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小朋友长大以后想当医生,有的相当商人,还有的相当科学家。可我长大想做的事可就多了。今天我就把我的梦想箱打开给大家看一看。
首先我想当一名科学家。20年后,30岁的我已经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了。我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终于发明出“神奇树苗”。神奇树苗生长速度很快,10分钟就能达到普通树苗10年的样子,还不需要水、阳光和土壤就能自己长出来。它结出的果子活人吃了会有魔法,死人吃了会复活。
其次我想当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到了那个时候,一个个双目失明的儿童都将重见光明,他们摆脱了黑暗,看到了美丽的世界,看到了祖国的壮丽河山,看到了向他们招手的光明未来。失去听力的儿童,听见了优美的歌声;失去双腿的儿童走下轮椅,在大自然里像风一样跑;失去双手的小朋友们又重新拥有了一双灵巧的手,弹出美妙的音乐,描绘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写出一篇篇歌颂人间真情的诗篇。
最后我想当一名文武双全的警察。到了那个时候把全世界所有的坏人都抓走,让世界上的人都能平安、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有“不以善小而不为之”的想法。要脚踏实地地为自己的理想奠定基础。
在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第一个看到的人就是医生。再长大些如果有病了也是医生为我们开药打针,还我们一个健康的.身体。当我们的爸爸妈妈生病时,当我们的老师同学生病时,当每个人生病时也都离不开医生护理和治疗。当一个医生太重要了,它能救死扶伤,让人健康地生活与学习。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以后当一名医生,创造一个健康的世界。
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会到一些偏远的缺医少药的地方,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献出我的爱心,尽管那里的条件很艰苦,我会用自己的爱心和技术改善那里的情况,让人们感受到社会制度的温暖。我也会为那些受伤的小动物们治好病,它们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啊。如果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没有钱和没有好的医疗条件,而失去了健康甚至生命,我会全力以赴地帮助他们,别管有钱没钱,先治好病再说。我会热情地对待每一个患者,让他们生活的更幸福、更快乐。
当一名医生就是我的远大理想,我深知理想的实现要靠努力学习,知识是成功的基础。虽然现在我还小,但只要我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到我长大时,我的这个理想总会实现的。
当我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人就是医生。以后逐渐长大,如果身体不舒服,需要的也是医生,他(她)让我的身体健康。我们每个人生病时也都离不开医生护理和治疗。当一个医生太重要了,它能救死扶伤,让人健康地生活与学习,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以后当一名医生,创造一个健康的世界。
我们国家的西部和偏远的地方,生活环境不好,缺医少药是他们最害怕的事情,他们需要帮助,需要爱心。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会积极去他们那里,尽管那里的条件很艰苦,我会用自己的爱心和技术,改善那里的情况,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为他们治好病,让他们的身体健健康康。我会全力以赴地帮助他们,别管有钱没钱,先治好病再说。我会热情地对待每一名患者,让他们生活的更幸福、更快乐。
当一名医生就是我的远大理想,我深知理想的实现要靠努力学习,知识是成功的基础。虽然现在我还小,但只要我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到我长大时,我的理想总会实现——做一名神圣的、让人尊敬的好医生。
在简七读财的微信订阅号看到简七君推荐的《人生七年》,这里引用微信推送的原话来开始今天的观看感受: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想法被证明是对的(至少在我三小时的观看感受得出的结论是这样子)。
这是十四个孩子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安德鲁,那个在第三集出现从小就开始看报纸的那个男孩子,他对自己的未来方向很明确,初高中上什么学校,大学上什么学校,以后要从事什么行业,什么职业,他心里一直有个方向。
安德鲁的事业相当不错,同事关系非常不错,安德鲁社会地位也高。当然,安德鲁的婚姻也相当不错,两人在一起28年,双方没有离过婚(相比其他很多孩子的婚姻,安德鲁是个例外),安德鲁的收入水平可以让妻子在家安心当全职太太;两个孩子也在父母的栽培下,顺利成长,并受过好的大学教育,生活也过得非常好。
“父母在走的时候如果没有留下什么东西给你,而给你良好的教育,教育可以让你终身受用。”安德鲁在纪录片中这样说道(大意如此),“社会阶层难以改变,社会向来如此”安德鲁如此说道。这就更加印证了导演之前的初衷:英国的社会阶级是难以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受过良好教育,但眼光有时候确实不应该只局限于我们眼前,当我们有了儿子女儿,有了孙子孙女,他/她们的幸福未来,又该靠谁来争取和把握。我想我们可以在现在就开始努力,努力规划自己的人生,努力奋斗,为自己、为家人同时也为后代而努力拼搏!
长大是多么有意思的事呀!我真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到那个时候我就工作了。我想做一名医生,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想当医生的理由简直太多了!我想成为一个富有的人,当医生就能做到这一点,据说医生的年收入非常高,那个数字想一想心都发颤。
还有一个理由:我向往漂亮的大房子。我看到很多医生都有自己独立的别墅,如果我有钱,我也要买一座那样的大房子。或古朴,或华丽,每一个房间都温馨舒适,花园里绿草如茵,鲜花盛开,那是多么美的生活呀!
当然,我想当医生还有一个原因,那是深深埋在我心里的一种感情。我曾生病住院,在我病痛的时候,医生帮了我的大忙,我想如果我当了医生之后,我也会体验到那种帮助别人的快乐,那一定是一种很神圣的感觉。我非常同情那些受疾病折磨的人,他们因为身体出现了麻烦而不能像健康人一样享受生活,而我如果能成为医生,就能为他们解除痛苦。当医生多好呀!
当然我知道要想成为一名医生是相当难的,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努力。但不管多难,我还是想当一名医生。
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
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也在慢慢长大。我不再是那个整天嬉闹玩耍的小屁孩了,而是有独立能力的男子汉了。
我已经长大了。早上,闹钟叫醒了我,像是对我说:“快点起床,太阳都晒屁股啦!”我马上坐了起来,揉了揉眼睛,伸了个懒腰,还想再睡一会儿。又一想:我不是已经长大了吗?睡懒觉的孩子也叫长大了?于是,我一咕噜爬起来,不再睡懒觉。
我走到卫生间,拿出牙刷牙膏,把牙膏挤到牙刷上,对着牙齿上刷刷、下刷刷、左刷刷、右刷刷……我的牙齿立刻变得非常洁净、雪亮。
我又回到我的房间叠被子。我的被子可真乱呀,跟猪窝似的,得好好整理一下了。我费了好大力气才把被子铺平,再往前一折,再一折,再换一个角度往前一折,再一折,再前头一折,后头一折,往旁边一推,被子如豆腐块般立在了床上。
妈妈看到这一切,竖起大拇指笑着对我说:“儿子长大了!”
我长大了,我将会更加勇敢坚强,而不是更加弱小。我一定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后不再让父母操心,催着写作业。不再让老师担心我的学习,因为我长大了!我要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每一次考试都考出好成绩。
我长大了,我要勇敢地走向未来,走向希望,走向成功!
时光飞逝,原本弱小的我已经变成了一个六年级的大哥哥了,同时我也即将告别童年。
没人会不想念童年,因为童年是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快乐啊!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也因为什么都不懂,所以能像一只小鸟一样在一望无际的天空飞翔。可是我们上学之后,老师就会给我们布置作业,大大缩短了玩耍的时间。随着我们越长越大,年级越升越高,我们就像小鸟被关在了笼子里,枷锁也越来越多。
长大后不止没时间玩,责任也会越来越重,比如小时候可以什么都不做,长大后必须要上学,如果成绩差还会被骂。如果上了初中,我们肩上的担子又会重很多,因为又有很多新学科陆续加入我们要学习的科目里,作业也会随着学科的增加而加倍,并且还要上晚自习。在书山题海里,谁能想起小时候的快乐呢?
我不想长大,想要一直呆在童年的时光里。童年时爸爸妈妈会直接表达他们对我的爱,对我也很宽容,我也不需要为成绩而烦恼,承受这沉重的学习压力。
“七”是个神奇的数字。在西方文化中,七普遍被视为幸运数字,因而有Lucky7的说法。通用历法中的一周亦为七天。玛丽莲·梦露1955年出演美国电影《七年之痒》,讲述了一对夫妇结婚7年后出现的感情危机。人们爱情或婚姻生活到了第七年可能会因爱情或婚姻生活的平淡规律,而感到无聊乏味,到达倦怠期,要经历一次危机考验。而人的细胞平均七年会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出现一些问题,做出一些改变。大概这就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选择将7年作为一个周期的原因吧。
我看这个纪录片的原因是因为推荐者说他很欣赏那些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国外很多人穷尽一生一世只为某一项小小的事业,有的人穷其一生只为证明一个定理,有的人尽其一世只做一种寿司。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太有限。一个人唯有专注一个方向钻研,才能做出成就,这样的人生才能爆出闪光点。这部世界上最长的纪录片,七年又七年,前前后后跨越大半个世纪,不脱节地记录了一代普通英国人的大半辈子。
那么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何在?拍摄目的颇有些“三岁看七岁,七岁定终生”的意味。“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该片意在证明阶级对人的影响:“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影片中也问到了其中几个参与者对该影片的评价。苏西说,这很荒谬,她14岁的时候就不想参与了,她感觉这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她的父母硬逼着她参加。尼松说:“出于观众收视需求,还有时间限制等等的局限性,以至于节目做不到完全属实。我想说这样,想说那样,结果电影拍的都是我的蠢事,从七天看七年简直就像圣经故事一样精简,过程充满紧张刺激,结果他们呈现的是短短的生活片段,搞得像是我的生活仅此而已。”当然也的确有人中途退出,因为观众的误解对彼得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干扰。当然彼得后来又回来了,他说他要为他的新歌做宣传哈哈。诚然,跟拍几天来透射七年本身就有些局限,更何况还要制作出影片,那样每个人在荧幕上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0~20分钟,作为观众能了解到的则更少。再加上处于收视率的考虑播放的都是些比较吸引人的东西,因而尼松说电影拍得都是他的蠢事;又或者是电影强加了导演意愿,展现的是他所想要展现给我们的观点。他们原本是取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但是也许最后才发现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具有“典型”性,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如此,这部影片的局限性就更大了。但是,科学定理尚且需要严苛的假定。对于影片,也许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环境不同,会塑造出不同的人。是,又或者不是。但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生,这便足够了。
有网友说大半年后再次回头看这部影片,又重新有了自己的思考。回首自己曾经写下的文章,觉得肤浅可笑。可能我亦是如此,不过此刻确实想要留下点什么。
当谈及补助金救济这个话题时,56岁的杰基回答:“补助金缩减了,要求我去体检,回来之后,告诉我,我很健康,可以工作,让我很惊讶。无法用双手的我,能做什么。坐不了太久,站不了太久,走不了太远。我不知道他们怎么会认为有人会雇佣我。我都没法保证,一周能工作五天。我也算是幸运的了,起码我的三个儿子都在工作……不管怎么削减救济金,还是有些健康的人设法故意从这个体制里骗钱,而且他们这么做也没事,一直能得手。如果卡梅伦首相能给我找个工作,那我就去工作。如果他办不到,你告诉他过来,给我个工作,我做!”
听到这段话时,不禁泪流满面,就这样毫无防备地戳中了泪点。我联想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和我们这一代人,另一个是关于救济金与社会福利。等车的时候,一个大姐对我说:“你看这些环卫工人,这么大年纪了,大冷天的在这里捡一天垃圾,一遍又一遍的扫落叶,一个月才1000多块。有时候明明已经打扫干净可是别人把垃圾随手一扔,被领导检查到又要扣钱。”环卫工人大多是一些50多岁的大爷大妈,他们上了年纪干不了别的什么活,只能做这些。原本就上了年纪,一天又要弯那么次腰。他们每天如此辛苦,这么做说到底又是为了什么,不过是为了孩子。一天能多赚点就多赚点,不过是为了给孩子多攒点钱。他们受够了贫穷、挨饿的苦,因此希望孩子考事业单位,当老师,做医生,能有一个铁饭碗,工资不高没事儿只要能安稳的活着就可以。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却整天窝在宿舍里,看小说追剧打游戏虚度光阴。最近听了太多这种例子,上学的时候大家一起不学习、整天玩、挂科是常事儿。可到了毕业的时候,有关系的找关系工作了,家里有钱的出国留学了,只剩下你自己一无所有,于是一事无成,回家啃老。不过,影片中展现的没有那么消极。当然,现实会很残酷。
这段话让我想到的第二点是关于救济金与社会福利。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大幅削减社会公共福利。彼时,纪录片里的参与者们正处于22~33岁,正是工作的年龄。她大幅削减教育开支,使成为一名教师变得极为困难,让那个毕业于牛津大学想要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的尼松不得不离开本土,去了美国。撒切尔夫人的太多强硬政策引起民众甚至党内的不满,最终被赶下台。然而她的继承者却依然沿行了她所推行的.经济变革。也就有了影片中的补助金救济一再缩减话题。杰基说的很对,不管怎么削减救济金,还是有些健康的人设法故意从这个体制里骗钱,而且他们能一直能得手。不禁想到北欧的“从摇篮到坟墓”高福利制度。大家一定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支撑着这样强大的福利系统一直走下去。《那么慢,那么美》一书的作者罗敷回答是“强大且透明的税收制度的支撑”。“全球知名品牌宜家家具的创始人英格瓦·坎布拉德,传老头子创业时为了避开瑞典高税收,而将公司注册在了避税天堂瑞士。如今年老恋乡,落叶归根搬回瑞典居住,被瑞典人民鄙视得狗血喷头:年富力强时逃税,年老时却要来享受瑞典的高福利,唾弃之!其实老头子身家千亿,自然不在乎一点老年福利。但对于向来不崇富的瑞典人,千万富翁和一介平民的价值是一样的,大家要的是公平奉献!”“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是北欧的运作模式,极大地缩小了贫富差距,比我们更早地实现共同富裕。不得不说迈克尔·艾普特导演将地点选为英国是极好的,若在瑞典也就没有意义了。
第二幕印象深刻的是一段采访对话:
“会不会遗憾没当成骑师?”
“我愿意用我的一切换得可以当骑师的机会。但我没那么优秀。我人生最大的满足是在坎普顿和雷斯特比哥同场比赛,我人生中最骄傲的日子。”
“你放弃了。”
“我放弃了。”
“如果当不成骑师会干嘛?”
“不知道。如果我知道我当不成我就退出,我不会困扰的。”
迎难而上愈挫愈勇固然很好,可能够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及时抽身也很重要。回顾托尼的大半生,他放弃成为骑师而后做了一名出租车司机的生活未必不好。他靠出租车发家致富,最后有了带游泳池的度假屋,夫妻和睦,儿孙满堂,承欢膝下,又未尝不是人生赢家。永远记得最初的梦想,无法取得大的成就,就让它只是爱好也是不错。
其实这篇观后感我最想表达的是接下来的话题,有点后悔前面写了太多文字,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七岁时同样清楚地知道自己将来要成为律师,考入剑桥大学法学院的两个精英阶层的后代如愿以偿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原本身处社会中层的孩子的彼得和内尔同样致力于考取牛津这样的名校。最后彼得没考上,上了一所普通大学,长大后成了一名教师。而内尔却在申请牛津失利后命运一落千丈。他辍学、在建筑工地当临时工,甚至一度流离失所。根据影片中彼得的自述,究其原因是性格问题以及随后所导致的精神问题。看到这儿,我们可能会说精英们为其后代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与条件。他们的子女理应顺着他们铺就的道路前行。然而事实是后来考入剑桥大学法学院的约翰,他的父亲在他9岁那年离世,母亲被迫外出工作养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他父亲的帮助。那么他的成功源自什么?大概是榜样的力量、正确的规划能力和良好的执行能力吧。不能说哪一样更重要一些,我却想到了彼得(我记得应该是彼得,又或者是内尔),他说他的优点是坚持而缺点是缺乏执行能力。大概这就是最初同样梦想着考取世界一流名校牛津剑桥的两个孩子最终却取得截然不同结果的原因吧!我一度着迷于高效学习法、日程本、网格网点工作法,下载了许多管理时间、高效做事的APP,尝试了很多东西,而所有的一切终于在寒假开始一周后全线崩溃。刚开始还能克制自己每天学习几小时,每天有什么安排计划。不过好像只有第一天做到了,随后的日子里逐级递减,直至完全放弃。每天什么也不想干,不想学习,也玩不进去,最喜欢看小说,现在也已厌烦。已放假将近20天了,而且就要过年了,每天刷着乱七八糟的网页也不知道自己都干了什么。再好的APP、再好的日程本、再好的工作法都不如两个字:自律。为什么会缺乏执行力?因为我们不够自律,因为我们足够拖延。因为不自律,所以每天都与别人拉开差距;因为不自律,所以会犯错误。时间一点一点流淌,人与人的差异越来越大。
行文至此,已接近尾声。本文如此,纪录片亦是如此。任何纪录片终究会完,哪怕故事本身未竟。七年又七年,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他们竟这样坚持下来了。但就是这样没什么原因的坚持,成就了这部跨时最长的成长纪录片。它不直接的向人们倾诉什么道理,只是直接的把社会、把个人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外国的很多东西似乎都是如此。曾看过哈佛公开课Justice,教授始终不断地追问,让你反思,在你说出自己观点的时候又继续追问,最终所有人也没能统一意见。但这恰恰就是课程的意义所在,那就是思考。我们追求的是思考的过程,而不是一定要有一个结果。这就是国际一流顶尖大学教育与国内教育的差别。类比之下,该片也是。尽管影片可能确实存在极大的局限,但是这七年又七年的追踪拍摄已经实属不易,这部跨时最长的成长纪录片确实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不断反思。我们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生。而接下来要做的,则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体会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