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到底是在揭露现实的伤疤还是在丰满理想的羽翼;
它讲述的是现实的故事,贴近人们的生活,各个层级,用女人的口吻讲述这个世界对人们的安排;
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角度,男人做了太长时间的主角,为了平衡,这是迟早的事情。
但这个故事对于我,二十几岁的我,我看到是是理想的羽翼在展翅,首先,是许幻山的家庭,在上海的立足的资本,美好的婚姻,能***老婆;或者是身在美好之中,才让许幻山迷失了自己;但这确实我的梦,或者说是我们的梦,千千万万人的梦。
它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他还在勾芡我们梦想的样子,在故事里,我们起码有了选择的资格,在这里,我们只能像是王曼妮一样,漂泊着,没有任何的归属感,或是某一天又离开着个匆忙的城市,终归于在那小街小巷,兴不起一点风浪;又或是在街巷中受不住尘世的重量,又想回到那城市之中,做一个漂泊者;让人羡慕的还有那钟晓芹,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设,映照的是更多的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归属的情感;最让人羡慕的莫不是那财务自由的梁正贤,绝大多数男人都想要的样子;但是几乎没人能做到。
不仅是三个人的感情还是三个人的胸怀,能力,都是在努力和汗水中得到的;
这才是生活的意义。
1 No one can deny the fact that ...
2 The idea is hardly supported by facts.
3 Unfortunately, none of the available data shows ...
最近《三十而已》这部剧在网上引起热议,听说了它讲述三十岁女性群体的野心和打造现代独立女性群像的噱头,我抱着好奇和期待的心理看完了电视剧和剧本,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
首先,制作组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并不突出。剧中虽然有三十岁左右女性生活困境的展现,但并未有更深刻的探讨和表达。“三十岁也很精彩”的虚假泡沫背后仍然是老一套:女性的年龄焦虑、职场内卷化、浮夸的消费主义观念、精英主义和刻板无聊的人物塑造。导演虽然试图通过抓细节来提升内容质感,但显得很刻意。
剧的内核仍然是在营造种种焦虑和树立林有有这样脸谱化的角色当靶子当剧情爽点,细节和表面的东西再怎么变,也不改其本质。如同写着“打折:50元起”的商场售卖牌,上面小到可忽略不计的“起”字才是真实,虚假的价格不过是引人上钩的诱饵。在肥皂剧式的戏剧冲突前,观众期待看到的是“打脸小三”、“甩掉渣男”、“做人生赢家”,而大可能不会去思考和探索三十岁女性生活中更多真实的、本质的东西。它抓住了很多人的心理,因此热播,但徒有虚名,远远不值得8.0的高分。
作为一名二十岁出头,小康家庭出身的大学生,三十岁,对我来说仍是个遥远的数字。我还无需像《三十而已》中顾佳那样操劳家庭和工厂,也不用担心陈屿和钟晓芹那样冷漠割裂的婚姻关系,不用像王漫妮一样,不得不在有钱的另一阶级的客人中周旋,累到病倒也要忍着向家人报平安。看起来,除却挂科的忧虑外,愁云似乎还未笼罩我的山头,它们在很远的前方四处飘散。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比起他们随时随地斗智斗勇的,装着端着的生活,我的生活有时简单、无聊、甚至可以说是难以忍受的空虚,有时又充实而有趣。我可以独自旅游,可以打义工,可以学新的东西,可以无婚姻承诺无顾忌地谈恋爱,花大把时间看书、看电影、看音乐和戏剧演出……看起来能做的事很多,但我花着父母的钱,偶尔兼职赚赚零花也远不能支撑自己的生活费和学费。三十岁有三十岁的苦闷,二十岁有二十岁的忧愁。不同年龄面对的人和事不同,世界便大为不同。二十岁左右因苦恼学业、家庭、人际关系等等而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自***的青年人不少。他们大多不像三十岁已经有工作的成年人,虽然辛苦,但有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在我看来,年龄并不能决定一切,它只是人生时间轴上的一点。如果说剧中三十岁的女性是婚姻、工作、父母的三明治馅,那么二十岁出头的青年们实际上也不过是家长、学校,社会的三明治馅。看上去生机勃勃,对未来一切都充满了希望,但因为自己赚钱,所以仍有选择的权利,而二十岁的学生群体,大多还不能够经济独立,大学只有短短四五年,在打破头的竞争中结束十几年的.素质教育,几天十几天内决定自己的未来,以为能够松口气了,又被与高中完全不同模式的大学所迷惑,还没搞懂社会究竟什么模样,就被投到人才市场,因为“饺子”下得太多太满,投进去时甚至没有声音。毕业时应聘,HR通常也更倾向要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但才毕业的学生哪来的经验呢?而更多更多没有考上一本,没有读大学甚至没有念到高中的“二十岁”们,也在努力打工糊口、赚钱养家,思考那灰暗的,看不清真实模样的未来道路,年龄真能代表一切吗?还是不过是列车临时停靠的站台,有着不同的风景和心情?我们要怎样长大,怎样平和地迎接衰老和死亡,而不是一味掀起焦虑、增加压力、逼迫竞争,在我心中,这才是更重要的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