专业的必考课程。
《学校心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国内外发展沿革、动态和最新展望;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性质和专业化途径;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成长等。
读了《学校心理学》这本书,使我对学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有一个基础的了解,通过对课程上述主要内容的学习,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去,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学以致用是现代科学孜孜以求的基本目标。
目前人类处于世纪的转折点,置身在这光怪陆离、瞬息万变而又注重实效的信息化社会,学以致用这一论题更是受到全社会的瞩目。心理学近百年历史的经验教训,大家意识到: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生长点在于应用,而应用心理学繁荣的立足点则使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大众。
近年来,有关中小学教师辱骂、体罚学生的报道,有关教师教学质量差的报道,屡见于报端。当社会各界纷纷谴责这些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时,那些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们,更倾向把这些问题归之于“专业素质不够”。因为大部分教师并不是故意与自己的学生为敌,他们缺乏的,往往是正确有效的方法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21世纪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但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倡导的观念和教师自身内在的观念,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或不适应,是当前教师的普遍困惑。
本书对引导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学校氛围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值得大家阅读。
男人实施暴力、、不忠、***人的消息此起彼伏,人们往往从道德的层面去指责、批判这些行为和人,《扭曲的心理—为何男人憎恨女人》这本书会让我们跳出道德层面上的评判和指责,更多地了解男性心理、理解男性心理、了解这些男人为什么成为这样的男人,从而更好地保护好自己。
《扭曲的心理—为何男人憎恨女人》作者亚当·朱克思,英国心理学家。亚当·朱克思的主要工作是治疗那些对女性有暴力、虐待倾向的男性。他亲眼看到男姓暴力的受害者,也看到了暴力所造成的种种伤害。
作者自述,开始写作这本书,源于某一刻,当时,他发现自己心中竟然存着一股强烈的感觉----对女性的憎恶,其强烈程度胜过弗洛伊德所谓的“正常的蔑视”。由于这个发现,他感到震惊和恐惧。同时,他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男性心中也怀有类似的憎恶感。
作者希望他的理论能帮助女人了解男人,并且过着更有成就感、更独立的生活,不用再看男人的脸色行事。男人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好地了解、理解、接受自己,有助于克服人性上的弱点,成为更优秀更幸福的男人。
从某个程度讲,现实生活中对男人的很多不理解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其产生的根源:他们为什么如此的强势,与他们的沟通为什么有这样的难,他们为什么无法与人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他们为什么会反复无常,他们为什么会使用暴力及其他不良行为等等。
作者说“这是一本能让世界震惊的书”。全书读下来,内心颇感震惊和恐惧,对男性强大的憎女心理有一种绝望感和无力感;同时,也会对男人多一分怜惜和理解,深切感受到男性成长中的不易、痛苦和无可奈何,有些事情也不是他们自己可以控制的。
此书读来甚是不易,对读者的专注力、理解力、思考力要求得比较高;仅“导论”就需要多次阅读和深入理解。全书内容以心理学观点为主讨论轴,呈现出大量的案例、心理学不同派别的理论、心理学术语、女性主义者的多种观点等,作者以相对客观、理性、全面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比较和分析,或支持或反对某些理论和观点,并不断说明和强化自己的观察、观点和结论。
要求更高的是,读这本书,需要读者全程保持心态的开放和坦诚。
2
全书开篇第一句就令人震惊:“每个男人都憎恶女人吗?我的中心论点是:男人的确如此。”
全书内容围绕这个论点而展开。作者反复强调:憎女心理是男性性格中一个潜抑极深的部分。男性对女性的憎恶是个无所不在的现象,具有深层的心理源头,这一源头是人在初期身体发展与情感发展中都具有的。憎女心理潜藏在每个男性的体内,被特殊环境触发时就会表现出来。支配和控制女性是憎女心理最明确可见的外在表现。
作者从婴儿出生开始讲起,阐述憎女心理的起源与本质:男女性别认定的形成、憎女心理在男孩成长时的演变、恋母情节的深远影响、婴儿心目中的好妈妈和坏妈妈、婴儿的不安全感和强烈的控制欲等。这本书亦是作者试图解决自身问题---恋母情结问题的记录。
这本书以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解释女人为何会受到男人压迫,讨论的重点是男性的表现行为,男性为何希望形成并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同时也阐述了女性受虐心理、女性对自身压迫的产生根源等。
作者根据他的临床,得出这样的结论:男人其实在很多时候都觉得无能、没安全感。一个人的成长可以说是自恋欲一再遭受打击的历程。
3
关于男女关系、男女之爱、男人之爱,作者亦有深刻阐述。
作者写到:
男人小时候学到的是:男人不应该企求亲密,企求亲密的男人是不坚强、脆弱、神经质的。问题是,这些观念与人类的基本欲求背道而驰。
男人只要发觉关系开始变得亲密(不限于男女关系),不太容易维持下去的时候,就很有可能退却。
男人抗拒女人的爱意的根源是对自身破动冲动的焦虑。女人的爱意可能会令男人觉得可怕,也是造成男性中止感情、变得冷漠的原因。男人表面上对女人的感情反应冷淡,其实是潜意识焦虑所致。
暴力行为只是男性各种虐待行为中最明确可见的一个极端,其目的在于建立、维持男性的支配地位,不管在有形的机构中或是无形的人际关系中都是这样。
强暴是暴力行为,其主要动机之一就是发泄暴力。不管受害者是否受到任何损伤,施虐欲是每个强暴者都有的一个主要动机。强暴的潜意识目标之一就是消灭对象。
作者认为,女人比较容易受影响、比较不坚强,可她们的韧性却比男人强很多。女人的较强韧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因为别无选择。
4
作者的很多观点和结论,读来让人不免感到绝望,却又不得不承认,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是有一定道理的。
依作者的观点,男人憎女心理的成因几乎是不可以改变的,是男人出生后各方面不知不觉的塑造。要想改变一些状况,需要个体的努力和克制,而首要前提是,男人能够认识到问题所在、接受问题、又肯于改变。但是,作者自己对此都没有太大的信心。
作者在工作中观察到大量对女性有暴力和虐待行为男性的所作所为,对男性心理有着深刻了解。他说,男性不仅对自己的行为意图全然无知,更严重的是对行为本身视若无睹。男人极少下决心面对自身判断好坏的标准,也很少会为了愈合裂痕而坦然面对痛苦、郁闷、恐惧与憎恶。男人为了逃避两人关系中的真相,会表现出扭曲事实(或觉察不到事实)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几乎是无限的。
作者认为,除非男人肯面对男女关系中的情感源头与心理源头,要不然这种剧变绝对不可能发生。男性有权力,他可以决定自己要改变哪些部分。除非男人能勇于面对自己潜意识中对女人所持的态度与感觉,要不然他们永远都不会交出女性主义人士认为女人应得的权力。
5
说到底,都是心理上的问题。很多男人,表面上强大和强势,内心深处却充满了不安全感、焦虑感、无能感;很多男人,表面上的强大、冲动、控制、支配、暴力等都只是为了掩饰他们内心的不足,只是为了心理上的转移和发泄,只是为了逃避。
他们内心的脆弱和焦虑,完全可以理解,但这绝不是他们可以控制和支配女人的理由;人们更不会接受和原谅他们的某些行为。无论如何,任何人都没有权力虐待别人、侵犯别人、殴打别人。“冲动出现是一回事,要不要化为行动是另一回事。”他们更没有理由把责任推给受害者。受害者若有能力,还会等着受害吗?
书中所述有些残酷,但依然要心存美好,相信改变的力量。毕竟,我们是人,有局限更有突破和成长。恰如书中所说“人类最惊人的特质就是能够突破周围环境的限制与自身的生物特性,不断学习进步。”
或许,我们不会一下子接受书中的观念,会挣扎抗拒。不妨让我们换个思路:如果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是有道理、是对的呢?基于这个基础,我们应该如何坦诚地面对自己、真诚地面对我们的他(她)呢?为了让自己、爱人、社会变得更好,我们又应该做出哪些改变呢?
书名:扭曲的心理---为何男人憎恨女人
作者:(英)亚当·朱克思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1997年
不知道我在犹豫什么,想发言却不敢举手,可能是因为怕鼓起勇气说出来的话,最终却变成了一个笑料。有一次,老师挑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我回答不上来,犹豫尴尬,我断断续续的说了一句,说到一半才发现自己跑题了。语文就是我的死穴,看到密密麻麻的词、句,我头都疼。我是不是没有学习细胞,我问自己。
不知道我在犹豫什么,想和老师交流却不敢开口,可能是因为和老师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的.原因。看着其他同学热情的和老师交流问好,我嫉妒,想着他们也不过是在老师面前装乖乖小孩罢了。我冷笑,我连装乖乖小孩的勇气都没有,而且我也不适合。有时候也想和同学一起聊天但总是不想去说自己的什么事,觉得他们不必要知道我的事。我叹气:我的沟通能力也就这了。
难道我就没救了?我真的没有学习细胞?我的沟通能力就那么垃圾?不,我要去尝试。我开始和同学交流,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最大的一点就是:想太多了。通过同学的帮助,我现在敢于去尝试,敢于去面对,我很快乐。
在千万人当中,没有谁是傻子,没有谁是另类人士,更没有谁是没得救的孩子。在犹豫什么,去发现原因,去改变自我,去迎接新的未来吧!
色彩心理学的实用性强,在生活各方面都有体现,例如:红色、黄色和橙色使得人们胃口大开;广告牌大多为红色、橙色和黄色;宣传单上的重要信息用暖色高彩度的颜色突出;化妆中,可以制造立体感和纵深感的眼影就是后退色;日本传统插花艺术中,后面摆蓝色的花,前面摆红色或橙色的花,可以构造出一种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画面。
人们的睡眠质量不仅与自身有关,与外界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不仅与照明的颜色有关,例如:照明的颜色会对人体内一种叫做褪黑激素的荷尔蒙的分泌产生影响,褪黑激素可促使人自然入睡,改善人体机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这种荷尔蒙通常在夜间分泌;而青白色的荧光灯有抑制褪黑激素分泌的作用。卧室里最好安装白炽灯或者其他可以发出温暖的黄色和米黄色的灯具。如果挑灯夜战的话,适合荧光灯下工作。还与灯光色彩等有关,例如:蓝色具有催眠作用,可以降低血压,消除紧张感,从而起到镇静的作用。建议蓝色搭配白色和米色为佳,蓝色太多会引起孤独感,冬天会感觉很冷。白色也有较好的催眠作用。绿色也有催眠作用,绿色使得人们从心理上放松。白炽灯、间接照明发出温暖的米黄色灯光以及让人感觉安心的淡橙色灯光都具有催眠作用。当人头脑不清醒的时候,看彩度高的红色比较好;红色使人清醒,增强人的紧张感,使血压升高。
在快餐店、咖啡厅两个地方等人,感受都不一样;在快餐厅等人会使人焦躁,而咖啡厅则更适合等人。餐店的装潢以橘黄色和红色为主,这两种颜色会使人心情愉悦兴奋,以及增进食欲的作用,也会使时间感觉漫长;在这样的环境中等人会使人烦躁。水果的红色和橙色、蔬菜的绿色、红烧肉的红色、生鱼片的白色和黄色配以芥末的绿色、牛肉盖浇饭的黄白搭配让人看了有垂涎欲滴的感觉。相反地,紫色和黄绿色最能抑制食欲,减肥的人们可以尝试。日本料理中,黑色的餐具突出了食物的颜色,产生强烈的对比。
保险箱的应用很广,保险箱的颜色多为深色,以黑色和墨绿色为主。相同的颜色,色彩明亮程度低的色彩比明度高的感觉重,色彩鲜艳程度对重量的感觉影响与色彩明亮程度对色彩的影响道理一样(浅色和鲜艳色彩的包可使人放松)。同等重量的箱子,与黄色箱子相比蓝色看上去更重,与蓝色箱子相比黑色箱子更重。
公司的装扮对员工有影响,而会议室的装潢对会议有一定影响。建议公司会议室以蓝色为基调,会使会议效率提高、使人放松;另外员工衣着方面也有注意,红色面积太大会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使其难以做出决断。青白色的荧光灯会使时间变快,而温暖的白炽灯相反,会使时间变慢。单纯的工作需要最好使用荧光灯,白炽灯容易使人产生烦躁的情绪;相反,卧室中适合用白炽灯,营造悠闲温暖的感觉。
人们若想使自己显得苗条,穿着有一定作用。藏青色明度低,为收缩色;黑丝袜也有收缩作用。搭配服装时,若想打造出苗条的身材,建议采用冷色系中明度低、彩度低的颜色;下身穿黑色,上身内穿黑色外搭其他收缩色外套,敞开衣襟效果更好。黑色固然可以显瘦,这是比较普遍的运用;但是黑色可以将包括紫外线在内的所有光线遮断,使光线几乎无法到达皮肤,长此以往,皮肤就会加速老化,产生皱纹,过快衰老,因此不能过多得穿着黑色,可以试着穿着其他颜色的衣服达成很好的平衡。
我个人赞同色彩心理学的神秘以及实用,因此比较感兴趣。
看了《用教育心理学塑造自己》和《用教育心理学打造日常教学新亮点)两个章节后,我发现身为教师,心态很重要。“心态积极天地宽”,快乐与失意往往取决于人对事物是否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悲观的老太太晴天担心做伞店生意的女儿,雨天则担心做洗衣生意的女儿。有一天,一个人说:“下雨天,你的一个女儿会财源广进;大晴天,你另一个女儿会生意兴隆。”她听后豁然开朗,不再发愁,转忧为喜。
看来,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心态对待,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此,我很羡慕后来那个人的心态,不仅阳光、积极,还能感染、带动周围的人。
记得有人曾经问我:“你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我调侃道:“小时候,我的理想是成为伟人,但随后慢慢发现,要成为伟人实在太辛苦;于是我又冒出一个念头,做伟人的妻子吧,可后来又发现,这一愿望也很渺茫;最后我决心成为伟人的老师!”都说老师是充满阳光的事业。一开始,我踌躇满志,一心要培养优异的学生,但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自己的愿望越是美好,对学生抱的希望越大,就越容易有挫败感。久而久之,失望与悲观的心理占据了上风。我对学生的“爱”也渐渐变了味,动辄发脾气,口口声声是为他们好,其实是未摆正心态、急于求成。一度,我视“差生”为敌人,其实,不是他们不听,而是我戴上了“眼镜”看待他们,以消极的心态对待问题、处理事情,陷入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我工作得不愉快,对学生也失去耐心,学生则对我丧失了信任,自然使局面陷入被动。
后来,我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与立场进行思考,心态逐渐变得平和。与学生的关系有所缓解后,我变得耐心与细致了,也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重。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被人信赖是一种福分,然而信赖他人却需要莫大的勇气和信心。
一位女教师刚当高三班主任不久,班里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一个学生价值近千元的快译通在教室里丢了。一切迹象表明,偷东西的人就是本班的学生。这位女教师的第一感觉是心里非常难受,为什么这样的事会发生在自己班里,而且是自己刚刚“走马上任”后不久。她当时非常自责,觉得这是自己对学生品行教育的失败。
如何处理这件事,这位老师考虑过许多方法,最终她是这样做的。那天放学前,她像往常一样站在学生们面前,尽管她心里波涛汹涌,脸上却显得风平浪静。学生们似乎都很紧张,一双双眼睛神情复杂地看着她,他们在等待老师“破案”。于是,这位老师说:“大家都知道了,我们班里发生了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情,有个同学错拿了别人的东西,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他很后悔。我很了解他,我知道他一定会把这件东西还给同学的。我相信他,我敢用自己的生命打赌,他一定会这样做的!是的,我打赌,从现在开始我不吃饭,等拿错的东西还回去后我再吃饭。好了,现在放学吧。”
学生们都背着书包回家了,没有一个人留下来。
第二天早上,仍然没有人来找老师承认错误,也没有人把东西送回来,当然,这位老师也没有吃饭,可是她依旧打起精神去上课。
第三天上午又是这位老师的课,她的胃里空荡荡的,强烈的饥饿感揪心抓肝,她喝了一杯水,坚持上完了这堂课。走下讲台的时候,她感觉到腿有些发软,头上冒出许多虚汗。学生们都在静静地看着她,目光中充满关心。她知道,这些眼光中一定有一道是愧疚的,她要给他时间。
晚上放学之前,这位老师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看到了那个失踪的快译通、一块三明治和一封信。信上写道:“老师,谢谢你的信任。我一定会改正错误的。”下面没有署名。她没有再追查这个学生是谁。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这批学生早已经毕业了。她想他也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这件事是他做的,但她坚信,他再不会这样做了。
后来有人问那位老师,为什么要用这种自虐的方法来处理,如果那个学生真的不交出快译通,你岂不是要饿死。
那位老师说,如果当时当机立断进行搜查,也许那个东西还没有转移,查出来了,胆大的死不承认,又没证据证明一定是他偷的,怎么办?既要费事费神又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胆小的承认了,成了小偷,从此他会永远抬不起头来,而且眼看就要高考了,他的人生将会逆转,这辈子不就毁了。所以,她就用“绝食”来呼唤、催促那个学生“悄悄”改正错误。而这个非常之举的前提和力量便是信任。果然,她获得了成功。
书上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些残酷的教育现实时,就试着改变自己;当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过去时,我们可以努力改变他们的现在。”不论教师是要有平常心、公正的态度,还是要能充分信任与理解学生,我想都源于一个字——那就是“爱”。有了爱,能克服一些不良的心态,像急躁、武断和厌倦等,也能工作得更积极些吧。
在看这本《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时,我不仅是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教学生,也是自我心理成长的过程。读史让人明志,读书使人明思。还是要多读书。
相对而言,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比较单一,而且多局限于对物质方面,特别是吃、穿等方面的需求。如在教学中教师发现,用糖、巧克力、水果等等食品作为奖品来奖励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学生,效果就会比用铅笔、本子作为奖品时明显。
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方式加以恰当的配合,避免智力落后儿童产生对物质刺激的过分依赖心理,以使他们养成较高层次的精神兴趣。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