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动物有很多,但我最喜欢动物就是我家的小猫了。
这是一只母猫,它睫毛非常大,眼珠也特别大,一身棕色的毛,胡子大约有一分米长。
它的性格非常温柔,记很我第一次抚摸它的时候,它“喵”地一声叫了起来,下了我一大跳,不过,它也没有对我发动攻击,我又抚摸它了几下之后,它就一个劲地用身上的毛蹭我,还一个劲地用舌头舔我的手或脸。
它和我的关系非常密切,记得我开学的时候,上第一节语文课,老师让我学猫叫,于是,我叫一声,忽然有一只小猫跑到我面前,我马上认出这就是我家的小猫。原来,这小猫一直跟着我呀,我顾不得老师和同学是怎么看我,就赶紧把小猫抱在怀里,吻着它,老师、同学们的目光不止是羡慕,还有好奇。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了,哦,我忘了告诉你们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翠翠。
翠翠,我喜欢你,你永远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今年寒假,我和范布宁等三个小朋友一起去报了一个“素描班”,除了画架等材料,学费全免,连“学生”也是“老师”组织起来的。哈哈,其实是我想学素描,妈妈帮我组织的,因为她就是老师。
第一节课是教画圆柱。在正式画之前,先需要整理用品:铅笔要削好,画架要搭好,纸要铺好……我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直接动手画,还得先看示范吧。先打一个框架,再打线条,深深浅浅……转眼间,一个漂亮的圆柱就诞生了,好像是放在纸上的,超有立体感。因为素描有高光点、亮面、灰面、阴影、明暗交接线五调子,把这五调子表现出来就有立体感了。看着妈妈画,我想:“这简单,看我的!”于是开始学妈妈的样子打框架。但有句话说的好:看事容易做事难。
刚开始打圆柱上面的那个扁圆时就发现:原来这么难!笔好像故意在和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圆。而妈妈要求用直线组成圆,我却直线画成了圆弧。这时我一开始的高兴劲全像天边的云被风吹走了一样,无影无踪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勉强画好了我的框架,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妈妈说我画得:1、太小;2、结构不对。两个原因就把我的这幅“佳作”PS掉了,并让我在反面重画。这真让我“欲哭无泪”啊!我只好老老实实地看妈妈是怎么画的,然后学着妈妈样用心去临摹,终于又一次勉强把框架画好了。看看范布宁:哇,她画得真快!但我告诫自己:不能急,画得太快会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框架搞糟的。
接下来是在框架里用线条画出明暗,这样就有立体感了。打线条也是有讲究的,线条要打得两头一样粗细,做到“两头轻,中间略粗”为最高境界。但这种线条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出来的,这是一点;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打线条千万不能乱,打出来要一组一组的,并要有在角度的交叉。如先打横着的一组,再打斜着的一组;第三点是线条的深浅关系,如果要浅,则既可以减少线条数量,也可以把线条加深或变浅,除了手上用力不一样,加深或变浅可以用不同软硬度的.铅笔。
最后,我完成了那张作品。看着有些模样的圆柱,我颇有些自豪:这可是我的第一张作品哦!当时自以为画得不错,等到“培训班”结束,看看真是实在比较糟糕的。我的素描旅程作文青春人物素描作文课间十分钟素描作文
清晨,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我忽然听见有小燕子的叫声,拉开窗帘一看,果真是几只乌黑油亮的燕子在窗前“唧唧”地叫。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发现其中一只燕子的小腿上系着一条红绳,这让我想起我曾救过的一只小燕子。
一天下午放学,我从河边的草坪上经过,有几个男孩子正拿着弹弓往远处打着玩,其中一个男孩儿不小心打到了正在低飞的燕子。燕子重重地摔在地上,男孩子被吓跑了。我连忙跑过去,只见小燕子浑身颤抖,翅膀流着鲜血,眼睛里流露着恐慌。我蹲下来用手捧着它,轻轻地说:“别害怕,我会保护你的。”
我小心翼翼地把小燕子捧回家,找来了一个干净的小纸盒,里面铺上一层柔软的棉花,轻轻地把它放进去。接着,用棉签蘸着清水,一点一点地给它擦着伤口。这时的小燕子可乖了,像个听话的孩子。我又给它喷了“好得快”,估计此时伤口可能不疼了。它用一对小眼睛深情地看着我,好像在说:”
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小燕子喂食、换水,然后再看看它还有什么需要。就这样我和小燕子成了好朋友。第四天的午后,我忽然发现小燕子能站起来了。我赶紧请爷爷给小燕子编了一个鸟笼子。鸟笼子编好了,我把小燕子放了进去,它在里面跳来跳去,样子非常可爱。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发现小燕子显得很烦躁,不停地朝着窗外叫唤。妈妈在一旁说:“它可能想妈妈了,就像你,离开妈妈久了也会想妈妈呀!让它飞回大自然吧!”听了妈妈这番话,我点点头,决定放小燕子回归大自然。我一边在它小腿上系红绳,一边安慰地说:“别着急,一会儿就可以见到妈妈了。”小燕子在我的手心上蹦了两下,便飞了出来,它在窗前飞了一圈、两圈、三圈……好像在说:“谢谢你了,再见,我还会回来的。”
一个月过去了,一天早晨,我刚起床,就听见有“唧唧”的叫声,那只系了红绳的小燕子真的回来了,它在我家屋檐下筑了巢。从此我每天放学的时候都能听见欢快的鸟叫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