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凄凄漓漓,阴暗的天际,飘洒下朵朵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
静静依靠在窗前,欣赏窗外的雪越下越大,看它飘飘悠悠地滴落在地上,好像来到了一个优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剔透童话般的世界。松的清香,雪的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
它又仿佛是一位穿着洁白的衣裙的仙女,她的裙袂所到之处,雪原静若处子,雪峰冷峻而挺拔,玉树琼花怒放,而空气却显得特别的温柔。在它温柔的抚慰下,所有的躁动都开始安静下来了,大地静谧而安祥,就像一个在母亲怀里睡熟的婴儿。
就这样,我轻捧一杯热茶,细细啜饮,电脑里播放着一首首抒情的律曲,将心安藏在宁静幽然的境界,悠悠的观赏雪的美资,让一颗浮躁的心,随着雪花一起舞蹈,在雪中倾听一份感悟,与雪深情凝视,让心底的素莲悄悄绽放,开出一朵禅意的莲。
不知多久未看到雪如柳絮般飘扬,像洁白的羽毛扬扬洒洒。我喜欢飘雪的日子,只因它的洁白,它的纯,装扮着整个世界,银装素裹。
看着雪地上嬉笑的孩子们,让我的思绪寻到童年的记忆,一幅幅幸福的片段,定格在捧着雪球冻红的小脸上,和一张张童年的老照片里。回忆着那双如雪般纯净的双眸,凝望着与雪般纯然的心境,那些无法复制的幸福,一段馨香的过往,写满儿时的所有回忆。
那时,每当看到窗外飘洒下雪花,便兴奋冲冲跑到户外,伸手去接住每一片雪花,紧接着叫上所有的小伙伴,搓着冻红的小手,在雪地上追逐、嬉戏,感受着下雪的喜悦。
而如今,多了一份对雪的深情,写下一份季节的心语,过滤掉世尘带来的纷扰,洗涤着红尘带来的伤痛,将心回归于平静。
你的到来,就像天使的降临,将世间所有的苦于难全都带走,也让我的心多了份温馨的情思,多愿你就这样飘洒在我的世界,静静地与我相守,让我把所有的思念寄给你。
走在大通的老街上,我有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这是一个同我家乡一样的有着悠久历史的老街,它的石板路和我家乡小镇的青石板不一样,是麻石铺就的,褐色的麻石如同一块块写就这个老镇的历史记录。那些有了许多年头的老屋似乎再也承受不住历史的重任,有的已经坍塌,有的也行将坍塌,但是给人的感觉并没有多少凄凉,反而让人对它们产生了一份敬重。
其实,于大通我仅是一个路客,就像它当年繁华时经过这里无数过客中的一位。我是带着一份好奇和尊敬来的———在黄复彩先生的文字里,我许多次触摸过这个名字。黄复彩先生是我省著名作家,也是我敬重的老师。大通是黄复彩先生的故乡,先生对它有着一往情深的爱恋。那些故人、那些乡俗、那些老街的景物、那些残留下来的印记、那些已经逝去了的故事和岁月等等,都在先生的文字里寻找得到。我循着先生的文字,在这个初夏的清晨,慢慢悠悠地在这条老街上寻找,在这个陌生的街道,我不用担心有人搅乱我的思绪和行程。下街头的理发店据说已有60多年的历史,面貌和格局以及里面的陈设一看便知有了许多的年头,七岁时从对江的和悦洲刚搬来此落户的黄复彩第一次在这里理发,当年给他理发的老人依然健在已经80多岁了,且还在从事这行手艺。理发店的门敞开着,一位50多岁的健壮男人肩上搭着一条毛巾立在门口冲着我微笑。我伸出大拇指做了个夸赞的动作,他会意地点头。
街道很洁净,来往的人都有着小镇人特有的悠闲,这种悠闲我是打小就熟悉的,门前的妇女在摘着毛豆或细心地剖鱼,这是一个江边小镇,听说鱼和虾米挺鲜美,来此的人都想尝一尝这里的鱼虾,难怪当年的洪云龙饭庄开得红火热烈。
而洪云龙饭庄后来便成了黄复彩先生和几户邻里的家了,它坐落在上街头,如今那个饭庄的老屋也已经被新建的楼房取代了,找不到一点当年热闹红火的影子。在它的对面有几位老人闲坐在门前,听说了我的来意后,一位姓曹的老人指着新楼房告诉我:“早换了人家了,不过,黄复彩常回来看老街,前年还带着他92岁的老母亲回来过一次呢,人走得再远,也离不开自己的根哪。”我想,那一次的返乡无论是先生还是他的高龄母亲一定都很感慨也很快慰吧。
我很想寻找到当年的茶馆,要上一碟茶干和两根炸得焦黄爽脆的老油条,再就着一壶老茶慢慢地品一品老街的滋味。然后,再买一包清字巷夏奶奶家的“洋糖发糕”带回去,倘若时间许可,我跳上“小划子”到对江的和悦洲去看一看,那里有一条“二道街”也挺热闹,在街道上还可以听到弹棉花的声音,我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听到那节奏明快,韵味十足且蕴含着浓浓暖意的声音了。
面对着缓缓涌动的江水,我想象着当年的那个文学青年坐在江堤上起伏的心情,在他的眼睛里,家乡的一切似乎都是美丽的景致,正是这些景致滋养着他的文学心田,让他产生着莫名冲动,于是,他背负着对家乡的厚爱走出了这方故土,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寻找他的思考和关切。当他收获满满功成名就,在掌声和敬重的眼光中重新走回这条老街时,尽管当年的老街已经物是人非繁华早已不再,但是,他心底的老街依然没有改变:老天主堂的钟亭依然屹立着,屋后的池塘还能寻到他和小伙伴们扳虾的身影,火钟敲打的声音仍然在梦里让他惊悸,拥挤的老屋弥漫着的煤烟还是那么温馨并浸淫到每一个毛孔里,父亲开心又不无讥讽的“洪云龙饭庄又开业了”的吆喝声犹在耳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在心里,每个人的故乡都是最美的景。我知道我现在行走在不属于我的故乡,我的感觉仅是对一名挚爱故乡老人文字的延伸解读,我无法真正走入他对大通的那份深厚情怀,但是,当我踏入我的故乡小镇的时候,我的情感肯定同先生的一样。
一月,是被各种忙碌推过来的,正好与冒冒失失的她撞了个满怀,她厚着脸皮赖着时间陪了她好几天,才摇摇晃晃从那股懵劲儿里走出来。当时的大脑,就像在听高中时的物理课,不是短路,就是断路。甚至都忘记,还要去日子里找故事。
在这个不太冷的冬天里,她又华丽的感冒了。各种小毛病无微不至,轮流照顾她,酝酿了一个小小的“惊喜”,让她在镜子里收到一个形容憔悴的自己。她恶狠狠吼着它们去打扫她的唉声叹气去了。
对于她这种安乐小康型的女孩来说,期末足以把她吓得四下逃蹿,就连地洞也对她阴沉着脸。在逃避里执著的人,哪里会有安稳收留她。而真正的安稳,是你的心趟过这些问题时,沉淀得从容平和,波澜不惊。
她打发走那些尽心尽力哄她开心的休闲娱乐活动,集合了所有的知识点,很认真的认识、了解它们,由陌生到熟悉,就像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她希望她们的友谊能够四季常青,至少青到期末考试结束。当她随便动动哪个脑细胞时,这些知识点能够对这个暗示心领神会,最好秒速赶来,帮着体现一下她的思维敏捷。
最后的最后——回家!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总是不经意的撩拨着我的心弦,文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色,处处是淳厚质朴的风味人情,字里行间飘散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读起它时你便会被忧伤围绕,像是触及到了什么,是怀念儿时那个有着暖阳的冬日午后?还是现在这个让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