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一个让人深思的节日.
清明节,一个让人对故去人抒发思念,给自己留一个思恋他们的时间与空间的节日.
清明节,一个让我们推敲生与死意义的节日.
清明节,一个让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不能忘记人的节日.
清明节,更确切地说,是我想念和思念爸爸的日子.
爸爸,那个爱我,疼我的人,走了。。。
那个让我撒娇的人走了。。。
那个还没得到女儿孝心的爸爸,走了。。。
我有很多次都像是梦中,又好像是在生活中,与你说话,与你交谈,你是那么亲切.你是那么慈爱.
每次。。。伸手想去拉你叫你别走。。。可你还是走了只是叫我好好照顾自己,,,
照顾妈妈,听妈妈的话。。。、你还是走了。。
留下的只是我惊醒的眼泪。。。。。
爸爸放心吧,,,我已不在是那个任性的小女孩了。。。我长大了。。。
你走了,我们明白,你还是有放不下的事.
更多是的关于妈妈,我知道并能够理解,
自从你离去后.她的眼泪不知流了多少,她很痛苦,有几次,都放声痛哭.
那哭声中更多的是对你的思念及想念.
爸爸放心吧,我们会竭力照顾妈妈的.
清明节,是我对爸爸,一种想念的痛。
打完了这些。。。泪也浸湿了键盘。。。我真的。。。真的好想你。。。
关于清明,我始终觉得这是个代表着过去的词汇,因为祭奠和怀念。
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怎奈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处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的感觉
可是,面对这个即将到来的清明,心里却是提前飘起了细雨。岁月在不经意间远去,从少不经事,到亲身感受一次次生离死别,脑海中每年行走在清明雨路上的断魂人,都是别人的清明,是母亲的离去,才真正觉得那纷纷的细雨,从此便属于自己了。十三年了,我恪守着时间,站在岁月的桥头,静静守候着每一份思念的降临,请求它把我征服,将我的心揉碎。我就这样一次次走进母亲的世界,去追赶和感受那份亲切又虚无的亲情。母亲也一定来过我的世界,可是,我该如何去知晓?如何去扑捉?我肯定已经错过了很多次。
我来了,这里的泥土,还有长眠在这块泥土下的母亲,蹲下,沉思片刻,和姐姐她们清理墓地上的杂草。在一片萦绕的惆怅哀思中,我们更能够体悟活着的美丽,于是便理解了逝者如春花秋草寂寞轮回的释然,无论闲情逸致也好,愁绪满肠也罢,我想,都表明后辈人对已故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题记
朱自清在《匆匆》中写道:“燕子飞到南方去了,有在飞回来的时候。xx枯萎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就是人死了却无法再回来,亲爱的大姑,在这冰冷的墓里,您一个人长眠在这太久太久……
有时我感觉我和您近在咫尺,却又阴阳两隔,如此遥远,我的千呼万唤也无法和您相见。这怎么不让侄女悲伤,痛苦,而又惆怅满怀呢。
记忆中清明节曾有过的欢乐早已荡然无存。没有大姑的清明节就连天都灰蒙蒙的。无休无止的绵绵细雨让我悲从心起。寒风啊,请你告诉断肠人,那样疼爱侄女的大姑为什么就再也不回来了?
在以前,爸爸妈妈工作非常忙,都不在我身边陪我。您就陪在孤独的我身边。我的童年因您而美丽、欢乐。
透过那蒙蒙的雨丝,我又看见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满山的小草还是那么嫩绿,油菜花盛开了,还有那五颜六色的野花寂寞地开放着。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极了。景物依旧,大姑您却早已不在了。画面再次重现,蔚蓝的天空下,一个xx握着风筝的线轴,欢快地跑着。那个紧随其后的慈祥妇人不正是大姑吗,她的脸色为何这样苍白,为什么不停下休息,我明白她是舍不得。
画面模糊了又清晰了,xx在妇女那唠唠叨叨的话语中,xx知道了清明节,清明果,仅此而已。可是粗心的xx,你怎么没有看出大姑眼中的忧伤,老妇人是在用最后的力量延长着xx的欢乐。最后就无奈地离开人世。
大姑您走了,在想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长大了。也终于明白,燕子能再飞回来,xx有再青之时,大姑您却再也回不来了,而陪我度过的却是那长长的想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时节,气候温润,风清景明。清明节要祭拜祖先,缅怀英烈,认祖归宗,激励后人。
清明节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一是忠孝;二是感恩。中国传统孝文化,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清明节的主体内容祭祀扫墓,体现了中华民族敬重先祖、心怀感恩、慎终追远的文化情怀。
传统节日的形式和内容,要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才能保持传统节日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倡导和时兴的“网上祭奠”、“鲜花祭奠”及“居家祭奠”新风,都是对“清明文化”内涵的传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建议,立法设立“英烈公祭日”,在这一天全国统一举行公祭英烈活动,以引导国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铭记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而增强忧患进取意识,激励人们为了国家强大和民族复兴而奋斗。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法定的烈士纪念日或阵亡将士纪念日。清明文化作为传统文化,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文明,不断升华,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更具吸引力、亲和力、感召力。
清明首先是一个节气、节令,因循物候指导春耕、安排农事,古来为人们十分重视。亲近自然、健康生活,享受春天快乐,更是这一节令的本来意义,踏青、春游、放飞愉悦,是妇女儿童以至更多人们四季中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清明”自古以来是对盛世的赞誉,有“清明政治”、“清明社会”之赞词,“盛世有清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描绘盛世的不朽画卷。
清明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对弘扬我国“慎终追远”的民族传统有深远意义。把清明节和春节等几个民间传统节日从民间层次上升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体系,体现了敬死乐生、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彰显了清明节在传递亲情、传承文化方面的社会功能。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唤醒了强烈的文化自觉,必将会凝聚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句诗是写的呢——当然是我以前很钦佩的人杜牧,我知道今天是清明节,就叫着我的爸爸和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去扫墓;我们来到了墓前,我负责除草摆东西,我爸爸和妈妈还有奶奶负责焚香和烧冥币,我爷爷负责跪拜磕头。
当我爷爷磕头时他说了:“爸爸,你在天堂还好吧,你有没有饿着、冻着啊!”
我不时偷偷地笑了起来,但我有觉得我不应该这么做,他也是我曾祖父,我不应该笑话他,并且我爸爸死后,我也会这样担心我爸爸。
我看见对面有条湖,风吹过,好像在为每一个墓的主人哭泣,而松树的挺拔好像在鼓舞我们要珍惜活着的每分每秒,即使生命中的最后一秒,也是最快乐的一秒。
我伤心地哭泣着,真舍不得曾祖父,要是还能在见他一面,再好不过,后来,爸爸告诉我:“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不发生的,已经发生了,活着也是活着,以后每一个清明节爸爸都带你来看曾祖父。”我们流着泪伤心地走了。
结果,我在地上走着,想曾祖父,我一定也会来看你,等着我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