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一下,申老师可是男性(特别强调:这是我从上幼儿园到现在遇到的第一位男老师,实属难得)。他三十多岁,中等身材,一双浓眉,眼睛不大,嘴角总带着微笑,看起来很和蔼的样子。他性格开朗,讲课方式很特别,浑身都是幽默细胞。不过,你们千万不要被他的假想所迷惑哦!虽然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我发现他有两大“江湖绝技”—— “千里眼”和“顺风耳”。
一天早晨,我们正在教室里读书,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同学四下张望了一下,见没人注意,就小心翼翼地从书包里掏出玩具,在课桌下面兴致勃勃地玩起来。当他正玩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时,读书声戛然而止,申老师严肃地对大家说:“有个同学正在玩玩具,请马上停止你的违纪活动,否则没收玩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不知道申老师到底指的谁,教室里霎时间鸦雀无声。那个同学显然意识到申老师是在提醒他,羞愧极了,立刻收起玩具,投入到读书行列中。
语文课上,申老师正讲得神采飞扬,坐在后面角落里的调皮大王齐翌博却坐不住了。他伸手轻轻捅了捅前面的同学,悄悄说了一句玩笑话,前面的同学马上回应,两个人窃窃私语起来。自以为做得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竟然被申老师的.“顺风耳”听到了。只见申老师边讲课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向齐翌博,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齐翌博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低下头,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一节课下来老实极了。
怎么样?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的拥有“千里眼”“顺风耳”两招“江湖绝技”的申老师厉害吧?
今天,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去戚城公园玩。我们一进门就听到一阵锣鼓声。我们凑上去一看,原来是在舞狮子。那些狮子全身披着金黄色的毛,猴子头上有红结是的雄狮,有绿结的是雌狮。舞狮子需要两个人,一个当狮子头,一个当狮子的身体。当一边击鼓的人敲响时,狮子就开始舞动起来。
那些狮子做着各种动作,如扑、跳、跌倒、翻滚,擦痒等。最精彩的是前面的人用力一甩,狮子头就飞了起来。大家都忍不住地鼓起掌来。看完演出后,爸爸问我:你知道大家为什么要舞狮子吗?他告诉我,狮子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种瑞兽,象征着吉详如意,大家在舞狮活动中寄托了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舞狮子可以驱邪辟鬼。我恍然大悟了。
舞狮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的节日,比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舞狮亦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相当盛行舞狮。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
舞狮起源众说不一。神话传说是之前山中出现狮子,吃掉村庄内的村民,后来村民学会武功,格毙狮子,村民模仿狮子的形态而成为舞狮;亦有神话版本说是如来佛把狮子引走,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亦有传说有村民以纸紥狮子及锣鼓驱走年兽,演化成为舞狮。
今天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将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狮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肖维妙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南狮
南狮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之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跟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
南师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寳、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当中「采青」最为常见。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比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
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
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
今天早上我起的非常的早,那是因为我要和妈妈一起去看舞狮。
我狼吞虎咽地把早餐吃完,催来催去地叫妈妈快点 。“呼!终于可以出发 啰!”我们来到了大广场,大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诶呀!来得太早了!”我们只好坐在花圃上等。大约过了二十分钟这样,舞狮开始了。
首先出 场的是一头红色的“狮子”,它摇头摆尾的,像在向我们 问好呢!第二出场的是一头彩色的“狮子”,它张牙舞抓的,像在炫耀自己的威风似的。规则是:只要它俩谁抢到高处的绣球就赢了。 红色的狮子先踏上了梯子的第一层, 然后顺利地走到了梯子的第五层,它 离绣球只有一步之遥了。彩色的狮子也不落后, 它迅速的赶了上来。两头狮子你争我抢的,都想得到绣球。突然,彩色的狮子一不小心,滑到了梯子的底部,最后红狮子拿到了绣球,得到了胜利!
哇! 今天的舞狮可真好玩呀!
过年啦!在广州过年的我,经常可以听见敲锣打鼓的热闹的声音。爸爸妈妈告诉我:这是在舞狮呢!
大年初二的上午,我正准备出去散步,忽然,“咚咚哐哐……”的锣鼓声又从远方传来,而且似乎越来越近,越来越响。我急忙推开窗户朝外看:呀,一头神气的黑狮子正蹦着跳着朝我们的院子走来啦!它后面跟着一群人,有的`人敲着锣,有的人打着鼓,还有的人追着放鞭炮……他们热热闹闹地跳进了我们楼下的院子里。“看舞狮啦!舞狮的人来了!”我大声叫。爸爸、妈妈和外婆听到我的喊声,赶紧跑过来探出窗外看。
那头黑狮子的身上有黑白相间的条纹,毛色很光亮,漂亮极了!两只眼睛圆溜溜的,眼周有白色、黑色、红色的圆圈,炯炯有神。
狮子在院子里跳来跳去,屁股左右摆动,嘴巴一张一合的,好像要一口吞下一个人似的。眼睛还一眨一眨的,打量着看热闹的我们。
伴着锣鼓声,黑狮子在院子里舞着跳着好几圈之后,一跃而起,嘴巴咬住了挂在屋檐下的红包。原来楼下的爷爷奶奶早就准备好了红包,等着狮子的到来呢!
狮子拿到了红包后,摇头晃脑地跟我们道别,跳到院子外面去了。围观的人也跟着狮子一起,浩浩荡荡地朝下一个院子前进。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舞狮表演,真令人难忘啊!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队伍,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代。
据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还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它都很困难,宋军的士兵开始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起毛衣摆双耳……”。可见,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狮子舞了。
为什么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舞狮子呢?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则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人们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那头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打锣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舞狮子,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