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畅。具体而言,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总之,以能激发阅卷者阅读兴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 之感为最佳。
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阅卷者准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这是一条很长的路。
这是一条回家的路。
我知道家的方向,但我故意不走那条烂熟于心的路线。
我绕上了一条陌生的小路,在一排排看起来相似却又迥乎不同的房子之间穿行,朝着家的方向。
我看见街道两旁枝繁叶茂的高大的树,粗壮而苍老的主干和微微鼓出地面的根须,微风中摇曳的枝蔓,满眼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绿,投在地面的片片阴凉,阳光洒下的细碎的金影。
我看见许多家院子里开花的树,大约被移植过来没几年,枝干还有些瘦弱,略显吃力地顶着一头碧绿的叶、盛开的粉色的花和紧紧抱成一小团的花苞,却仍是高傲地挺直了纤细的脖颈,把那些浓绿鲜亮得似乎一碰就能蛰出水来的叶,簇生在枝头的.粉粉嫩嫩惹人怜爱的花,努力托举到灿烂明媚的阳光下。
我看见从温室移植到花坛里却由于疏于打理而枯萎的娇花,取而代之的丛生的杂草,还有紧密地凑在一起,一丛丛一簇簇紫色的野花。它们小极了,多极了,像极了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相互挨着挤着,手牵手地顽强地站在楼与楼之间阴冷而潮湿的夹缝里,并随着微风的轻拂摇头晃脑地打着节拍,唱歌跳舞。
我看见下班归来的穿着制服、高跟鞋的年轻白领,挎着包面无表情地快步走着,鞋跟磕在路面上发出一串整齐而急促的“嗒嗒嗒”的响声,化了妆的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疲态。
我看见放学归来的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的孩子,嘴里叼着棒棒糖,手里摆弄着纸飞机、风车、水枪之类的玩具。他们三五成群地结伴走着,一路洒下串串稚嫩而清脆的笑声。
我看见摇着蒲扇坐在自家小院竹椅上的老人,穿着碎花布做的宽松睡衣,有一搭没一搭地扯着家常,都是白发苍苍满面皱纹的模样。他们面朝着街道,没有原因、没有目的、没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经过的陌生人露出和善的微笑。
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初次来到这个世界的新生儿,眼前的一切都是新的,眼前的一切都是有趣的。我一边走一边四处张望,整个世界像一幅画卷在我的眼前缓缓展开。
在某个十字路口处,我看见了那扇熟悉的铁门。
于是,我顿时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安心。好像刚刚经历了一次愉快的长途旅行,而旅行的目的地,是家。
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
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许多 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论述严密。在考场中熟练地运用这种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节省时间。同时,它可使阅卷者能便捷地依据评分标准,在中档以上分项计分,避免不利于考生的个人评分因素出现。
而去。我扭头问爸爸,你以前是怎么回老家的呢?
爸爸说,他和我一般大小时,坐的都是锈迹斑斑的绿皮火车,速度非常缓慢,要经过30多个小时才能到达。 “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爸爸接着说,更糟糕的是,车内没有空调,大热天只能开窗,外面的灰尘和蚊虫都一个劲儿地往车内乱窜。大冬天,赶着回家过年的人们把车厢挤得水泄不通,连转身的位置都没有,车内环境脏乱差,散发着阵阵恶臭。我听着爸爸的描述,惶恐不安,太可怕了!
我想起我更小的时候,回家的列车是特快列车,只要18小时,比绿皮火车快了许多。车内安装了空调,车厢内打扫的干干净净,还可以关起车厢门,安静地睡觉。可是当时的我,仍然烦躁不安,因为要在“哐当哐当”中度过漫长的夜晚,非常不自由,让人昏昏沉沉。仔细想想,我可比爸爸妈妈幸福多了。
最舒服的当然是现在的动车了,看看风景,4个小时后很快就可以回老家了。车厢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座位上方的空调可以调节风速和风力,太体贴了!座位后面的网格袋里会放置书籍和防水垃圾袋,太细心了!座椅下方还有移动充电器,太方便了!更有趣的是,天花板上方悬挂着液晶电视,播放的是铁路知识,既增长我们的见识,又防止旅途的无聊,真是一举两得!这完美的动车组是经过几代科技人员的辛苦研究。
看看窗外飞速移动的风景,有山脚下的成排别墅,有市郊的高楼大厦,有平原上的楼房小区……,而我小时候的车窗外,只有几栋孤零零的砖瓦房竖立在尘土飞扬的远处。那爸爸小时候窗外又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应该更糟糕。果然,爸爸说,他小时候只能看到几间破旧不堪,摇摇欲坠的茅草屋,荒无人烟。
回家的路越来越快,沿途的风景越来越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列车的性能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生活在这样的美好时代,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我更应该奋发图强,让回家的路更快,让回家的风景更美!
自然景物也各有其独特的特征,互不相同,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才能真正的表现出景物的与众不同。写景又是抒情的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写好景物。抓住要描写的景物与别的景物不同的独特特点,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去精心描绘,做到景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一篇内质不错的文章,字迹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评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试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阅卷者打分的 情绪。美观整洁的书写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对阅卷者评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笔划要清楚。字迹笔划清楚,字体端正,就能给阅卷者留下好印 象。相反,龙飞凤舞,一路狂草,但难以辨认,就算文章写得好,也难以让人欣赏。其次,字体要适中。字体过大,卷面有拥挤繁乱之感,观之不雅。字体过小,阅读起来如觉蚁行,极其费神。再次,尽量少涂改。要涂改也须规范地涂改,切忌乱涂乱画,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点,造成凌乱之感。
本书是著名的精神分析现代学派的卡伦霍妮的作品。精神分析疗法,作为治疗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方法,从弗洛伊德开创以来,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精神分析是否必须由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完成?在某些客观条件如费用和地点等不允许的情况下,神经症患者是否可以按照精神分析的相同的方法与途径来解决自我心理障碍问题?
本书就是针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用卡伦霍妮的原话就是,本书关心的问题是:一个人能否走的更远?
卡伦霍妮开篇明义到,精神分析的完成是由分析师和病人相互配合完成的,病人的配合程度越高,精神分析的完成效率越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她非常形象比喻道,解决心理问题犹如翻越大山,精神分析师起到只是向导作用,向病人指出最佳路线,翻越大山本身必须由病人亲力完成,病人在这个过程中建设性贡献的多少,决定了治疗过程的长度和结果。
同时卡伦霍妮指出,许多神经症病人在精神治疗师的指导下,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但是在分析师退出一段时间之后却能恢复。主要原因是,先前的工作已经可以让病人做出准确的自我观察。但病人习惯将分析师的建议认定是一种外来干扰,病人更倾向于自我的发现,分析师的建议出现了滞后效应。此外,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治疗师,很多道理也是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彻底明白。
自我分析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并不如很多畅销书所说的那么容易。自我分析与专业的精神分析一样,都面对着相同的困难,即病人对于解决问题的激励,是否能够克服分析过程中产生的“阻抗”。
无论精神分析还是自我分析的过程,都是是一个不断的洞察和发现自己的过程,每一个洞察都是痛苦的。因为它是打破原来的心理平衡,而平衡带来了幻觉与安全感。
因此,自我分析有可能是一个危险的过程,但是卡伦霍妮指出“如果一个人有充足的勇气去发现那些令人不快的自我真相,我们有理由相信,她强壮到足以走出困境”,因此,自我分析在可能的范围内,不大可能产生实质损坏的危险。
同时自我分析给人带来的是内在力量的增加和以及自信心的`增长。在人通过自我分析成功解决个人内心的冲突的时候,这种成就带来的是一种有理有据的自豪,面对困境时,有坚实基础的自信。自我分析不仅理论可行,而且对于个人是确实可行的,读书笔记但是自我分析并不适合严重的神经症或者完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严重的神经症必须到专业的分析师处治疗。本书最值得阅读的内容是,卡伦霍妮介绍自我分析的步骤。她以神经症人格结构作为理论基础,解释神经症的产生原因,以及专业的精神分析和自我分析解决问题所需的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和相关解决方法。
她详细记录描述了她的一个病人叫克莱尔的通过自我分析克服自己的病态性依赖症的过程。这个案例对于每一个想解决自我问题的人都可以参考和借鉴操作。
最后卡伦霍妮在书的结尾提到,并不存在完整的自我分析,因为完成自我分析的想法是“狂妄”的,人生的过程本身就是挣扎和奋斗,不断的发展和成长,分析只是有助于这个过程的一种方式。人生中取得积极的成就时重要的,但是奋斗本身也有固有的价值。这一点上她的观点倾向于存在主义哲学。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