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科技工作者要牢记使命,涵养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甘为科技创新路上的“铺路石”。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发挥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慕虚荣、不计名利,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坚定“科技为民”的价值追求,着眼于人民群众“需不需要、支不支持、满不满意”,在医疗卫生、出行保障、基础服务、网络安全等人民群众存在迫切需求的领域进行科技研发,把科学研究做近人民心坎。广泛宣传各条战线上为国家作出无私奉献的科研工作者,在全社会凝聚起敬重科学家的良好风尚,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传播真理、传播真知,提携后学、甘当人梯,在全社会树立乐于奉献的道德风尚。
中唐是中国文学传统乃至文化传统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宋代及其后世的许多文化现象都是在中唐崭露头角的。换句话说,这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一个新开端,它孕育这不同以往的新的美学规范。在杨晓山的这本《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中,我们能够品读出在这一独特的时期、在这个被宇文所安目之为中国的“中世纪”时期的诗歌不一样的味道。
在本书中,作者从“私人领域”这一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诗歌的另一种独特魅力。它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可居可游的、充满诗意的文化审美空间,同时也展示了这个精致文雅的私人空间是如何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结构中收到挤压并开始变形的。从书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认为这种抽象的“私人领域”是需要一个空间的,而这个空间首先就是园林。因此,在我的阅读过程中发现,虽然他并不是全部关注于园林,但他在书中所讨论时,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园林文化的方方面面相关。
伟大的诗人白居易高呼“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奢华的奉城园与人民贫困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书中,作者重点从诗人白居易的诗来着重体现“私人领域”这一独特视角。这是白居易的《伤宅》中的句子,我们能够从他的诗句中看出唐诗人对过度奢华的不满,他将笔墨集中在园林宅第上。此诗通过对权贵们的豪华宅第及奢华生活的描绘,对豪门显贵的奢侈之风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全诗的语言朴实,描写细腻,感情悲愤沉郁,深刻反映出中唐时期整个统治阶层享乐腐化,不思进取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并且,在后文中作者认为园林不仅仅是一个容身之所,更是一种中隐的归宿之地,更是一种精神的归宿。作者还列举出李德裕的诗。他的诗有许许多多都是写自己的园林的,他喜欢自己园林的生活,喜欢自己园林的一切,甚至,他想让自己的这座园林一直的被子孙后代传承下去。园林就是自己的家。在白居易的诗中,他很好的将“家”和“邦”两者联系起来,家的好坏与主人的个人品性有着极大的关系,家与国更是休戚相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