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欢乐的暑假时间已过,迎接我们的便是新的开学季,而在9月1号这一天里,我们共同观看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节目《开学第一课》。
晚上8点,吃完饭后便守在电视旁边,准时观看着开学第一课节目,每到9月份新学期的开始,《开学第一课》总会播放各种有趣且蕴含深刻寓意的故事片段让我们观看,而在这一堂课里不仅可以让中小学生们学习到各种知识,还能在观看节目中,不断感受到各个人生的意义。每一期的《开学第一课》内容都是不相同的,但在每一期的节目里,都能够让我们学习到很多除课本以外的知识,见识到更多祖国一些光荣的事件,同时也让我们在学习中,能够更有目标和动力,这也许是为什么每到九月开学季时,就播放开学第一课节目的原因吧。
2021年,通过《开学第一课》节目里,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祖国,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同时也明白祖国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繁荣的生活,其背后离不开那些党的努力,为此我们身为中小学生,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以党为奋斗目标,不断学习更多的知识,将来为祖国做出一份贡献,来报效祖国。
通过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让我明白到我们当前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要充分利用好时间,特别作为少年的我们,珍惜自己的青春,努力学习,为未来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定之心,更好的学习向上,为未来祖国建设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为祖国做些什么。但我一直深信知道,当下只有我们好好学习更多的知识,不断加强爱国主义精神,也许某一天里祖国会因你们的成长而感到骄傲的。
过去常常听说,美国孩子的家长经常问孩子的问题是:你今天准备向老师问什么问题?你今天向老师问了几个问题?如果孩子说今天向老师问了许多问题,家长会非常高兴。我当时听了感到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中国孩子的家长问孩子最多的常常是:你今天在学校听课专心吗?老师讲的都听懂了吗?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如果孩子说在学校里很乖,很听话,上课的内容都听懂了,家长就很放心。中美两国家长对孩子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两国间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这本书,我懂得了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的表现。一种是问题教育的理念,一种是去问题教育理念。
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疑问,他们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教室,而老师在回答他们的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跟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教师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学生的独立见解为目的,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我觉得这种教育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注重人的发展。
而我国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去问题教学的理念。虽然老师也欢迎学生提出问题,但从根本上说,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问题解决掉,以让学生听懂知识、掌握知识为目的。可以说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解决了问题轻轻松松地走出教室。教师往往把学生的问题都基本解决掉了,才感到自己的教学是有成效的,才感到放心。这种教学的结果必然是使学生过分依赖老师。长期以往,会约束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被扼***了。难怪我们常常在问,为什么中国孩子基础打得好,但越往上学越不如外国的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强?学生怎么都象机器包出来的饺子,全都一个样?这难道不是这种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导致的结果吗?
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科技对经济、综合国力的作用尤为重要。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而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是创新,关键是人才,如何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已成为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建设全面小康的当务之急。人才的培养,需要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上要有根本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由去问题教学转向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问题的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自己作为第一线的教师,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今后在教学中要努力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加强自身教育理论的学习,积极学习和贯彻二期课改精神。学习了解目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不断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转变和更新教育理念,并努力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2、加强专业理论和多方面知识的学习,拓展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问题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和对知识的探究精神。这就需要我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
3、在备课和教学中,要以问题教学的理念来指导,认真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我要不断研究提高问题教学的技巧,提高自己问题教学的能力,真正把问题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
4、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教学的新理念。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由于老观念的影响,有些学生认为,学习就是听老师的,不敢或不愿提出更多的问题,我今年所教的班级在这点上尤为突出。我认为老师应把问题教学这种新理念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彻底打破认为上课只要认真听讲,老师说什么都对,不敢提出不同意见的错误观念,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学习中不迷信老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答案,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学习,真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教学观念的转变和问题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我愿意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传统作用就是作为教材的有声注解,将教材中的字句篇章嚼碎“喂”给学生,教材如是说,教师就如是说。知识的传承需要这种细致的讲授,但只有讲授是不够的。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学习都有一段停滞期、迷茫期,因为大学里的教师大部分不会将教材打开到具体的页数,然后一句一句的讲解,课堂中的许多理论都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甚至与教材不相合,那么如何去读手中的教材呢?该怎样选择不同的意见呢?新的理论该如何有序合理地安插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呢?
教材犹如是一扇神秘的大门,打开门后的世界更加精彩,学生想要打开这扇门,特别是刚刚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帮助。我们经常说在辅导学生学习时要由扶到放,逐渐让学生摸索出学习的方法,积累学习的经验。一百个读者有一百种对文章的不同理解,不同的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也会有不同,教师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给学生的只能是方向和方法,至于学生最终会得出什么样的感悟,那就需要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探求,让学生在离开我们以后也能有效地进行自学。一句话,我们是教材和学生间的纽带,必需却又不着痕迹。
每一次的央视节日,我跟妈妈最喜欢的还是开学第一课,这是央视少儿节目专门给我们中小学生策划的开学节目。因此每一次看完之后,心里总会有一种很大的感触以及收获,也让我越来越爱祖国的繁荣昌盛。
古往今来,有数不尽的爱国人士都想歌唱祖国。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它斗气昂扬,豪情万丈,唱出了作者的心声,呼唤了人民群众的心。难道他不是在号召大家一起歌唱我们的祖国,齐心协力保卫祖国。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掏出了文天祥埋藏已久的心,说到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爱国。
相信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爱国爱党的丰碑,因为国家给予了我们很多很多,也从来不奢求大家的回报。当身边的人需要帮助时,大家纷纷伸出双手团结互助;当面对灾难时,祖国总是我们的强大的后盾;当我们遇到困难时,祖国依旧是我们的最前线……
不知不觉中看完了开学第一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缓解下来,以前总是以为现在的生活是理所应得的,同时觉得自己除了好好学习就没什么其他事情做了。如今我明白了,作为祖国的未来接班人,也是中国的炎黄子孙后代,我更需要发愤图强去学习,为自己的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能力,还有身体素质,已全面发展的目标,成为更好的人。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只有一股热血凶猛地涌上来,也一直提醒着我,何时何地都要学会为祖国的利益做出坚定的态度,保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落实好祖国、党的路线,不断地紧跟着,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勇往直前。
我们传统的教育一直以教材为本组织教育教学,一切从教材出发,习题、考试都离不开课本中的内容。而课程改革以来,变动最大的就有我们的教材。课本中鲜艳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多了起来,乏味俗套的问题少了许多。教材的编写不光是给学生以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道德以及价值观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这些新理念的实施离不开我们教师。
1、研读教材
现在的教材依据学生的情感知识需要进行编写,贴近了学生的心灵,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有许多的问题和困惑,在独自阅读课本时也有难以逾越的困难。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因为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将这些难题和问题忽略,相反,它们正是我们在研读教材时需要密切注意和着力最重的地方。一个教师,能否在拿到教材后发现这些难点,是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基础。当然,我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根本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同时,新教材中人文化的东西逐渐增多,一篇看似简单的课文背后,可能蕴涵的情感、态度极为丰富,想让学生能感悟这些情感,那么教师首先就需要具备从字里行间体悟情感、价值的能力。这也是现在教师所要有的研读教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组织教学
如同工程师的建设图纸,医生的医治计划一样,在深入研读教材后,走进课堂前,每一位教师都会在心里对一堂课给出自己的设计。书中提到了一位中学教师,他在对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的代表开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而学生也非常积极地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真可谓是天衣无缝。这样的一节课在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心中绝对是一节无可挑剔的好课,但对于美国代表来说却是一节充满了问号的'怪课:学生的问题去了什么地方?学生既然会回答所有的问题,那还要上课做什么?
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都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技能和解决难题上,如果一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知识、记忆知识,都能没有问题了,那么这堂课也就成功了。所以我们的教育发生了一种怪现象,当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一年级的小朋友时,他们能回答出22种不同的答案;而用同样的问题去问大学生时,他们却不知如何作答,最后才在老师的点名下说出了一个答案。难道大学生还不如小朋友吗?不是,关键在于,经过长时间的学校学习和训练,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标准答案,习惯了每个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了。书中,作者把这种教育叫做:去问题教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了创造,创造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明确一堂课以后学生得到些什么。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最终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发现、思考、合作,让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对未知知识的探求***。
3、走出教材
课程改革以来,提倡走出教材、走出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其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但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惊人,信息量巨大,不用说是教材,就是权威的科学用书也有道不尽的地方。我们的学生最终还是要进入到社会中的,对于信息的掌握自然是越多越新越好。现在很多的教师都将目光放到了教材以外,课堂信息量大了起来,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在跳出教材上需要有一个度,如果喧宾夺主、不分主次,那么就算信息再多,也只能是学生脑中的“过眼云烟”,不能生成连贯的知识体系,更不能激起学生的探求***。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要让丰富的信息充实教材而不是割裂和主导教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