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吃西瓜,我爱吃咖喱,可我最爱吃的是妈妈做的糖醋小黄鱼。
一天,妈妈说要给我做糖醋小黄鱼吃。“哦耶!”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说做即做,妈妈立刻买来一条新鲜的小黄鱼和香菜,准备好调料,就开始做这道美味佳肴了。
妈妈将处理好的小黄鱼进行腌制,再将鱼放入锅里煎,把鱼煎成两面金黄的样子后,用料酒、醋、糖和水调成的汁水倒入锅内,与小黄鱼一起烧10分钟。然后,把小黄鱼和汁水盛到盘子里;最后,拿一把香菜均匀地洒在鱼上,这样,糖醋小黄鱼就做好了。
妈妈把糖醋小黄鱼端上饭桌。“哇塞!”糖醋小黄鱼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汁光鱼亮”小黄鱼金光闪闪,再加上嫩绿的香菜点缀,啊,这哪里是一道菜,分明是一幅美丽的画呀!一小块小黄鱼迫不及待地到我的嘴里“做客”。嗯,鱼皮非常的松脆;再咬一口,鱼肉是软的,非常鲜嫩,几乎是入口即化;汁水甜中带酸,酸中带甜,正合我的口味。加上香气扑鼻的香菜点缀着糖醋小黄鱼的味道,真是美不胜收!我又狼吞虎咽地吃了剩下的小黄鱼,真是太美味了,不一会儿,一条小黄鱼就被我和妈妈消灭了。“还有吗,妈妈?”“很可惜哦,没有了,妈妈下次再给你做吧。”“哎,怎么这么快就吃完了?”我不免有些遗憾。
妈妈做的糖醋小黄鱼真是太好吃了!真是“此食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啊!
上海有许多著名的小吃:乔家栅的寿糕、南翔的小笼包……但我最喜欢吃的是小杨生煎。
星期日,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小杨生煎”吃生煎包。
还没有走到店里,我们就看见一条长龙似的队伍排出来店外。看来慕名而来品尝美味的\'人还真不少。我们赶紧跑过去排队买生煎。
过了大约十分钟,一锅生煎包出炉了,师傅打开锅盖,一股香味扑鼻而来。锅里的生煎包挤挤挨挨地躺在一起,发出“滋滋”的响声。它那白白胖胖的“身体”上缀满了翠绿的葱花儿和黑色的芝麻。它的底部呈金黄色,看上去很脆的样子。排队等候的人,眼睛都齐刷刷地盯着锅里的生煎包,我也偷偷地咽了一下口水。
终于买到了生煎包,我两手端着盘子,来到挤满人的店堂里,好不容易找到了两个座位,坐下来,准备开吃。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起一只生煎包就往嘴里塞。“啊!不好!”滚烫的汤汁在我嘴里翻滚,我的舌头被烫了,我赶紧吐出生煎包。“心急吃不了热生煎”,这下我学乖了,再夹起一只生煎包,轻轻地咬开了一个小口子,鲜美的汁水从薄薄的皮子里流了出来,我尽情地吮吸着,真是人间美味。再咬一口肉馅,肉质紧致,鲜美,浓郁,不肥不腻。吃完了馅儿,最后吃底部。生煎包的底部最好吃了,又脆又香,恰到好处,令人回味无穷,一连吃了好几盘。
小杨生煎的味道真是好极了!它以色、香、脆吸引了无数食客。有机会,你一定要去品尝哦!我爱小杨生煎。
相信大家都知道羊肉泡馍吧,那可是西安的特色,也是我最喜欢吃的。
去年暑假我去西安,妈妈带我去西安最负盛名的“老孙家泡馍馆”尝了尝这美味的羊肉泡馍。
走进泡馍馆,首先便看到刘华清同志精心书写的“天下第一碗”五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店堂里顾客络绎不绝,想必这泡馍一定很好吃。我和妈妈找到座位,要了一碗羊肉泡馍。
馍上来了,这馍馍其实就是饼。妈妈告诉我,泡馍是特制的,称为饦饦馍,一个有二两重呢!我开始亲自掰馍。要想把馍掰得碎碎的可不容易,因为这个馍可硬了。于是,我先把它掰成几大块,然后再一块块慢慢掰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是掰好了。把馍掰好后,我就请伙计呈给掌勺大厨,大厨加入羊肉汤大火快煮,再加入羊肉、粉丝、葱花等。
煮好的泡馍端上来了。泡馍垫底,粉丝覆成网形,佐以葱花、香菜,羊肉摆成鱼形在最上面。翠绿的葱花、蒜苗、香菜,红褐色的羊肉,金黄色的金针菜,映衬着洁白晶莹的粉丝、黝黑的木耳,香味四溢,闻着这味道就使我垂涎欲滴。
我把辣子酱铺在上面,左手拿勺,右手拿筷,从一边吃起来。啊!粉丝滑滑的.,木耳脆脆的。夹起一块羊肉放进嘴里,噢,又鲜又香!尝一块泡馍,嗯,嚼劲十足!再喝上一口羊肉汤,那就是两个字:“鲜!香!”让人吃了第一口,还想吃第二口,吃了第二口,还想吃第三口,我现在终于理解什么叫“欲罢不能”了,怪不得顾客这么多。刘华清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碗”,一点也不错!
羊肉泡馍吃完了,那鲜美的滋味让我久久难忘。什么时候你去西安,也一定要尝尝这美味的羊肉泡馍噢!
先明确一下读书笔记的原则:
1. 不要为了做笔记而做笔记。笔记是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的工具。笔记代替不了思考,只能作为思考的补充。
2. 做了笔记,要多看,否则,毫无作用。
3. 不要依赖笔记。笔记的作用就是让你不再需要笔记。
再说一下读书笔记的几个误区:
1. 笔记就是摘抄
摘抄是最没效率的方法。如果需要记录大段的原文以供引用,请拍照。这就是数码时代的便利。
2. 笔记就是给一本书画大纲
这同样是效率极低的方法。一本书的内容,不可能全部都使你感兴趣,能纳入你的知识体系。而且,仅仅因为“这本书里有这样的内容”,就记下自己不喜欢也不需要的东西,会影响做笔记的积极性。
3. 笔记要保存起来,时时翻看
前期确实如此,但如果一本笔记做了几年,当你需要时,还得翻开笔记去查——那这笔记做了有什么用?你的知识是储存在大脑里的,不是储存在笔记里的。笔记只有两种:一种是原文,以备查询(拍照或者用电脑录入即可);一种是思维架构,帮助完善知识体系,用完就可以丢弃。
说说我的笔记方法。
当你看一本书,读罢一章,觉得信息量巨大,醍醐灌顶,拍案叫绝,恨不得马上把这一章画大纲、抄下来——这时,先别忙着这样做。
先问自己:这一章里面,感兴趣的是哪些?有哪些能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
比如,读古希腊史,你也许不会对克里特宫殿里有什么器皿、迈锡尼人驯养了什么家畜、伊奥尼亚人种植了什么作物感兴趣,你比较感兴趣的是:希波战争的整个过程。它是如何发生的?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何?有哪些经典的小战役?
那么,带着这个问题,再读一遍,其他无关的信息,不要理会。
读的时候,看到任何一个不懂的词、不清楚的概念,立刻上网查,务必弄明白。
当你把这个过程梳理清楚了,好,眼睛离开书。现在,请你在心中想象一个听众,用你的话把这个知识点解释给他听。
说的过程中,遇到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停下来,上网查,马上弄明白。
等你可以流畅地把“希波战争发生的全过程”解释清楚了,打开笔记本,在本子上记下要点。这些要点,就是你在叙述时,那些比较重要的节点,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
下一步,请你思考,这个东西,可以跟知识体系中的.什么联系起来?
你通过这个知识点,可以联想到什么你已经知道了的东西?
以这个点为圆心,把它们记在它的周围。
这就是你关于这个知识点的图式。
好了,这个知识点已经告一段落,请在笔记下面标明日期、书名、页码,然后就可以翻开下一章了。
接下来,只需要每周一次,或者几天一次,翻开这几天做的笔记,根据自己记下的图式,将这个知识点完完整整地回忆出来。
然后,根据周围的联系元素,将它在你整个知识图式中过一遍。
直到你对这个点已经烂熟于心,这则笔记也就完成它的使命了。
文/杨绛(注:钱钟书夫人)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钟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第二册有题辞如下:“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
钟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的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年暑假借机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钟书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回外文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笔记,对他来说,该是“没用了”。但是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对于研究钱钟书著作的人,能是没用吗?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识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时,他风闻学生可检查“老先生”的日记。日记属私人私事,不宜和学术性的笔记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记部分剪掉毁了。这部分笔记支离破碎,而且都散乱了,整理很费功夫。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开始的。最初的本子上还有涂抹和剪残处。以后他就为日札题上各种名称,如“容安馆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斋日札”;署名也多种多样,如“容安馆主”、“容安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还郑重其事,盖上各式图章。我先还分门别类,后来才明白,这些“馆”、“斋”、“室”等,只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调整”后,我家居住的中关园小平房(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审容膝之易安”)。以后屡次迁居,在钟书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称一直没改。
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管锥编》里,在在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成的文章。例如:《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共九十五页,而日札里读《楚辞》的笔记一则,只疏疏朗朗记了十六页;《管锥编。周易正义》二十七则,共一百零九页,而日札里读《周易》的笔记,只有一则,不足十二页;《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共一百九十四页,而日札里读《毛诗》的笔记二则,不足十七页。
钟书在《管锥编》的序文中说:“……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 “初计此辑尚有《全唐文》等书五种,而多病意懒,不能急就。”读《全唐文》等书的心得,日札里都有。他曾对我说:“我至少还想写一篇《韩愈》、一篇《杜甫》。”这两篇,想是“不易理董者”,再加“多病意懒”,都没有写出来。日札里的心得,没有写成文章的还不少呢。
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钟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我应当尽我所能,为有志读书求知者,把钟书留下的笔记和日札妥为保存。
感谢商务印书馆愿将钱钟书的全部手稿扫描印行,保留着手稿原貌,公之于众。我相信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杨绛敬序 二零零一年五月四日
寒假里的一天,外婆告诉我说:“斐斐,外婆带你去吃生煎馒头。”我不屑一顾地说:“生煎馒头我可吃多了,没什么稀奇,不去了。”外婆笑嘻嘻地说道:“我今天带你去吃的呀,是上海滩鼎鼎有名的大壶春生煎,它可是与众不同噢。”
将信将疑的我跟着外婆走出了家门。
坐上车,跟着外婆很快我们就到了目的地--福建中路上的大壶春生煎馒头店。还未到店门口,阵阵香味已经扑面而来,再看店门口,一条长长的队伍已经像巨龙般呈现在我的眼前。只见里三层外三层的队伍把原本就不大的小吃店挤得水泄不通。原来要吃上它还真不容易,既要先排队买票,又要再排队等着拿生煎,最后还要排队等位置噢。
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终于等到了上桌的那一刻。只见它白白的身体裹着薄薄的皮儿,馅儿不多不少,肥而不腻,味道甜中带鲜,尤其是生煎的底部脆而不焦,还有那缕缕的葱花、香喷喷的芝麻点缀在它的“身上”,真是让人百吃不厌,与众不同,吃了还想吃。
早已饥肠辘辘、垂涎三尺的我迫不及待地用手抓起一个就往嘴里送。外婆在一旁急着对我说:“慢点、慢点,可别烫坏了嘴”。我哪听得见外婆的话,张大嘴一股脑儿就咬了起来。哦哟!不好,滚烫的汤汁涌入我的口中,把我的上颚烫起了小泡。外婆心疼地忙帮我吹冷气。尽管烫痛了嘴,但还是不能阻挡我放弃这美味的点心。经过了第一口被烫的教训,在外婆的指导下,我先轻轻地咬了一口生煎的皮儿,再慢慢地吸出包子里的汤汁,然后嚼掉馅儿,最后吃完那最美味的脆脆的底部。啊!真是人间一美味啊!
回家的路上,我边回味着那生煎的美味,边想:大壶春的生煎的确与众不同,我一定要带我的父母与好友再来品尝这美味的上海名点。
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食。比如,北京的烤鸭,阳澄湖的大闸蟹,苏州的豆腐干……上海城隍庙的五香豆、梨膏糖……要说我最喜欢的食品,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那就是城隍庙的小笼包子。
有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到城隍庙去玩。刚进大门,就闻到阵阵香味,我睁大眼睛一看,原来是从一家小笼包子店飘出的,再一看,里面人满为患,还排起了长队,于是,我连忙加入了队伍。终于轮到我们了,我们点了几客小笼包子,找了一个空位子坐了下来。不多久,热气腾腾的包子上桌了。只见一个个小笼包子像一个个胖娃娃仰着笑脸望着我,它们个个晶莹剔透,香气扑鼻。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就往嘴里塞,只听见“啊”的一声,这下可好,汤汁溅了自己一脸一身,嘴也被烫得“哇哇”直叫,爸爸妈妈哈哈大笑。妈妈笑着说:”傻女儿,吃包子是讲究方法的。首先,把小笼包子用筷子夹住,放在汤勺里,再把汤勺托起,放在嘴边,咬一个小洞,然后把汤汁吸掉,最后,把小笼包子连皮带肉一起吃下去。”妈妈还说:”你还可以蘸着醋一块儿吃,这样味道能更鲜美!”我说:”不用了,我喜欢原汁原味。”说完,我又细细地品尝起来。啊!小笼包子的汤汁鲜美可口,肉肥而不腻,真是人间美味。我吃了一个又一个,不知不觉,一客小笼包子被我”一扫而光”。
城隍庙的小笼包子真是太好吃了,每当我想起它,就会馋涎欲滴,希望大家有空也去尝一尝,一定会让你大饱口福。
“你就是我心中的棉花糖,甜蜜的梦想……。”这是至上励合唱的《棉花糖》。是我最爱听的一首歌了,我不仅爱听棉花糖,还非常喜欢吃“它”呢!
在中国,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食。比如:北京的烤鸭、阳澄湖的大闸蟹、苏州的豆腐干……,上海也有南翔小笼包子、城隍庙的五香豆、梨膏糖……。可是,在我心中样样都比不上我的“棉花糖”!
有一次,爸爸带我去城隍庙,我一进门,看见了冰糖葫芦、棉花糖、刀切馒头等等,可是,我那时才4岁多,看到了棉花糖,还以为是一片云朵呢!它的形状就如一片片在天空中漂浮着的、稀疏的、洁白的云,十分是好看!我对爸爸友好的笑笑,殷切期望地对他说:“爸爸,爸爸最好了,快快把云儿给我吃吧!”我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棉花糖。爸爸见了,笑了起来,他领着我去买,买回来给我吃前,对我说:“朱朱啊,这是棉花糖,不是云儿。”我才恍然大悟。现在回忆起棉花糖甜甜的滋味,想起它,我就馋延欲滴。
我真想大声说:“棉花糖,味道好极了!”
"疫苗出来了,接下来就是在动物上做实验……"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从前,SARS幽灵在世界土地上游荡,大批科学家投入了疫苗研制工作,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工作人员为了不让这恶魔夺走更多人的生命,日夜兼程地工作.如今,疫苗快出来了,我们再也不怕SARS了!我继续向下看,"10月13日上午,18只活蹦乱跳的.恒河猴从机场下来,10月14日下午,把疫苗注射入猴子体内,11月15上午,7位实验人员为猴子攻毒,11月16日到19日上午,猴子全被解剖,注射疫苗的猴子全无异常……"这暗示着疫苗快研制成功了,我们,不,世界人民在也不会被SARS侵扰了!!!我当时那激动与那高兴劲儿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啊,我几乎要大叫起来!
我看着这一篇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心潮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我真高兴,我真自豪.为祖国的成就而高兴,为祖国的惊人绩业而自豪!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