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和妈妈一同去新华书店选购图书。当走到科学专柜的时候,我一眼瞄到了一行小字:在求知孩子们的眼中,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疑问。为什么把北京的小巷叫“胡同”?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指的是那些?为什么圆明园又叫“万园之园”……小朋友们,请打开你面前的这本书,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答案。正是这一行小字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使我毅然决然的买下了这本书——《十万个为什么旅游文化篇》。
这本书介绍了许多许多的地名、节日、传统、物品、建筑物、名胜古迹的由来以及他们的特点。比如说中国为何称为“华夏”?;“母亲节”是怎么来的?;京剧是如何形成的?;可口可乐是怎么来的?;金字塔为什么4000年不垮?;庞贝地下古城是怎么回事?等等等等。让我们明白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知识。我呢对吃的比较感兴趣,所以我最喜欢的几个小知识当然就是一些有关于美食的啦!!!他们分别是:可口可乐是怎么来的?啤酒是怎么来的?还有葡萄酒是怎么来的?下面,就听我来详细介绍一下他们的由来。
一、可口可乐是怎么来的?我们现在喝的“可口可乐”原本叫做“可卡可乐”,是用“可卡”和“可乐”作为原料的一种可以提神、解乏的药用饮料。“可卡可乐”一开始是不含气体的。一天下午,一个酒鬼来到药店,要买一杯治疗头痛的药水。服务人员兑完两种果汁后打算兑水时,为图方便,就近将苏打水掺进了“可卡可乐”。没想到酒鬼喝了“异样”的“可卡可乐”,不停的说:“好喝!好喝!”全世界第一杯“可口可乐”就这样诞生了。就这样,“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很快誉满全球。
二、啤酒是怎么来的?……
三、葡萄酒是怎么来的?……童鞋们,想要知道答案吗?那就请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前几天,我参观了天津古文化街。很幸运的是,在去古文化街的途中,我先领略了被誉为天津卫“三宗宝”之一的鼓楼的风采。
登上用青砖砌成的鼓楼方形城台,古文化街的景色尽收眼底。我一边欣赏街景,一边继续攀登。到了上面,只见鼓楼中央悬挂着一口高近2米、重达3吨的铜钟。我用尽全力,连敲三下,悠扬古朴的钟声飘荡出去,余音袅袅,真是“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柞早晚钟声”。
从鼓楼上下来,我一直往东行,穿过高达10米、刻有“津门故里”的牌楼,来到了古文化街上的天津民俗博物馆所在地—天后宫。
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对海河,占地536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距今有近800年的历史。整个天后宫用青砖青瓦建成,飞檐斗拱,造型古朴典雅,十分别致。
站在天后宫前,首先映人眼帘的是山门门额上整砖镌刻的“救建天后宫”五个烫金大字。走进山门,穿过高大宽阔的前殿,向西就到了天后宫的主体建筑——正殿。这里气势恢弘,香火不断。大殿里供奉的天后神像头戴凤冠,身披霞被,神情端庄祥和。
出了天后官,广场上正在举行盛大的庙会。远处,戏楼上古曲的唱腔荡气回肠;近处,翩翩起舞的高跷步伐轻盈,舞动的金狮威风凛凛,翻飞的巨龙气势夺人……这里锣鼓喧天,观者如云,掌声如潮,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离开广场,我又来到了熙熙攘攘的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街道两旁的仿清店铺鳞次栉比,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只见架子板上贴满了火红火红的福字儿、吊钱儿、剪纸和对联;货架上挂满了大红的灯笼和中国结。身着唐装的人们宛如锦鲤穿梭在水中一样欢畅,这里真是红色的海洋!
咬一口一兜油的“狗不理”包子;掰一块嘎嘣脆的“十八街”麻花;吃一串“皮上不沽毛”的“丁大少”糖堆儿;喝一碗香甜浓郁的杨氏“龙嘴大茶壶”茶汤;买一张“连年有余”的杨柳青年画;捏一个“泥人张”的“虎来福”;放一只“风筝魏”的“喜羊羊”;吹一个栩栩如生的“大刀将军”—蜂螂……
古文化街津味十足,犹如一坛窖香百年的老酒,令人回味无穷。
近期,为了迎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我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本不喜欢读散文,但捧起这本书,就被深深的吸引了。《文化苦旅》是作者余秋雨第一本游记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来寻求文化灵魂,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笔细腻,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余秋雨鄙弃陈词滥调,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下描画着一幅苍健浑厚的山水画,书写着一首抑扬顿挫的诗歌,哼唱着一支轻柔婉转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锲人心的历史感怀,用悠长的歌谣谱写出心中的悸动。我领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创造的神话般的都江堰,三峡那翻滚咆哮的`长江水;见识了中国华丽的文化瑰宝之地莫高窟与天一阁;拜访了清新婉约的江南小镇,精致幽深的苏州园林。
《文化苦旅》使我对读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读书人读书不能只为自己,要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样读书人才是读书人。
而且我们所学的文化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换来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艰难的,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文化,不虚度光阴,真正的领悟中华民族的优异文化,并且发扬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坚决不做学成之后,而忘本的人。
一个人拥有了良知和强大的毅力才能领悟到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炎黄子孙数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余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导航船,她将带领我去深思更多中国文化的发展史,我也会将其细细品尝的。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