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几天中,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他的名字叫做《社戏》。这篇文章是反映农村生活的,而我也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因此感觉很亲切。
当我读《社戏》的时候,一幅十分美丽的“农村夜景图”就浮现在我的眼前:蓝蓝的天空,圆圆的明月,石板小桥,小巧玲珑的划船。“我”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来到河边,下船、点篙,飞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啊!豆麦散发出草香味、河边的小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赵庄、宛转悠扬的笛声,还有点点渔火。,这些本来是农村中很普通的景色,而且也是农村孩子们熟悉的,但经过鲁迅先生的一番艺术加工,看上去简直变成了人人向往的神奇美景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农村的怀恋,对他儿时外婆家的眷恋之情。这些都更激起我对农村的热爱。
鲁迅先生真切的再现了当时农村孩子的精神风貌。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一群普普通通的农家孩子,一个个都是那么纯朴可爱,他们的心地又是那么高尚无私。在这些孩子们中,我最喜欢双喜和七斤,他们勇敢无私,热情活泼,热爱劳动。双喜是一个讲义气的人,七斤也常和小鲁迅抓蟋蟀,发生一些小矛盾也从不计较。他们和睦相处,是真正的好朋友。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同学们之间更应该有谦让的精神,更应该和睦相处。
看完了这篇小说,我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农村孩子们深深的爱,我觉得农村的孩子们也很幸福。
鲁迅先生的名篇《社戏》,那末尾的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不知勾起了多少读者的神思遐想。那么孩子们会有怎样的感触呢?他们会读到怎样的《社戏》,怎样的童年呢?如果不沉入鲁迅先生的文字里去细细品,如果马马虎虎走马观花地读,那么一定糟蹋如此美文。
就在课堂上,足足的一节课用来阅读,然后写一些初读的感受。为下面品读做好准备。
以下就是孩子们的初读。有的已经深刻,有的还比较粗疏,有的只是表面,有的已在深思,读到了他自己眼中的童年。
其实,孩子们在安静的氛围中细细地读课文,效果真的不错。
“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题记
美的自然环境
读《社戏》这篇课文,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恰如一曲田园牧歌回荡在我的心中。作者笔下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很少受到世俗的“污染”,更多的保留了自然的纯朴气息,那地方的山水令人陶醉,那地方的美景别具韵味。碧绿的豆麦天地,水汽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连山,星点的渔火,孩子们的谈笑声,潺潺的流水声,宛转悠扬的笛声,豆麦和水草发出的清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宛如身处童话世界,尽显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美不胜收。乡村世界彰显出的柔情,那样温馨,又是那样朦胧透明,仿佛给整个世界套上了一个柔媚而富有诗意的光圈。作者以其少有的抒情笔调,刻画出了一个清新悠远、如梦似幻的江南水乡,带有北京城里的绝无仅有的神韵风致之美。
美的生活情趣
平桥村的“住户不满30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那儿却是我的乐土,乡下的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情趣。在这里,我是公共的客人,可以得到不少的优待,有小朋友陪我掘蚯蚓、钓河虾,饱餐一顿,有迷人的月夜出航,小朋友们偷罗汉豆的活动,使我无比欢快,心旷神怡,这一切都充满了童真童趣。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多么古朴的生活,多么纯朴的民风!
美的人情意味
“我”是一个远客,所以极受村中人们的优待。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小领袖一般,心细如丝,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好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体现了他的亲切体贴;他敢于负责,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再多投团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体贴他人的品质。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斗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走表现他热情好客的性格,体现了老师厚道的农民本色,在这临海的小村子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唇,不如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
平桥村不仅是我的乐土,更是鲁迅先生精心营造的桃花源,借《社戏》来构建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他对故乡的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已经融入血液,深深植根于心田。故乡的景、事、人同样也聚焦于作者的心理感受:向往热情美好、淳朴的人际关系,憧憬正直无私、美好和谐的人情味和人性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作者抨击都市,盛赞农村社戏,所潜心抒发的就是对假丑恶的厌恶,对真善美的追求。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