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法是说,任务延期的后果是客观的,但对于由此产生的影响认知,是主观的。所以可以人为把影响现实化、严重化。
蔡垒磊在书中举了例子,对于任务延期,你可以想象,这会影响团队业绩,影响领导对我的看法,下次升职加薪就没有我的份,我被边缘化,被裁员……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说服信息,如果能够唤起消极情绪反应,例如恐惧,也能增加说服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人们的恐惧程度越高,感觉越脆弱,说服效果越好。但是,根据小松的经验,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情况的出现:“瓦伦达心态”,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伦达心态,带来的是不良压力。这种压力的根源,是患得患失。抱着这种心态的人,注意力不是集中在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在反复担心,失败以后会怎么办,这会导致一个人胡思乱想、精力分散。
小松自己在做电台,有次比较幸运,节目被推至首页展示。巨大的兴奋感过后,在做下一期节目时,沉重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以往做节目,小松是以一种轻松积极的态度面对,感觉是“我新发现的好玩实用的干货,想和听友分享”。可经过一次推首后,小松的注意力放在了“我这期节目怎么出彩呢?这次内容听众会不会喜欢呢?如果没人听怎么办?”
录节目时,一开口,小松就知道,这次感觉不对,发出的声音干涩怯懦、犹豫迟疑,完全没有往日的自信洪亮,收听率也大大下降。
所以,小松的经验是,适当的压力是动力,可如果太过患得患失,考虑太多,反而会失败。
结合阅读本书前和拿到这本书时,我对自己的提问如下。
之前看了《认知突围》,我做了一下的一些感受笔记。
每个人都不能用自己的喜欢来判断别人花钱的标准,因为你没法体验别人能获得的乐趣,所有判断“浪费”很主观。
当你向某个特定的人寻求帮助时,得先确定在这个人内层的人脉用完了,你才能说自己在他这个点以内,搞不定了。确认内层搞不定了,才有资格向外层扩展。资源优先级最高的,肯定是你的“自身资源”,比如你的体力、脑力、钱。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在这一层面被解决。比如你花10块钱可以在隔壁的停车场停上两个小时,就别打电话给你的朋友,问他的店面正门前能不能让你“堵”一会儿。
这样做的好处是,长久相处下来,大部分人在收到你的求助时,大概率都会遇到非他帮忙不可搞定,或连他也不能搞定的事情,这样,要么他坦然拒绝,要么他也不会觉得大材小用。这是一种尊重他人能力的行为,也是一种尊重他人时间的行为。
如果说努力可以使某件事情加深,那么选择就是往哪个方向去的问题。
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
其实情商是效果导向的,它需要有敏感的自我感知和感知他人的能力,通过灵活应对来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最终情商的高低,是以有没有达到你预想的目标为依据的,而不是你有没有做某些特定的事为判定准则的。
不恰当的、不顾他人意愿的行善,就是作恶。很多人在行善时遇到对方不领情的情况,都会迸出对方“不识好歹”的想法。虽然不会说出口,但其实仅是详细,就已经不是行善,而是作恶了。你想想,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快乐,强行与他自以为的别人的快乐绑在一起,当发现两者并不一致的时候,竟然不立足反省自己,反而用偏见去看待和鄙视对方,这不是作恶,又是什么呢?
真正高效的交往来源于两个拥有独立型人格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从不以爱或关心的名义踩到对方的界内,而是只在公共区域进行交流和合作。他们会询问对方的.建议,但从不对对方的决定进行干预。他们可能会请求或接受对方的帮助,但从不会为帮助对方而过度牺牲自己。
这里最终可能只有社会吸引力是可以通过自我提升而逐渐增加的,其余都是游离于我们的可控范围之外的。所以现实非常残酷,要持久地保持恋爱吸引力,只能不停地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同时将性行为和日常相处的频率降低,直到正向增加与反向减少的速率相等,那么所谓的“恋爱保鲜”才能实现。
我们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
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验,总是体验重复和相似的风景,其实在人生的时间利用率上是吃亏的。
我们该努力体验一下山顶上的风景,却不该把爬上山顶当成自己的目的。
每一个独立人都无法做另一个独立的人的主,这是由我们不具备替别人承担责任的能力这个天然属性决定的。我们最多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帮助和补偿,但这是两码事,所有对结果的感知、情绪和反馈只能由当事人自己承担。
自由意志下的自由体验,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既然是自己体验,“努力”这件事是不是失去了意义了呢?怎么会呢?努力本身就是体验的一部分,努力后的结果也是体验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个努力一定是为了你自己而努力,为了得到更多不同的体验而努力。
对于会总结,会思考的年轻人来说,就是应该多踩坑,多尝试不同的环境,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样成长起来才是最快的。
学习也好,职场也罢,人生这场修行,就是不断提升自我格局的过程。至于社会上普遍认同的体现人生成功的东西,如金钱等,只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而已。当你对世间万物的本质认知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很多东西都只剩下想不想的问题,并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
提升格局首先要做的是:虽然看不到上层格局的世界,至少能看到不同格局的层次。实现的方式是关闭“抵触”开关,树立推到积木就是更快建造正确的大厦的正确观念。
扩展空间跨度的方式就是扩展自己的思维树,用白话来讲,就是将尽量多的相关对象和影响方式归纳到自己的思考范围之内,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这个过程在头脑中完成有困难,可先尽可能多列到白纸上,然后借助工具慢慢梳理。
当你对事物的认知较之以前更为接近本质和核心时,你的格局就提升了,眼中的世界也将随之改变。
《认知天性》这本书让我对学习有了新的认知,以往觉得正确的学习方式都是书里所说的“看起来很努力的”方法。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会使人充分掌握知识点。但实际上这种方法既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无法产生持久记忆,还会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更好的提高知识水平。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个人读书摘抄归结以下几点:
之前看了《认知突围》,我做了一下的一些感受笔记。
每个人都不能用自己的喜欢来判断别人花钱的标准,因为你没法体验别人能获得的乐趣,所有判断“浪费”很主观。
当你向某个特定的人寻求帮助时,得先确定在这个人内层的人脉用完了,你才能说自己在他这个点以内,搞不定了。确认内层搞不定了,才有资格向外层扩展。资源优先级最高的,肯定是你的“自身资源”,比如你的体力、脑力、钱。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在这一层面被解决。比如你花10块钱可以在隔壁的停车场停上两个小时,就别打电话给你的朋友,问他的店面正门前能不能让你“堵”一会儿。
这样做的好处是,长久相处下来,大部分人在收到你的求助时,大概率都会遇到非他帮忙不可搞定,或连他也不能搞定的事情,这样,要么他坦然拒绝,要么他也不会觉得大材小用。这是一种尊重他人能力的行为,也是一种尊重他人时间的行为。
如果说努力可以使某件事情加深,那么选择就是往哪个方向去的问题。
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
其实情商是效果导向的,它需要有敏感的自我感知和感知他人的能力,通过灵活应对来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最终情商的高低,是以有没有达到你预想的目标为依据的,而不是你有没有做某些特定的事为判定准则的。不恰当的、不顾他人意愿的行善,就是作恶。很多人在行善时遇到对方不领情的情况,都会迸出对方“不识好歹”的想法。虽然不会说出口,但其实仅是详细,就已经不是行善,而是作恶了。你想想,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快乐,强行与他自以为的别人的快乐绑在一起,当发现两者并不一致的时候,竟然不立足反省自己,反而用偏见去看待和鄙视对方,这不是作恶,又是什么呢?
真正高效的交往来源于两个拥有独立型人格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从不以爱或关心的名义踩到对方的界内,而是只在公共区域进行交流和合作。他们会询问对方的建议,但从不对对方的决定进行干预。他们可能会请求或接受对方的帮助,但从不会为帮助对方而过度牺牲自己。
这里最终可能只有社会吸引力是可以通过自我提升而逐渐增加的,其余都是游离于我们的可控范围之外的。所以现实非常残酷,要持久地保持恋爱吸引力,只能不停地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同时将性行为和日常相处的频率降低,直到正向增加与反向减少的速率相等,那么所谓的“恋爱保鲜”才能实现。
我们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
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验,总是体验重复和相似的风景,其实在人生的时间利用率上是吃亏的。我们该努力体验一下山顶上的风景,却不该把爬上山顶当成自己的目的。
每一个独立人都无法做另一个独立的人的主,这是由我们不具备替别人承担责任的能力这个天然属性决定的。我们最多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帮助和补偿,但这是两码事,所有对结果的感知、情绪和反馈只能由当事人自己承担。
自由意志下的自由体验,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既然是自己体验,“努力”这件事是不是失去了意义了呢?怎么会呢?努力本身就是体验的一部分,努力后的结果也是体验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个努力一定是为了你自己而努力,为了得到更多不同的体验而努力。
对于会总结,会思考的年轻人来说,就是应该多踩坑,多尝试不同的环境,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样成长起来才是最快的。
学习也好,职场也罢,人生这场修行,就是不断提升自我格局的过程。至于社会上普遍认同的体现人生成功的东西,如金钱等,只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而已。当你对世间万物的本质认知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很多东西都只剩下想不想的问题,并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
提升格局首先要做的是:虽然看不到上层格局的世界,至少能看到不同格局的层次。实现的方式是关闭“抵触”开关,树立推到积木就是更快建造正确的大厦的正确观念。
扩展空间跨度的方式就是扩展自己的思维树,用白话来讲,就是将尽量多的相关对象和影响方式归纳到自己的思考范围之内,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这个过程在头脑中完成有困难,可先尽可能多列到白纸上,然后借助工具慢慢梳理。
当你对事物的认知较之以前更为接近本质和核心时,你的格局就提升了,眼中的世界也将随之改变。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