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躺在一片嫩草地上,轻轻的闭上双眼开始寻思起这个问题。盘古与女娲在创造生命的同时赋予人类两样东西:一是健康的体魄,二是丰富的情感,所以人总是多情的。
霏霏细雨,丝丝屡屡,牵动着人的心弦。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我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爱抚,他带给我母亲般的温暖。大自然的气息,泥土的清香,花儿的秀美,使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大江东去,黄河滚滚,将我带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境中去。万里长征途中的一幕一幕如电影浮现在脑海里,内心的激动,满腔的.愤慨占据了我的灵魂。于是,我决定为了祖国和祖国的的人民,我要奋起直追》。祖先创造的大自然赋予我们万物的灵性和情感,但只是呆呆的坐在那里感叹万千世界也无济于事的。所以,行动是人类进步的首要条件。
抗击“非典”的胜利,载人飞船的成功升空,搏击海啸的勇敢无畏,都足以证明人类没有辜负祖先的期望。
但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还带着一股稚气,但并不妨碍我们成为祖国的骄傲,我们有我们的目标,有自己的雄图大志,将来的某一天一定会为他添上无比绚丽的一笔。
实际上,生命也不过如此。
我现在17岁,我不知道这是所谓的花季还是雨季。但自从我脸上冒出青春痘的那一刻起眼睛里便多了一丝自信,因为青春是我的骄傲。青春的我们幼稚、潇洒,这份激昂的心是成熟的人人们怀念却无法再有的。青春是我生命的另一个始点,所以我将在大自然的搀扶下打出一片广阔的天地,在生命旺季的时刻为自然勾勒出壮美的花边。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周国平
最近读了周国平写的《人与永恒》,这样一本启迪人心、思考人生的书本。我不敢读太快,亦不愿一次读得太多,只让那些点滴言语助我进行心灵上的思索,让心灵得到净化。
在书中畅游,我感受作者给我带来的那份宁静,甚至是超然。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把自己当作尺度去衡量万物,寻求万物的意义。可是,当他寻找自身的意义时,用什么作尺度呢?仍然用人吗?尺度与对象同一,无法衡量。用人之外的事物吗?人又岂肯屈从他物,这本身就贬低了人的存在的意义。意义的寻求使人陷入二律背反。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
我们有时会问自己,为什么而活?一百个人当然便会有一百种答案。其实,我们为何要让这个有无数个谜底的谜语困扰我们呢?这与寻宝是一样的,不追究起始与结局,关键在于寻求的过程,那些令我们惊心动魄的历程,也是生命中一次最宝贵的财富。
人是追求完美的。很多时候,我们抱怨,我们哭泣,我们不明白为何寻完美而不可得。然而,古人有云:“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这世上又有谁是十全十美的呢?追求完美并没有错,然,将自己封闭在一个自己创造的空间里,不断地与痛苦挣扎,才真的很可悲。
完美与痛苦并存。痛苦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这样一来,痛苦消失了,完美也失去了。
人也追求幸福。周国平说:“幸福的和不幸的人呵,仔细想想,这世上有谁是真正幸福的,又有谁是绝对不幸的?”幸福和痛苦,不过都是我们心里的两面而已。逝去的岁月,幸福也好,痛苦也罢,它们最终都会成为一卷羊皮纸,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枷锁中。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被风干。
所以,快乐也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打理好自己的心绪,让自己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幸福和痛苦的地位本是平等的,只是我们硬是要将两者区分开来而已。我们一味地追捧幸福,却同时又在问,“什么是幸福?”我认为,幸福是因人而异的。然而真正的幸福是由痛苦中破茧而出的。有古诗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人就是在痛苦中反复历练,最终才苦尽甘来。
人类有许多美好的感情。周国平说:“给人带来最大快乐的是人,给人带来最大痛苦的也是人;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人类的生命与自然相连接。人心之复杂,是进化的最高产物。却偶尔,在青山绿水抑或小小的绿叶绿芽面前,恢复了最原始的纯净与淡然。
“生命”是个美丽的词。然而它的美却在我们日益繁琐的生活中被掩盖住了。
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来体验生命的美好,感受这个世界的人情世故。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生命无声地流逝,没有波澜壮阔,没有水波不兴,甚至看不到一点波纹。却只有在面前狂风大作,掀起万丈狂澜之时,我们才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我们才懂得要去珍惜生命,完善人生。
最近看了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感触良多,我很欣赏他的作风,这是一个人独特的风格。这本书全是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出来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我偏爱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我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这里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自然,更多的直觉和洞见。这里没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更加觉得他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也许,意义永远是不确定的。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我答道: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我心中想: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接着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外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总是很少的。内倾者孤独,一旦获得朋友,往往是真的。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在两个人之间,这种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
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个界限。但是,一旦这个界限清晰可辨并且严加遵守,那么,交往的全部魅力就丧失了,从此情感退场,理智维持着秩序。在任何两人的交往中,必有一个适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离,越过这个距离,就会引起相斥和反感。
这一点既适用于爱情,也适用于友谊。
我发现越是熟悉的人到最后,话往往是最少的,我不明白原因出在哪里,是出在自己身上,还是对方身上也许,渐渐了解,慢慢熟悉会发现原来没有的矛盾,它就会这样悄无声息的出现,而且是没有任何预兆的。
真正的写作,即完全为自己写作,往往是从写日记开始的。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时,他就已经意识到并且试图克服生存的虚幻性质了。他需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它们曾经存在的确凿证据。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不过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的习惯的人罢了,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变相日记。
是的,我就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习惯的人,我之所以喜欢写文章,就是喜欢写日记,我喜欢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案,也许,将来回过头来看,原来过去的自己竟是那样傻。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随手写下的点滴生活思考,但令我万没有想到,文字的巧妙排列组合竟然渗透出如此令人叹服的人生哲理。
“人是唯一能够追问自身存在具有什么意义的生物,这就是人的伟大之处,但也正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对自己的存在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人寻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其实可贵的并不在意义本身,而是在于寻求的过程!生或死,爱或孤独,自然或生命,真实以及美,等等,这些都是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读完了这本书,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和不一样的思考,尤其是书中对幸福与痛苦的解说,使我不断的思考不断玩味。
我喜欢那些用随笔散文等形式写作的作家,仿佛徜徉在哲学的天地里。他们的文章里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感情和自然感悟,有更多的直觉以及洞见。
作者的伟大在于他的朴实。看了《人与永恒》后,更觉得他的朴实是我所向往追求的,谁都会喜欢这种朴实无华的感觉的。一直渴望恬静而平和的生活,不需要太多欢笑,同样也不要有太多痛苦;一直害怕遇到困难阻碍,害怕跌宕起伏,狂风大起的海面将我整个淹没。看了《人与永恒》才明白过来,人生最可悲的,不是失去什么,是生命力居然如此乏弱!
周国平先生通过平淡的叙述,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看法及两者的关系。虽然只是几段文字,但却足以撼动我的心灵,让我不禁对自己以前的人生产生种种思考。
人渴望平淡,不是真正喜欢这种显得有些无聊的生活,不是排斥轰轰烈烈的人生。相反,正是因为人们向往精彩纷呈的人生,从而产生了惧怕得不到,害怕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想法,那有为何不接受平淡呢?至少这样做不会有所谓的失败。
书里说道:“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承受不住大喜大悲,是害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将会承受更多的坎坷和磨难。所以,我屈服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碍面前。
是的,我讨厌失败,我害怕阻碍,于是我甘愿让生活化为一汪平静的湖水。但我并没有注意到“生命”这个美丽的词所潜藏的美被就此掩盖了。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时时刻刻体验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种丰富的生命之美。欢乐和痛苦才是我们应具备的表情。然而,这样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时候,我们倒像是无生命的机械一样活着,没有表情,被一个个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笼罩着。我们总生活在眼前,忘记了永恒和无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生命这个词,一定有无数的人追寻过。但它却一直笼罩着一张神秘的面纱。不同的人对生命的认识便会为他绘制出了一张张不同的脸谱。而此刻展现在眼前的一张脸正在告诉你:“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的、活跃的生命之时,我的确认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无论我的人生是否平淡,无论我的前方是否艰难险阻,都去欣然接受。我一定会努力去感受——生命力那种存在的充实与快乐!
首先要肯定的是,实践活动是成功的,达成了xx师范大学企业家成长俱乐部成员与xx区人民的深厚友谊,加强了当地民众对大学生的了解,帮他们走出误区,更愿意接触大学生,让更多人知道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的企业家成长俱乐部是一个积极、向上、让爱传递的组织。
最近看了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感触良多,我很欣赏他的作风,这是一个人独特的风格。这本书全是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出来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我偏爱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我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这里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自然,更多的直觉和洞见。这里没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更加觉得他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我认为人生的内容是:a+b+c+d+。
人生的结局是:0
人生的意义是:(a+b+c+d+。)*0=0
这就是人生的公式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想毫无限制的延长那个加法运算,不厌其长。
也许,意义永远是不确定的。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
我答道: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
我心中想: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接着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外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总是很少的。内倾者孤独,一旦获得朋友,往往是真的。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在两个人之间,这种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
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个界限。但是,一旦这个界限清晰可辨并且严加遵守,那么,交往的全部魅力就丧失了,从此情感退场,理智维持着秩序。在任何两人的交往中,必有一个适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离,越过这个距离,就会引起相斥和反感。
这一点既适用于爱情,也适用于友谊。
我发现越是熟悉的人到最后,话往往是最少的。我不明白原因出在哪里,是出在自己身上,还是对方身上也许,渐渐了解,慢慢熟悉会发现原来没有的矛盾,它就会这样悄无声息的出现,而且是没有任何预兆的。
真正的写作,即完全为自己写作。往往是从写日记开始的。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时,他就已经意识到并且试图克服生存的虚幻性质了。他需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它们曾经存在的确凿证据。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不过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的习惯的人罢了。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变相日记。
是的,我就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习惯的人,我之所以喜欢写文章,就是喜欢写日记,我喜欢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案,也许,将来回过头来看,原来过去的自己竟是那样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