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我的感受——触目惊心。自然环境与我们的关系,正如柴静所言:同呼吸,共命运!
我可能不会留意天气是否晴朗,顶多是在雾霾天气里抱怨一下,然后戴起口罩。我从来不会留恋白云,甚至从未注意青草。然而当APEC蓝在大屏幕上出现时,我第一次为蓝天惊奇、为白云感动。于是我开始紧张,于是我开始留恋,我害怕镜头一转,我又将落入那灰色的梦魇。我才明白,原来蓝天白云是如此重要,我是那么离不开它。
20xx年,合肥有164天空气污染,排名全国25位,27次进入全国污染前十名。在这样一个不算太发达的城市里,污染竟如此严重。关于我们能做什么,柴静帮我们分析了很多。我想,这次真的应该亲身参与到环保工作中去了。用步行代替乘车,减少浪费,购买用环保材料制成的商品。对了,还有12369这个号码。虽然它很重要,但我真心希望我永远不需要拨打这个号码。
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每个人与雾霾都有一场私人恩怨!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视角的局限,认知的局限,时代的局限等等。她不是科学家,对她的研究成果我们不必抱太大期望,能引起共鸣,启发思考,引发讨论即可。作为一个职业新闻人,她整合了专业资源,她架起了高端研究与普通人间的一座桥梁,她唤起了民众,官员,学者,媒体等专业或非专业人士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尽到了职责,这就够了,也是必要的。反之,我们作为受众,不要期望任何一个媒体报道对一个复杂社会问题给出一个结论,纪录片仅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一个母亲的,一个记者的,或其它种种。大家都有自己的职业背景,用自己的视角做一个对比,对问题的认识会更近一步,就不再是简单的洗nao,知道是怎样或不是怎样。不论如何,保护这类人的积极性。
讨论环境问题不可避免讨论到能源问题,也就不可避免讨论到……这跟为谁发声、何时发声或许有关,或许无关,but I don't care。我首先也更关心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而不是人民应具备的权利、意识,因为——无论哪种立场都用肺呼吸。
今天,看了《穹顶之上》,我突然雾霾看对人类威胁很大。
从柴静的生活经历和以运用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说明雾霾对我们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有伤害。从柴静的孩子就可以说明雾霾伤害太大。一年中有174天是有重度雾霾的。那就是说一年有半年不能出去。
说钢铁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其实是在反面说中国的雾霾。
还有关与雾霾。我就给大家讲一下吧!从2013年武汉刚刚雾霾那几天人们争先恐后买口罩戴口罩,到2014年几乎整年雾霾天气超过250天人们依旧可以每天淡定的出门买菜、逛街、锻炼,到街上已经没什么人再带口罩。从这件事上所以可以看出,习惯就好,习惯了我们就麻木了。
预防雾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今天放学时,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第一次觉得,这几千米的路是那么地漫长。我慢慢地回想起刚才在学校里发生的一切……
“叮铃铃”自习课的上课铃响了,我还在摆弄今天中午刚买的电子表,我对它爱不释手。就在老师进教室的那一瞬间,电子表不按套路发牌,突然爆发出脆耳的响声,老师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全都消失了。
“是谁弄的!”老师严厉地问。我十分害怕。“是你吗?”咦,怎么会是我同桌?“不是我。”同桌可怜巴巴地站起来。我真想站起来,可是没有勇气。有人说:“就是她!声音就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老师生气了:“犯了错,还不承认!”“不是我,真的不是我!”同桌很委屈地说。老师还是惩罚了她。
我心想:如果时间能重来,我一定会主动站起来承认错误。突然起了风,天空一下子变了脸色,几滴雨落下来。唉!今天不是没有雨嘛!不然我就带伞了。雨越下越大了,冲回去吧!我的'鞋进水,衣服打湿了,裤子也湿了一大片。唉!要是带了伞该多好!
忽然,听见有人在喊我:“等一下!”竟然是同桌。“你没带伞吧。”我低下头去,不敢看她的脸。雨不再打在我身上了,抬头一看,同桌的伞挡在了我头上,为我遮住了雨。从她的眼里,我看出来善良和友好。我羞愧地说:“对不起!”她温柔地说:“那件事已经过去了。”我的心顿时温暖了,还想说什么,她却阻止了我,把一只手轻轻地搭在了我那已被雨水打湿的肩上。
雨继续下着,凹凸不平的地已经积起了污水,一棵棵大树上闪着圆圆的晶莹的雨珠。她与我并肩同行,我的心里暖暖的,一股热浪涌上了我的心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