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身边那不变的关怀和问候,我是你心中最灿烂的微笑。热恋的故乡,留下我深情的祝福;深爱的土地,留下我生命的足迹。我就是,郭明义。”
这是东北新闻网拍摄的微电影《我是郭明义》的.主题歌,是我作词、作曲和演唱的.。这部微电影网上观看人次达到2.2亿。为什么会这么火?我想是郭明义的精神感动了万千网民,首先他感动的是我。
故事要从我第一次到鞍钢采访郭明义说起。接到任务时,我心里就嘀咕,传统媒体已经报道了那么多,在网上写郭明义能有人看吗?
老郭每天除了忙工作,还要参加公益活动,替向他求助的人奔波,我实在不理解他为啥给自己找这么多事。看着他鬓角的白发和一身的疲惫,我忍不住劝他:“郭师傅,你都已经是模范啦,差不多就行了呗!得想想自己。”本以为和老郭很熟了,说这样的话不过分,但郭明义的脸色马上变了,他忽地站起来,砰地把门关上,大声质问我:“说出这种话,你还是个共产党员吗?”
我被吓蒙了,说实话,当时我真的还不是党员。过了好一会儿,他盯着我的眼睛说:“我是一个党员,只要党的宗旨没变,我就要这样干!”那天晚上,老郭和我聊了很多,他的家人、工作、爱心事业。我真正懂得了支撑着他走过30多年的信念,全都来自他对共产党员这个身份的坚守。
老郭的话始终在我脑中萦绕。我在思考,整天为增加流量到处搜寻名人、富人、达人来吸引网民,我是不是习惯了所谓的眼球效益,变得庸俗了呢?我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把老郭的精神告诉更多的人?
看到微博,我心中一动,在微博这个鱼龙混杂的舆论场中,怎么就没有一种清新的声音,让人脱离浮躁、追求崇高呢?对!微博需要老郭,老郭也需要微博,郭明义实名微博开通了。我手把手地教他拍照片、发图片,一起商量怎么写好微博。
三年来,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郭明义微博之中。我要让老郭的微博成为指尖上的正能量,让老郭成为网上的红色大V。
老郭在微博上晒矿山、晒工友、晒诗歌……晒的最多的是社会上发生的好人好事,老郭还让微博成为拯救生命的绿色通道,老郭接到一位孕妇家属的求助电话,他马上发出一条求助微博,随即被700多名网友转发。一个小时后,献血的志愿者挤满了医院采血大厅。晚上6点多,老郭的微博上跳出4个字:“母子平安!”
我的阵地就是网络。让信念和情怀、善良和感动、奉献与执着闪动在微信上,烙印在微电影中,定格在网上展馆里。这是我乃至每一个网络新闻人不变的使命。
当我真正成为一名党员,面对党旗宣誓的时候,又想起老郭的话:你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吗?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网络新闻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在网络上彰显鲜明的红色,让我们的价值观在网络上无处不在。这是一个承诺,更是一种责任!
十岁才上一年级,这似乎有些不可能。但在一座大山里的学校,使不可能变成了事实。这里的.孩子即使在冬天,也只穿着一双凉鞋,穿梭在寒风里。当慈善机构送来牙刷时。他们竟抓到手里,不知所措。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相比之下,显得特别幸福,有点儿让人自惭形秽。
我又看了一个边防解放军的故事。他们屹立在高山上、森林里。他们在那里坚守岗位,保卫祖国。面对恶劣的天气,他们竟用冷水洗脚。坚强的身躯背后,是一颗火红的心。更是我们祖国富强的代表。
通过看这期节目,我真是太震撼了。以后,我一定要学习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帮助每个人。
北京时间8月21日上午,在拥有62年历史的里约热内卢小马拉卡纳体育馆,中国女排在上万名现场观众、在亿万电视观众的见证下,第三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这是时隔12年后,中国女排再次捧起奥运会冠军的奖杯。这一刻,中国女排夺冠消息迅速刷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感动无数人。“这就是中国女排,这就是女排精神!感谢郎平,感谢女排姑娘,你们值得全世界为你们‘点赞’!”网民“壹贰叁”第一时间在朋友圈更新了这条微博。
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的摔跤教练阳熙也收看了中国女排夺冠之战,他说:“我很激动。作为一名体育人,我们都想站在最高领奖台上,都想为国争光。作为一名基层教练,我觉得中国女排团结拼搏的精神给了我们很多鼓励和启示。”实际上,在平时的训练中,阳熙也是这样教育他的学生:“我们要时刻牢记,赛场上我们不止代表了自己。我们要不服输、不怕输,为家乡荣誉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牟泉是玉林市体育局原调研员,虽然早已退休,但与体育工作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依然时刻关注着赛场,关注着玉林体育的发展。“我觉得,这是本届奥运会中国拿到的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因为这是大球类集体项目的唯一一块金牌。”牟泉说,这块金牌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排球项目,成为一针强心剂,激励了所有运动员。“体育竞技永远需要这种团结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玉林的运动健儿们也做得很好。”20世纪60年代以来,玉林涌现出了“乒坛宿将”梁戈亮、“亚洲女飞人”田玉梅、“蹼泳女王”钟洁瑕、“举重奇才”陶闯、“短跑新秀”韩玲等众多优秀的体育健儿,以及近年来迅速成长起来的“泳坛公主”冯君阳,他们在赛场上敢于拼搏,最终荣耀加身,成为玉林人民的骄傲。去年举行的广西第十三届运动会,我市运动员在赛场上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最终获得54枚金牌、36枚银牌、36枚铜牌。牟泉说:“我们也要时刻谨记这种精神,以此为鉴,不断进步。”
其实,女排精神曾伴随了我们几代人,这种精神早就超越了排球场,超越了体育圈,成为一种象征,在社会各个层面不断传承,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当我知道女排赢了的时候,有一种激动到哭的感觉,女排的姑娘们太棒了。她们用12年的坚持与努力,终于再次走向了奥运巅峰!”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14级的学生徐春清一直关注着中国女排的.比赛。是的,伟大的精神总能催人泪下。小徐说,中国女排百折不挠、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鼓舞了她,让她知道做事情一定要学会坚持,“即使明知道结果是输,也要咬牙坚持,奇迹还是会有的。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为党中央适时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数据支撑,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会得出中国历史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人民是中国历史上的真正英雄的必然结论。
如今,实现近1亿人的脱贫壮举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也未曾有之。不过英雄的中国人民终会创造奇迹,广大贫困群众即将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整体脱贫,他们的非凡成就将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脱贫路上仍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已脱贫的群众近200万人有返贫风险,需要及时巩固脱贫成效,全国有52个县还未实现脱贫,其中的贫困群众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加之受疫情影响,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难度。
作为贫困群众“知心人”与“领路人”的帮扶干部,自然有义务和责任在脱贫攻坚决胜之时扶上马,送一程,协助他们扫清黎明前的黑暗,让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贫困群众能够书写好中国脱贫致富的好故事,心无旁骛答好最后的“脱贫考卷”。如此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经久不衰”的数据支撑。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现在,广大帮扶干部无需隐藏实力,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出发点,尽锐出战,展现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观念,发挥脱贫“多面手”的能力,拿出永不言弃的干劲,并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力克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协助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同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识别锻炼干部的最佳试炼场,帮扶干部要沉下去,用实践检验自身能力。要亲自尝一尝贫困群众餐桌上的饭菜,检验群众是否愁吃;瞧一瞧贫困群众的衣柜,检验群众是否有衣穿;看一看贫困群众的房屋,检验群众住房是否跑风漏雨;陪一陪贫困群众到医院看病,检验群众是否看病难……如此检验,就能查出各项脱贫风险,使得帮扶措施更精准、帮扶成效更突出、帮扶信心更充实。
并且要将“话筒”交给贫困群众,让他们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直截了当把脱贫中还存在的困难以及自身脱贫所总结的经验方法讲出来。这样既能摸清脱贫中所存在的“隐形顽疾”,找到“接地气”的脱贫方法,从而以点带面,惠及其他贫困群众。又能拉近干部同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脱贫满意度,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现状的内生动力,达到扶智与扶志,实现全覆盖、无死角解决脱贫各项短板问题。
当贫困群众不再烦恼“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帮扶干部的协助工作就落到了实处。这极大锻炼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磨炼了干部的脑力、脚力、眼力、笔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为后续衔接乡村振兴发展筑牢了干部基础,让英雄的中国人民能够真正将脱贫致富的壮举写入历史,让振兴梦根植于农村大地,实现幸福的开花结果。
这世上写故事的人千千万万,作家、导演甚至是艺术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述说着不同的故事。有的故事通过文字来记录,有的故事通过影像来述说,有的故事通过夸张的线条、丰富的色彩来呈现。那么,记者这类故事讲述者,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想,这应该从新闻本质的特征上寻找答案,那就是——真实性。不同于作家的文字、艺术家的画笔,记者通过真实的事实来讲述这个时代中你我的故事。
有人为博眼球,故意使用血腥暴力猎奇的内容去迎合读者的窥探欲;有人为取利益,字里行间煽动情绪,挑起纷争,掩埋真相;有人打着记者的名义,搜寻公司的黑料,上门勒索敲诈;有人仗着自媒体的称号,在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里撕扯,批量制造只输出观点不顾事实的流量爆款文章。在今天这样的后真相时代,受众最看重的似乎是情绪的宣泄,而非事实的澄清。记者千辛万苦做出的调查报道,可能阅读的人寥寥无几。在市场和经济利益的双重压榨之下,站在新闻道德的十字路口,记者面临着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
在“好记者讲好故事”——2020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中,众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用他们的故事,回答了新的时代环境下记者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回答了应该如何坚守新闻理想的问题,为奋战在一线或是即将踏入新闻行业的媒体人指明了方向。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在我看来,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就是好故事。不管是宏大如见证中国奇迹的故事,还是坚守如一棵树到一片林的转变的故事;无论是信仰如英雄连队的传承的故事,还是忠诚如一家人世代守护祖国边境线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不是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展现大时代”。正如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时代和国家是由一个又一个平凡的人组成的,展现他们身上的故事,也是从侧面反映时代和国家的变化与特征。
挖掘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故事,真实地记录和描写,自能准确地击中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没有人喜欢冷冰冰地说教,也没有人喜欢夸大其词的宣传和不顾实际的赞美。许多新闻想要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树立正面的榜样,但是由于“假大空”的溢美之词,将人物包装成了“纸片人”,干瘪空洞没有血肉,反而弄巧成拙。一个好故事,应该以真实的\'事实为骨架,以独特的精神为神韵,以和人民的联系为经脉,惟其如此,才拥有打动人心的可能。
一个好故事的背后,包含着一个好记者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好记者写出的并不都是好故事,但是一个好故事必定由一个好记者写成。一个好记者,他应该是忠实地陈述事实,警惕地探索真相,温暖地传递价值。同时,好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去记录历史车轮的轨迹;更应该是故事的挖掘者,去洞察人性的幽微与丰富。
也许,探寻真相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和危险,暗访记者每一次深夜尾随都是和不法分子斗智斗勇的较量,驻外记者亲历纷飞的战火,死亡就在一米开外;也许,采访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高原上到故事主人公的家的路走了四天,暴风雪让车无法开动,他们扛着摄像设备冒着风雪走了十几个小时。
一个好记者,总是想着离现场近一些,再近一些,“人民的关注在哪里,我们的舆论阵地就在哪里”;一个好记者,总是心系人民,扎根土地,“只有俯下身、沉下心,才能记录一个‘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的故事”;一个好记者,总是不忘自己的使命,不忘党和人民的嘱托,“‘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是媒体人的职责使命,也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初心”。
作为一个新闻人,我们理应具有大格局。借用百年前理学家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也可以看作是媒体人的新闻理想和追求的写照。
这世上写故事的人千千万万,作家、导演甚至是艺术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述说着不同的故事。有的故事通过文字来记录,有的故事通过影像来述说,有的故事通过夸张的线条、丰富的色彩来呈现。那么,记者这类故事讲述者,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想,这应该从新闻本质的特征上寻找答案,那就是——真实性。不同于作家的文字、艺术家的画笔,记者通过真实的事实来讲述这个时代中你我的故事。
有人为博眼球,故意使用血腥暴力猎奇的内容去迎合读者的窥探欲;有人为取利益,字里行间煽动情绪,挑起纷争,掩埋真相;有人打着记者的名义,搜寻公司的黑料,上门勒索敲诈;有人仗着自媒体的称号,在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里撕扯,批量制造只输出观点不顾事实的流量爆款文章。在今天这样的后真相时代,受众最看重的似乎是情绪的宣泄,而非事实的澄清。记者千辛万苦做出的调查报道,可能阅读的人寥寥无几。在市场和经济利益的双重压榨之下,站在新闻道德的十字路口,记者面临着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
在“好记者讲好故事”——2020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中,众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用他们的故事,回答了新的时代环境下记者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回答了应该如何坚守新闻理想的问题,为奋战在一线或是即将踏入新闻行业的媒体人指明了方向。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在我看来,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就是好故事。不管是宏大如见证中国奇迹的故事,还是坚守如一棵树到一片林的转变的故事;无论是信仰如英雄连队的传承的故事,还是忠诚如一家人世代守护祖国边境线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不是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展现大时代”。正如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时代和国家是由一个又一个平凡的人组成的,展现他们身上的故事,也是从侧面反映时代和国家的变化与特征。
挖掘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故事,真实地记录和描写,自能准确地击中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没有人喜欢冷冰冰地说教,也没有人喜欢夸大其词的宣传和不顾实际的赞美。许多新闻想要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树立正面的榜样,但是由于“假大空”的溢美之词,将人物包装成了“纸片人”,干瘪空洞没有血肉,反而弄巧成拙。一个好故事,应该以真实的事实为骨架,以独特的精神为神韵,以和人民的联系为经脉,惟其如此,才拥有打动人心的可能。
一个好故事的背后,包含着一个好记者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好记者写出的并不都是好故事,但是一个好故事必定由一个好记者写成。一个好记者,他应该是忠实地陈述事实,警惕地探索真相,温暖地传递价值。同时,好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去记录历史车轮的轨迹;更应该是故事的挖掘者,去洞察人性的幽微与丰富。
也许,探寻真相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和危险,暗访记者每一次深夜尾随都是和不法分子斗智斗勇的较量,驻外记者亲历纷飞的战火,死亡就在一米开外;也许,采访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高原上到故事主人公的家的路走了四天,暴风雪让车无法开动,他们扛着摄像设备冒着风雪走了十几个小时。
一个好记者,总是想着离现场近一些,再近一些,“人民的关注在哪里,我们的舆论阵地就在哪里”;一个好记者,总是心系人民,扎根土地,“只有俯下身、沉下心,才能记录一个‘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的故事”;一个好记者,总是不忘自己的使命,不忘党和人民的嘱托,“‘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是媒体人的职责使命,也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初心”。
作为一个新闻人,我们理应具有大格局。借用百年前理学家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也可以看作是媒体人的新闻理想和追求的写照。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为党中央适时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数据支撑,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会得出中国历史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人民是中国历史上的真正英雄的必然结论。
如今,实现近1亿人的脱贫壮举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也未曾有之。不过英雄的中国人民终会创造奇迹,广大贫困群众即将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整体脱贫,他们的非凡成就将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脱贫路上仍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已脱贫的群众近200万人有返贫风险,需要及时巩固脱贫成效,全国有52个县还未实现脱贫,其中的贫困群众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加之受疫情影响,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难度。
作为贫困群众“知心人”与“领路人”的帮扶干部,自然有义务和责任在脱贫攻坚决胜之时扶上马,送一程,协助他们扫清黎明前的黑暗,让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贫困群众能够书写好中国脱贫致富的好故事,心无旁骛答好最后的“脱贫考卷”。如此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经久不衰”的数据支撑。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现在,广大帮扶干部无需隐藏实力,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出发点,尽锐出战,展现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观念,发挥脱贫“多面手”的能力,拿出永不言弃的干劲,并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力克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协助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同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识别锻炼干部的最佳试炼场,帮扶干部要沉下去,用实践检验自身能力。要亲自尝一尝贫困群众餐桌上的饭菜,检验群众是否愁吃;瞧一瞧贫困群众的衣柜,检验群众是否有衣穿;看一看贫困群众的房屋,检验群众住房是否跑风漏雨;陪一陪贫困群众到医院看病,检验群众是否看病难……如此检验,就能查出各项脱贫风险,使得帮扶措施更精准、帮扶成效更突出、帮扶信心更充实。
并且要将“话筒”交给贫困群众,让他们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直截了当把脱贫中还存在的困难以及自身脱贫所总结的经验方法讲出来。这样既能摸清脱贫中所存在的“隐形顽疾”,找到“接地气”的脱贫方法,从而以点带面,惠及其他贫困群众。又能拉近干部同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脱贫满意度,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现状的内生动力,达到扶智与扶志,实现全覆盖、无死角解决脱贫各项短板问题。
当贫困群众不再烦恼“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帮扶干部的协助工作就落到了实处。这极大锻炼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磨炼了干部的脑力、脚力、眼力、笔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为后续衔接乡村振兴发展筑牢了干部基础,让英雄的中国人民能够真正将脱贫致富的壮举写入历史,让振兴梦根植于农村大地,实现幸福的开花结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