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六,姑姑说要带我和哥哥,还有奶奶一起去桐乡吃晚饭。
放了学,姑姑就带我们去桐乡了。我们坐在汽车里面,看着去桐乡的路途中的一些美丽的景色,心情真是十分高兴。
到了桐乡以后,我们挑选了一家比较好一点的饭店。姑姑后来带我们去了一家叫“新三五”的饭店吃饭。
我们走进饭店,看到里面真大呀!里面的桌子就有一百多张,上面装满了电灯,把整个大厅照得好象白天一样明亮。里面开着空调,让人觉得有点儿热,我就脱了一件外衣放在椅子的背上。姑姑带着我来到了点菜的地方。一位阿姨满面笑容地对我们说:“先生小姐,你们要吃一些什么,请自己点。如果不了解情况的话,我可以向你们介绍本店的一些特色菜。”姑姑对那位阿姨说:“请把菜单给我。”那位阿姨笑着把一份点菜的本子给了姑姑。姑姑叫我和她一起看,一起点菜。我看着上面的菜名和姑姑小声商量着。后来,我们点了一只烤鸭,黑鱼片,青椒牛肉……然后,我们就回到那张桌子边坐下来等待。那位阿姨拿着我们点的菜单走到厨房里面。
过了一会儿,一位厨师推着一辆车子走了过来。车子上面放着几只烤鸭。他走到我们桌子旁边停了下来。我想这一定是我们点的烤鸭了。那位厨师立刻动手灵活地把那只烤鸭上的肉一片片地切了下来。啊,他的手真是灵巧!不一会儿工夫就把整只鸭子上的肉全部切了下来,只剩下了一只鸭子的骨头壳子了。
我们立刻吃了起来。这时,我们点的菜一只又一只地端了上来。我吃得非常高兴,觉得现在的生活确实和爸爸那个时候不能够相比了,简直有天差地别之分了。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