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四个部分:坚持总是失败的原因;培养坚持习惯的三个时期;十二个持续开关让你坚持到底;六个成功坚持的故事。
一、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坚持下去?
1. 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我们每天刷牙,洗脸,上班其实都是一种习惯,大脑在无意识中完成的。
2. 习惯是有引力的,人的大脑和身体都是喜欢稳定状态的。当你想培养一个新的习惯时,就会打破原来的平衡状态,进而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阻挡着你。就像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一样,距离比较远时,引力起主要作用,把分子拉近,距离太近时,斥力起主要作用,把分子推开。
由以上两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要培养一个新的习惯,就需要不停地重复某种行为一段时间,克服阻力,进而让大脑和身体认为它是“习以为常的”,达到无意识完成的状态。
3. 那么重复这种行为多久才能达到无意识状态呢?不同的习惯有不同的时间。
行为习惯——跟环境相关的(读书,,整理,记录等等需要1个月;
身体习惯——跟身体相关的.(早起,减肥,运动,戒烟等等需要3个月;
思考习惯——跟大脑相关的(逻辑,创新,逆向思维等等等需要6个月。
所以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说法值得商榷。
二、培养习惯需要经历哪3个阶段?
本书以行为习惯为例,需要经历反抗期,不稳定期和倦怠期。
反抗期(1-7天,这个阶段失败的人占到失败总人数的42%,因为自己无法对抗习惯引力而放弃。
解决办法:婴儿学步法。这个时期会受到习惯引力的抵抗,所以不能苛求自己,千里之行,先走出第一步。想跑步的话,把走出门当做第一阶段的习惯;想收拾房间把整理5分钟当做第一步。
不稳定期(8-21天,这个阶段失败的人占到失败总人数的40%,因为自己被外界影响而放弃。
解决办法:把行为模式化,固定时间。这个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所以要把第一阶段的习惯模式化,比如固定早上7点-7点5分整理房间5分钟。
设定例外原则。不稳定期外界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可能计划的是7点整理,但是某一天睡过头了,7点半才起,来不及了。那这一天就下班后,抽出5分钟整理。
设定持续开关。不稳定期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要通过一些奖励措施,进行正反馈,通过一些惩罚措施来限制自己安全度过这个阶段,这个就是第三章的内容,稍后会细说。
请记住:例外的意思是偶尔,这只是应对突发事件以及不受完美主义限制的一个规则。
倦怠期(22-30天,这个阶段失败的人占到失败总人数的18%,因为厌烦而放弃。
解决办法:进行一些变化。比如整理房间的同时听点音乐,收拾东西时活动活动筋骨。
进行下一个习惯,一举两得。比如整理房间的同时背一个英文小短文。
三、十二个持续开关让你坚持到底。
所谓持续开关,就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顺应人“获得快感”和“回避痛苦”的天性,进而减少习惯引力,达成目的的方法。
原书中奖励和惩罚各6种,如下:
糖果型开关:物质奖励,被称赞,游戏,设定理想目标,仪式感,扫除障碍;
处罚型开关:计算得失,结交同样的朋友,公布自己的习惯,进行处罚型游戏,设定目标,强制自己完成。
不太好记,我合并了一下:
糖果型:完成之后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多想想自己达成目标后的状态,转移注意力或者说是远离诱惑;
惩罚型:想想完不成的结果会如何,人以群分(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监督,想大众公布出来(至于大家的监督之下,强制自己(花2个月工资办健身卡
四、6个成功坚持的故事
这里就写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减肥。
1. 减肥属于身体习惯,需要3个月,所以要以3个月为单位制定计划。
2.了解减肥的本质——减肥不是减体重,而是体脂率下降。所以,去买个体脂秤。
3.了解减肥的根本原理——消耗的热量大于摄入的热量。人类维持本身的消化等活动都有一个自然消耗的热量,一个成年人大约在1000大卡——1500大卡之间。去健身房找专业的仪器测试一下,假设是1200大卡。
4. 把自己平常吃的一日三餐以及其他食物的热量列出来,做一张清单,列出每天大致摄入的热量。假设每天摄入的热量是2000卡大。
反抗期(第1-3周:通过婴儿学步的方式,先减少晚餐的热量摄入量,或者从不吃宵夜开始,使每天的摄入量在1800大卡左右,这两点都不会对原有的习惯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阻力不会太大。同时记录每天的摄入热量,每天测一次体脂率。
不稳定期(第4-7周:固定早饭,午饭,晚饭的时间(模式化,对经常吃的三餐作一个排列组合以及替换,使每天的摄入量低于1500大卡。超出的300大卡通过快走,跑步或者其他运动来解决。如果当天有聚餐的话,就比平时多运动一段时间(例外原则。
稳定期(第8-10周:消耗一斤脂肪需要4500大卡的热量。也就是说21天里打算减掉3斤,就需要3*4500/21=643大卡,每天消耗的热量要比摄入的热量多643大卡。所以要多吃等重低卡食物,将每天摄入的热量达到1000大卡,然后通过运动再消耗掉额外的443大卡(大概相当于一个50公斤重的女生跑步10公里或者走路15公里
倦怠期(第11-13周:制作一份低卡食谱,根据自己的目标,继续降低摄入的热量,但是要增加品种(加入变化,同时每天运动的时候听听音乐,找人陪你一起运动(结交同样的朋友。
大致过程如上,里面涉及到的一些数字大体上都是对的,但是具体是多少还是需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去做准确的测量,仅供参考,只是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如果坚持。
星期天上午,我和妈妈顶着火辣辣的阳光去图书馆,到了图书馆门口,我像往日一样直接走向漫画书区急切地翻找起来。哈哈哈!正巧,找到了我的最爱——《爆笑校园》。我不紧不慢地抽出它,从容地坐到地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当我看得十分入迷的时候,妈妈走过来板着脸说:“看这些漫画还不如看点课外名著,既有趣又有收获,一举两得。”话音刚落,妈妈便夺去了我的`漫画书,“给”,妈妈说道,便递了一本《三国演义》过来。这时,我觉得我就像一匹饿狼,刚想要吃一头肥美的羊,却被换成一只无味的鸡,心里真不是滋味。想象完后,我只好坐在地上假装看起《三国演义》来,其实我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表面上翻着《三国演义》,实际上脑海里想的全是《爆笑校园》里面的精彩片段,想着想着,我就感觉无聊透顶了,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拉着妈妈回家了。
回到家,我的第一件事——拿着漫画,一屁股坐到床上看起来。这时,妈妈又要求我不能看漫画,“我偏要看。”我倔强地说。妈妈一手夺去了我宝贵的漫画书,哼!我说:“不看就不看!我玩电脑去,你奈我何!”打开电脑,我准备输入密码,嘿,389……OK!我按下确认键,呃……密码不对!肯定是妈妈改了,虽然我想知道,但是有心而无力呀!
就这样,我一直坚持到了晚上,吃完晚饭,我开始有点手痒,忍不住找书看,找了找,只找到了一本《三国演义》,啊!这本书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嗯,肯定是妈妈瞒着我偷偷买了放在这里的,我再翻翻想看看是否还有其它的书,可是一无所获。看来,我只好凑合着看《三国演义》了,翻开书,一页,两页,没啥意思,可是越看越有趣,越看越精彩!我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后面的情节,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代枭雄曹操,关羽征战四方,连战连胜……不知不觉地已经到了九点了,妈妈命令我去睡觉,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到了原来的地方,我倒在床上,可是已经睡不着了,脑海中仍浮现出《三国演义》里面的剧情,嘴里还念念有词着……当我睡着的时候,还梦到了《三国演义》里的片段呢。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渐渐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
在《习惯的养成与改变》这本书中,作者王晓春老师认真的解释了习惯这个概念。所谓真实的习惯,是指“诚于衷而形于外”的表里如一的习惯,是指非常稳定的、几乎自动化的、无须假以思索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大可能完全是靠权威要求和外部训练形成的。它往往是“培养”“养成”“生成”“预设”等各种因素互动、整合,最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它是化合物,或者换个说法,它是一种人的遗传信息与早期教育、学校训练共频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校的行为训练恰好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了共频共振,那就能够形成教师希望得到的习惯,反之就不能。你的训练不能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他就只好在表面行为上顺从,或者干脆就反抗。
读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一丝释然。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可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要每天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要求一直持续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按理说一个要求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总能形成学生的习惯了,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忘了做作业,甚至总有一部分学生拒绝做作业。而手机这么一个他们接触不久的事物却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养成了每天给手机充电的习惯。甚至这个习惯有可能会持续终身。
从前的我不明所以,现在弄清楚了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才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要求学生每天做作业并不一定能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共频共振。反之,只会有极少数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做这件事情,所以想要让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变成一种习惯简直是难上加难。而手机内或者说互联网上信息量极其庞大,其中总有信息能轻易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所以,使用手机就能非常轻易地变成他们的\'习惯。
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但要放弃幻想。尽管去创定和执行适当的规则,但不要打着“培养习惯”的旗号,也不要幻想这些东西一定能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习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很好;不能,我们也不必焦虑,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完全掌控的。我们不要患上“习惯培养强迫症”,徒然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失败连连。我们的任务只是积极提供各种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至于他们能形成哪些具体的习惯,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读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一丝释然。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可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要每天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要求一直持续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按理说一个要求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总能形成学生的习惯了,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忘了做作业,甚至总有一部分学生拒绝做作业。而手机这么一个他们接触不久的事物却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养成了每天给手机充电的习惯。甚至这个习惯有可能会持续终身。
从前的我不明所以,现在弄清楚了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才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要生每天做作业并不一定能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共频共振。反之,只会有极少数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做这件事情,所以想要让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变成一种习惯简直是难上加难。而手机内或者说互联网上信息量极其庞大,其中总有信息能轻易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所以,使用手机就能非常轻易地变成他们的习惯。
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但要放弃幻想。尽管去创定和执行适当的规则,但不要打着“培养习惯”的旗号,也不要幻想这些东西一定能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习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很好;不能,我们也不必焦虑,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完全掌控的。我们不要患上“习惯培养强迫症”,徒然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失败连连。我们的任务只是积极提供各种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至于他们能形成哪些具体的习惯,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