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它有细长的触角,触角上有一对小而圆的眼睛。它又白又胖,背上有座小房子。真的很难!我给它买了个舒适的小房间,取名叫胖胖。胖胖不喜欢运动。他总是睡在树叶上,或者爬在树叶上大口地吃东西。哈哈!值得胖!
有一次,我想带小胖出小房间,但是小胖好像不愿意从舒适的小房间里出来,紧紧地贴着。我不得不尽最大努力去抓小胖。胖胖用圆圆的眼睛好奇地看着我。我很轻松的用手指摸了摸它的`头,突然它缩成了一个满脸皱纹的奶奶!我笑了。原来小蜗牛也会变脸!过了一会儿,它小心翼翼地伸出头来。
我爱我的小蜗牛,你喜欢吗?
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平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在乡村的一天,我从小河边抓上几只小龙虾,其中一只真像大力士,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把小龙虾放进了水罐里,两只滴溜滴溜转的小眼睛,加上微微上扬,又有一点突兀的钉子状脑袋;两根高低起伏,柔韧又有力的胡须;还有一个高高翘起,笔直笔直的身板;还要加上两句健壮的螯,凑成了高傲神气的小龙虾。
小龙虾吃饭时的动作和神态,一眼便能看出他的傲慢,看见食物就轻轻掂着小碎步向食物挪过去,先用机灵的胡须碰一下食物,在用螯夹一下,最后张开双螯抬起小腿,竖起尾巴,用力摆头,显示出这个食物属于他。那时如果来了另外的一只小龙虾,他必定会猛地用螯向对手碰去,“咔”的一声把对方吓跑,然后又摆回原来的姿势,我想到:好一个高傲的家伙!
小龙虾的高傲更体现在搏斗时的样子里,小龙虾会对阵僵迟上十几分钟,突然,那位“大力士”小龙虾直向对手扑去,做了一个假动作,狠狠地对准对手的头一夹,呜!没夹中,但对手却被吓得一下子向后退了好几步,直起身子,想大力士压去,大力士灵巧一躲,立即瞪圆双目,那好像会说话的眼睛,仿佛在念:你敢打我,让你尝尝我的厉害。正乘着空当,大力士来了一个“蛟龙出海”:在水中冲了出去,像鱼雷一样打中对手,往上一提,用力一拉,直朝着对手的脑门,几只螯用力向下一砸,“轰”把对手敲了一块甲下来,然后高傲地抬起身子往下放,对手被吓了一个踉跄,但毫无退缩之意。大力士用大螯点着对手的大螯,像一场摔跤比赛似的,对手一发力,把大力士们的往后顶,使大力士的尾巴,被身后的石头撑到。力士发怒了,把全身力气,再用螯上,瞄准下巴,就是一个下勾拳,再来一个左勾拳,最后就是一个大重拳!对手一刹那跑得没影了。
这只高傲的大力士,认为他才是真正的主宰,谁都要臣服于他,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它属于我——要是我愿意的话,可以把它煮成杂烩——那可要吃上一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