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天不比往年,脚步轻轻浅浅,来的很慢,很缓,所以很能让人接受,一点点感知他的到来,就像看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身边不知不觉的长大。往年的春天,前一两天还看不到什么,可仿佛一夜间就变了摸样,仿佛春天是被一阵风或者一列火车运来的,来的突兀,新叶哗啦啦一下就张开了,没来得及体味它的鹅黄和淡绿就一下子变成了深绿,变成了夏天的颜色。所以每年的春天,都或多或少的怅惘,为这春天匆匆的脚步,为她一掠而过的婀娜身影。
而今年的春天,温度升的很慢,大多的天气是多云或雨,所以春来的有些姗姗,在姗姗的过程里,还是掩藏不了他欲发的生机,于是在这个春天,我有幸一点一滴的领略她的风姿,如烟的柳树枝条,画着暗灰色天幕的背景中;黑白分明的喜鹊结对在杨树的丛林里徜徉,细雨如丝,树冠在默默庄严的洗礼里慢慢的润湿,于是生命的绿从灵魂的深处蔓延,清清爽爽的透出来,而杨树的稍头,分明有红色的叶蕾昂首矗立,像一片片浓缩了的鲜明的旗帜,演绎着可爱的新生和蓬勃的成长、、、、、、我会在这样的日子里,想到那些饱含泥土气息的清新诗句:又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细柳才黄半未匀,夜雨剪春韭、、、、、、且不要埋怨天冷吧,大自然自有他的打算,我们这些自然之子,应该在他的怀抱里心怀感激,因为我们只在索取自然的恩惠,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们凭什么去抱怨呢,我们为我们所达不到的莫个愿望而抱怨,仿佛一切的一切都应该为我所服务,我们是多么的自私和渺小,不是吗。
今天,我看到了春的那张遮掩的面纱,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一天过去了,当第二天我打开清晨的窗子,我欣喜的发现,昨天我还没有够的,今天,他们仍就静静的守候在窗外,等我-------------------真好。
春天在哪里?是在那柳树嫩绿色叶子上?还是那金黄色的迎春花瓣里?又或者是在那七彩蝴蝶的双翅上?其实,春天就藏在我们的心和眼之中。
每当我们在大好春日里漫步在湖边,那柔柔的春风好似一双大手,温柔地拂过我们的脸颊。扭头去看那柳树抽出的新芽,随着风儿在清澈见底的湖面上点出一道道涟漪。几艘古色古香的画舫停留在湖岸边,和几只白色的水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给春天的小湖增添了一种特别的味道。春天原来也可以藏在湖岸边呀!
我喜欢的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大林寺桃花》,其中有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见,春天哪能少得了桃花呢?在这烂漫的春天,无数可爱小巧的桃花在山坡上绽放,它们有粉的,白的和粉红的,一簇簇的和紫色的杜鹃花交织在一起,姹紫嫣红,甚是好看。春天原来也可以藏在花瓣里呀!
一年中有炎热的夏天、美丽的秋天,还有寒冷的冬天,可你知道为什么我喜欢春天吗?这可不仅仅是因为春天气候舒适,而是因为春天给人带来希望,一种优雅、美丽、漂亮的感觉。你瞧,春天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农民在田里辛苦劳作,这是春天的象征。
春天藏在许多地方,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相信就会发现更多春天的藏身之处。
春天来了,我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
从蕴藏着绿意的群山上,从盛开的野桃花里,从变得活泼的河水中,从温暖的阳光里,从孩子们穿的单薄的衣服,愉快的笑脸里,我强烈的感受到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是一种召唤,让人的脑海里,就呈现出了生机,仿佛听到了各种生命生长的声音,这是一个播种期望的季节。
仿佛因为春天的到来,人们都变得活泼了,穿的单薄了,眼睛明亮了,脸上带着微笑,纷纷的走出屋子,在场院里,在田地旁,在山野,都能见到人们的变得活泼的身影。仿佛冬天里在屋子里呆的太久了,让人感到了凝重,压抑,在温暖的.春天到来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要走出屋子去,把淤积在躯体里的浊气在自然里释放掉,让人找到简便,让生命充满活力。
应对春天到来的脚步,我的心里也一样的激动,燥热,在寻找着眼睛里能看到,内心里能感受到的春意。从温暖的阳光里,从盛开的山桃花里,从柳树拖长的嫩绿的柳条里,从春烟浩淼的山川里,我看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觉得春天,是生发,成长的季节。以往的生命,被温暖的太阳唤醒,开始新一轮的生长。几许新的生命,在春天里来到这个世界,也开始成长。我仿佛听到了成长的声音,忽然觉得,春天,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力的季节,正是这样的生命力,才让春天有了生机。
新的生命在生长,我也仿佛听到了以往死去的生命的叹息,可是,新的生命的生长,是自然的规律,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新的终究要代替旧的,这个世界才充满了活力,期望。正是有这许多的新生命,经历了漫长的冬天,历经种种磨难,姗姗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才使得这个世界,不至于腐朽,僵死,而一向永葆青春和活力,并且生生不息。
我爱春天,我也赞美春天。
春天,是新生,就像处子,没有经受沾染,是那的纯洁,晶莹,是自然的精灵。
春天,诞生于以往的生命,蓄积了以往的生命的精华,脱胎于精华,萌发新的生命,注定比过去更加的美丽,灿烂。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