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只看书名觉得这是专业性的书籍,对自己没什么意义,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一章章细细读下去,才感觉自己太肤浅,绝不能仅从标题或者书名去定义一本书的实质,书中许多章节对我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特别是一一对应、双重确认等章节,读到这些细节,我作为一名仓管感同身受。
自己干仓管工作已经三年了,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入库出库的单据,原材料和成品也是各种各样,品种繁多。记得刚开始从质检调到仓库干仓管时,面对各种型号、牌号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各种流程也不熟悉,只能一点一点慢慢学习。从每天的跟踪领料、退料、来料、接收入库,熟悉各种原材料型号,来料时仔细清点数量,入库做完单据再仔细检查审核一遍,做到一一对应,领料时也要严格按照配料单领取,特殊批号一定仔细看好,双重确认好再领取,防止出现差错。
成品发货也是如此,从准备待发时的单据,给客户带的样板样条,再到成品出库,一定仔细认真多次确认再发出,从每天的入库发货中熟悉各种成品牌号,每月的盘点,对各库库存中一些不常动的原材料和成品库存挨个仔细地盘查,做到与账目上的型号、牌号、批号、数量一一对应。就这样日积月累,每天重复仓库日常工作,使我慢慢的熟悉了仓库工作的各项流程,也让我懂得了仓库工作的严谨,胜任了这份工作,一直干到今天。
从下月开始,我即将调入新的岗位,又将面对新的挑战。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严格自律,不忘初心,做一个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中旭人!
1、关于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启发
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制定经历了以下程序:
(1)确定选题;
(2)成立专题小组;
(3)举行公开听证会;
(4)提出草案;
(5)进行投票表决;
(6)研究复审意见;
(7)对外发布。
以上每一步程序都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整个程序科学、严密、公开、谨慎,可以有效防止少数人操纵和垄断,保证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和社会性。
我国会计准则在制定程序上参考和借鉴了美国并立足自身国情,主要分为四大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发布阶段。尽管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尽量做到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争取更好地涵盖各方利益,提高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仍存在的缺陷:
(1)会计准则制定者的代表性不够广泛。尽管吸收了政府官员、高等院校教师、机关部门的实务工作者参与,国内外专家也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咨询,但从整体上看,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并未将代表大多数会计准则使用者、影响会计准则运用较多的广大会计工作者吸收进来。会计准则最终发布与否由财政部会计司决定。
(2)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的时间不够稳定和明确会计准则制定时间不够充足,未给信息使用者及操作者充分的准备时间。
(3)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与相关法规协调不足。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制定内容都受到有关法律制度的影响,要使会计准则同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协调,就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既要从法律制度制约的角度入手,使会计准则适应现有法规的要求,又要从会计准则的角度考虑,修改和重新制定有关法律,以适应会计准则的要求。
(4)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框架尚未明确。建立会计准则能否做到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实施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指导功能发挥得如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结构是对具体会计准则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文件,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修改起了很重要作用。但从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结构上看,尚无类似的理论框架,由于缺乏能够起理论支撑作用、便于会计准则制定者确定目标的理论框架,或缺乏会计准则的执行者进行信息加工和会计使用者进行分析利用的概念结构,从而影响了具体会计准则的质量及其使用价值。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环境,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依据。要制定出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实施有效的会计准则,需要被广泛认可的有效理论来作为指导。程序公平理论和程序低成本理论可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依据。程序公平指的是程序层面上的公平,要兼顾各方利益,广泛倾听各方意见。程序低成本即指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通过程序公平理论功能指导,在会计准则制定中运用一套完整、严格、充分、稳定的程序,以最大限度接受社会监督,使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充分吸收、采纳各方意见,最后发布的会计准则得到相关各方支持的程度大大提高,实际上降低了会计准则制定的交易费用,体现了程序低成本原理指导功能。
(2)进一步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的透明度。透明化使会计准则的制订能够充分吸取各方意见,从而不断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如完善会计司专门网站,将会计准则的研究成果和征求意见稿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在网上公布,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有效的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术界和企业界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积极性,形成会计准则制定者与会计准则执行者互动的局面。
(3)推行听证会制度和决策的投票机制。目前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和解释权都归属财政部,这样难免会因信息不对称产生时滞性的问题,或政府基于自身的利益而导致制定会计准则目标的偏离。因此只有适当增加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民主性、公开性,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才能使准则更具公认性与科学性,减少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的障碍。
索科洛夫在研究会计核算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时,区分了经济核算、会计核算、复式会计、会计学与会计科学等概念,认为复式会计是会计核算发展的结果,而会计核算只有在摆脱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约束并确定科学的原则之后才能转变为科学,会计核算科学是会计发展的高级阶段。
本文介绍了笔者在读完由魏明海、龚凯颂主编的《会计理论》一书后对书中主要观点的总结及启发。透过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研究会计理论面临的现状,提出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一些看法。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发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是马克思关于认识论的经典论断。同样会计理论的发展也遵循这样的认识规律。尽管会计是因为它的实用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它是建立在理论体系或者概念框架的基础之上的,即会计实务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理论和方法体系作为支撑。随着契约精神、组织设计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逐步发展,会计实务也越来越复杂,以前的会计理论方法在指导崭新的会计实务上遇到越来越多的瓶颈。由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内在需要,会计信息提供者、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一次次的动态博弈中不断完善着会计理论,推动着会计理论向前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但真实和公允是永远不变的核心。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又对会计实务的规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会计准则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杰作。
本文对由魏明海、龚凯颂主编的《会计理论》一书进行解剖,把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四大板块,总结各大板块主要内容。然后笔者结合会计实务中的现状阐述自己的启发。
本书可分为四大板块,下面笔者进行总结。
1、会计理论概述和研究方法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分别是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近代会计就是从运用复试簿记开始的,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现代会计是20世纪50年代后,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一阶段会计的工艺与现代电子计算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会计系统也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子系统。
会计理论是会计学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阐述会计概念框架为中心议题,是以一套广泛适用的原则作为形式而进行的逻辑推理。它具有信息传递和经验总结功能、解释和评价功能、预见和实践功能。会计理论主要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与环境和主体有关的假设和其他理论概念、基本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四大内容。在会计漫长的发展史上,会计理论也得到长足发展。驱动会计理论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有效资本市场的发展、新的组织设计和组织契约重要性的凸显、会计准则市场的变化、相关理论和及时的发展等因素。
现代会计理论主要包括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所谓规范会计理论,就是试图从会计实务的规则来概括会计的理论概念,并试图用这些理论概念引导出“良好的”会计实务。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伦理法、归纳法、演绎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和事项法等。而实证会计理论则要以确凿的证据证明某些会计现象的存在,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并寻找这些会计现象发生的原因。在研究方法上,实证法要求先提出一定的假设,然后应用实际证据来验证或驳斥,只有实际存在的才被认为是合理的。实证法的基本命题是:管理当局、投资人、债权人、准则制定者和政府人士都是理性的,他们试图获得最大的效用,这些集团中的任何一个在选择会计政策和准则时,都是把可以互相替代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成本与效益的比较,以便能从所选择的方法程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
2、会计准则及其制定
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会计所采纳或宣称的一般法则,是行动的指针,是行为或实务的一个确立基础。其产生和发展都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早在19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纷纷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投资者对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以及财务报表的要求便有所增强,企业也意识到应向***和有关方面及时提供财务报表以取得他们的信任,但当时美国的会计实务处理呈现极度自由化局面,给报表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并很快引起会计执业界的注意,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但这只是内在要求和舆论上的准备。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才是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产生的直接原因。1933年和1934年美国国会分别通过《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并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上市证券的管理。
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三大阶段:
(1)研究形成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初到50年代末,由美国会计师协会带头制定和发布准则,该协会把具体工作交给其所属的会计程序委员会(ARB),后来其陆续出版《会计研究公报》,美国会计准则初步形成。
(2)公认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会计师协会将研究的目的从解决会计实务中的特殊问题和专题,转移到试图建立基本会计理论和重要会计准则方面。1959年该协会成立了会计程序委员会(APB)。在其存在的14年间,其陆续发布了31号《意见书》和4号《说明》,但人们还是发现其不能履行缩小会计实务上的差别和不一致、改进新问题领域财务呈报等使命。最终被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取代。
(3)完善与提高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到现在FASB已经发布了150多项会计准则,这些准则在美国上市公司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并对其他国家和国际化组织产生广泛的影响。
3、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理论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和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等。其中财务报告目标是概念结构的起点,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与其他概念的桥梁;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是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手段。建立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具有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的作用,从而最终指导会计实务。那么指导会计实务首先要明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更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体有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大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要满足这些要求不仅需要市场的竞争与淘汰机制、政府的良好引导、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还需要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良好的企业文化、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明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后就需要在具体的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中将其落实以准确及时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目前全球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我国会计亦是在四大会计假设的前提下,运用适当的计量属性以准确反映企业经济业务,服务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
在财务报告中,企业要遵循充分披露原则,对外提供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文件,以便利益相关者做出经济决策。
4、管理会计与成本控制理论
管理会计是直接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主要是一种对内报告会计,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的结合,目前主要将其分为两大部分:基础性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新领域。其方法论主要为系统理论和非平衡理论。具体而言有五种方法:
(1)成本性态分析法;
(2)本量利分析法;
(3)边际分析法;
(4)成本效益分析法;
(5)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其中本量利分析法中盈亏平衡点的计算与分析对企业预算和控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成本控制就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各项成本活动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其具有三层含义:一是对目标成本本身的控制,这与成本预测、决策、计划密切相关;二是对目标成本完成的控制和过程的监控,这与成本计算、分析密切相关;三是在过程控制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为今后的成本控制指明方向。具体控制方法有标准成本制度、生命周期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