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考作文主题

论语高考作文主题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02 10:02:31
论语高考作文主题

论语高考作文主题【一】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学习有仅指学习书本知识,还应包括学习生活技能、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等。学习的重要原则是学以致用,学了就要应用于实践中,而且要常温、常用、常练。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方能学懂、悟透、灵活运用。在学、用、练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成长的快乐,达到热爱手头上的事儿的地步,没有什么学不会的,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人远来造访,何其快乐!几千年来,真正读懂孔子的.人都是他远方的朋友,跨越时空的交流,精神领域的深层对话,找到知音、找到心灵家园,那是人生最满足、最快慰的事情。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必怨恨,报怨是修养不够。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应该了解你、理解你、认同你,干嘛非强求那么多人去了解你呢?你有实力、有魅力,首先应先推销给自己,然后再推销给别人。让别人了解你、理解你、认同你,你自己应先了解别人、理解别人、认同别人。

论语高考作文主题【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出自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弟子之手的流传千古的一本著作—《论语》。这本书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这本书是家喻户晓的,还被尊称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这本书中的道理被后人延用至今。孔子的学说也流传出中国,传播到国外。

论语高考作文主题【三】

《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坚持反省自己在为人,与朋友交往和复习知识等方面的做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得到升华。这是人有所成就的重点—坚持反省自己的行为。

《子张》篇中记载的,子夏所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这就是一个人修身的根本,不断反省,做得更好,不断升华自己!

论语高考作文主题【四】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一下。说它是薄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如此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何以想象,就是如此一个薄薄小书,却统治中国近二十个世纪,是中国立世历史呢?可见《论语》是一本应百读、细读好书。

其中灵我印象最深一篇就是第一篇:“学而实习之,不意乐呼,有朋自远方来,不意乐呼,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呼?”这句话意思是:意思为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快乐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么?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是君子么?

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把学习同样当成一件快乐事情,好好学习。而当朋友来到你家里,你也应当非常高兴,该热情款待才成。当别人不理解你时候,你不能生气,而应该耐心对别人讲明你理解,这样你才是个君子。

《论语》这本书非常好,他告诉我们许多人事间道理,它能让你品德高尚,让我们学到很多。普通人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文学价值很高。

论语高考作文主题【五】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人的言行举止,必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无论你是多么学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万人敬仰的科学家,你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你可知《程门立雪》的故事,故事中的学生为了请教老师一些问题,在老师门外,冒着大雪,冷得哆嗦,依然等着,我们要虚心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大名鼎鼎的皇帝唐太宗,他虚心接纳魏征的建议,居安思危,戒骄戒奢。没有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向下臣学习,而是向魏征学习。最后,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

读了孔子的言论,我知道了一个人无论是有多少成就,你都要虚心请教别人,做到谦虚为人,谦虚好学,这样,你才会有更大的成就。

论语高考作文主题【六】

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

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一定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最后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一定会改正缺点的。

论语高考作文主题【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可以说是老幼皆知,其意思也不用特别解释了。可南怀瑾先生却是这样解释的:做学问,要随时注意“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当你有进步时,能不愉悦吗?你的学问没有人能够理解时,有个难得的知己来看你了,能不高兴吗?做学问的人,也可能一辈子没人能了解你,那也不生气,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这样的解释,比起常人的理解,不知要高出多少层。

南怀瑾先生这样解释的原因是,原句第一个字“学”不能仅仅当作狭义的“书本学问”理解,而是要从人生修养上讲起才行。也就是说,“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那么,把“学”字的意义理解的这么宽泛,符合孔子的原意吗?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而现在,一条一条分开印,是宋儒们把它圈断的。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又是一整篇大文章。

这倒又是一种新鲜的解读方式。谁都知道,《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既然是语录体,就很让人习惯于把那一条条论述分开来独立理解。这本来也不算错,却容易造成断章取义。把“学”字理解成狭义的“书本学问”,就是断章取义造成的。所以,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中所说的“学”,不是仅仅文章写得好,也不仅仅是知识渊博,它还包括“做人好做事对”,哪怕一个人是文盲,但只要是会做人做事,就是有“学问”。这是南怀瑾把整部《论语》研究完后,用“整体观”看待《论语》得出的结论。

为了证明自己把“学”字理解成“人生修养”的“学问”的正确性,南怀瑾先生还列举了《论语》中子夏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看到好的人就尊敬他,在家能竭尽全力爱家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放弃私心,对朋友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读过书,也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句话足以证明“学”不仅仅指“书本学问”。

正因为南怀瑾先生解读《论语》与众不同,他解读《论语》的著作才命名为《论语别裁》。

他这个“别裁”不仅仅与现代人对《论语》的一般理解不一样,而且特别与宋代以来朱熹学派的儒家学者对《论语》的注解不一样。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儒士们因为是以对“语录体”的理解方式来理解《论语》,结果断章取义,让后人造成了对孔子思想的极大误解。比如宋儒们理解上述子夏的那段话时就出现了偏差。他们把“贤贤易色”理解成“看到好人马上跟他学习,连女色都不能亲近了”。把“色”字的“态度、形色”之意理解成了“女色”,以至于近现代人攻击孔子“违反人性”。他们还把“事君能致其身”的“君”理解成“皇帝”,又让近现代人攻击孔子是“专制思想”,因为《论语》要人为皇帝全力服务嘛。孰不知,“君”在此应泛指为“你尊敬的人”,也即是“朋友同事”或“你答应给人办事的人”。像这样对孔子思想断章取义的理解,还有很多处。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错,是店员们搞错的,这要特别修正的。”现在,是到了真正复原孔子的“仁义”思想的本色的时候了。南怀瑾先生独特的“经史相参”、“整体看待”式解读能帮我们吹尽黄沙,淘出真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