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是最没效率的方法。如果需要记录大段的原文以供引用,请拍照。这就是数码时代的便利。
初三即将来临,打开了记忆的宝箱,充实而无忧无虑的初中生活像电影一样回放,却卸不下肩上那种无形的压力,原本无知调皮的小子心里也荡起了秋千……
那天的开学典礼,在那个伴随了我们两年的操场上,短短的两小时,让我经历了一场思想与心灵的洗礼。领导的殷殷厚望,同学的获奖感言,家长的声声祝福,时不时地在操场上空响起。看着这么多优秀的同学,连站在操场上的几棵大树都高兴地笑弯了腰;天空中,一只只闲游的鸟儿,都拉着手儿前来祝贺。但此时,从因一步之遥而被奖学金拒之门外的同学眼中,我也看出了一种立志与不服的***伤力,谁能否定,他们在最后关头会成为黑马***出重围?
一个个奖学金获得者,一个个校园之星,如璀璨群星。看着如此多的精英和手中区区的三等奖,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莫名的恐慌。望古时曹冲十二三岁便聪颖过人,称象一事家喻户晓,看古时诸葛孔明四五岁便机敏不止,每日随父母耕读于田中,见古时周瑜十五六便成大业,作将军,名扬四海……正所谓少年当有成,想我们十四五岁正当年少,在这初三当口,岂能被紧张状况折磨得够呛!我们不应把初三当成一个令人消瘦的魔鬼,若是闻风丧胆岂不是更败得狼狈不堪。其实初三就像一座决定生死的浮桥,既可渡你至成功彼岸,亦可把你阻在成功之外,我们不可就此倒下,若是在此关键的一步倒下,岂不落个全盘皆输的下场!
长辈们说:十年努力,看一步。既然初三已经开始,就应好好地想办法应对,以一种轻松的心情去看待,以一种拼搏的态度去对待。若能在初三拿着优秀高中的录取书离开,那才是对为照顾我们而呕心沥血的父母的最好解释,老师也会因劳而有获备感欣慰。
如今的九月是硝烟四起,我们要做的,惟有冲锋陷阵,而努力是最后的一颗子弹……
我们在今年的夏天将要毕业了,将要分散到各地,孰不知十年后的同学会是这么样的。
那些曾经顽皮的男同学不知在十年的改变后会不会变乖,会不会顶嘴。傻傻笨笨的同学会不会变聪明。那些总爱表现自己,很骄傲的同学,会不会变谦虚。那些不爱学习的同学,到那时会不会是学习的精英,那些总爱装酷的同学,会不会变回以前的不爱装酷的习惯。我们班以后每个人都是什么样的身份呢,真让人深思熟虑!而我们现在只是个还未成熟的小屁孩,什么都不懂,只懂得玩游戏,吃饭、睡觉。可是未来的我们,说不定有人是科学家、董事长、律师、医生、土地开发户、老师、教授、研究生……
这次的毕业考我们也不知道好不好考,不知道那所谓的结果怎么样,更不知道自己会考上哪一所初中,也不知自己的未来是如何的?可是,只要一想到我们全班要分离,我的眼泪就不自主的流了下来。是,我承认我们602班纪律不好,卫生不好,出勤也不好,三项评比没一项好的。可是我们班带给一些老师的回忆,却是无可攀比的。
别人的课堂是干燥无味的,我们的课堂却是活灵活现的。一些小笑话,一些小举动,一些小细节,一些小聪明,都是没用心去看而发现不到的。看人(事物)不要只单单看表面,心灵也是很重要,有些人表面和心里是恰恰相反的。比如有些女生表面很坚强,可是心却很脆弱的。有些男生表面很快乐,可是心却是孤独、寂寞、痛苦的。我们班有好处也有坏处……可是有一点无法改变,就是602班在我们心中的位置,因为那是永远的、最美好的回忆。
我们在今年的夏天将要毕业了。
俗话说的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没有付出没有努力哪来的成功啊,中考即将到来,所以我们大家现在开始要珍惜没一分没一秒,我想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好的成绩吧。
从稚气未脱的七年级到初显成熟的九年级,伴随着成长的脚步,我也该长大了。初一、初二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初中三年对我的严重性。直到现在,我才认识到自己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
如果没有考好,我想我连毕业证都拿不到吧。以前的我从没想过中招对我的意义是什么,以前总想着时间快点过去吧,一秒、两秒、三秒、四秒……一分、两分、三分、四分……时间一分一秒的溜走,如流沙般流逝。但那时的我,却不以为常,因为我觉得时间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现在我知道了时间是多么的珍贵,有些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两处觉得一些别人认为要紧紧把握的东西对自己没有任何用处,以前我也这么认为。
现在时间从我的生命中一点一点流逝,过去的时间不可再重来,中招考试即将来临,我现在的救命稻草就是抓紧时间把我的成绩赶上去。
我已做好心理准备,我要大大方方的迎接中招、初中毕业。
迎接中考的日子让我长大,撒了汗,流了泪,真诚地笑了,痛快地哭了,当中考来临是,我便可以吧灿烂的笑容荡漾,用青春的画笔,挥洒出五彩斑斓的新天地!
在临近期中考试的这几个星期,同学们很认真的学习,当然,我也不例外。每一天,同学们打球的时间都变成了读书的时间,下课时,淘气的同学都坐在教室里静悄悄的看着书本,大家都希望能考出好的成绩来,那是因为数学老师说要是我们有进步的话就可以减少假期的作业,要是退步的话那作业就好翻倍;英语老师说要是我们考在年级第一的话,那我们寒假就没有英语作业;历史老师说要是我们考的好的话那就可以少点作业,要是考的太差的话那寒假就没有好日子过。所以,同学们都认真的看着课本。
考出好成绩我们为自己而骄傲,自己骄傲的同时,爸爸妈妈、老师们、亲朋好友们肯定都会为我们骄傲,有谁不想得到人们的赞赏呢?
在此,我祝各位要进入期中考试的同学、朋友、同龄人们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取报答我们的父母吧!因为父爱、母爱都是伟大的!
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先明确一下读书笔记的原则:
1. 不要为了做笔记而做笔记。笔记是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的工具。笔记代替不了思考,只能作为思考的补充。
2. 做了笔记,要多看,否则,毫无作用。
3. 不要依赖笔记。笔记的作用就是让你不再需要笔记。
再说一下读书笔记的几个误区:
1. 笔记就是摘抄
摘抄是最没效率的方法。如果需要记录大段的原文以供引用,请拍照。这就是数码时代的便利。
2. 笔记就是给一本书画大纲
这同样是效率极低的方法。一本书的内容,不可能全部都使你感兴趣,能纳入你的知识体系。而且,仅仅因为“这本书里有这样的内容”,就记下自己不喜欢也不需要的东西,会影响做笔记的积极性。
3. 笔记要保存起来,时时翻看
前期确实如此,但如果一本笔记做了几年,当你需要时,还得翻开笔记去查——那这笔记做了有什么用?你的知识是储存在大脑里的,不是储存在笔记里的。笔记只有两种:一种是原文,以备查询(拍照或者用电脑录入即可);一种是思维架构,帮助完善知识体系,用完就可以丢弃。
说说我的笔记方法。
当你看一本书,读罢一章,觉得信息量巨大,醍醐灌顶,拍案叫绝,恨不得马上把这一章画大纲、抄下来——这时,先别忙着这样做。
先问自己:这一章里面,感兴趣的是哪些?有哪些能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
比如,读古希腊史,你也许不会对克里特宫殿里有什么器皿、迈锡尼人驯养了什么家畜、伊奥尼亚人种植了什么作物感兴趣,你比较感兴趣的是:希波战争的整个过程。它是如何发生的?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何?有哪些经典的小战役?
那么,带着这个问题,再读一遍,其他无关的信息,不要理会。
读的时候,看到任何一个不懂的词、不清楚的概念,立刻上网查,务必弄明白。
当你把这个过程梳理清楚了,好,眼睛离开书。现在,请你在心中想象一个听众,用你的话把这个知识点解释给他听。
说的过程中,遇到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停下来,上网查,马上弄明白。
等你可以流畅地把“希波战争发生的全过程”解释清楚了,打开笔记本,在本子上记下要点。这些要点,就是你在叙述时,那些比较重要的节点,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
下一步,请你思考,这个东西,可以跟知识体系中的.什么联系起来?
你通过这个知识点,可以联想到什么你已经知道了的东西?
以这个点为圆心,把它们记在它的周围。
这就是你关于这个知识点的图式。
好了,这个知识点已经告一段落,请在笔记下面标明日期、书名、页码,然后就可以翻开下一章了。
接下来,只需要每周一次,或者几天一次,翻开这几天做的笔记,根据自己记下的图式,将这个知识点完完整整地回忆出来。
然后,根据周围的联系元素,将它在你整个知识图式中过一遍。
直到你对这个点已经烂熟于心,这则笔记也就完成它的使命了。
文/杨绛(注:钱钟书夫人)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钟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第二册有题辞如下:“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
钟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的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年暑假借机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钟书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回外文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笔记,对他来说,该是“没用了”。但是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对于研究钱钟书著作的人,能是没用吗?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识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时,他风闻学生可检查“老先生”的日记。日记属私人私事,不宜和学术性的笔记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记部分剪掉毁了。这部分笔记支离破碎,而且都散乱了,整理很费功夫。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开始的。最初的本子上还有涂抹和剪残处。以后他就为日札题上各种名称,如“容安馆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斋日札”;署名也多种多样,如“容安馆主”、“容安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还郑重其事,盖上各式图章。我先还分门别类,后来才明白,这些“馆”、“斋”、“室”等,只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调整”后,我家居住的中关园小平房(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审容膝之易安”)。以后屡次迁居,在钟书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称一直没改。
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管锥编》里,在在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成的文章。例如:《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共九十五页,而日札里读《楚辞》的笔记一则,只疏疏朗朗记了十六页;《管锥编。周易正义》二十七则,共一百零九页,而日札里读《周易》的笔记,只有一则,不足十二页;《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共一百九十四页,而日札里读《毛诗》的笔记二则,不足十七页。
钟书在《管锥编》的序文中说:“……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 “初计此辑尚有《全唐文》等书五种,而多病意懒,不能急就。”读《全唐文》等书的心得,日札里都有。他曾对我说:“我至少还想写一篇《韩愈》、一篇《杜甫》。”这两篇,想是“不易理董者”,再加“多病意懒”,都没有写出来。日札里的心得,没有写成文章的还不少呢。
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钟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我应当尽我所能,为有志读书求知者,把钟书留下的笔记和日札妥为保存。
感谢商务印书馆愿将钱钟书的全部手稿扫描印行,保留着手稿原貌,公之于众。我相信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杨绛敬序 二零零一年五月四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