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要留有余地、留有后路。那种说"要斩断自己的退路,才能更好地赢得出路"的人是一种绝境或决战的无奈。不可否认,有时如果身后无退路,人们就会集中全部精力,勇往直前,为自己赢得出路。但那是绝处逢生之举,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人愿意主动斩断退路,反而,还是多一些余地和后路好。
做事时间上要留有余地。计划不如变化快,变化不如电话快,日常做事,时间上要留有余地,给自己也是给他人,但一定要按计划执行。比如赶火车,要适当提前到车站,为一些意外之事留有余地。比如一些事要事前做些准备,免得临时仓促--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就可能少几小时的麻烦。
做事空间上也要留有余地,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难复肥。比如,话不要说的太满,这样才能容纳一些意外,以免下不了台;投资要留有后路,冒险没有关系,但当承担风险时,不要赌上全部财产;做事不能太绝,这样才能给自己留有后路,以免不可收拾。做事就要留有后路,不要狠狠地把门"砰"地关上,因为很可能你还要回来。
其实,留有余地和后路,并不能依多少和大小来衡量。比如雕刻,行家都知道,内距宜小不宜大,外距宜大不宜小,切记雕刻是减法。韩非子在《说林-下篇》中讲到雕刻的道理,"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也,则事寡败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工艺木雕的要领,首先在于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还可以改小,如果一开始便把鼻子给刻小了,就没有办法补救了。同样道理,初刻眼睛要小,小了还可以加大。为人做事,也是一个道理,凡事要留有余地,留有后路,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遭遇失败。
为人处事不但要给自己留余地和后路,也要给别人留有余地。我们老家是山区,盛产柿子。有一年回老家,正逢晚秋柿子收完的时节,我发现山坡的树上零零星星还挂着柿子。本以为是老乡的遗漏,后来得知是老乡刻意地不采净,留在树上少量的柿子是给喜鹊吃的。因为过去有过教训,有一年把树上的柿子都采净了,恰逢这一年遇到雪灾,喜鹊找不到吃的都饿死了,第二年柿子树遭到了虫灾。可见,凡事不能做到极致,给别人让出退路,就是给自己扫清障碍;给别人留有余地,也就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天地。人不是生活在一时一刻,也不是与人只有一次接触。聪明人懂得给自己留退路,懂得给他人留余地。表面上是宽容了别人,而实际上也是为自己铺路。否则,就会陷入死胡同,使自己前无出路、后无退路。
与人与己都要留有余地,为此要做到:路径窄处,留一步让人走;滋味浓时,减三分请人尝。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口德与己;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肚量与己;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内涵与己;锋芒不必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深敛与己;有功不必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谦让与己;有理不必争尽,留些余地与人,留些宽和与己;气势不必倚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厚道与己;富贵不必享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福泽与己;凡事不必做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余德与己。生活不要安排太满,人生不要设计太挤。做事多给自己留空间,好让自己可以从容转身。留一点好处让别人占,留一点道路让别人走,留一点时间让自己思考。任何时候都要记得给人生留点余地,得到时不沾沾自喜,失去时不郁郁寡欢,得失之间淡定从容。
吃饭要吃七分饱。我妈时常跟我这么念叨。
作为一个生活在小康社会的孩子,我是生活中罕见的能吃出三年饥荒感觉的人。我妈看我吃饭,总得提点着别吃太多。要是邻居看见我哪天步履蹒跚,我妈也只能摇头解释:“哎,我那孩子,吃饱了撑的。”
岁月蹉跎,时光荏苒,当年挺着肚子在田里打滚的孩子,如今已是一副大人模样。个子不长了,风卷残云式的吃饭方式是一点都没变。不出所料的,再次走出了大腹便便的模样。不知道是不是年龄大了,胃经不起此番折腾,在夜色里我辗转反侧,疼痛难忍,于是便夜里惊坐起,硬生生把母亲当年的话翻出来印在了心口。
吃饭尚且要吃七分饱,留有余地,更何况我们的心呢?
我们形单影只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以我们近乎偏执的眼光来打量食物。我们用梦想填满了脑袋,却忘了要坚持。我们只知道要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功成名就上去,却忘了随遇而安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我们用了多少年学会了去拼搏去奋斗,却忘记了要留有余地。
鹦鹉洲的芳草依然凄凄,河畔的金柳早已卸下轻妆。不闻关关雎鸠,未触剑门细雪。白雪封山,封住了我们的心灵。迷雾罩江,罩住了内心的窗户。冬日之雪,困住了多少人的昼夜阴霾。绿草如茵,却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千里内外,谁人不曾经历黑暗年代,谁人不渴望自己的人生春意盎然,百草丰茂。可大多数时候,我们偏执的眼光都让我们等不及了,仿佛蹙眉顿足,垂头丧气,颓废绝望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于是,便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完成所谓的告别或者拯救。
是的,大多数时候,我们生活中都充满了偏执的认识。我们相信绝对的黑与白,却忘记了中间那层不深不浅的灰色。现实教会了我们近乎偏执的思考,但是生活教会了我们如何留有余地。
我们可以悲伤,但不可以沉沦;我们可以流泪,但不可以被泪水淹没。再长的冬也会有过去的时候,最美的春会带来绿草如茵。我情愿相信,在绝望的尽头我还可以回首。幸福也许就在隔壁,春天也许就在明天,或者今晚。
坚持到底固然是成功的一个必行条件,但如果你走进一条无路的死胡同,你应该赶快放弃前进,必要的回头,可以使你找到出路,否则你只会撞得头破血流。
给别人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有一线生机与一丝希望。
有人说对敌人的`不忍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所以就不能给对手留有余地。人们后怕于越王勾践的故事,认识正是吴王的留有余地才有了日后勾践的卧薪尝胆与翻身复仇。其实不然,给他人留有余地应是善意的,而吴王的留有余地则是为了侮辱勾践,让其受尽屈辱。只有善意的留有余地才是一种美得存在。
留有余地,留有一份善意,留有一份宽容。给高贵的心灵一个美丽的住所吧。
纵观历史的长河,有多少贤明的君主不计前嫌,重用了前朝的大臣。展现他们贤明的一面,使百姓信服,国家繁荣昌盛。这就是对他人留有余地的美。
我们曾学过一篇节选于《巴黎圣母院》的文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容貌奇丑却内心善良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因受内心丑恶的副教主克罗德的指使而伤害了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美拉达。因此敲钟人收到了残酷的刑罚,而观看敲钟人受刑的群众却不留余地的加倍的伤害他,只有善良的吉普赛少女同情敲钟人的不幸,给了他一碗水,滋润了他干涸的身心。少女的行为不就是一种留有余地的美吗?正是她的善良和宽容,使敲钟人内心开始觉悟,并在少女受伤的时候挺身而出保护她。
耳聋的贝多芬依然创造了优美的《欢乐颂》;聋哑的海伦。凯勒依靠自身的努力与坚持学习了夺冠语言;全身只有一根手指能动的霍金创立了著名的黑洞理论。这也是上天的一种留有余地把,上天在剥夺了他们一些外在的能力后,却没有剥夺他们内心的思考感悟能力。
古老的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时,总会留有一些开口,并在地道的转交处放一面镜子,好让温暖的阳光可以照进阴冷的坟墓。这也是一种留有余地,是对生机和希望的憧憬。所以,当别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时,如果对方已近道歉,就别再斤斤计较了,给别人留有一丝余地吧,宽容他人也是对自己内心的提升。
留有余地才能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留有余地才能使生活更加美好,留有余地的美才是一种真正的大美。
东晋时候,我国出了一位大书法家,这就是被历代书法家、鉴赏家称为最高楷模的“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从小喜欢练字,七岁就能写出一手好字。十二岁那年,一天,他见到父亲枕头下有一本介绍写字方法的书——《笔论》,就兴冲冲地拿着它去找父亲教他练书法。父亲说他年岁小,没有应允,答应待他长大后,一定教他练书法。王羲之一听急得跪下来向父亲请求说:“现在就教我吧,如果等长大了再学,那就太晚了。”父亲看他决心大,便答应了。
从那时起,王羲之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如痴如迷地苦练书法,即便在休息的时候,也在细心地揣摩着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气势,心里想着,手指便在衣襟上画,时间一久,竟连衣襟都划破了。
王羲之的字越写越好,字迹既秀丽又矫健,到青年时期他已经是有些名气的书法家了。但王羲之仍然不停地苦练,走路、吃饭、乃至睡觉都在揣摩各书法家的笔势,手指不停地划字影。有一天,上了床,他还用手凌空划字,一不留意,竟划到妻子身上,妻子笑着说:“你怎么在人家身上划?自己的呢?没啦!”
没料到,就这句玩笑话,竟让王羲之悟及到应该创造自己的书体。从那以后,他翻读碑帖手迹,揉和百家之长,得千变万化之神,自成一体,他的字写得更加优美,苍劲了。据传说,有一次,王羲之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雕刻工匠照着刻下来,工匠刻木时,竟吃惊地发现墨迹已透入了木板三分深。
当然,这种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人们只不过借此来形容王羲之所写的字笔力雄劲,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后来人们也根据这个传说,引申成“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说话、分析问题或写文章非常深刻。
生气是在拿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已,这是不应该的。生气对自己只有百害而无一利:生气会使人生病,会让人失去理智,会把小事扩大化……气在心头时,不要超过3分钟,一定要冷处理,要告诉自己:这件事根本不值得我去生气。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