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蛇对《天国王朝》里面桔子开花的表现不满。等到我看的时候,正好在周六先看了《纽约黑帮》——要是看完了迪卡普里奥的娃娃脸,再看任何大片中的娃娃脸都会顺眼一些了——迪卡普里奥的长相带给他最大的好处,现在也变成了最糟糕的弱点。在如此难受地经过了几个小时长胡子娃娃脸的洗礼,终于发现桔子开花的脸还是很标准的。
我对桔子开花打消了偏见,全片下来,公平的说,桔子还算完成了自己的表演任务——要怪就怪那些白烂剧情,而且,我同意小蛇的意见,虽然我对保罗•贝特尼没有什么太深印象,但是如果真是他演主人公,这部戏会好很多,至少,他的长相不会抢戏。特别是当那些配角正在给我中世纪骑士感觉的时候,突然,桔子过于英俊和不搭调的脸,以及和整体不搭调的剧情——就打破了这种气氛。如果是保罗•贝特尼,这种气氛还不至于破坏如此严重。
顺便说一句,我一点也不觉得《角斗士》是多么伟大的片子,在某些地方,《天国王朝》比它更有史诗气魄和历史味道。而《天国王朝》如果真有那么点勇气,把这部电影完全变成十字军故事,估计我应该会极度推崇。
太可惜了,导演能给萨拉丁和博杜安四世成功的塑造出如此英雄魅力,却不敢脱离好莱坞模式,做一部够气魄的真正历史片。所以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得忍受着美少年的白烂悲惨身世,还得忍受他的莫名其妙毫无意义的恋爱,忍受一些不合情理的超神速的进步,忍受他抢走了英雄们的戏。
不过话说回来,桔子从一介默默无闻的小铁匠不近情理地学会了高超的武艺,学会整顿城堡,学会排兵布阵,是不是倒可以用最正宗的老派骑士小说来答疑解惑:因为本来他就流着高贵的血统,有本事是天生的。
如果桔子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哪怕像《十三勇士》里班德拉斯那么多的戏份也好,至少,在最终一战的时候,我会很激动——而不会觉得有点遗憾。
配角都演得相当不错,确实太精彩了,萨拉丁的演员符合历史书上对萨拉丁的形容:愁眉苦脸(不,实际上是“若有所思”,实际上这部电影最终也没有给萨拉丁真正的正面形象,而且因为没有诚意给他正面形象所以反而还有些夸张过火。
而从没看电影开始就到处一片花痴尖叫的爱德华•诺顿,原来居然只有那么点戏份——太意外了。更意外的是,尽管他确实只有那么点戏份,加上最后还有毁容一瞥,但我也很不CJ地跟着花痴了一回。不过我对那些大叫:诺顿演技太强了,哪怕带着面具都不能妨碍发挥演技云云的说话到底有些不以为然,这个人物如此出彩,一部分是因为诺顿的演技,另一部分正因为他那个漂亮无比的面具,再配上精致的服饰,特别在与萨拉丁对持的.时候,一黑一白,对比太鲜明太灿烂了,有帅得惊动党中央的嫌疑,何况,他还英年早逝。
这部电影绝对会搭配服饰,萨拉丁的服装也非常漂亮,而那个风流公主,其实长相不算漂亮,可是配上开场那套行头,化妆也非常精致,于是大有惊艳的感觉。
概括一下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与史实对比。
第一, 桔子开花扮演的贝利安,应该在50多岁,而且娶了爱德华诺顿扮演的博杜安四世的寡妇老妈,和铁匠没关系,也没有个自***的老婆。
第二, 博杜安四世的妹妹(或者姐姐,那位西比叶公主,也是个寡妇,被比她年轻的小白脸帅哥盖伊——也就是电影中耶路撒冷下任国王——勾引,死活要嫁给他。博杜安开始不同意,因为西比叶前夫给她留下的孩子将是未来的耶路撒冷国王,但是盖伊到底如此则是个未知数。不过在他病势沉重后终于还是同意了这桩婚事——然后发现盖伊实在很笨蛋,而且很傲慢。
第三, 导演比骑士团还狠,人家最多摄政,导演则是直接把博杜安五世干掉,一小面都不露就把政权给了盖伊。
第四, 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其中医院骑士团的老板就是杰里米•艾恩斯扮演的雷蒙德。圣殿骑士团老板是那个头发半金半红最后被萨拉丁干掉的胖子雷诺。盖伊因为雷蒙德反对他的婚事,就和雷诺勾引到一起。
第五, 盖伊没有像电影里表现出来的那么积极进攻萨拉丁,他本来也只想防御,防御,不过雷诺给他惹事,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打劫了穆斯林商队,然后又给他压力,于是他被迫出兵,博杜安四世在临死前阻止了萨拉丁,但是他死后,盖伊——被干掉了。
第六, 雷诺的死法至少在传说里是真实的,但是盖伊也没有电影里表现得那么傲慢,他不是把萨拉丁递过来的水一口不喝转给了雷诺,而是喝了之后转给了雷诺。按照传统同一个人饮食就是朋友了,而萨拉丁不准备原谅雷诺——雷诺已经不止一次背信弃义了。萨拉丁于是***了雷诺。
第七, 博杜安四世去世后还有博杜安五世,博杜安四世跳过盖伊,而是把国家大权和幼主交给雷蒙三世,他剥夺了盖伊的继承权,要审讯他,没收他的家产,但盖伊顽强地挺到了博杜安去世,并瞒着雷蒙三世自立为王,雷蒙三世避免争斗,默许了。不过从此耶路撒冷再也没有朋友。
第八, 这里我要说说导演对萨拉丁因为不够诚意而表现虚伪的方面。他给了萨拉丁很大的美化,却不够实在。仅举一例,在影片结尾,贝利安和萨拉丁谈判的时候,事实是,贝利安要求和解,但是萨拉丁坚决拒绝,法兰克人数次背信弃义和第一次攻陷耶路撒冷的残酷让他不能原谅法兰克人。于是贝利安耍起了无赖,他要挟萨拉丁,如果不同意和解,那么就***死城内所有人,包括法兰克人和穆斯林,然后毁掉清真寺。萨拉丁于是同意和解,并要求他们交赎金。贝利安和萨拉丁都给一些穷人代交了赎金。萨拉丁没有对耶路撒冷进行洗劫,很多人留了下来,相对太平。实际上,不是非要萨拉丁慷慨到令人恶心才叫真实。对于一个领袖来说,法兰克人早期的种种恶行让他无法保持最初的宽容,他能够做到不屠***,仍然保持法兰克人对信仰的尊重,就已经足够表现出伟大了,交赎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电影中以这种方式和解,表面上说明了萨拉丁的宽宏大量,实际上还是在替贝利安吹嘘。
而且用老百姓观点去定义伟人的行为合适与否,基本上等于戏说。就像贝利安拒绝了公主改嫁的要求,似乎是很英雄的行为,如果历史真实就是如此,他根本就是个笨蛋加蠢货。
不过,不管怎么说,导演强调的仍然是骑士之风,这点做得还是很不错的。
萨拉丁的宽容在一点上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来,他允许法兰克人交赎金然后带着个人财物离开,法兰克人走时却把圣墓洗劫一空,达到几十万金币。萨拉丁手下想阻止,萨拉丁的回答在现在看来简直可以说是远见:如果我们的要求不能对他们有利,他们就会说我们是不守信用,而别人并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所以,让他们拿走吧,让别人知道我们的宽容。
那个时候的阿拉伯人,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确实占着绝对优势。他们比西方世界某些国家更懂得宽容与风度,因此可以说更加骑士。而从过去的文献来看,无论是法兰克人还是阿拉伯人,对对方还是抱有尊重态度。
其实殖民帝国主义是根本,军事工业是其结构性结果之一。
了解西方历史的都知道,殖民是西方国家发展的永恒模式。从古希腊到罗马到西班牙葡萄牙到英国法国到希特勒莫非如此。美国的殖民是经济殖民,即资本化的殖民。如果说英法是老式殖民(占领土地和移民向新式殖民(掠夺资源和经济的转变,纳粹是一次殖民倒退,那么美国彻底完成了殖民形式的转换。
实际上,中世纪是西方唯一一段没有殖民地的历史。
萍水间匆匆相逢,又何知如此伤情。魂冢遍生虚蓬,疏林间几阙残晖尽空蒙。虽则是孤寂的旧梦,破晓间离恨又生。鸳鸯梦无语凄凉,秋霜冷人间,伤心难执笔,思念画不成。
昼过了便是夜,夜了然又是红尘,宵旦泪难眠。呼之欲出的眷恋飞向凄森的孤堡,我心如捣。思念如血,你却总不知晓。长夜只愿未央,幻记忆才能将你找,悲哀的祈祷。爱若撕心裂肺的煎熬,惹尽了风月般的恼,无故的怕情变老,岁月太少,亡魂路迢迢。
泪斑驳,忘却似太难得。消不尽几世轮回刹那的容颜,宿命飞纷,天涯各奔。如水与火之隔世彷徨,如地老掩不住天荒。我早已深陷于恋恋的痴狂,你却似看不懂这战栗的惊惶,冷傲如远逝了烟火人间。我也确乎辗转反侧,于梦里反复吟念,念你的倩影翩跹。
我混迹于汹涌繁华的人海,早已忘了我本真的平凡,只有在你留恋的灵魂里,才能找到那凌乱岁月的风情。假若那岁月无情吞噬了曾经怅惘的梦幻泡影,那我还残存的依恋,便是你安慰予我的整个生命,这残存的啊,只不过是回忆撑起的半身残壳。
多少次映影于午后的荒草斜阳,多少次赞叹于黄昏的荒野城墙。执子之手,无求富贵荣华;梦若芝兰,与君同罪夕烟。我空空然筑梦于虹桥云端,然而可恨这苍茫寰宇,这无穷光华,破碎了一地的霞光,好似你狠心的不屑一顾,好似那思念化成了血,流淌于心间。好似你已一切都忘却了吧,当黄昏啊很黄,荒野很荒。
那一日的相逢,相逢于诜诜炎夏无可遁形的热烈,
那一夜的分离,分离于莽莽红尘无以复加的湮灭。
你为什么离开,我又为何而来?我抓不住你毫无征兆的逃离,抓不住那些在心里写的很好的故事未来,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不过一碗孟婆汤,一曲迷迭香。然而残忍如你,徒留了枉然,徒留了思念,你明知那日后的重逢再已打不破那世俗的永恒,你有为何置身于无情的劫咒,徒留下思念,徒留下我,凭残泪点点,凭玉腕纤纤,去垂钓那一枚红楼粉梦中瘦瘦的忧伤。
黯黯的天幕,隐藏了无边的寂寞,赤子的牢笼。那无尽的思念,将我囚禁于风雪苍茫的地狱古垒。那上苍也是枉凝眉,那混沌也是空作媒,留眼底秋水望穿也不过苦泪残痕。邀晓月与晨星和泪共饮,请野鬼与游魂和梦共陪。可怜如我,却笑这几方红尘。
春过了呦,秋也将息。爬山涉水的等待,却只换得年岁的凋零,思念的破败。慵懒燥烦的夏,像妆了太多脂粉的少女,妖艳的`让人没来由的怕。我举觥痛饮,你却不曾相识,我把旧日相欢的云烟,折入回忆的信笺,而你却陌生无言,恰要逃避这个莽撞少年,还是你失落又残喘的从前。
怨天公不作美,怨轮回太易毁。情丝几缕我今世今生永不悔,只盼它情花莫枯萎,化三千菩提恨弱水。
光影啊,是一道于生生浮屠间肆意缭染的梦魇游魄。可悲的现实,我们远离的日子,蹉跎流转。阴凄的墓草石碑,冥妄的垒垒荒冢。失去的呀,便是真的,逝去了。
真的,失去了吗?你聪明的,告诉我。
连同我无尽的思念,连同那弱翼孤飞的杜鹃,连同那北风萧萧中凄艳瑟瑟的山茶花。
最感人也最真实的抗日战争——《我们为何而战》中国篇,不带有任何政治性质,没有政党之争,有的只是坚强的中国人。非常遗憾的是,如此真实如此感人肺腑的纪录片居然是美国人拍的。
为了向美国人解释为什麽要去中国抗日,美国政府制作了这部短片。开始时的目的在于让美军知道美国为何参战,到后來,索性向美国民众公开,以争取全国上下支持联邦政府打胜这战争。
我清楚的记得片子里说的是 ... “hijacked by a hand full of people”, 并没有直接说被军工劫持。而且片中有指出,战争的根本是为美国的大公司开辟新市场卖出它们的产品。“经济殖民(economic colonialism” 这个词也被直接提出。所以说这些"a hand full of people"应该是只代表corporate interest 的人。
我觉得导演处理的很好,没有可以往这条线上走,毕竟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资本主义是民主的根本。再说揭露American corporation 黑暗面的片子太多了,拿不出硬证据,容易流于 propaganda。 导演点到及止的手笔在这部揭露战争根本的纪录片中很恰当。毕竟引导观众一步步来,用有限的材料拍出最合适的电影。
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 是美国政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作的。开始时的目的在于让美军知道美国为何参战,到后来,索性向美国民众公开,以争取举国上下支持联邦政府打胜这场战争。
该片由好莱坞电影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执导,他曾因一部[一夜风流]登上了奥斯卡的梦想之颠。二战时期,他息影从戎,马歇尔将军亲自委任他拍摄一部能够激励美国青年参军的大型纪录影片。
于是,经过一番努力,卡普拉搜集到了大量来源各异的影片,便制作了总名为《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的八部影片:《战争前奏曲》(Prelude to War,1942、《纳粹的进攻》(Nazis Strike,1942、《瓜分与侵略》(Divide and Conquer,1943、《英国战役》(The Battle of Britain,1943、《俄国战役》(The Battle of Russia,1943、《中国战役》(The Battle of China,1944、《战争迫近美国》(War Comes to America,1945和《认识你的敌人日本》( Know Your Enemy: Japan1945。这些影片在美国军队教育中被列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还被译成外语送到许多国家上映。
在《战争前奏曲(Prelude to War》中,法兰克凯普拉舍弃述说加入战斗的正确性,转而诉诸于美国一贯的,企图维持世界正义的角色,它将民主与暴政、自由与奴役之间的`选择加诸于战争的必要性之上,扩大了美国非战不可的使命,使得美国的宣战充满了拯救世界的正义感,而不仅仅是为了珍珠港事变的攻击而已。
这是美国人编辑的截至1944年的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片子。当时作者是以中国“战友”的\'盟国立场编辑的,观点比较全面客观。
《义勇军进行曲》(现我国国歌)是贯穿全片的主题音乐。片子首先全面介绍中国是怎样一个古老而和善的大国,日本为什么要通过征服中国霸占世界。片中既有蒋介石的正面战场,也有***的游击抗日。片子对上海激战、南京大屠***、全国西撤、重庆大轰炸、修建中缅公路供给线、中国远征军、飞虎队、全国团结抗日大反攻、中美英苏盟国联手反击……都以罕见的珍贵镜头加以反映。
整片条理清晰,思路递进,宏观微观交相陈述,明白易懂。其惨烈、其英勇、其震撼,出乎一般想象。“千百纤夫拉船运输”、“千万军民修筑中缅盘山公路”、中日空战……场面十分壮观,令人振奋,催人泪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