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而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去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细细想来,确实如此。当你失去的时候,不要耿耿于怀,懊恼不已,不如享受自我已有的,也许会简便许多。当你已拥有了自我渴望的东西,回顾一下,是否失去了什么,还欠缺什么,切忌不思进取。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当做的,就是珍惜此刻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
不知足常悲。有句俗语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还是自我,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我没有的,只会令自我郁闷,自寻烦恼。追名逐利一向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原本是为了让自我更欢乐,却在追寻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本的欢乐,即使之后成功拥有了名和利,也是不欢乐的,何苦呢很多人为了名利放下亲情、友情,等到之后才明白这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可是这些都已经消逝,再找不回来了,所以他们只能空悲叹。不知足常悲,所以我们不要不知足,否则只会令自我后悔。
知足常乐。多想一下自我拥有什么,你会学会知足,同时,你也会欢乐起来。唐伯虎曾写下“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与仕途擦肩而过,唐伯虎没有悲伤,反而对自我的田园生活感到欢乐。“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的恬适生活令他沉醉,他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所以他是欢乐的。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豁达乐观令世人感慨,虽仕途不顺,但他可是分悲叹自我,反而生出这样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还记得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吗“你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皇帝的一句话,即刻就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低徊过,但他最终选择理解命运的安排,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自我的内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却成就了两宋的大词人,璀璨了两宋文坛,照亮了宋词的前程。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你就会欢乐的。
人生就像一场梦,要做个好梦,就得带着微笑,多看看自我拥有的,比如亲情、友情。如果你懂得自我拥有多少珍贵的东西,怎样会不欢乐呢。
《我们仨》杨绛以母性的慈爱诉说一生对女儿的牵挂,向读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诚、平和、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文字皆从肺腑流出,行文用笔皆由情牵挂,读到感人之处,不无热泪盈眶使我们看到生命的可贵,亲情的相惜与呵护,全篇充满人性美的光辉。
首先,从杨绛的人生观来看,勤奋与乐观是他们生活的基调,杨绛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个人的努力,她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乐趣”年轻时在英国,她和钱钟书勤奋读书,比赛谁读的书多,图书馆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识,格物致知,追求知识成了生活习惯,勇于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包括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探路、学习、做饭、散步游玩等都充满乐趣,杨绛在书中说:“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第三部分开始看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
我认真阅读了罗银胜的作品《杨绛传》,本书通过细腻的文笔叙写了杨绛的百年人生,包括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同钱钟书相濡以沫的爱情。她的传记值得所有人静下心来一读。我十分尊敬杨绛先生,她一生历尽磨难,但却从不被生活打败,坚定事业,维护家庭。每当听到杨绛先生的故事,听到她的名字,我心里都有一种坚定的鼓舞,希望像她一样,做自己能做到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一生处世优雅,荣辱不惊,与钱钟书先生不离不弃!
杨绛先生一生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她不改初心,始终保持着明媚从容、淡定优雅。她把她的一生,活成了一个典范。她生命里的那些苦难越发沉潜为从容平静的性格。不管世事如何纷扰,外界对她有何等赞誉,她始终都在自己挚爱的文学里书写着动人的亲情、爱情、友情,她从未因外界而变过一分一毫,始终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如此,让我一生敬佩,一生学习。
杨绛先生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小的杨绛在父亲的书房里构建起了自己未来的精神家园,更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在她幼小的灵魂里埋下了爱读书的种子,他对小女儿的爱都呈现在了无言的教诲里,他身体力行地影响着小杨绛的成长。父亲对儿女无私而恰当的爱一直陪伴着儿女的成长,他给了女儿正确的人生态度,他教会了女儿思考。在女儿面对问题的时候,杨荫杭从来不直接给出女儿一个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给她一个方向,让女儿自己去选择、去解决,父亲的鼓励给了杨绛最坚定的选择的动力。在这样的家庭里,杨绛学会了如何去爱、怎样去直面困难,这成了杨绛一生的处事生活哲学,也是杨绛一生的财富。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时期,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最信任的人,并且此时期的孩子热衷于模仿,他们并不能分辨好坏,只觉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的许多言行举止总会影响着孩子言行的养成。自然而然,很多品行和习性都会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习得,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与严格的言传身教,在斥责孩子不良言行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孩子稚嫩的心,给予孩子关爱。
我有幸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每天从家到幼儿园,从幼儿园到家,两点一线,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已有32个年头了,但我能踏踏实实快快乐乐积极向上的每天和孩子们快乐地在一起,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当听到崔润希小朋友用稚嫩的声音对我说:“彭老师,我喜欢你,我长大了要和你结婚。”我被他感动的心都要融化了。我爱孩子们,孩子们也爱我,累并快乐着。
读书,让我真的不孤单。在文字中畅游,在优美的旋律中忘我,学杨先生吧,做深谷幽兰般的女子。
杨绛的价值观,也反映到作品中,字里行间,无不看出他们淡泊名利的性情也实为古今少有,让人肃然起敬。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写照。杨绛在书中写道:“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百年之后,钟书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多几个知己,不求有名声。’”
钱钟书个性鲜明,他不见介石,不参加国宴,不当文学顾问,不当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这些都是世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环与荣耀,先生却唯恐避之而不及,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尔不群之状怎能不令人折服。同时,他们又是爱国的知识分子,建国之后经历多次政治的运动,从不后悔,钱媛出生在英国,天然拥有英国国籍,他们都放弃了,并说:“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乡土情怀和坚守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操。
6月份开始读了《杨绛传》,这本书,了解了这位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
读完,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冲动。
杨绛先生一百岁时曾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在序言中读到这段话时,还不能体会其中的感情。在结尾处又看到这段话,好像理解了先生的话:我快回家了!一个百岁老人,把生命的终结看成是回家,并且要洗掉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书中印象最深的是钱钟书和杨绛被下放到农村的段落,那几天看到他们在农村受苦,感同身受,好似自己的亲人正在经历着这样的磨难。心疼杨绛,又心疼钱媛。
看到钱钟书病重,钱媛也住进了医院,75岁的杨绛,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一头是病重的老伴,一边去病危的女儿,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那是怎样一种无助与心痛。钱媛最后一次给杨绛打电话,“妈,以前你有个女儿,现在女儿也不中用了\"。看到这里,我一个局外人都忍不住泪流而下,先生当时不知道是怎么面对这样的局面。
从3月份到现在看了四五本书,写了四五篇读后感,看了杨绛传,第一次为读后感发愁。拙劣的文字,怎么能写出先生的一生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