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理论》是阿瑟.刘易斯于1954年7月在曼彻斯特完成的。书中开创性的力图破解发展中国家如何赶上发达国家的基本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到处闪烁着作者在谙熟当时经济理论基础上的独立思索的思想的光辉。本人主要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刘易斯先生不去向马克思和亚当.斯密那样去预测不同社会制度的走向,而只探讨富裕国家在发展中所发生的变化将在多大程度上也许可望在较贫穷国家里重现。对于发达国家本身,作者认为无法预测他们下一步将走向何方。因为我们不相信人类的未来是受我们认识的或能够认识到的不变的规律支配的。书中预测的基础,要脚踏实地得多,这一点我觉得对赶超国家来说非常的重要。这也与我的经济学与政治应作适当分离的思路是一致的。
第二,刘易斯先生比较全面的论述了发展中国家现在面临的所有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书中论述了节约、经济制度、知识、资本、人口和资源、政府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连作者自己也认为这种全面论述经济增长的著作有一个世纪多没有出现了,最后一本涉及范围如此广泛的巨著是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所写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于1848年出版。
第三,作者重视经济思想史对经济研究的重要作用。书中区分了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作用和区别,归纳法适合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对经济问题做长期的分析;而演绎法更多的适用于短期的经济政策的制定。我也觉得任何问题的探讨追根溯源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分析的问题才清析、透彻。太长期间的预测受太多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信度将大大降低。
第四、承认不同的社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的互补性。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处理好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赶超发达国家。书中并未触及社会制度层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即只研究发展中涉及的经济问题。另外,作者还阐述了历史观,作者认为,历史并非是由事实组成的,而是由历史学家对所发生的事件及其原因的见解组成的。这一点在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对于《经济增长理论》,我认为对当代的发展经济学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当代的发展经济学虽然很好地区分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借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成熟理论,但还是没能跳出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和思路。足见《经济增长理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鉴于本人的观点,我觉得《经济增长理论》对当代《发展经济学》(特别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影响也有较大遗憾的地方。
首先,《经济增长理论》把《发展经济学》引上了一条全面论述发展经济问题的宏观经济分析之路。实际上,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一对孪生姊妹,互相促进,不可分离。所以现代《发展经济学》在肯定工业化道路、资源禀赋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应抓住影响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因素,特别注意微观经济分析的作用。因为,我们现在的很多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是缘于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分析。
第二,即使是《经济增长理论》是有关发展中国家宏观发展道路的全面论述,但是现代主流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两种措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未得到提及和论述。这在今后发展经济学宏观理论部分的论述中是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两种宏观调控措施在现代的发展中国家是已经并正在使用的有效手段。
第三,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实行工业化等很多基本国情,要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必须遵循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比如帕累托改进,市场竞争机制,理性人的基本假设,定义良好的偏好的效用曲线等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是永远也绕不开的。我觉得,在这方面应得到加强。
第四,要加强数理分析的方法在现代发展经济学中的运用。数理的语言有助于用统一的语言来表述经济思想,而不至于引发歧义。而且,数理思想从希腊、罗马时期一直是科学发展的瑰宝。在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家已经对此的运用普遍而成熟。包括论述市场经济效率(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瓦尔拉斯模型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这应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共同知识,无可争议。但也存在一个度的问题。
4Ps营销理论实际上是从管理决策的角度来研究市场营销问题。从管理决策的角度看,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各种因素(变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企业不可控因素,即营销者本身不可控制的市场;营销环境,包括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二是可控因素,即营销者自己可以控制的产品、商标、品牌、价格、广告、渠道等等,而4Ps就是对各种可控因素的归纳:
产品策略(Product Strategy),主要是指企业以向目标市场提供各种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有形和无形产品的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产品有关的品种、规格、式样、质量、包装、特色、商标、品牌以及各种服务措施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定价策略(Pricing Strategy),主要是指企业以按照市场规律制定价格和变动价格等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定价有关的基本价格、折扣价格、津贴、付款期限、商业信用以及各种定价方法和定价技巧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分销策略(Placing Strategy),主要是指企业以合理地选择分销渠道和组织商品实体流通的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分销有关的渠道复盖面、商品流转环节、中间商、网点设置以及储存运输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促销策略(Promotioning Strategy),主要是指企业以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刺激消费者购买***,促进产品销售的`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促销有关的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这四种营销策略的组合,因其英语的第一个字母都为“P”,所以通常也称之为“4Ps”。
Part1:
“一见倾心,二见倾情”
初次相遇在party,霍金与简一见钟情。她听他聊痴迷的宇宙,他听她说西班牙的诗歌。他们互相爱慕,彼此崇拜,凝视对方时,眼里的光足够让身边的万物都黯淡。
害羞而又暧昧的眼神,鼓起勇气伸出的手,烟花下笨拙的初吻,一切都显得那么可爱。
Part2:
“哪怕只剩一秒钟,我也想与你相拥”
霍金和简陷入热恋,事业上也处于上升期。他不知道,不怀好意的命运正在等着他们。一天,霍金忽然失去控制摔倒,送医后被确诊为”渐冻人“,预估寿命只剩两年。巨大的打击让霍金无法面对自己,更无法面对简,他深知无法给予简未来,所以选择了逃避。霍金的父亲甚至很直白的告诉简,她不清楚她面临的是什么。简非常坚定又正式的回答:”我爱他,他也爱我,这就够了“。
这就够了,即使有再多的不确定,再多的困难,只要相爱,我就有勇气去面对。我们的结束只能死别,不能生离。
Part3:
“我爱过你,我尽力了”
霍金与简在亲友的祝福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俩人笑的很甜,而此时,也预示着真正的考验开始了。霍金的病越发严重,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无法离开简一分钟。
有一个画面我记得很清楚,霍金的好友在把霍金和轮椅搬上台阶时,说了一句”天哪,这么重,真不知道简是怎么做到的“。女子本弱,为爱则强。
有了孩子之后,简已经完全失去自我时间,她甚至无法为心爱的诗歌留一分钟空闲,而这样的状态,也让她接近崩溃。简的母亲察觉到她的焦虑,建议她每周参加一次唱诗班,也就在这里简遇到了同为可怜人的乔纳森。乔纳森的妻子一年前死于白血病,来唱诗班也是为了缓解丧妻之痛。
很快,乔纳森成为了简的帮手,她总算松了一口气,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许多。也许是同为可怜人的遭遇,也许是日久生情,俩人滋生了情愫,但都选择了默默埋在心里。可旁人的闲话越来越多,在简生下小女儿后,乔纳森无意撞见了简的婆婆正在质疑孩子是否为霍金血脉。为了不让一切更难堪,乔纳森选择了离开。霍金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爱简,更心疼她的不易,于是主动创造条件让简与乔纳森相处。那一次,霍金倒在了没有简陪伴的活动现场。简接到电话后,赶去了医院,在这之前,她和乔纳森含泪说再见,他们都明白,需要去放下感情做正确的事了。到了医院后,医生给了俩个方案:一是可以让霍金没有痛苦的离开已经捆绑了他许多年的人间,同时简也能得到解脱;二是需要开刀,这样会有存活概率,但是之后再也无法说话了。简浑身发抖,但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让他活下去,她的眼神和当时回答霍金父亲时一样坚定。
霍金活下来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伊莲也以护工身份出场。她热情、幽默,没有过分的”照顾“霍金,而是把他当成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对待,这恰巧是霍金需要的。不知不觉中,霍金对她的依恋超过了对简。一次活动,霍金选择了伊莲陪他参加而不是简,简此时意识到,霍金已经不在需要她了,她含着泪,蹲下身认真的看着霍金说了一句:“我爱过你,我尽力了”,然后彼此痛哭,奔向各自生活。霍金有了伊莲,而简也与乔纳森过上了平凡小日子。
整部电影看下来,其实是很压抑的。霍金在我们心里的定位是一个伟大的人,伟大到当初听闻他去世我无比震惊,因为在我潜意识里觉得死亡这件事不会降临到他身上。而这部电影恰恰告诉我,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会因为看到别人能正常吃饭而难过,会因为被孩子看到自己摔倒无法爬起来而羞愧,他每天都要与无数的小事做斗争,而这些小事无非是穿衣服,上厕所,陪孩子玩这些我们旁人压根不会放在心上的事,但这里面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压垮他。而简也让我觉得非常佩服,她的坚定,她的勇敢,她的成全,都让我心疼她。她也是有梦想的人,但她为心爱的人放弃了梦想,选择了做一个坐在讲台下鼓掌的人,这一坐就是20多年,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呢?
电影的最后,一切倒放,画面停在了霍金与简最初相遇的时刻,人生若只如初见,回眸瞬间,一切注定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 (推进愿景)一书,它是由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著,20xx年8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著。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过去,我虽读过一些音乐理论但没有如此深刻的感触。第一,雷默的不断进取精神。坚持自己的音乐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不断的跟踪、消化,融会贯通,并运用到他对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中。第二,雷默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态度。面对音乐教育界内部外部的质疑,受到的一个又一个理认思潮的冲击和挑战,雷默并不是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对持与他不同观点的学者,雷默没有粗暴地批评或一味自我辩护,而是心平气和地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将其合理和不合理的因素加以分析地展示给读者,同时提出一种求同存异的融合主义立场,主张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将不同观点的合理部分融合起来。第三,雷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真心去探究不同民族文化的灵魂,“从内心认知”国于他的理论在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界的传播。第四,雷默的严谨治学的学风。书中加入了其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心理学、神经学。在自己深入研究后本着融合主义的态度对其进行引述、分析而运用不同观点时,不是将这些观观点简单化到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极端状态,而是辛辛苦苦地把这些思想异同仔细区分出来。
另有,我读完此书后再次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初中音乐课程大量安排了艺术欣赏内容,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在书中雷默以美国国民音乐教育内容就中国的音乐教育也提出一些建议:理想的教师应是鼓励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
1、唱各种曲目,独唱并与他人合唱
2、用乐器演奏各种曲目,独奏并与他人合奏。
3、即兴创作表演旋律、变奏和伴奏。
4、在具体指导的范围内作曲并改编乐曲
5、读谱记谱。
6、听赏中、分析并描述音乐
7、对音乐和音乐表演进行评价
8、理解音乐和其分人文艺术与人文艺术以外的学科之间的关系。
9、理解音乐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
对于这九个方面的内容,他向中国的音乐工作者提出两个与其它国家音乐工作者一样的问题:
1、这九方面的内容有没有和中国的音乐教育不相关的?
2、对这九方面是否应当有所补充,以便特别切合中国的音乐教育?而所得到的答案与其它所有国家音乐工作者一致的答案“没有”、“不用”。若如此,中国的音乐教育者面临的即是如何把这一套较为宽泛的学习纳入普通音乐教育的`基础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将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挑战。雷默还提出所有的音乐教育者还有另一个重大挑战“如何在学习并保留传统音乐和包容外族文化的音乐之间,达到一种健康的平衡”。
雷默作为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深厚的音乐修养,也为我们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本书突现了一个前提,即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雷默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建构一种音乐教育的普遍哲学必须给予充分思考的。这种兼容、平衡的认识以及态度,对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十分有益,并且很适用。相信音乐教育会在一种多维度的逻辑体系和价值观的构建中发展得越来越好。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融实践性与研究性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可读性的理论专著,值得一读。尤其本书强调对音乐教育中音乐自身的关注,这对我国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是很大的。当前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也存在着仅仅重视音乐本身之外的体验,而忽略对音乐本身的关注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有学者提出音乐教育应该“走进音乐”,倡导关注音乐自身,启动音乐思维,这与雷默教授在此书中所强调的观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当然,音乐教育改革不可能依靠一本书的出版、或是一个观点的提出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协力。一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能给我们某些启示。正如雷默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我深深地希望本书对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将会有意义、有帮助。我相信,本书大部分内容不仅适用于美国和其他任何地方的音乐教育,也适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如果本书哪怕只有一部分,也许有大部分,帮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澄清了他们和我们都同样献身于其中的那门艺术——音乐——的信仰和价值观——即他们的哲学,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我如同迷路的航行者突然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