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世界离我们的春秋 ,战国时代越来越远,那些儒家的经典早被我们抛之脑后,留下的只是每天工作学习所带来的压力,琐碎事情带来的烦恼。可是当你静下心来慢慢思考,你就会发现其实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都是我们能在论语中 找到的。
在于丹教授的讲解下,我知道论语其实也没有什么,只是教会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美好生活。其实论语就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理性道德。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看完于丹的《论语·心得》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论语真是一本宝典啊!
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早有听说,在电视上的百家讲坛上也听过一二。还听说有许多研究古代文学的人,诸如“十博士”指责于丹对《论语》讲解多有缺失,劝其立即“下课”。今年暑假,我看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之后,发现还是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学习的。虽然是于丹自己对《论语》的解读,是于丹自己对《论语》的现代化的理解,可是跟随她的思路,跟随她的足迹,我们可以对这本两千多年流传下来的书籍重新产生兴趣,重新捡起它,审视它。用自己的观念来解读它,将古老的真理化为为我所用的心得。作为教师,我的是“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于丹《论语心得》中列举了许多浅显易懂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如:“处世之道”中讲到的寓言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
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该少些指责和抱怨,给学生多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的开展。要知道,虽然你能够拔掉钉子,但是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
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
于丹在“处世之道” 中引用了一位英国心理学女博士的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让我联想到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其实也是一种“父母”的爱,一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
在现在社会大背景下,教师的爱已经有了许多的变味。师生之间的那种适度,往往非常难把握,有人说教育事业是一个服务行业,教师是服务学生的,学生是上帝等等,这一直是捆扰我的问题。也许是我的理解有些偏颇,或是肤浅。于丹老师的解说,无疑给了我一些答案。无论是朋友还是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所以,我觉得我们对待学生,也应该有个适度。我们教育学生、传授知识,最终是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成人。
“天地之道”。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于丹老师的书最让我喜欢的是,她用最浅显易懂的文字,给我们谈了自己对《论语》的心得,这是人与人的交流,是你与我的沟通,我并不在乎对经典《论语》的理解有多少,在乎的是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在这时拥有.希望更多的朋友去看看这本书,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们真诚做人,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玉。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水平。《论语》的特点写的很平实,在平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实也是比较肤浅和随意的。平时生活中我不会想起读《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当读了于丹的书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非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院里供着一个花岗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看了这个故事后心理豁然开朗,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可以做到从心所欲,淡定从容。\"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间,生活中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总会有一些遗憾事,伤心事,面对这些琐事心态不如放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对自己的缺憾正确对待,让我们的内心平和些,知足常乐。
今天观看了《百家讲坛》推出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论语》有了新鲜的别样风味,于丹也渐渐靠近了我们的心岸。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君子之道这一讲对我也感触颇深。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 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沉谷子烂芝麻的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人何必那么骄傲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学习孔子的\"传道,授业,解惑\"思想精髓,同时也要学习于教授的这种治学精神和高超的演讲技能。她哲理诗般讲演,深入浅出,如清泉般自然流淌!她展示了对社会的审美理想,界定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处事的一般分寸,尺度。她给全世界亿万人心灵送去阳光,使人间温暖,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同时赞扬了中国人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代就已有了这样高明的人伦智慧!也弘扬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通过于丹教授的精彩讲解,自己感觉有很多收获。但是真正对论语的了解以及它与现代人的联系,还得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感受真正的化为己有,寻找到生活的真谛与快乐!
千百年来,《论语》被公认为是一座丰富的智慧宝库,只要掌握了打开大门的钥匙,人们就能获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我认为《论语》对我们现在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并不仅仅只是那一两句警句。《论语》中大多的道理并不是长篇大论,引经据典,它只是孔子与学生之间以交流的方式,用最朴实无华的语句来点明那至极的真理。
当樊迟问老师说,什么是智的时候,孔子就说了两字:“知人”。真正的智慧就是面对人心,你有什么样的的判断力。
那我们怎样才能知人呢?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痩哉。”意思就是:要听其言观其行,并不是看结果,而是在于他心理的动态过程。那我们要如何观察一个人呢?孔子说,那就去看一个人的过错。子曰:“观过,斯知仁矣。”就是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真君子犯错后能端正态度立马改正,而且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这是孔子所说的最高境界。
知人之后,我们要怎么做?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就是要把那些正直的,有才能的人提拔到那些有一面之私的人上面,让他们有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用他们的高尚和正直去影响周围,影响社会。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让他们都能各施所长。(有大智慧的人和有小聪明的人
我们现在有的人往往只是拥有一些丰富的知识,却误以为自己很有智慧,其实这是很愚昧的。智慧不仅仅只是依据知识的多少来判定的,它是需要(知识++悟性,要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的。于丹教授还说:大智慧和小聪明有时候仅仅只是区别于一种态度上。当遇到事情时,我们需要谨慎的思考,系统的看待问题并不能草率片面的去行事。
于丹教授点明我们,做一个职业最好的境界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做到生命在这个职业中的穿越是一种享受,这是最高的境界。
《论语》中所蕴含的智慧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用生命去体验。智慧的最大的境界就是在于自己心中通彻的透悟,最终成就生命的欢欣!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大意为,孔子说:“在家闲居的时候,仪态要舒展自如,神色要何乐喜悦。”
从字面上来讲,很简单,孔子教人闲居时要保持安享快乐。与曾国藩所说的慎独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修为的一部分。
做为圣人,孔子一肩挑尽古今愁,忧国忧民忧天下。用殚精竭虑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就是这样,孔子闲居时却仪态舒展,神色喜悦,过着无忧无虑的个人生活,完全不是想象的那样一副愁眉苦脸、严肃庄重的样子。心系天下,却抱着平淡豁达的态度,保持爽朗的胸襟,舒展自如的心情。只此博大精深之胸怀、气定神闲之气度,就是常人难望其项背的。
通过读此段文章,有两点体会:一是闲居要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活的简单一点;二是真诚地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简单生活加上爱心,是快乐生活的真谛。
现代人为了名利、财富、金钱而疲于奔命,有时候甚至置亲情、个人健康于不顾,最终丢失了亲情、透支了身体。生怕失去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却又逢人便感叹生活很累。所累者,不外乎累财累名累地位累名分,累一己之得失,其结果累掉了“燕居”的时间,哪来的“申申如也,天天如也”?应该多学学圣人,甩开名利,顺乎自然,保持舒展和乐的心态,平平淡淡、轻轻松松、快快乐乐过一生。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共有二十章,有些涉及学习与礼仪,有些阐述了做人之道。比如上文所说的“过犹不及”,就是大人们经常挂在口中的至理。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这样的。有一天,子贡请教老师:“子张和子夏,谁比较杰出?”孔子说:“子张的言行过于急进,而子夏则稍显不足。”子贡说:“那么子张就是更好一些吗?”孔子笑着回答道:“过度和不足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件事你做过头了,就和没有达到的一样。此刻,你是否觉得惊讶?难道做过了和没达到的是一样的吗?
“过犹不及”这样的道理很多人都懂,可是,一旦与生活相遇,不少人成了迷途的羔羊。
明朝时,有一个人被称为“永乐第一才子”,他就是解缙。因为他编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鸿篇巨制《永乐大典》,皇帝便对他赞赏有加,并把他视为“第一宠臣”。可是皇帝刚给了他几分颜色,他便准备开染坊了。有一天,他向皇帝报告:“有一位皇子越礼了。”于是他就被皇帝在心中埋下了不快干涉第一家庭的内务。但他还是没有意识到,不过什么事儿他都要插两脚。终于忍无可忍的皇帝发怒了,让他到边疆去扶贫。于是这位大宠臣就这么覆灭了。解缙啊解缙!你也管得太宽了!你不去安心编书也就罢了,居然敢到太岁爷的头上动土。难道你没有读过《论语》吗?“过犹不及”啊!
如今的校园中,“豆芽菜”和“汉堡包”越来越多。他们有的为了减肥,少吃甚至不吃,造成营养不良,成了一棵棵“豆芽菜”;而另一些人呢,经常禁不住美食的诱惑,大快朵颐,成了一个个“汉堡包”。这两种不健康的人群不都是“过犹不及”最好的例证吗?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尺度,要拿捏好分寸,不然就会“过犹不及”。《论语》中像这样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还有许多,快来和我一起学习吧!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 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