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草莓姑娘”。在你的脸上,正使用梅红色调形成了一个个小小草莓,在我幼儿园小班时,我遇见了你,当你被“重重”地放在我手上时,我心中是无限惊喜。在我中班时,每天都用稚嫩的`笔触写下一个又一个歪歪扭扭的错别字,画下一幅幅图画,记录着每天的心情与无意中收获的笑话。到了大班,认识的字多了写日记的兴趣更浓了。每天着情与轻轻翻开厚厚的封面,看着用草莓拼起来的“diary”,记录下每天的点滴。后来的七年里,几乎每天都写日记,直到六年级,已经全部写完了,一篇篇从头翻起,看着以,小小孩口吻写的小,有种想笑的感觉,不是嘲笑,而是会心一笑,仿佛有两个我在纸上交流。翻到一篇笑话,被幼时的我贴上了“世界上zuì 好玩的笑话”的标签,现在看看也不过是个冷笑话而已。
还记得幼儿园时,同学们常围在一起讲笑话,黄雨昕说:“以前有个人,上树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了,哈哈哈哈!”范浩堃说:“从前有个人,去摘苹果,结果被狮子吃了,哈哈哈哈!”轮到我时,我可不像他们“信口拈来”一个笑话,我轻轻打开你,不慌不忙地翻到有抄写小笑话的地方,用半生不熟的语调读笑话,同学们都被逗乐了,以后每天都会有同学问我,带上你了吗?
现在的你,已经有些破旧了,可是很干净。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是你见证了我从一个懵懂的小女孩成长成一个少女,,是你见证了一个个歪歪扭扭的字长大成为工工整整。是你倾听了我从小到大的快乐与哀伤,你有着我的秘密,你是我的秘密。我把你架在书架上,把你藏在枕头底下,把你放在我的心中,永远地保存下去。你就像我的母亲,包容着我的一切。
你,在我心中。
近日来,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动画片——《秦时明月》,我看后感触颇深,今日一吐为快。
《秦时明月》是我国第一部三维动画片,讲述了一位名为荆天明的少年与朋友们发生在秦国扫六合时期的故事。
这篇历史故事有虚有实,却也说明了我国灿烂的文化,高深的武功,精湛的剑术,无与伦比的智慧,盖世的英雄豪气,秦皇的残暴与霸气,人们无力的反抗。正邪的交错,不分对错。历史似乎在此重演。
荆轲刺***秦王,白起坑***四十万赵军……精湛的机械术,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也了解了历史。这篇故事不仅是供人们娱乐,也告诉了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天明与少羽在开始的故事中似乎并无什么令人关注之处,可后来,他们在墨家禁地的机关中找到了自己的能力所在,找到了人生的亮点。少羽不惧怕地下的万把利箭,硬是将月儿与天明送到了对岸;天明不顾百万丈深渊,在一根根小小的细铜柱上跳到了对岸,为月儿与少羽打开了通道;少羽在天明与月儿即将跌入万丈的深渊时,克服了心中的恐惧,救起了他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只要你努力去探索,就会找准自己的位置。
墨家子弟们在卫庄的刀前毫不畏惧,仍敢做出绝命的手势,这是何等的英勇。
而在这部动画片中设计,也体现了中国科技的进步。
每个人都是弱者,不论是否愿意,都被迫向着未知的方向前进。
每个人都是强者,在痛苦与磨难中,像草一样顽强地活着。
去年暑假偶然看到这部动画片。先是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人物造型,环境场景,色彩纹理,处处浸染秦时风韵,又平添一种置身网游的轻快鲜明之感。其次是音乐,无论是片头曲《月光》,还是片尾《南飞燕》《情动》《彩虹》,以及插曲《虚空梦魇》《燕鸣骊歌》《一舞倾城》《飞雪玉花》都堪称经典,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再者么,情节还是颇扣人心弦的,每个人物都活跃在脑海中,他们的命运令我们充满期待,整部动画片在平实之中不乏幽默,令人时而悲怆,时而义愤填膺,时而忍俊不禁。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令人魂牵梦绕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是流露于每个角色的真情实意。
时代的悲剧,终将塑造不朽的英雄。荆轲,应运而生,狂笑去。
墨家与公输家的机关术,有些夸大,甚至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使机关兽运行!不过还是颇有想象力的。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机械工艺属于比较领先的!后世孔明先生在战争中利用机械技术制造木牛流马,也说明了一点。后来么,我们的东西不知什么时候被西方学去了……
很少有这样的观后感了。
国产电影,不敢恭维。所谓惊悚,所谓言情,所谓暴力,无非夸大人性某些弱点,征服观众。自制力不足的人,不乏青少年——祖国的花朵,在这类电影熏陶下,扭曲了自己人生观,空负一身热血。只有在动画世界,还有一片净土。
美国大片,(我没有讽刺的意思)都是驻足于未来,研究人类的明天,可能没有什么历史的`缘故吧?不像天朝大国,洋洋洒洒五千年宫廷政变史,随便拿出一个就够拍一部连续剧了。不过美片自有其独到之处,奇特的想象配合高超的技术手段,总能令人心潮澎湃。
秦时明月,以史为骨,艺术为翼,中华文化,流传万世。
这个中秋节是没有月亮的中秋,因为下午下了大雨。到了晚上,吃了团圆饭,我跟妈妈说:“今天晚上我们出去赏月吧。”妈妈笑着说:“今天下了雨,怎么会有月亮?天上乌云朵朵,月亮都被乌云遮住了,看不见了,想要赏月,必须等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才行。”听完妈妈这番话。我很遗憾,因为下了雨而没有月亮,我多么希望今天能赏月啊!
今年的中秋,是美好的而又是遗憾的。因为爸爸好几年没和我过中秋了。这个中秋,爸爸一个电话打来,说可能和我们一起过团圆。那时,我高兴极了。到了中秋那一天,爸爸又说要出海而不回家。我又失望又自豪,因为爸爸长年在外,为我们一家工作挣钱。但没有事业不算是一个完整的家,我的家是一个幸福的家,我为此而自豪,虽然爸爸没有回家,但我还是感到满足。
苏东坡曾经这样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里我祝愿所有在中秋不能齐聚一堂的`人们,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一轮明月!
总结:本文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节550字:一轮明月,同学们看后是不是颇有感触呢?中秋节来临之际,希望同学们能够度过一个美好的节日,也希望同学们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文!
——题记
那些遗失在风中的记忆,那些与你共同走过的足迹,都随着每一个如风般的日子渐渐走远。夕阳映照的湖面,我捡闪光的收藏心中。
月色笼罩着大地,独自坐在操场上,漆黑的夜,凄清的光,抬头仰望,眼泪却顺着脸颊流下,没有原因,只是倍感彷徨。只记得,你是笑着向我走过来,向你述说了心中的惆怅,你说你可以借我一个肩膀,于是,我们一起望着远方的天,你指着那轮明月对我说:你看到那轮明月了吗?用心凝视,你会发现那是我望着你的眼。你也对我说过,或许生命有裂缝,阳光才会照进来,就像那轮明月,即使再大再圆,可是抹不掉那块阴影,但是它一样被人传颂与赞赏。你轻轻的用你的眸告诉我,那轮明月将会伴我永行,那你也是否发现我望着你的眸里,传达着感谢?是你,让我懂得了每个人的生命不可能一生完整。轻轻的在心里对你说:人生几度来回,错过的会很多,若你安好,便是晴天。
后来你也时刻不忘给我鼓励与支持,知道吗?有你我多快乐,花儿随风,蒲公英带走豆蔻年华,不会忘记你说的那些话有多暖,那轮明月有多亮。
原木的年轮一圈一圈,斑驳了树影,模糊了当年,而流逝的那段时光,将会酝酿成我心底里的茧,永不褪色。可你要知道,对于我来说,在这样匆匆的年华里,若你安好,便是晴天。
P15扎荣茨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一群人观看某校的毕业纪念册,并且肯定受试者不认识毕业纪念册里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看完毕业纪念册之后,在请他们看一些人的相片,询问在这些相片中喜欢哪一个人?结果发现,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他把这个现象称为“单纯曝光效应”。本实验显现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面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不管是老师在教育学生,或者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我其实都很想强调一个观念:如果不是很清楚而有把握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这件事会有什么样的优缺点,我会倾向鼓励老师及家长们,与其多做一事,不如少做一事。要求愈少,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会愈“单纯”,那么就愈容易发生“单纯曝光效果”,也就是愈容易让孩子愿意与我们亲近。
记得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学校组织了一次演唱比赛。每个班先选出一名同学去参加级部里的预赛,再由级部推荐五名较为出色的去参加学校的比赛。我很荣幸地被选中了。我对比赛充满了信心。当主持人宣布我演唱时,我一点儿也不紧张,落落大方地走上舞台,向观众和评委举了一个躬,清了清嗓子,颇为动情地唱了起来。一曲唱罢,赢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比赛结束后,我自我感觉良好,于是焦急地等待着比赛结果。然而,主持人宣布的结果,给我当头浇了一瓢凉水,在获奖的十人中竟然没有我!当时我真的是伤心透了,失望极了,看着那些获奖的同学手上拿着的证书,眼泪肆意地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我的一切努力全都化成了泡影,这时似乎连天空也变成铅灰色的了。我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参加什么比赛了。当我一个人伤心地在操场上徘徊时,我最要好的朋友申洁跑了过来,挽着我的手臂安慰道:“不要灰心,其实你是最棒的,你能获得比赛的资格,就说明你已经超过了很多人。你这一次没有获奖,但并不代表下次不会获奖啊!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你不懈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听了他的话,我的心里又燃起了希望之火,从失败的阴影里走了出来。于是,从那以后,更加努力,终于在时隔一个月之后的`又一次比赛中,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那鲜艳的获奖证书。
事过之后,我反复咀嚼着好友对我说过的那番话,它多么像那皎洁的月光啊!它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帮助我一步步走向成功。
给你一轮明月,带你走出迷茫;
给你一轮明月,祝你远离彷徨;
给你一轮明月让你不再悲伤。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
P6在心理学的定义里,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通常是个体在实质或者想象上,感受到团体的压力,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表现出符合团体价值观的意见或者行为。
阿希曾经做过一个有关“长度判断与从众”的实验。他先准备一张卡片,上面画有长、中、短三条线段,并且分别标为A、B/、C,受试者看过后收起来,然后再提供另一张卡片询问受试者卡片上的线段应该是属于A、B、C三种线段中得哪一条?参与实验的一共有5个大学生,但是其中四个是捣蛋分子。刚开始,四个人都不捣蛋,大家(包括唯一的受试者)几乎每一题都能答对。但是几题之后,四个捣蛋分子开始故意大声的说出错误的答案(虽然错误,但是四人的答案是相同的),借此观察受试者是否会因此而更改答案?
实验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受试者会配合其他四人说出错误答案,也就是发生从众现象;在五次的试验中,更有高达四分之三的人会至少从众一次。为什么会发生从众现象呢?一般认为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为求正确。人们通常比较相信团体所提供的信息是最佳信息,为了追求正确,那就听大家的话吧!第二是遵循团体规范。人们不希望自己被视为特异分子,害怕因此而被疏离,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站在多数人的那一半,先对就会安全许多。
P8赫伯特在研究从众现象的时候,提出从众历程,认为人们发生从众现象的时候,都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顺从:个人为了避免因为不从众可能会受到团体的惩罚,只好顺从团体的决定,这个阶段通常是“口服心不服”。
2、内化:在顺从的阶段中,个人的自尊会受到打击,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居然为了逃避团体惩罚,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于是个体开始相信团体的意见是正确的,开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向团体的价值观靠拢,此时,个体已经接受团体的意见或行为。这个阶段已经是“口服心服”。
3、认同:个体的价值观已经符合团体的价值观,严格来说,此时已经不能称为从众了,因为此时的个体就等于团体,个体所表现的意见或行为,均能符合团体的想法。
有很多人在看待分班或者校园暴力的问题时,总是习惯把它看成是一个单一事件来讨论。事实上,隐藏在这些现象之中的从众现象才是最应该被注意的议题。
从众是一个心理学得现象,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在上述例子中(分组及校园暴力),看到的好像都是不好的部分,然而若是我们注意到这个现象,又何尝不能把它引导到好的一方面呢?老实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都倾向于精英教育,眼中只有前三名,学历测验也只能看到PR值在九十分以上(有希望考上第一志愿)的同学,个人以为,精英教育应该是个别家长需要关注的教育方式,但是国家教育应该以全体学生的最大利益来考虑。
教育要从多数人着手,然后让着多数人自然发挥他的`影响力,让少数人不自觉的想要跟随。因为从众的现象,我想呼吁大家看事情的时候,不应该只看到表面,而应该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