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美国人,他叫查尔斯·施瓦布,在其他人抱怨工作时默默积累,并自学建筑知识,一天晚上,同伴们在闲聊,惟独施瓦布躲在角落里看书。那天恰巧公司经理到工地检查工作,经理看了看施瓦布手中的书,又翻开了他的笔记本,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第二天,公司经理把施瓦布叫到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他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经理知道他的想法便升了其职位。但有很多人都因此讽刺挖苦他爱表现,可他却说,他是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抱着这样的信念他一步一步向上爬,最终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真正完成他从一个打工者到创业者的飞跃。回想一下,如果当时的施瓦布没有不断的学校和积累,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去做眼下的事,那么他就只能得到和其他普通工人一样的待遇,但他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付出,便是收获了长了翅膀的希望。
追随内心的脚步,不仅需要坚定的信念,更需要顽强的拼搏和不畏艰苦的品质。科学家钱学森,毅然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不顾西方国家的百般阻挠回到新中国,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到“两弹一星”的研究中。生活虽苦,可他内心感到非常快乐,因为他的`心灵的呼唤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时候,他就义无反顾。
缺乏奋斗的理想都只能是幻想,现实中我们在小的时候老师都有问过我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但现在又有多少人还能按着自己的本心走?从小渴望长大,渴望知识,到现在碌碌无为,得过且过。人人都能背出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但现实中,因为这纷繁的世事,因为惧怕可能付出的代价,选择让自己的内心之音逐渐沉寂。
“物不经风霜则生意不固,人不经苦难则德慧不成”让我们带着坚定的信念,守护自己的理想,突破现实,走向你内心所想的世界。
这个荒谬的年代里,似乎没有什么可耻的事情。身边的文学着作越来越多,所谓的文学大师越来越狂,铅字纸张越来越贵。可闪光的文字却越来越少,文章的内容越来越空洞,文中的思想越来越腐朽。面对身边充斥的文字垃圾,我们也只有触目惊心。
到底什么才是文学?文学本身又有着怎样的责任?
无疑,文学是一种从时间尺度上评价及记录先进思想的一种手段。它依靠个人感觉与来展现一种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体,并对其中人的状态、命运进行认知、思考、判断与描述,并在其范围内寻求一种美的极至。而文学本身,理应对其涉及到的广大民众及后世读者负责。它的责任,便是作者要凭借心灵的感悟与想像向读者展现一个有意义的框架。
然而现时却出现了这样一个尴尬境地,所谓的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不过是在大众庸俗品味下对文学作出裁决而产生的畅销书的罗列。这也就使得在空间上取得特权的作品在时间上越发短命。于是,书屋内的辉煌情景竟成了一种笑柄。繁荣不过是荒芜的另一种体现。
这个年代,灯红酒绿的年代,随波逐流的年代。韩寒、郭敬明大行其道,《史记》《世说》却无人问津;女性对可爱淘如数家珍,却不知道嵇康、尼采这样神祗的存在;庸碌的我们忙于应付高考作文模式,习惯了千篇一律,完全被动,却忘却了文学最初的模样,本身的责任。文学本应是最具创造力且最具个性化的个体,然而,当文学沦落为金钱名誉的附属,那责任又从何谈起呢?
我们怀念说出“写作是孤独的”的海明威,怀念瓦尔登湖畔沉思的梭罗,怀念狱中***却永不言弃的司马迁,怀念心怀天下饿死孤舟的杜甫,怀念勇于改错的巴金,怀念一生潦倒的卡夫卡,怀念“生活在别处”的昆德拉,怀念语言细腻色调阴暗的杜拉斯……文学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给人启迪,发人深思;而这本来就是文学应负的责任。可身在发达社会的我们,竟没有前人看得清楚,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呢?
面对这仓皇的一切,陶渊明隐退了,鲁迅沉默了。或许只因为他们清楚手中这杆纤弱的笔承载了多重的责任,有着怎样石破天惊的力量,才宁愿生在那个动乱却有着人的觉醒的年代。
而悲哀的我们却只能卑微地活在虚伪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以我的来说,这本书的故事并不精彩。对于现在的年轻来说,他们大多喜欢看顾漫,天下长安这些青春言情的小说。对这些世界级别的名著是不太能看下去的,而且尤其是毛姆的语言风格比较犀利,冷峻,几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他纯粹在讲故事。他像个医生,拿着手术刀只管一步步的解剖,而读者就是他的“病人”,他们是如何的感受和想法他一点也不在乎。
甚至他的小说要表达的是什么主题,他大概从来没有刻意想过。
我们写文章写小说之前,总要构思自己的文章主题是什么,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但真正的大家显然不会做这么无聊的事情。他们完全遵照自己的内心,讲好一个故事。
对这本书的主题理解,不过是后人自己总结出来的。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冷酷和严肃,大多数的人能读下去不过是书自身的热度带来的好奇。
我当时读的时候,差点就要放弃了。因为风格跟自己喜欢的完全不搭。但是我很想知道最后思特里克兰德的结局如何。所以一点点的看到最后。
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最后的成名,明显有种艺术升华在里面。但这是很必要的,否则看过的人谁还会去追逐梦想。
但是大多数人心里清楚,哪怕自己拼尽全力,终其一生,自己也不一定有任何成就。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有理想,还要去坚持?
因为没有理想的人真的跟咸鱼没有任何区别。
平时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我们也想抬头去仰望月亮。
作为他的妻子,她无法理解自己的丈夫为何会突然离开,她会陷入怨愤和绝望中,她会自我反省和贬低,认为他的离开或许是因为自己哪里做错了,哪里不够好。
她要带着两个孩子继续生活,没有了丈夫,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自己柔弱的身上,她要一面顶着别人的非议,一面坚强起来出去工作。
那样的绝望和恐惧,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当得知自己的丈夫是铁了心不再回来时,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毅然走出去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她是个坚强的女人,没有沉浸在悲伤和绝望中,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事业做的很成功。
这使我想起了徐志摩和张幼仪之间的故事。都是妻子被无情抛弃,最后凭借自己的努力重新站起来的典范。
不过徐志摩是为了陆小曼而抛弃张幼仪,而思特里克兰德是为了自己的梦想。
在这本书中,每个人都被思特里克兰德毅然放弃优渥的生活而去追逐梦想的勇气感动,这本书也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在展开。
所以没有人注意到作为“配角”的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存在。
但在书中关于她后来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两个孩子都培养的很出色。
比起思特里克兰德的勇敢,她更值得人们的称赞和尊敬。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