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画方画圆,我倒想起一个不守规矩的画家。几世纪前,西方的画坛被学院派的画家们所垄断,他们画的油画把人和东西画得像真的一样,并且画得越逼真越好。后来,有个叫莫奈的人画了一幅名叫《日出的印象》的画。在画中有一个似船非船的东西好像正漂在河上,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看不清楚。这幅画就是印象派的代表作,莫奈就是印象派的鼻祖。然而这幅画一问世,学院派就对它大加攻击,企图封***它,因为他们看惯了一丝不苟的方圆了,莫奈的画当然就是异端。唉!谁叫莫奈不守“规矩”呢!
“规矩”这东西在中国也很厉害。白娘娘不守“规矩”私嫁凡人,被镇雷峰塔中,母子分离。祥林嫂不守“规矩”嫁了第二个丈夫,被周围的人给“***死”了。屈原不守“规矩”,结果愁苦而穷终,在今天的\'中国,“规矩”也并未绝迹。我的小堂弟上一年级,老师让他用“聪明”一词造句,他造的句子是:“我看见了一只聪明的大公鸡。”无论怎样,这个句子总比“张三李四聪明”一类的句子有创造性得多,然而老师说他做得大错特错,并让他把正确的句子抄上数遍。唉!谁叫他不守“规矩”呢!
人们的创造性、个性、锐气、斗争精神往往淹没在“规矩”的大海里,实堪一叹!。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对于风华正茂的我们,创造性、个性、锐气和勇气正是难能可贵的,方圆却未必都是对的,四不像也未必就是谬种。在必要的时候,用手中的笔大胆地画出自已心里所想的四不像,与那方圆一比高低,恐怕也是很该提倡的!
既然你觉得那样的人不是好人,那么,如果你工作一年,全家老小翘首企盼,你却除了一张火车票什么都没能带回家,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你怎么做?如果公司的总经理要辞职另谋高就,而你和另一个同事都是副总经理,实力相当,而你是不是要为了结婚用的房子而争那么一个馒头?如果有实力很强的竞争对手与你竞争同一项目,你是不是要把三十六计里的招数都用上,为了保证老板不炒你鱿鱼?
完了,这么一说没好人了,对吧。动画片《进击的巨人》里的爱尔敏说过一句话:人们口中的好人指的是对自己有利的人。我瞬间醍醐灌顶,看来动画片里阐明的道理也是不可小觑的。我们平时说别人好,对你好,也就是说他或者她帮过你,或者可以帮助你,对你有利。或许那个人高风亮节,对所有人都好,那他真是个高尚的人,是众人眼中的好人。否则,就算你为自己谋一点点私利,那么与你竞争而失利的.人,对他来说你就是使阴谋耍手段的坏人。
这么说太绝对,我们都成好人坏人的矛盾体了是不是?天堂与地狱一线,善恶一念,咱们平时所印象中的坏人,就是穷凶极恶,***人不眨眼,死有余辜的,而好人是温良恭谦,风度翩翩的对不对?再简单点说,做了要进监狱的事情的就是坏人,没做的就是好人是不是?那,如果一个男的随意玩弄女孩子的感情,或者一个女的到处傍大款,然后瓜分他的财产,合法啊,没犯法啊,又迷茫了是不是。
其实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把这个概念给极端化了,现实中没有那么多极端的事情。一个犯罪分子他也可能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而一个优秀的职员也可能成为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一切的评判都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在不同人眼中的,因此同一个事物才会如万花筒般,在不同人眼中映出不同的映像。所以,多多反思,换位思考,能让你的活得更为清楚,明白。
———— 题记
谁人辨得伯牙琴,湖海空悬一片心。
不识何时起,委身尘世繁华,迷途纤尘紫陌,喜欢在那碎碎的错梦间,静倚一段闲适的光阴,采撷一片山野的清新,独守在那天籁俱寂的午夜,与明月为伴,与文字相牵,将那窗外璀璨的灯火简约成一纸的淡泊,在那浓郁的墨香里,看山高云淡,品水月情长。
静谧的邂逅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将自己置身于《高山流水》的韵律之中,在这风轻云淡,绿野秀水的境界里,远山渺远,如黛巍峨,琳琅千仞,玉练垂落,烟云渺渺,流水潺潺。
银龙飞瀑林间涧,振翅雕鹏啸九天。醉柳横斜疏碧影,丝罗蝃蝀水云牵。
是谁?在时光渡口轻捻一曲琴弦委婉,又是谁?在蓊郁深处盈怀一腔情谊绵绵,浮华刹那,满仃落花,此时此刻,紧绷的心弦也随流云袅远,云靡散尽,仿佛三两碧落,都能摇曳起相思弥漫,仿佛一个音符,都能萦绕起愁绪回旋。
竹柳横斜,碧波潋滟,看涓涓的云影在清澈的泉水中诉说着缘聚缘散,琴筝袅袅,霖雾绕绕,看一叶的碧翠在涟漪的旖波处聘婷着若隐若现,酌一捧微凉的清泉,思无尽,梦未央,那份甘霖如初的泉水轻盈的掠过三千繁华的指尖,直化作断断续续的珠帘,跌落于那一池明澜的鳞波处,空付一阕心事,随流年逝远。
水雾氤氲,看出水菡萏在柳烟萦绕的湖面轻盈的绽放,清纯如诗,看几叶青荇在深邃幽柔的波心处若虚若幻。枯指捻水,怀一袖清风慢巡,缘深缘浅,舒一卷云笺漫展,缘聚缘散。看年华似水,绕指流逝,低眉处,浓绿相知,墨染一笺的画卷,听一阕古风禅音,嗅一抹烟雨芳菲,于 那天蓝水碧间,馨香绕绕处,琴声随烟波缱绻,心事随流水清浅。
烟云绕绕,清弦袅袅,流水潺潺,馨香渺渺,于雨露霞蔚间,品一份淡泊相知,于浓绿悠然中,悟一份云水禅心,端坐于浮云深处,竹柳岸边,于一清泉白石之上,一卷诗词,一把伏羲古琴,任一阕残愫飘渺的舞醉朦胧的烟云,任几叶碧落婉约的垂曳如蝶舞蜂飞。一曲瑶琴,于这蓊郁深处,通灵委婉,如泣如颂,深邃的韵味如同一股旷别千年的情谊夹杂着高山流水的音符在那朦胧的烟雨中悄然而来。温馨的画面,温馨的场景,刻画在那深颦的眉宇间,缱绻了前世今生,相叹相惜的经年以往。
在这馨香绕绕,清新氤氲,烟云朦朦,雨露甘霖的意境里,思绪携手着这首高山流水的韵律,悄然间的闯入到了一个风高云黑的夜里,一场新雨过后,江泊乌蓬,凭窗前,幽柔的风儿惊扰着淡淡的烛火,一盏香炉,一把伏羲琴,一个人。只见他水袖轻拂,眉宇舒婉。低徊处,绕指间,一曲扣人心弦的曲子在这山野流水之间逶迤缱绻。他忘我的`陶醉在自己的琴声里,不觉间临江映月圆,风景醉新染。一阵清脆的喝彩声打断了他的思绪,心慌意乱中猛然间拨断了指下的瑶琴凤尾弦......!
此时,乌江畔,山崖青石之上,蓦然间端坐着一个烟蓑雨笠,竹杖芒鞋的樵夫 ,他就是钟子期
那一夜,他们彻夜长谈,从月朗星稀,一直谈到东方发白,从弦乐谈到谋略,又从谋略谈到政治,两人相见恨晚,举樽对饮,兄弟相称,同席而食。
直待到,船将启程,两人才惺惺相惜而别,那一夜,他们记下了俞伯牙的那首曲子——《高山流水》。
..............。
山野花妍,溪泉柳岸,故园新绿重游,弦音泣骨,断绪去还留,风雨涕别经久,烟云掠,双鬓白头,放眼望,子期未有,覆水再难收
举樽邀病酒,一言难尽,欲醉还休,梦中游,捻来风淡云幽,一曲高山流水,怎奈那,弦乐凄柔,佳期在,与君再叙,琴瑟论离愁.
岁月辗转,流年逝远,两地相隔,水月千山。
传说,第二年,俞伯牙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等待他的却是一筼黄土,伤心欲绝的俞伯牙泪流满面,看着天上的白云随风变幻,看着乌江山野旧景依然,触景生情中,便在那块石碑旁,捻起了那把相交相知的伏羲古琴,弹奏出了一首剔骨断肠的曲子: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都说相见不如相念,相守不如牵绊。俞伯牙忍痛摔碎那张伏羲琴后,带着那份相惜相舍相叹,赶车乘辕,一路随风尘仆仆而去。
不识为何,每每进入这样的意境,我总感觉那风尘仆仆逝去的马车背景中,俞伯牙轻捻须鬓,看着窗外天边绽放的栖霞,他的脸上却露出了欣然的微笑。
而在“摔琴台”不远的林荫深处,一个烟蓑雨笠,竹杖芒鞋的樵夫隐没在青野白石之上,看着车马消逝的方向,悄然的拨动出了一首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曲子。
...........
一首瑶琴,如同孤云野鹤般,空灵舒缓,以林涧山水写形,以相知相惜写意,似置身于涓涓流水,山青绿野之间,端坐在林涧花溪之畔,如浴在甘霖雨露之中,三两碧落,一江水月,品一份云水清新弥漫,悟一份友谊绵远悠长。
其实,世上存在的事物,本无所谓好与坏。好与坏,不过是精神上的主观反映,只是难以定量分析并找到一个十全的衡量尺度而已。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好与坏本身是主观精神作用的结果,用主观精神的能动去判定在好与坏后面加上人的对象,如同猪毛评猪身,其涉及的广度、深度是较为复杂的。但复杂不是拒绝思考和探索的理由,带着疑问试着“脑问心”和“心问脑”的追问,结合实践的观察和体验,还是能窥之一二的。
“人”字好写,一撇一捺,绝大部分人会,但在人前面加上一个“好”和“坏”字,很多人会乱了方寸,要么说不出,要么盲人摸象式的解释一番,甚至于有些人走进坟墓也不知道好人和坏人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不过,奇怪的是,不较真好人和坏人的习性,有时候并不妨碍人稀里糊涂愉快的生活着,这或许是现实中很多人发出“难得糊涂”的感慨原因之一。但是,好人和坏人的话题不因为某些人的不屑而不存在,大到国家交往,小到个人沟通,好人和坏人心理判别,总会牵动着人敏感的神经。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多个方面探究好人和坏人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是非话题。
从宏观方面看,好人和坏人心理判别和定位往往是跟利益和信仰密切相关的。国与国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其代表的组织或个人持有的价值天平,在物化交往和精神沟通中,自始至终的在称量与己相关的一方或多方,好与坏,直接的关乎孰重孰轻和孰友孰敌。在价值天平失去平衡,甚至价值天平完全的不对等或不同时,这种交往和沟通势必会产生停滞或冲突,好人和坏人的自我衡量基准分别相向聚化,产生不悦、磨擦、冲突,严重的导致战争。历史上和生活中,这样的事例频频发生,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各自站在好人一方指责坏人一方而导致磨擦和冲突的事件,稍有区别的是好人和坏人这一平民化的语言被泛化的词令替代了。
从微观方面讲,好人和坏人的心理判别和定位往往是与道德和价值取向联姻的。人群之中,个体之间,沟通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统领人群和个体之间精神领地的是道德和价值取向。道德,在人们日常交流和沟通时,是经常出现在嘴边的两个字,而且人们习惯性的喜欢拿道德标竿丈量别人和发生的一些现象。以个人主观妄论,从人类文明秩序——法律的基点上,道德可理解为存于法律之内超然于法律之外的行为规范,换言之,法律其实是道德的理性产物,是公共道德最具体的法定表现。基于这一点的解释,显然并未道出道德的全部真正涵义,道德看似的虚无和所谓的强大亦或脆弱,在很多层面均表现出不尽相同却又同归于追求真理和至善的终级目的,基于讨论好人和坏人的话题,在此不作赘述展开。另外,道德并非与生俱来的,自我们降临到世界上,道德并未像遗传密码那样复制在我们体内,而是后天悄无声息的入侵者,它初步给了我们对外部世界认知的一种价值观念。这种后天生成的价值观念,自然而然非常具体的在人身上通过各种行为表现出来。一个人的价值模式或具体的价值取向行为,在诸多内外部条件和环境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下,很难举大一统的道德标准来判别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价值模式和价值取向是好还是坏,只能借由大众多数接受的公共道德来暂时判别某一思想、观念、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由此说明,好人和坏人的论调是要有参照物的,参照物不同,其结论会因参照物不同而不同,甚至有时候是处于对立和相互转化的状态。
很显然,无论是站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亦或是站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静态分析讨论好人和坏人这个话题,似乎不足以完全剖析清楚,得出值得可以借鉴和应用的具体共识,只是肤浅的局限于特定的时代和个人的价值标准就话论话,忽视了好人和坏人话题最重要的时代特征和演进变化的趋势。
不难理解,好人和坏人的标竿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原始社会里,人类认知水平停留在近乎动物的初始阶段,好人和坏人概念化的大是大非远未形成,有的只是同自然和不同族群间你死我活的肚皮之争。奴隶社会里,剩余和私有的出现,极大的刺激了人类***的神经,间接的促进了人类大脑的进化,使人类的认知水平获得进一步提升。在这个阶段,好人和坏人的基本概念事实上已经植入人类的大脑,而且开始逐步有意识的归纳、总结、推理、判断,好人和坏人的是非标准核心内容极大的被物质能量左右,有代表性的巫术号召和典章制度只是幌子而已,没有买主和被卖者认为贩卖奴隶是不道德的`,相反,买主和被卖者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违背了这一规则的人,却是十恶不敕的坏蛋。封建社会里,在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的基础上,人类文明在充斥血腥中继续前行,长期残酷的冲突、激荡、洗刷,人类思想的火花不断在刺激中迸发,约束人类野蛮的精神力量不断壮大,随着迁徙和交流的增多,这种精神力量不断的交流、汇集、传播,使人类在很长时期内被物质左右的野蛮属性转而向物质和精神逐步平衡的文明属性过渡。这个阶段的好人和坏人观念,基本上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上升到一套比较完整的逻辑理论和行之有效的典章框架之中,人们在议论好人和坏人的时候,基本上有理解上和认知上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源头,这或许是封建社会较之于奴隶社会进步的原因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历史中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原因之一。
不管怎么说,好人和坏人标竿的时代特征,深深嵌入了阶级的主流利益和精神主宰的自然诉求,超越亦或叛逆往往会被吞没或孤立成为熄灯后的牢***。然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不断演进的趋势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脚步是在不断突破中向前发展的,传统落后的观念和道德,在日益进步的现代社会里,很多层面正在被遗弃和被颠覆,好人和坏人单极化的论调,在具有思辩精神和宇宙观的现代人脑中,不再是简单的好和坏的问题,而是不断的探索、突破发展过程中人性和精神上的层层迷雾,以期再生、重建、再生不断变化探寻最符合时代和人类发展需要的精神能量和价值体系。
总而言之,好人和坏人的话题,是涵盖面广、内容深刻的是和非的问题。就目前所处时代来说,其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评价源头是“刚性之法”和“道德之鞭”,当然也有“宗教之慰”的润滑作用。作为普通大众口头上经常出现的好人和坏人的议论,大多局限于道德范畴之内,准确一点的说是局限于“德”的范畴之内。在精细化分工的社会里,一般情况下大众所议论的好人和坏人,只是心理上的情感诉求,也基本上精确到一行之是非、一为之对错的基本心理判别,虽有感性认知上笼而统之称某某是好人,如果不是发生了大的冲突或是麻烦,却少有笼而统之称某某是坏人的。这一点,足以说明现代人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理性精神的攀升,同时也说明现代人不再以儿时的口吻和思维去单极的理解好人和坏人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更多的是对社会上人和事加以道德层面上的批判和反思,而远非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对象,这是大众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和综合素质提高的表现,我们不应围堵牢***中的进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