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可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延年用歌声布下了一张网,她就是那诱物。她像白云飘进了他眼底。她的进幸是一个预谋,而她的高贵恰到好处地消解了这设计中原有的谄媚意味,让汉武帝觉得,这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然,她的离去,和她的到来同样突然。她开始不见他,任他来探病,千呼万唤不回头。她说我自认出身卑贱,能得皇上宠爱,完全是因为容貌娇好的缘故。以色事人者,色衰爱必弛,爱弛恩必绝。
她是李夫人,这个女子有着如同桃花一样娇美的容颜,亦有着桃花魂。
桃花开了,流水余香绕,镜里朱颜惊未老,却问花比谁好?朱颜不似花红,花红毕竟无情,若是桃花情重,纷纷红泪飘零。
——题记
窗外,夜色阑珊。漫天雨丝纷纷扬扬,捧一杯热茶漫步窗前,看着它们在这暗黑天幕下恣意挥洒,听它们说话。
这场雨格外的让我欣喜,它如同初涉人间的少女,天真、活泼,看来今夜注定是个不眠夜,我怎可抛下如此良辰美景而独自入眠,我应尽情地赏雨,聆听雨的歌唱。
“淅淅沥沥……淅淅沥沥……”你听雨在歌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世界的万事万物都需要雨水的滋润,更别说此时的庄稼正需要雨水去促进它们的生长,这如此及时的雨,珍贵得让农人心焦,让农人欣喜。
我听到了,你在感慨离人的悲伤,好似听到了易安惆怅的低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万叶飘落的秋季,叶随风落,泪随雨滴,造化弄人,可伶的易安只能把寂寞寄托在风雨中任它逝去,自己却落得个“人比黄花瘦”的下场。
渐渐地,雨下得大了,离开易安的惆怅,一转眼,你带来的又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彰显着男人的阳刚,你迅猛有力的拍打着地面,倾诉着壮志难酬的悲凉,昏黄的路灯下,尽显的是你的勇敢与坚强,豪情满天,几人能给,我读到的是你的豪迈与奔放。
也许是天公不作美,我还未向你倾诉我的衷肠,你的雨势就慢慢地小了。放眼望去,在这个灯火如昼的城市,各色的灯光映射在你的身上,我听到的是你寂寥的歌唱,在这片暗黑的天幕下,在这条幽深的小巷,谁能够欣赏到你的美,你是否会因没有伯乐而忧伤。
满目的诗意,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接住你。我知道,你是在叮嘱我:漫漫人生坎坷路,挫折会有,困苦会有,可是,人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人生,不踏尽坎坷怎能说走了世间这一遭。在痛苦的日子里,不要忧伤气馁,在有一点点成就时也不要骄傲自满。雨,你让我看到了酸甜苦辣和浓缩的人生,我可以听到你的话语。
在有雨的日子里请仔细聆听,它会带给你诸多的惊喜,我就听到喽。
前几天晚上,我正倚在床上静静地看书,忽然被一阵吵闹声打乱了心思。“***的!你眼瞎呀?”“你骂谁那?怎么了?”……争吵声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就像似两枚炸弹一触即发。
冬日的夜晚失去了夏日的喧闹,宽阔的街道显得比白天宽广了很多,车辆稀少。昏暗的路灯下两位身材魁梧的男子叫嚷着,身边还站着两位男士,看样子像是其中一位的好友。在不远处还有四五个穿着校服的初中生,他们像是刚放学的样子,倚在车座上看着。
从他们的叫嚷声中,大至了解到是因为其中一位男子也许碰到了刚放学孩子们中的一位。正巧这位孩子的'父亲来接他,一同跟着他们回家。见自己的孩子被碰了一下,天下父母哪有不疼孩子的?心疼儿子心切,下了自行车就对开车男子骂道:“尼玛的!开车不长眼?瞎呀?”开车的男子,也赶着真好和哥们几个刚喝了点酒。正还酒疯没处撒那,一甩车门下了车,食指指着被碰孩子的父亲也骂道:“尼玛的!你骂谁那?老子就瞎了!”孩子父亲也不甘示弱接着骂道:“尼玛的,撞人还有理了?”开车男子反过来理论:“尼玛的,我碰你儿子也不能骂人吧,不能好好说?”……就这样越吵越激烈,开车男子酒劲上来了,趁孩子父亲不注意,上来一拳打在孩子父亲脸上。男孩父亲正气还不打一处来,又被打了一拳,更急了,两人你一拳我一拳地扭打在一起。
身边的两个朋友见状,其中一人也来帮忙,瞬间变成了二打一。男孩子见父亲被两个人打,也急了。自己也插不上,只能大哭大叫地冲两个男子叫嚷。这时正好一位路人见状,拉扯着被打的父亲,嘴里不停地劝解双方。就这样一场斗争在断断续续的理论声中平静下来。
现在这人到底是怎么了?是“生病”了吗?父母和孩子不能好好说话;孩子和父母不能好好说话;夫妻之间不能好好说话;邻里之间不能好好说话;矛盾双方更不能好好说话……在处理问题上,如果我们双方能心平气和的好好说话,错的一方能够主动道歉,有理一方能够宽容理解,那么矛盾就会化解,纷争就会减少,和谐美好的社会风范就创立了。
秋的脚步无声无息,在夏的炎热中,逐渐迈入秋。秋没有了夏的暴烈,却有它独特的肃***。深秋时节,各色的花大多已褪色,只剩下菊单薄的枝干撑着绿叶中的花蕾。紫的,黄的,白的,把柔弱的枝条压弯,满枝的花团锦簇。忽然一阵寒霜把菊花打败,这样,秋的最后一抹色彩被抹去,红叶渐稀,落红满地。秋说,这就是我的性情。
一花,一草,一叶,一沙,甚至,一缕风都蕴含着它们博大的意念,都拥有它们独特的美。起风了,它跋山涉水,它漂洋过海,来无影去无踪。要仔细听啊,它们,在说话。
生命之河流淌,此刻,我是略作清闲的,窗外风意正浓,品杯香茗,不知,我是否听见些什么?
风吹动,任它从发梢指尖迅疾淌过,像一汪水,有点冰凉,却轻柔。我想,它该是多快乐啊。“大风起兮云飞扬”它自由之美羡煞多少旁人。我活在这个世间,被无尽的绑索捆住,我向往行走的心灵被锁在一个叫做明天的匣子里。躯身不在行走的路上,心灵又能走多远,况我还是封锁的。如果我听懂了风,学它“抟扶摇而上九万里”那该是多么大的奢望与幸运。于是,我很仔细地仔细地聆听它告诉我的。
如果风为我丈量与远方的距离,不知是否是无尽。如果是无尽的.,不知我又行走了多远。梦想尽管遥远,终归还是终点站,不是吗?听风的博大,听它的自由,真正的自由又岂会甘于平庸,又岂会被禁锢。终有一天,我会送走我自己,“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飓风中自来往”若心足够博大,到哪里都是一场旅行。
既听懂自由,便是无畏了。若庄子是那化鲲为鹏的逍遥者,海运徙于南冥,顿生万丈豪情。世人化鹏难于青天,既无能为鹏,我大概是生命之河里的孤舟一叶吧,摇摇欲坠,跌跌荡荡。但,那又何妨,听风的坚强,听风的狂傲。君不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滚滚而来。
听风的千姿百态,听它从几千年前吹来的墨气。听,那“落日楼台一笛风”的轻扬;听“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忧愁;听它“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畅达;听它”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悠然;听它“惊风乱飐芙蓉水”肆虐;听它“送我上青天”的狂傲;听它……
起风了,来无影去无踪。
若能读懂、听懂你该是多么欢愉的事,可我为何却满眼泪水?我想,听懂你,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于是在禁锢解封的隙里,我听着你,面带微笑,安祥地行走。
近日,听了几节新课程展示课,关汉卿《窦娥冤》(节选)、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钱钟书《谈中国诗》,三节课敦促我渐渐厘清了对于问题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上课?”
首先,为了学生的需要。课堂的存在不是因为我们要“展示”什么,而是学生有需要,学生的需要是我们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尤其母语的学习,尤其是高中生的学习。因为是母语,人人都懂一点,并非零起点,并非空白,因为是高中生,知情行意“不必不如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了两个问题:学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简而言之,就是研究学情。从学情入手,立足文本,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研究学生的需要,研究文本的价值方向和利用点。这里的研究不是备课时的单相推定,而是基于细致的了解、征询,尤其是课堂现场的因势象形。要让学生自己知道自己的需要,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给时间、给空间,给指导、给方法。备课的着力点不在于怎样教,而在于让学生怎样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基于“学”,定乎教。课堂的起点应该始于学生的阅读、思考、体验,以及随之而来的疑惑和需要。这才是“教-学”的本义。
钱钟书《谈中国诗》一文处在必修五第三单元,该单元是必修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唯一”其教学价值更重要。单元提示即要求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学习关于欣赏、评论文艺作品的规律的知识,参照文章的写法尝试作一点分析和评论,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研究学生的需要就是研究学生的“能”与“不能”,作为高二的学生是能够理清本文思路把握基本观点的,也就是说不需要我们帮助。本文所谈的中国诗的四个特点以及最后的观点是很明朗的,如果作为重点,可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之,这一点倒是学生未必都“能”的。对于其中的“不能”也未必都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有些是我们“教也不能”的,比如本文的钱式语言的幽默智慧。而有些是我们“能教”的,也是必须教的,否则文本的教学价值将被流失。比如本文作为“唯一”的文艺评论性随笔,其比较文学的立场,(谈中国诗的传统方法一般是纵向的,而钱钟书先生则从横向的角度,在全球诗境中谈中国诗特征,具有很高的智性)对于诗歌等文艺作品欣赏评论的规律方法,以及此类随笔的写法(开篇取其大意,卒章显其精神,中间横加铺排,一以贯之,形成一个整体)是值得我们研习追摹的。此外,大家学者严谨周密的论述风格也是“需要”追随的。学生的“不能”在此,需要在此,我们的价值也在此。
其次,为了课程的目标。准确地说,是课程目标的分解细化与落实。具体到文本,应该就是其教学价值的设定。尤其当文本的价值因为学生的未知而不知道“需要”的时候,我们必须“强加”,否则就是“”。当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的非指示、课堂的生成等等概念常常被误解,造成课堂的媚俗与低就,丧失教学的引领拉动功能。我们之所以“教”不仅基于学生的“不能”还要着力于学生的“不知”,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的空白有所填补。
关汉卿《窦娥冤》(节选)出自必修四第一单元,节选的是《窦娥冤》第三折。应该认识到,戏剧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盲区”或者说薄弱环节,尽管新课程设计了《中外戏剧名作欣赏》选修,但我们实际上未必“选修”,这就造成学生对于戏剧这一悠久艺术门类认识的空白,不能不说这是极大的缺失。所以,必修中的`这一单元显得尤为难得,值得重视。但我们处理戏剧文本时常常把它混同于小说和诗词教学,分析其情节设计、人物形象无异于小说,欣赏曲词又几近乎诗词鉴赏,全然不关乎戏剧文本的特点,失去了“这一篇”的教学价值,即教会学生读剧本,看出剧本的特殊“门道”。本文属于元杂剧,对诸如结构设计、情节推进、人物塑造、舞台布置等分析,都应体现这一“类”的不同。譬如,剧本中的说白主要是为了推进故事情节,曲词只是辅助,曲词主要为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对于戏剧(剧本)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是本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需要”。当然,不能陷入知识性讲座的误区,也不必上升到专业的高度。结合文本,接触样式,认识规律,就是“门道”。
此外,更深远的取向是为了学生的“不需要”。教学上,牵手就是为了放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课的教学几乎就是大包大揽,从作者简介到注音解词、从词意概括到即兴写作。这首词出自教材必修四,单元目标设定为品味赏析,这节课的实际教学两点都没有完成,至少没有到位,尤其品味语言这一目标。这里,我想说的是,所谓文本只是一个例子,长期误导了我们。因为把它当例子,只顾迁移拓展,举一反三,忘却了文本、语言本身,大而无当,玄远缥缈。基础教育的语文学习在于培养语言的敏感、美感,在于深入、细读,语文教师惯常以似是而非、若即若离的东西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顺便显示自己的“渊博”、“高深”。正是这种游离使得我们的学生长不大、放不了手,高三备考时的窘迫即全线暴露。就本课而言,并不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而是达成方式的问题,主要是结论给出得太快,课堂陷入“听讲”的窠臼,学生只是被动的受众。当然,这与课堂内容“太满”有关。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让学生静心、尽力地深入文本、深入语言,体察、还原作者的情绪,进而了解诗词。
表现情感的特殊体式和方法,最终达成“不需要”我们也会读诗词这样的目标。为此,根本在于还给学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为了把自己的“准备”尽数倾泻。日常教学的“慢”功,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且为之计深远。
我们为什么上课?为了学生的“不知”、为了学生的“不能”、为了学生最终的“不需要”。所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直是一个口号。学生是我们课堂的服务对象,而不是被动的受众,我们不知道所服务对象的需要,或者根本不管不顾对象的需要,只是一味地灌输下去,不管其已知还是未知。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被动充当老师“多情”的受众,作虔诚状,作欣欣状。坐在课堂上,面对母语的学习,居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是我们语文课堂最大的悲哀,但学生是无辜的。我们让学生忍受这样的“被服务”时日久矣。
倏地,我就迈进十八岁的门槛了,成长好像只是一瞬间的事。听妈妈说话,却好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儿了。岁月在白衣苍狗中一点点积淀,也给我们的心上了一把锁。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引得诸多儿女驻足反思,一个《中秋月圆人团圆》,又吹落了多少游子泪。我蓦然悟出:听妈妈说话,是作为儿女的我们必须学会的担当。
听妈妈说话,在充满童话的岁月里。那时的妈妈,有温柔的双眸,细腻的双手,我最爱的还是她那一头乌黑的长发,带着我的奶香。那时的妈妈,总爱搂我在怀,亲亲细细地说着“抬眸四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的和恕大气,说着“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百折不挠,说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恭敬谦卑。而我,真真是爱极她低头的温柔和浅笑,歪着脑袋,努力地去理解妈妈的每一句话。就这样慢慢成长,慢慢地学会宽容、坚强、有爱,学会用小小的臂膀去担当。
渐渐地,渐渐地,学会走路,学会骑车,学会交朋友,开始有了女孩子的小心思,有了不愿告诉妈妈的小秘密。妈妈不再是女儿最大的依赖,和许多女伴一样,我倦了妈妈的童话,烦了妈妈的叮咛,我迫切地想快快长大,不再满足于妈妈打造的小天地,想去拥抱外面的大千世界。
到了初中,开始了漫长的住校生活,家仿佛在离我远去,而实际上我和家之间已然牵出一条叫做思念的丝,可它太细,细到粗心的我不曾发现,亦或是我的胆小,发现了却选择逃避。日子就在我的没心没肺中一天天过去,听妈妈说话——这每个家庭中都有的极普通的场景,事实上竟成了遥不可及的梦。学业是忙,压力也有;节奏是快,人也会疲惫,只是这一切都是我苍白无力的遁词。
迈进高三的大门,开始向往大学生活的自由不羁,都市生活的灯红酒绿,却在回头的那一刻,看到了奶奶的满头白发,妈妈的几缕银丝,忽然,心仿佛被蜜蜂蜇了一下。从那一刻起,我不再祈祷时间走得快些,不再一味地向前奔跑,我是多么多么地庆幸,还好,一切都还来得及。那一晚,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伏在妈妈肩头,听妈妈说话,静静地,认真地。絮絮叨叨地,妈妈说了许多。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儿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我的母亲,没有苏轼的才情,却有着一样的愿望。她总说:“对生活,应该是享受的,不要去争太多,平凡一点,简单一点,幸福就多一点。”她从不曾要求我考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只是告诉我尽力就好,对于我今后的生活,她在点滴中,教导我知世故而不世故,教导我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各色的诱惑。母亲慢慢地讲,女儿细细地听,月光温柔了我的青春岁月。
很多时候,我和我的同龄人都爱为自己的不成熟找借口。年轻的心,总是渴望走得更远,总安慰自己交通便利,若要回家不过是一张车票或飞机票的距离,可当我们离家,回家就成了奢侈品,我们总被太多东西羁绊。还好,我还来得及,趁现在一个星期或是半个月回一次家的机会,好好地,好好地,听妈妈说话,接受造物主安排给我的那份担当。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