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六月的清风从最辽阔的地方吹来,所有的激情都被黄河的涛声激荡,十年寒窗,浇灌蓓蕾,在高考中绽放艳丽色彩。由此,人们执着于高考,仿佛只有高考才能成功。但我不禁发问:难道成功只能依托于高考么?难道只有高考才能使梦想成真么?来自心底的声音告诉我:高考之外,还有更多成才路。
在高考的战场上打赢一场漂亮的战役是幸运的,但没有从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人也不会有遗憾,因为他们会欣赏到别样的风景,会活得更加卓尔不群。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招生,文学院院长闻一多亲自出题,一位考生的答卷让他再三拍案叫绝,尽管这位考生数学零分,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他就是著名诗人臧克家。
雪莲能绽放在冰峰之巅,香飘万里;梅花能俏丽在寒冬腊月,与雪共舞。高考之外,亦能散发自己的万丈光芒。作家韩寒少年时期就已经发表过多篇文章,期末考试时却包揽下所有功课的不及格。后来,他自我解嘲说:“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于是,这位扬言要用稿费来养活自己的少年,毅然退学放弃高考,专注于写作,从此,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便在他的笔下如绚烂画卷般铺展开来,而他,也真的实现了当初的诺言,在现代文坛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在百万大学生矗立桥头无人识的时候,韩寒用实际行动证明:高考之外,也能成才。
人生的每一个岔路口,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选择才是最正确的选择,而这个选择,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是高考,于学生卢彦杰,却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当所有的高三学子废寝忘食地沉浸在备战高考的紧张学习中时,同为高三学生的卢彦杰却为自己的最新发明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得到了多方赞赏,并因此获得了高校自主招生的资格。无独有偶,学生赵柏闻也是因为科研方面的成就而被华大录取,现在的他在世界最大的基因组研究中心挑起了大梁,书写着一段新的传奇。
不是一切古树都将被狂风暴雨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要植根于肥沃的土壤,不是一切鲜花都只绽放在人间四月天,不是一切人才都要经过高考的检验,只要生命想要怒放,每条路都是无限精彩。唐伯虎潜心学画,终成知名画家;陆羽弃佛从文,终成著名学者;徐霞客游行天下,终成一代大家。人生世事,变化无常,我们可以相信命运之说,但我们不能认命。高考落榜,孟非南下淘金,却四处碰壁,他当过搬运工、送水工,也开过超市,做过保安。这样的他,对于高考的挫败,没有执迷,没有惘然,而是尽力把工作做得出色。终于在黑暗中看到满天星光,凭借自己的语言天赋与扎实的文学功底,登上了主持的巅峰。
有句话说:“生活就像一个大染缸,什么颜色都有,要想融入进去,你就得学会接受生活为你染的颜色。”我并不赞同这样的看法。生活的道路不止一条,但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世俗化的标准,那就只能在人云亦云中迷失了真实的自我,盲目地选择那些并不适合自己的道路,就只能为自己戴上沉重的枷锁。表姐今年高四,成绩平平,唯有语文极其突出,写得一手好文章,老师建议参加创新作文大赛,说不定可以上名校,姑妈却极力发对,认为那样不仅会耽误功课,而且没有高考实实在在的分数,以后也不会有出息。于是,去年高考落榜的表姐选择了继续复读。唏嘘惋叹才华陨落的同时,更多的是深深的无奈,或许,就是这样的“一元化成功” 限定了千万学子的高考之路。
梭罗说过:“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生活的方式就有多少。”事实确是如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青莲居士的潇洒人生;“惟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李易安的哀愁人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曹孟德的壮丽人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超脱人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屈原的清高人生;“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是李煜的哀怨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苏东坡的豁达人生……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体味,毕竟,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个独特的自我。
在文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父亲的话让我受益匪浅;“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走另一条试试!”窃以为,人生也是如此,天生我材必有用,高考之外亦有更多的成才路。所以,我静静地敲下这些文字,为自己,为未来,争取一个机会,因为我懂得:
与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如条条道路通罗马。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进行阅读能力测试。
小王子走啊走啊,穿沙漠、翻山岩、过雪地,经过了长途跋涉终于发现了条大路。 这里条条大路都通向人们居住的地方。
“你们好。”小王子说。
这是一个玫瑰盛开的花园。
“你好。”玫瑰花们说道。
小王子瞅着这些花,发现她们全都跟他自己那朵花一模一样。
“你们都是什么花?”小王子惊得发呆,问她们道。
“我们是玫瑰花。”玫瑰花们说道。
“啊!……”小王子说。
他感到自己十分不幸。他的那朵花曾对他说过,她在宇宙间是独一无二的一种玫瑰花。可是现在,仅此一处花园里,就有五千朵和她一模一样的花!
小王子自言自语道:“要是她看到这些,她定会很生气的……她会咳嗽得非常厉害,甚至装死,以免别人耻笑。而我呢,就不得不装出照料她的样子,因为不这样的话,她就叫我丢脸,也许真的会死去……”
接着他又自语道:“我一直以为自己拥有一朵独一无二的花,其实我有的仅是一朵普普通通的玫瑰花。这朵花,连同那三座高不过膝的火山,而且其中一座也许是永远熄灭了,这一切都不会使我成为一个极其伟大的王子……”想到此,他一头扑在草地上哭了。
这时来了一只狐狸。
“你好。”狐狸说。
“你好。”小王子彬彬有礼地回答。他转过身子,但什么也没有看到。
“我在这儿呢,在苹果树底下……”那声音说。
“你是谁?”小王子说,“你真漂亮……”
“我是一只狐狸。”狐狸说。
“来跟我一起玩吧,”小王子向狐狸建议说,“我苦恼极了……”
“我不能跟你一起玩,”狐狸说,“我还没有被你驯养呢。”
“啊!对不起。”小王子说。
但是他思索了一阵子,又说道,
“‘驯养’是什么意思?”
“看来你不是此地人,”狐狸说,“你来寻找什么呢?”
“我来找人。”小王子说,“‘驯养’是什么意思?”
“人,”狐狸说,“人有枪,他们打猎,这可真讨厌!他们也养鸡,这是他们唯一关心的事,你也找鸡吗?”
“不,”小王子说,“我是来找朋友的。‘驯养’是什么意思?”
“这是早就被人忘了的事情了,”狐狸说,“它的意思是‘建立联系’。”
“建立联系?”
“当然啦,”狐狸说,“对我来说,你跟成千上万个男孩一模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跟成千上万只狐狸毫无差别。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谁也离不开谁了。 那时候,我在世界上只有你,你在世界上只有我……”
“我有点明白了。”小王子说,“有一朵花,我想,她已经把我驯服了……”
“这是可能的。”狐狸说,“在这个地球上,可以说是无奇不有……”
“哎呀!这不是在地球上的事。”小王子说道。
狐狸显露出非常惊奇的神色。
“在另一个星球上?”
“是的。”
“那个星球上有猎人吗?”
“没有。”
“这可真有意思!那么,有老母鸡吗?”
“没有。”
“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狐狸叹息道。
可是,狐狸又把话题转了回来:
“我的生活单调乏味:我捉鸡,人捉我。所有的鸡全都一模一样,所有的人都一模一样。因此,我感到有些厌烦了。但是,如果你驯服了我,我的生活就会充满欢快。我会分辨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脚步声。别的脚步声会使我躲进洞里去,而唯独你的脚步声会像音乐一样,唤我出洞来。再说,你瞧瞧!你看到那边的麦田了吗?我从来不吃面包,小麦对我毫无用处。麦田也不会使我产生任何联想。这是多么可悲啊!但是,你有一头金黄色的头发。一旦你驯服了我,那将是多么美好啊。那金黄色的小麦会使我想起你来。于是就连那滚动在麦浪里的风声,也会叫我喜欢听的……”
狐狸说到这里就不作声了,它久久地看着小王子。
“请你……请你驯养我吧。”它说。
“我很想驯养你,”小王子回答,“但是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我得去寻找朋友,我还有许多事物要认识呢。”
“只有被人们驯服了的事物,才能为人们所认识。”狐狸说,“人们再也没有时间去认识别的事物了。他们总是到商人那里去买现成的东西。但是,由于世界上还没有出售朋友的商店,所以人也就没有朋友。要是你想交一个朋友的话,你就驯养我吧!”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小王子说。
“应该很耐心。”狐狸答道,“开头时你就这样坐在草地上,要离我稍远些。我偷眼看你,你什么也别说。言语是误会的根源。但是,你每天都可以坐得离我更近些……”
第二天,小王子又来了。
“最好在同一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 那么从三点钟起就会开始感到幸福了。愈是临近四点钟,我就愈是感到幸福。四点钟一到,我就会坐立不安,惴惴不安起来;我将发现幸福是有代价的!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做好心理准备了……这需要养成习惯。”
“什么叫习惯呢?”小王子问。
“这也是一件早就被人忘掉了的事情。”狐狸说,“所谓习惯,就是使某一天不同于其他的日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于其他的时刻。比如说,捉我的那些猎人们就有个习惯。他们每星期四都和村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外出散步,一直走到葡萄园。如果猎人们随便什么时候都跳舞,每天又都一样,那么我也就没有休息的日子了。”
就这样,小王子驯服了狐狸。分手的时候快到了,狐狸说道:
“哎!我肯定会哭的。”
“这是你的过错。”小王子说道,“我本来一点儿不希望你难过的,可你偏偏要我驯服你……”
“是这样的。”狐狸说。
“你都要哭出来了。”小王子说。
“当然。”狐狸说。
“可你什么好处也没得到呢。”
“由于麦子颜色的缘故,我还是得到了好处。”狐狸说。
然后狐狸又说:
“你再去看看那些玫瑰花吧。你一定会明白,你的那朵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玫瑰。当你回来向我告别的时候,我将赠你一个秘密做礼物。”
于是小王子就跑去看那些玫瑰。
“你们一点也不像我的那朵玫瑰花,你们还什么都不是呢!”小王子对她们说。 “没有人驯养过你们,你们也没有驯养过任何人。你们就像我的狐狸过去那样, 它那时只是一只与成千上万只狐狸一样的狐狸。可是,我现在已经和它交上朋友,它现在就是世界上一只独一无二的狐狸了。”
这时,那些玫瑰花们感到难为情。
“你们丽美,但是你们空虚。”小王子仍又对他们说道,“没有人能为你们去死。当然,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会以为我的那朵玫瑰花和你们一样。可是, 她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体都名贵,因为她是我浇灌的花。因为她是我放到玻璃罩下的。 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毛虫(除了两三只变蝴蝶的幼虫外都是我除掉的。因为我听过她倾诉愁苦和自夸自赞,有时甚至还倾听过她沉默无言。因为她是我的玫瑰花。”
小王子又回到了狐狸身边。
“再见。”他说。
“再见。”狐狸说。“这这就是我的秘密,它很很简单:只有心灵才能洞察一切,肉眼是看不到事物本质的。”
“肉眼看不见事物的\'本质。”小王子重复着这句话,要把它记在心间。
“正因为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花费了时间,这才使她变得如此名贵。”
“正因为我在我的玫瑰花身上花费了时间……”小王子重复着这句话,要把它记在心间。
“人们已经忘记了这个真理,”狐狸说,“但是,你不应忘记它。你要对你驯养过的一切永远负责。你要对你的那朵玫瑰花负责……”
“我要对我的那朵玫瑰花负责……”小王子又重复着,要把它记在心肩膀。
(选自《小王子》,(法圣埃克苏佩里,胡雨苏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小王子和狐狸的对话非常有意思,如果有人向你问起他们谈了什么,你能不能用一些关键词概括他们谈话的内容,并简要说明理由。(30分
2、狐狸对“驯服”的理解与我们的有些不同,里面包含一些特别的东西。请根据你对它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列举两则现实生活中有关“驯服”的例子,并阐释说明,不少于200字。(70分
老班走进了班级,望了我们许久,像鉴定古董一样注视着我们。然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实力、魅力”,“这就是我给你们的毕业赠言!”老班一字一顿深情地说。我分明看见了平时那个“七尺男儿”老班,这时眼里却闪烁着泪光。当时我心里真是无比疑惑,反复斟酌“实力、魅力”的意义。“我希望你们用‘自己的实力展现自己的魅力’。”老班开口了,虽只一句话,但却意义深刻。我恍然大悟,老班真是太有才了!
这时,老班从讲台底下拿出一包鼓鼓的\'包裹。是什么呢?难道是毕业礼物?我再次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班神秘地一笑,随即把包裹一抖,一大堆花花绿绿的东西摔了出来。小剪刀、游戏卡片、玩具枪、漫画书……呀!那不是平时老班没收的东西嘛!班级里一下子爆发出一阵惊讶。回想往年,哈哈,多少同学也都曾为了那些小玩具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恳求老班。“现在,你们把各自的东西都领回去吧!”老爸双手一摊,笑眯眯地望着我们。可是话落许久都没有一个同学走上讲台,“嗨,你们那是不是哭着吵着要要的吗?”老班“意味深长”地说,再一看,那些曾经被没收玩具的同学们早已面红耳赤。
毕业证书是最后发下来的,望着那鲜红的毕业证书,我真是心潮澎湃。这是我拿到的第一本毕业证书。也是通过六年来的不懈努力才拿到的,是本来之不易的毕业证书啊!
欢天喜地地走出校门,远远就望见爸爸在向我挥手。走近后,爸爸兴奋地把中学录取证书塞到了手里,这时我第一本拿到的录取证书,他是我努力的成果,也预示着新的学习生活。
我左手拿着小学毕业证书,右手拿着中学录取证书。心里感慨万千。
毕业证书,证明着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束;录取证书,证明着我将踏上新的征程。终点等于起点,我会再接再厉,让中学的生活更加精彩!
《小王子》中,狐狸说,“我从来不吃面包,小麦对我毫无用处。麦田也不会使我产生任何联想。这是多么可悲啊!但是,你有一头金黄色的头发。一旦你驯服了我,那将是多么美好啊。那金黄色的小麦会使我想起你来。于是就连那滚动在麦浪里的风声,也会叫我喜欢听的……”
一些看起来疏远的人事,如果细细,你会发现它与自己有着密切的关系。请你以“_____竟与我有关”为题写作。写作前请先补全题目,题材不限,不少于700字。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期待某种事物的到来——
生日到来,我们就可以吃蛋糕了!
暑假到来,我们就可以痛快地玩儿了!
新书到来,我们就可以尽情地阅读了!
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不速之客”并不那么受欢迎——
台风到来,给大家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
感冒到来,学不好吃不好睡不好。
家访到来,让我们惴惴不安。
……
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以“_____来了”为题(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第一条 老婆永远是对滴
第二条 如果老婆错了就参照第一条
第三条 结婚后所有家务抢着干
第四条 结婚后不许冲老婆瞪眼睛 发脾气
第五条 每周至少陪老婆逛2次街
第六条 有孩子以后老公照顾孩子
第七条 永远爱老婆一个 绝对不寻花问柳
第八条 老婆不满意可以随时修改
合同附件:细则条款(以上五个版本 均可附带此附件
1、 男方每月上缴生活费用为工资的70%,下限3000,上不封顶。
2、 男方另外支付1000元人民币每月,供女方作为监督“男方是否有婚外 情”的费用。
3、女方享受每月打男方3次的权利,权利可以累计,年终用不完的打人次数, 可以由女方提出折算成现金(如果你爱她,可以将打人一次的权利折人民币800 元。
5、 男方负责做饭,每天都要三菜一汤,一个星期内一道菜不可以重复两次以上,并负责收拾碗筷。
6、 男方要定期给女方买衣服,具体额度女方自己掌握,不过以一月不超过 2000元人民币为限度。
7、 男方不得和女方争电视,并且家里只可以同时开一个电视机。
8、 男方不得与女方争洗手间,即使内急也不行。
9、 男方偷看其他美女被抓获,将被适当罚款,或者用罚跪方式抵补,时间由 女方掌握。
10、 男方每天要夸奖女方漂亮三次以上。
11、男方每月出差时间不得超过三天,否则将被罚款,超过一天罚款300元 人民币。
12、 男方每年至少带女方出去旅游一次,距离在2000公里以上。
13、 其他事宜,由女方提出,可以适当增减,男方无权反对,也无权提出异议。
14、 以上所有问题的解释权在女方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进行阅读能力测试。
不到5岁便夭折的儿童每年有900万。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产妇死亡概率为33%,这一比率在发达国家仅为0.018%。全球至少有25个国家,大多数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其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5岁。仅在印度一国,就有超过5000万的学龄儿童连简单的课文也看不懂。
看了上面这段文字,或许你只想把书扔到一边,不去想世界贫穷这件大事。因为这个问题看上去太宽泛、太棘手。然而,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劝你不要那样做。
宾夕法尼亚大学近期的一项实验表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会令我们无比震惊。研究人员发给每个学生5美元,让他们填写一份简短的调查表,然后再给他们看一份传单,请他们为“拯救儿童”(全球慈善机构之一捐款。传单有两种不同的类型,有些学生所看到的传单是这样的:
马拉维的食品短缺影响着超过300万儿童;在赞比亚,自2000年以来的严重干旱已导致粮食产量下降42%。因此,300万赞比亚人将面临饥饿;400万安哥拉人(占安哥拉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已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超过1 100万埃塞俄比亚人急需食品援助。
另外一些学生所看到的传单上画着一个小女孩,还有这样一些文字:
罗西娅是一个来自非洲马里的7岁女孩,她过着极度贫穷的生活,甚至面临着挨饿的危险。然而,您的经济援助将会改善她的生活。有了您以及其他好心人的支持,“拯救儿童”将与罗西娅的家人以及社区里的其他人一起帮助她,让她能吃饱饭,接受教育,具备基本的医疗及卫生常识。
看了第一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1.16美元。和第一份传单不同,第二份传单展现了一个而不是数百万人的困境,看了这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2.83美元。这样看来,学生们愿意为了罗西娅而承担一点儿责任,但在面对广泛的全球性问题时,他们就不免有些泄气了。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随机选定了一些学生,先告诉他们这样一个现象,即人们不愿关注那种泛泛的信息,他们更有可能会捐钱给某一特定受害者,然后再给这些学生看那两份传单。结果显示,看了第一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款1.26美元,与事先不知道该现象的学生所捐的钱差不多。然而,看了第二份传单的学生在得知这种现象之后,平均每人仅捐了1.36美元,远远低于不知道该现象的学生所捐的钱。鼓励学生们再想想反而使他们对罗西娅不那么慷慨了,但马里人民也没有因此得到更多的援助。
学生们的反应是一个典型案例,说明了大多数人在面对贫穷等问题时的感觉。我们的本能反应是慷慨,特别是在面对一个身陷困境的7岁小女孩时。然而,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们一样,我们在重新考虑之后常常失去信心:我们捐的那点儿钱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且这些善款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这本书会让您再好好想想,如何摆脱那种“贫穷的问题难以解决”的感觉,从一系列具体问题出发,重新审视这一挑战。这些问题只要能得到恰当的定位并为人们真正理解,就能够逐一得到解决。
遗憾的是,关于贫穷的辩论往往不是这样展开的。很多侃侃而谈的专家并没有讨论怎样抗击痢疾和登革热最有效,而是专注于那些“大问题”:贫穷的最终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自由市场?穷人能够受益于民主制吗?外来援助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杰弗里·萨克斯是联合国顾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一位贫穷问题专家。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外来援助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启动一种良性循环,即辅助穷国在关键领域投资,从而提高其生产力;由此而产生的更高收入会带来更多投资,收益将呈螺旋状上升。萨克斯在其2005年《贫穷的终结》(The End of Poverty一书中称,如果富国在2005~2025年间每年拿出1 950亿美元的资金来援助穷国,那么贫穷问题到2025年末便可完全得到解决。
然而,还有一些侃侃而谈的人认为,萨克斯的回答是错误的。曼哈顿的威廉·埃斯特利挑战了纽约大学的萨克斯,随着其著作《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及《白人的负担》(The White Man's Burden的面世,他已经成为反援助人士中最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之一。丹比萨·莫约是一位曾在高盛投资公司及世界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她于近期出版了《援助的死亡》(Dead Aid一书,并在书中对埃斯特利的观点表示赞同。他们都认为,援助的弊大于利:援助使人们停止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腐蚀地方机构并削弱其作用,导致一些援助机构形同虚设。对于贫穷国家来说,最好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只要有自由市场和恰当的奖励机制,人们就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接受外国人或自己政府的施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看待世界运转的方式上,对援助持悲观态度的人实际上表现得颇为乐观。埃斯特利认为,“贫穷陷阱”并不存在。
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谁?是相信那些认为援助能解决问题的人,还是相信那些认为援助只能使问题恶化的人?这一问题无法从理论上得到解决,我们需要的是证据。然而,遗憾的是,那种常常用来解答大问题的数据并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引人注目的奇闻轶事比比皆是,有些事件甚至可以用来支持任何立场。例如,卢旺达在遭受种族灭绝之后的几年里得到了大笔捐款,整个国家逐渐走向繁荣。由于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开始制定政策,尽量不再接受援助。那么,我们应将这个例子看作是援助好处的证明(萨克斯的观点,还是自力更生的典型代表(莫约的观点,还是二者兼备?
由于诸如卢旺达这样的个例没有最终定论,大多数研究哲学问题的人更喜欢在多个国家之间作比较。例如,针对世界上几百个国家的数据表明,接受更多援助的国家并不比其他国家发展得快。这常常被认为是援助无用的依据,但实际上,这也可能意味着相反的观点。或许,援助使某些国家避免了一场灾难,没有援助的话情况会更糟。对此,我们并不了解,只是在泛泛地猜测而已。
然而,假如没有支持或反对援助的依据,我们又该怎样做呢?——放弃穷人?这种失败主义的态度不是我们所应持有的。实际上,答案是可以找到的。这本书整体上就采用了一种答案延伸的形式——不过不是萨克斯和埃斯特利喜欢的那种泛泛的答案,它要告诉你的不是援助的好与坏,而是援助在一些特定的事例中是否带来了好处。我们虽然不能断定民主制的效力,却可以就是否应改变其组织方式谈谈感想,使其更有效地运行于印尼的农村等地。
无论如何,对于某些大问题(如外国援助是否有效的回答是否像我们有时听到的那样重要,我们尚不明确。无论是伦敦、巴黎或华盛顿特区那些热心于帮助穷人的人,还是不那么热心于此的人,他们都认为援助的作用十分突出。实际上,援助只占每年给穷人所划拨的款项的一小部分,大多数针对全球穷人的计划都由各国自身的财政部门制定。例如,印度基本上不接受援助。2004~2005年间,印度为穷人的基础教育计划投入5 000亿卢比(310亿美元。即使是在非洲这样急需援助的地方,这一数字也只占政府2003年度全部预算的5.7%(如果我们排除尼日利亚和南非这两个几乎不接受援助的大国,那么这一比例为12%。
更重要的是,援助的是是非非引发了无数没完没了的争论,这模糊了真正的重点——钱的去处。这就意味着政府要选择正确的资助项目——该项目对穷人有好处吗?是该给老人发养老金,还是为病人建诊所?然后,弄清楚最好的操作方式是怎样的。比如,诊所的运作及人员配备可以采取很多不同的方式。
为援助问题而争论的人基本上都同意一个前提,即我们应在力所能及时向穷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也在情理之中。哲学家彼得·辛格曾写过关于拯救陌生人的道德准则,他评论说,大多数人都愿意牺牲一件价值1 000美元的衣服,换取一个落水儿童的性命。辛格还认为,这名落水儿童就是那些每年活不到5岁的900万儿童之一。经济学家、哲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他认为,贫穷会导致令人难以容忍的人才浪费。用他的话来讲,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一个来自非洲的贫穷小女孩即使很聪明,可能最多也只能上几年学。她很可能由于营养不足而无法成长为世界顶级运动员,而且即使她有什么做生意的好想法,也没有启动资金。
的确,对于发达国家的人来说,这种对生命的荒废可能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对于这个非洲小女孩来说却影响很大:她可能沦落为携带艾滋病毒的妓女,将病毒传染给一个来到非洲旅游的美国人,而这个美国人又会将病毒带回自己的国家。或者,她可能会患上一种耐抗生素的肺结核,这种病毒最终可能会传播到欧洲。如果她当初接受了足够的教育,她可能已经研制出了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良药,或者就像中国小姑娘戴满菊一样,她上学的机会来源于银行职员的一个疏忽,这可能使她最终成为雇用上千人的商业巨头。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和舍丽·吴顿在其著作《半边天》(Half the Sky中讲述了这个小姑娘的故事。即使她没有这样的际遇,我们又有何理由不给她一次机会呢?
我们知道帮助穷人的有效方式吗?当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时,分歧便会显现。
辛格关于帮助别人的观点中隐含了一个前提,即你知道如何去做。在你不会游泳的前提下,甘愿牺牲一件衣服的道德准则便显得苍白无力。正因如此,在《你能拯救的生命》(The Life You Can Save一书中,辛格不辞辛苦地为读者列举了很多实例,告诉他们可以在哪些地方伸出援手。在辛格的网站上,这部分内容是定期更新的,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和舍丽·吴顿也是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只谈世界上存在什么问题,而不去谈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只能导致社会瘫痪,而非进步。
因此,真正有用的方式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空谈外来援助。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称,疟疾在2008年造成约100万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来自非洲的儿童。对此,我们认为,让人们睡在经过***虫剂处理的蚊帐中,这样就可以挽救很多条性命。研究表明,在疟疾传播严重的地区,让人们睡在经过***虫剂处理的蚊帐中,可以将疟疾的感染病例减少一半。那么,怎样做才能保证儿童都睡在这样的蚊帐中呢?
只要拿出约10美元,一个家庭就能得到一个经过***虫剂处理的蚊帐,还会有人教他们怎样使用这种蚊帐。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是否应向家长们免费提供这种蚊帐?或者按优惠价卖给他们?还是让他们自己去市场上按全价购买?这些问题是可以回答的,但答案却不甚明了。很多“专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十分强硬,却拿不出任何有力的证据。
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如果玛丽睡在蚊帐中,约翰就不太可能被传染——如果至少有一半人口睡在蚊帐中,另一半人口即使没睡在蚊帐中,他们被传染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问题是,睡在蚊帐中的孩子的人数还不到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对于马里及肯尼亚的很多家庭来说,10美元的花费有些高。考虑到使用者及社区中其他人的利益,以优惠价销售蚊帐或免费赠送蚊帐似乎是个好办法。的确,免费发放蚊帐正是杰弗里·萨克斯所提倡的。埃斯特利和莫约则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如果人们不花钱就得到了蚊帐,那么他们就不会对其加以珍惜,因而也就不会去用。即使他们用了,也可能会因此对施舍习以为常,在以后需要自己花钱购买蚊帐时便会退缩,或是在需要其他物品时也不愿自己花钱,而是等着别人免费赠送。这种情况会摧毁运转良好的`市场。据莫约讲,一位蚊帐供应商就曾因一项免费发放蚊帐计划而***。在该项计划停止之后,再也没有人愿意以任何价格提供蚊帐了。
要想解释这一争论,我们需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如果人们必须以全价(或者至少是全价的一大半购买蚊帐,他们是否会放弃购买?第二,如果蚊帐是免费赠送的,或是以优惠价卖给人们的,他们是否会使用这些蚊帐,还是将其浪费掉?第三,如果人们以优惠价购买了蚊帐,那么一旦以后价格不再优惠,他们是否还愿意去购买呢?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观察并比较几组人在面对不同程度优惠价时的行为。这里,我们着重于“比较”,自己花钱购买蚊帐的人与免费得到蚊帐的人相比,他们的表现常常是不一样的。
那些自己花钱购买蚊帐的人可能都比较富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这种蚊帐;而那些免费得到蚊帐的人可能是因为贫穷,才会被某家非政府组织选中。不过,情况也可能恰恰相反:免费得到蚊帐的人社会关系优越,而穷人由于封闭只好以全价购买。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无法从他们使用蚊帐的方式上得出任何结论。
因此,这些问题最简洁的回答方式就是模仿医学中为评估新药的效力而采用的随机对照实验(RCTs。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帕斯卡利娜·迪帕在肯尼亚开展了这样一项实验,随后,其他研究人员分别在乌干达和马达加斯加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在迪帕的实验中,随机选定的几个人在购买蚊帐时享受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优惠。通过对几个小组在接受不同价格时的行为进行比较,迪帕便能回答我们前面列出的三个问题,至少在这项实验的背景下是这样的。
在本书的第三章,我们将详细描述迪帕的研究发现。尽管有争议的问题仍然存在(例如,这些实验并没有告诉我们,将进口的蚊帐以优惠价出售是否会损害当地厂家的利益,但这些实验结果还是使这场争论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极大地影响了这方面的政策导向及言辞。
从泛泛而论转向具体剖析,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一旦我们了解穷人是否愿意花钱购买蚊帐,以及他们是否会使用免费得到的蚊帐,那么我们所了解的就不仅是发放蚊帐的最好方式了;我们还会了解,穷人是怎样做出选择的。例如,蚊帐得到广泛应用的最大阻碍可能是人们不了解这种蚊帐的好处,可能是穷人买不起蚊帐,也可能是他们的头脑完全被当前的问题所占据,根本没空去担心以后的事。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能了解穷人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除了手里没有多少钱之外,在生活上同其他人都是一样的吗?或是他们极度贫困的生活与其他人的生活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如果他们的生活有什么特殊之处,他们是否会因此而掉入“贫穷陷阱”?
(选自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中信出版社
1.作者认为,人们对贫穷认识的误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概括要点。(30分
2.你认为未来的世界会更贫穷还是更富有,抑或会呈现其他面貌?请结合自己的阅读、调查数据及其他理论等,来阐释自己的观点。300~500字。(70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