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意图的理解
一篇说明文,总有其写作的目的,这就是写作意图。有的文章在标题、开头、结尾明确表明为什么写这篇说明文。例如《向沙漠进军》,标题就倡导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抵御风沙的侵袭,多植树、多种草。有的文章全文都在说明某种行为的危害,其写作目的就是警示人们不要做什么;有的文章全文都在说明某种做法的好处,其目的自然是倡导人们做什么。总之,说明一个事物,作者总是想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这就是作者的写作图。
(二)写作意图的表达
正面:倡导人们做某事(或者如何做)。
反面:警示人们不要......,要......。
以上三种理解方式及对应的解决方法都是正确的。问题是:作为学生,我们无法判断命题者属于这三种人当中的哪一种,也无法断定三种答案中究竟哪一个会是最终的标准答案,怎么答题呢?我认为,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还是第三种——因为它的答案各种理解方式对应答案的全部。在阅卷过程中,面对主观性试题,老师只会为答题缺失的同学扣分,永远不会对卷面答案比标准答案更全面的同学扣分(有字数要求的,考虑字数的限制即可)。
写文章时,边写边问自己有关人和事怎么样了,抓住引起人物和事件变化的前因后果,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一步步追问清楚。俄国作家陀思妥夫斯基曾举出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他认为这话不够具体,应改为: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地跳着。为何要这样改呢?因为它具体形象地回答了:从哪里落的`?怎样落的?落地后的响声、动态怎样?同理,如果我们写夕阳西下,这样来追问:夕阳依着什么落下去的?怎样落的?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就可以写成:红彤彤的太阳,紧贴着崇山峻岭,一步三回头,慢慢下坠,万道余晖撒满大地。爷爷的白胡子变成金胡子了,房子的百墙变成红的了,柳树的枝条变成黄的了。夕阳西下这一情景就更具体,更形象,更有色彩和气势了。写一次活动,也可以边写边问:活动地点在哪里?天气、环境怎样?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同学们干得怎样?谁表现得最好?为什么最好,到底是怎样***?***结果如何?这样一步步追问,就能具体地追出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结果和重点景物的形状、颜色、动态、声音、气味。
我一直认为,丰富你自己,比取悦别人要有用得多。有时候的我们太过卑微,活的太卑微了,小心翼翼的回答别人的话,做什么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有时候甚至还要想着今天自己这句话说的对吗?有时候吧,我们仔细想想,干嘛要让自己活得那么累?何必取悦别人?取悦别人之前,首先要好好丰富一下自己不是吗?
记得看过一句话,影响挺深的。“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去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大批骏马认你挑选。”真的,觉得说的挺在理的。你那么小心翼翼地捧着别人,害怕别人对你印象不好如何如何的,还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才能丰富一下自己呢。丰富了自己之后,你害怕那个你小心翼翼捧着的人,不来捧着你吗?是了,改变自己永远比取悦别人有效的多,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成功不了,我们的确也努力了,可只是方法有问题而已。何必刻意巴结一个人呢?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好好的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想办法做一个自己想要做的人,用你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别人,而不是用你小心翼翼地追捧和巴结,总会有一批朋友被你的人格所吸引,来与你同行。别走捷径,有时候捷径之路反而不是那么容易,人生总教会我们,长一点的那条路更容易走。只是太多的人选择了他们所谓的捷径而已,却忽视了更直的却长了一点的路而已。捷径谁都会走,可想好好丰富自己的人却并不多。
丰富自己永远比取悦别人更有力量,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这不比你千辛万苦拿着网兜去捉蝴蝶容易的多吗?人生也正是如此的,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别怕丰富自己之后得不到成果,天自安排,这句话说得十分的妙,也的确如此啊,刻意的巴结不如巧妙地迎合,巧妙地迎合不如善于改变自己……
丰富的人生是岁月积累的结果,它不会速成,与运气无关。只要你用心生活,到了一定年龄,丰富就会附丽于你生命之中。
年轻的优势是有青春和朝气,但是年轻的头脑内容太单薄了点。年老虽然有厚实积淀的优势,而青春不再了。有人说,真正的人生是从40岁开始的。40岁以后,懂得了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如何为人如何为事,自己需要什么,都不是盲目的了。
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占多半,就如快乐,快乐在人的'一生占的比例很小,漫长的却是痛苦和平淡。可是短暂的快乐却诱惑我们付出一生去寻找,以至在平淡和痛苦中经历大多的时间。正如钱钟书所说:留恋不肯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生命是个惯性行为,过了今天,明天就会自然来临,无关你以什么姿态迎接它,还是拒绝它,它都会来。而每天令自己进步一点点,你就会感到骄傲。在进步的同时,觉得自己的自信心在渐渐增加。其实丰富自己不需要刻意,只要你做好每件事情,岁月就会回报你,有许多有益的东西会自然而然的沉淀下来,就如水里的泥沙,再少,清水也阻止不了它的下沉。
每个人小的时候都会有理想。希望自己成为什么人,做成什么事。可是人生的意外太多,往往不由我们的想法去发展。有的人希望自己成为画家,却做了企业家。有的人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钱人,到最后,自己却做了学者。
一个懂得投资自己,丰富自己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实丰富自己,有时候不需要刻意,而自己丰富了,你的价值就体现了,闪光的东西谁会发现不了呢?
(一)指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有两种:一种是具体的事物;一种是抽象的事理。
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两个要点:
一是,关注说明指向的核心——是事物,还是事物、行为内部蕴含的抽象之理。
例如: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中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段文字,说明的核心指向的不是“我国的石拱桥”,而是“我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作者着眼点不在“石拱桥”这一事物,而在“为什么”这一本质。
二是,关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严谨、准确、完整
首先要注意必须有的限制词不能丢。这里有同学会把说明对象表达成“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少了一个限制词“我国”,这句话的表达的含义就由“中国的石拱桥”扩大到“世界范围内的所有石拱桥”,导致表意范围错误。其次要注意表意的完整性,明确表明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有的同学这样表述本段的说明对象——我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这样表述因为表达不完整,让答案介于事物和事理之间,不伦不类。
(二)对说明文主体段落进行高度概括,指出每段分别说明了这个说明对象的哪个方面特征或特点
一段文字,介绍一个说明对象,因为文字有限,无法面面俱到,所以每个自然段只能说明一个事物或事理的一个或两三个有限的方面。我们通过概括,逐段指出说明了哪些方面内容,叠加到一起,就完成了对说明文表象内容的整体概括。例如,一篇说明汽车的文章,主体部分:第一段说明的是外形、第二段说明的是颜色、第三段说明的是结构、第四段说明的是行驶原理。
(三)形成标准化的语言表达形式
本文以 为说明对象,先后说明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