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病倒了!这消息传入我耳中时,我心里猛地一颤,倒下了,怎么这么突然?我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飞奔到医院。
路上我的心如同翻腾的大海,波澜起伏,思绪将我带到了记忆深处。我想起了外公的笑,鼻子轻轻往下塌,抿着嘴,嘴角轻轻地往上扬,呈现出的皱纹使我倍感亲切。他笑得那样慈祥,那笑容像阳光一样,暖暖地照在我的身上。
那熟悉笑容再也看不到了。如今,我却站在他的病床前。大家叫,他都不应声,只有我叫他,他才会微微睁开眼,嘴角轻轻往上翘起,露出浅浅的微笑。我拉起外公骨节分明,血管突出的手。轻!真轻!如白纸般苍白无力,还在微微颤动。我问外公:“外公,你要喝水吗?”外公痛苦地***了几声,我用勺子舀起一勺水,送到外公的嘴边,他眉毛微微地皱着,轻轻地抿嘴,喉结微微一动,有些水还顺着太外公干裂淡紫色的嘴角流了下来。我赶紧拿出纸擦了擦。看到喝水都困难的太外公,我背过脸去,眼泪不住地顺着我的脸颊流了下来,我伤心地抽泣着,可我不想让太外公听到,强行想让自己不哭,可情亲的眼泪怎又止得住?
那之后的几日里,外公的病越来越重,他一次又一次地地从手术室里进进出出,直到最后,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冷酷到冰冷的双眼微微闭上,无情地摇了摇头,这一切才悄无声息地结束了。与此同时,我的心也在那一刻凉了,只觉天昏地暗,明媚的阳光,美好的城市和那一切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全家上下都是苍白一片。外公穿着老人衣,安详地躺在病床上,苍白的脸庞,淡紫色的嘴唇,再无那样亲切的微笑。妈妈和外婆在一旁轻轻地抽泣,外公也靠在墙上,低着头,眼神如灰一般暗淡无光,不语。
那几日后的一天,我看着外公的遗像,思绪飘向了远方。以前我去外公家时,他每次都要拖着虚弱的身体给我做饭、削水果、开电视。大家都说,外公太溺爱我了,我当时却不太在意他为我做了什么,甚至嫌他削水果的动作太慢,削得不够平滑……如今,我却是那么想念那些被他溺爱的时光!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多想给太外公削一个苹果,端上一杯热茶,看他脸上的皱纹笑成一朵花……
自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在实施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中,红军长驱6.5万余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远征。中共“五老”之一的谢觉哉《欢迎董老》一诗中对长征经历的回忆可谓刻骨铭心:“十年前共征鞭北,横断山云桥陵月。荒裔深入地不毛,雪岭高跻天距尺”。当红军在铁路、汽车路、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用脚难走的路之间穿行,经过了包括苗、壮、彝、白、藏、回等少数民族在内的两亿多人口的广大地区,亲身经历了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游牧文明直至原始蒙昧时代的时空转换,大多数革命者真正懂得了“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要把不平衡的状态变到大体上平衡的状态,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还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这样一番道理。
另一方面,长征之路又涵盖了若干中华文化的标志地。舜帝南巡零陵、大禹导引岷江、姜太公垂钓渭滨、诸葛亮渡金沙、唐三藏西天取经、石达开遗恨大渡河……这些史实和传说,人们并不陌生,但精神漫游和身临其境,其收获不可同日而语。“晒经山巅晒经关,玄奘东还曝经篇。羊肠直上通霄汉,银星缀臂似游仙。说大圣,笑语欢。昼夜两越晒经山”——张爱萍《翻晒经山》,生动表现了在新的军事方针指引下,红军将士跳出敌军包围圈后,心中洋溢的积极乐观情绪。聂荣臻《吾非石达开》,更从大渡河畔石达开部全军覆灭与72年后红军胜利过河的古今对比中,揭示了红军超迈前贤的惊天神勇。诗中云:“大渡河流险,吾非石达开。飞兵天际至,历史不重来!”作为三军统帅的***,更从祖国壮丽山河的跋涉征程中、从现代战争奇观的英明塑造中,获得了救亡民族、重整河山的强大精神动力。可以看到,从***《念奴娇·昆仑》之“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到其《沁园春·雪》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谈古论今,纵横捭阖,字字千钧,句句铿锵。令人深切感受到一代伟人对民族前景的无比自信。
安得倚天抽宝剑——这是一次探求马列真谛的铸魂之旅。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不懈求索,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亡民族之经典理论。
伍修权《历史转折》中云“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它描述了红军将士在面对军事失利的惨痛教训时认识到,照搬照抄洋教条,中国革命就会被彻底葬送。遵义会议之后,***所坚持的\'“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战略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朱德《遵义会议》中言:“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此后,红军卸下思想包袱,摈弃军事教条,演绎了四渡赤水、彝海会盟、飞夺泸定桥等一幕幕威武绮丽的战争诗篇。长征历经惊涛骇浪、一波三折,直至乘风破浪、波澜壮阔。于是,张宗逊《忆遵义战役负伤》中言:“泽东路线三军戴,胜利会师到渭阳。”
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一次承启革命经典的传薪之旅。任荣《浣溪沙·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中言:“万里铁流辉史册,薪传踵武战歌洪。”在长征之前,中外历史上也曾有过亚历山大东征、汉武帝反击匈奴、蒙古军队西征、玻利瓦尔解放拉美等军事远征。但唯有红军的长征孕育出了如此之多的诗词佳作,铸成了永彪史册的军旅文化经典,为革命理想教育提供了绝佳教材。
陈毅《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中言:“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它记叙了在敌人重兵进攻之时、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之前,红军将士始终对党的领导和革命理性矢志不渝。萧华《长征组歌》中有经典诗句——“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更是对红军长征的“炼狱之旅”的真实写照。
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我国自古至今的英雄主义经典,有勾践“卧薪尝胆”、岳飞“直捣黄龙”、秋瑾“要将乾坤力挽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民族振兴奋斗和牺牲。长征则在民族命运危急的历史关头,树立了旷古未有的精神丰碑——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突破嘉陵江、血战独树镇等著名战役所呈现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战斗意志和顽强作风,为之后的全民族抗战准备了充足精神养料,更为新中国的缔造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正如刘瑞龙《破阵子·红军长征五十周年》中言:“围追堵截成幻梦,铁流转战自英雄,豪气傲苍穹。”
吾乃爱林之人,居于山林之中,倚山而居,与林相伴,屋后便是林。
常透窗而观之——雨露蒙蒙兮,缥缈似雨中仙人,此乃林间之烟雨也。晨光穿林间,暖雾漫山林;落日从西下,余光染红林,此乃林间之朝暮也。
日日皆听鸟鸣兮,却未曾见鸟影兮,唯知鸟在林间兮,自由穿梭跳跃兮。由而知,此林乃鸟之天堂也。林中草繁而绿,枯叶为径被红纱,微风轻轻吹,落叶满天飞,甚是美哉!
吾曾闻,此地原非橡胶林也,吾便思:此原之林定甚是美哉!惜余此生无辛,未曾观昔日之美景。听师曾言道:“此乃人为将其烧毁之。”吾曾想:人们于焚之前想过若将其焚烧会污染空气否?土地会沙化否?林间存动物否?若存,它们有将以何面对此灾?许有人之缘由,但许只为生产与生存,不惜将此数百年之林付之一炬矣。
吾曾想烧时之景。烈火冲天,火星飘飘,林鸟离去,林之动物悲鸣……想至此,似闻林之哀鸣。连连大火,焚三天三夜,此林化为烬矣,予人以一派凄凉。
却未曾想竟克诸多危难焚林再造之,且今树木已繁兮,空气清新兮,动物尚存兮,林鸟亦归且久居于山林,且乐于山林也。不仅如此,今繁花竟春色,郁郁草青青,花醉青林绿草间。蝶儿飞飞舞不尽,鸟而婉婉歌不绝。吾不禁叹道:“幸哉!幸哉!虽昔日之林付之一炬,但犹如重生凤凰般浴火重生,仍充满生机。愿此景长存,生生不息。”
林之重生者,乃因人之勤为也。可虽林之浴火重生,草木甚繁,乃人为之,但森林、河流、土壤与空气之污染皆人为之。垃圾倒林间、林中焚烬叶等皆污染山林。噫!垃圾随处可寻之,污染亦不断蔓延也。今河中青萍郁郁,为河被青裳。垃圾亦随处可见矣!吾曾一人行,可成效甚小,真是“有心余,而力不足”。
国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之理念,坚强走绿色发展之道路也。可虽人们皆知需保护环境,但仍有人知而不为之。不仅此林需护之,人们生存之环境皆需护之。请莫要知之而故为之。
一人之力虽甚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蚂蚁虽小,却有撼动大象之能”。相信,“人心齐,泰山移”,相信,勤可造林;勤可护林;勤可护自然。人人尽份责,自然则更美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