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自身(个人属性):健康、力量、外貌、气质、品格、智力等。
这是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的关键,它能对人的幸福感产生最根本、最彻底、最直接的影响。
最高级、最丰富多彩的,以及维持最久的乐趣就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寻求一种没有烦恼和痛苦的状态,追求平静和闲暇;一个人对同他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智力水平的平庸、思想的贫乏程度成正比。
2.人拥有的身外之物:财物及其他占有物。
3.人向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别人的看法):名誉、地位、名声。
我们的快乐或忧伤,实际上不来自于客观,真实的事物,而来自于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确保自己幸福的内在源泉畅通无阻的条件是闲暇和独处。
和谐的力量,欣悦而深沉的力量。让我们的眼睛逐渐变得安宁,我能够看清事物内在的生命。——彼岸花的奇迹
无意之中,我遇见了一种这样的花。
它安静地伫立在花坛里,墨绿色的茎十分粗壮,强壮有力。茎上长着数片叶子,有深绿、有浅绿、有绿、有碧绿。它们郁郁葱葱,若一层层碧玉中夹杂着点点新绿与墨绿。它们那样梦幻,让人浮想联翩。它们在风中摇摆,充满了生机的活力,又若风中灵动的精灵在低声细语的谈笑交流。唯一有不足的是,那一坛碧玉中缺少了缤纷的花朵的陪衬,只留下那孤独的碧玉在窃窃私语。
过了一段日子,让我惊讶不已的一幕出现在我的眼前,那粗壮的茎依然墨绿有力,但上面那些曾经灵动、充满生机的满坛碧玉却不见踪影,一片也不见了,仿佛从来不有出现过一般。光秃秃的茎杆上只留下几朵孤零零的花骨朵竖立着,即使目前它们只是花骨朵,并没有开放,但那高贵傲然的气息却可以令百花臣服。
又过了一段时间,花骨朵也消失了,只留下几朵火红火红的花朵屹立在粗壮的墨绿的枝杆上,迎着风,傲然挺立着。那火红的颜色若一把烈火在燃烧;又若一只火红的凤凰在展翅;又若早晨与傍晚的霞光那般耀眼。比画家笔下的色彩更加鲜亮;比小姑娘脸上绯色更加艳红;比女皇的高贵更加尊贵傲气、俏丽。看似娇弱的花瓣,任风无论怎么吹,都不掉落,反而在其中跳舞,像一面坚固的城墙为它遮风挡雨似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激情,但这美丽的却又孤傲花朵却少了陪衬的\'绿叶。我不禁联想起了之前一段时间,那墨绿的枝杆上长满了碧绿的叶子却没有花朵,而现在花朵已经有了,但叶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一种花叫彼岸花,有叶时无花,有花时无叶。随着时间的推移,叶子会飘落,成为开花的肥料。开花后,花也会随着时间而凋零,成为长叶的肥料。它们就这样相互作贡献。”
我惊讶于这样宏大的生命排场,牺牲自己成全他人,那叶那花是用怎样的毅力在等待和煎熬,直至把自己的养分、精华与生命全部奉献给对方,默然于世间。
彼岸花正如站在此岸,看不见彼岸的风景,站在彼岸看不见此岸的风景。正如心灵,看见了自己的精彩,却看不见自己的幸福;看见了自己的精彩,却看不见自己的糟糕。正如人生,得到了花,便失去了叶,是得到也是失去……每天不是十全十美,唯有不同的每天叠加在才是美满。人生就如此花,这样想想,心田每天就会纺织出芬芳。
虚荣:把别人的看法看得比自己意识中的活动更为重要,把别人的看法当成了现实,把这种派生的、次要的东西看成了首要的事情。虚荣来自外在,让别人相信自己有某方面的突出价值。
骄傲:自己拥有某方面突出的价值,因此骄傲是来自内在的,是一种直接的自我尊重。
骄傲和虚荣都属于人的本性的愚蠢。
我很庆幸能够在徘徊在痛苦与无聊时读到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这本书,这给我这段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慰藉,叔本华认为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但人们总在它们之间摇来摆去——脱离了痛苦,便开始无聊;不无聊时,多半痛苦着,程度轻重而已。
“世界上,除了极少数的特例外,我们的选择实际上只有两个,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与别人交流是无聊的,特别是这个人与你的差别很大的时候,开口不是众所周知的真确就是无穷无尽的日常。这点在多人的交流中更加明显,越多人参与的团体,它的内部就越无趣,越枯燥。但一个人也是痛苦的,生理的社交动机在不断的抓挠你的内心,所处环境的对象越少,越能感受到孤独的痛苦。无论如何,都让人难以持久的\'生活地的心如意,最终都只能在学习和读书,当时间和注意力被这些极度耗费精力的行动中消磨殆尽,才能得到最后的放松。于是,某种程度上说理想的幸福是伴随着孤独的。
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他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孤独并不是一种被主流声音肯定的行为,我们更倡导与他人交流,于是我常常在不想找人交流和不想孤独中徘徊。这样的徘徊的折中,便是叔本华所说的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的孤独,很遗憾,时至今日我很少能做到这个恰当的度。我认为我更多的时候会感到孤独而不是无聊,在没有足够动机的时候,我宁可在孤独中度过。而这份孤独才是促使我不断去寻求更多替代社交的物品的动机。我才有机会接触这些心理学,哲学的论述。
叔本华的论述给了我足够的代入感,让我沉迷其中,但随着读书的深入,一些问题也愈发凸显。人生的幸福是否真的需要孤独呢?
我并不喜欢这样的观点,动机理论认为交流的动机是人生来具有的,是人在自我实现的路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偶然的孤独是我们所排斥的,不是因为我们都是没有思想的“庸人”,而是我们生而如此。在人本主义的观点中,人生的幸福,是可以在需求的满足中,一步步地得到,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孤独的地位,也许我们可以从外表认为部分自我实现者在某些时候是孤独的,但他本人却不可能是这样想的。一个人感到孤独的最好解决方式,还是找个朋友聊聊天,而不是自我慰藉。
尽管我很感谢这本书给我无趣的生活带来了几道明光,但我想我要暂时告别这本书了,不希望有朝一日的重逢。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晚期著作,该书能帮助我们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尽快成长,幸福生活。230年前的叔本华,从本真的维度,阐释了人生本原的面目和最智慧的活法,这也是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书的写作目的。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写到“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叔本华将这句话解读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想去发现美的心境。当烦忧、焦虑和痛苦萦绕心间时,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会聚焦在痛苦之上而无暇顾及其它。我们感受到的痛苦越强烈,自身存在感也越真实,而快乐转瞬即逝,像梦一般不真实。伏尔泰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述:“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
叔本华认为要尽量避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痛苦,就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比如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或者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去追求泛滥的物质***满足和感官快乐,那样只会为了否定、虚幻的东西而遭受真实的痛苦。对于已经发生的痛苦,要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降低对生活的期望,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我们必须忍受和克服它。增加生活阅历不失为应对良策,洞察世间百态才可做到平常之中安然自得,处乱之时荣辱不惊。叔本华还从对人自身的剖析、对待自己、他人及命运的态度、人生的各个阶段等方面阐释他认定为人生真理的感悟。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中写到:“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明白人生的残酷,遭受生活的苦难后,依然选择不放弃,并为人生构建意义,便是我所理解的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也是读《人生的智慧》一书获得的最大智慧。
名誉和良心互为表里,即良心是名誉的内在呈现,而名誉则是良心的外在表达。
名誉和名声不同,名誉会死亡,而名声不会。
名誉包含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从客观上来说,名誉是别人对我们的价值的看法;从主观上来说,名誉是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和顾及。
·若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你我之间,履行承诺和两性之间,他们对应的名誉关系为:
公民名誉和公职名誉
公民名誉范围最广,其前提在于我们必须无条件尊重每个人的权利。(适用于所有社会阶层,一旦失去难以恢复)
公职名誉指人们对公职有所敬意,它要求担任公职的人也对其职位保持尊敬。
女性名誉和男性名誉
其他还有骑士名誉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