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听说著作郎张载曾游历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他就随手记录下来,并反复修改。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甘拜下风。
分析:认准行动目标,不为外人所动,坚持就是胜利,挺住就是一切。
话题:“磨砺与成功”“如何对待别人的嘲笑”
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不求回报;父爱是深沉的,严峻的;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父亲已年过五十,额头上的道道皱纹是他饱经风霜的见证,微陷的眼珠不难令人看出他的辛劳。父亲的话不多,也没有什么深刻的道理,但是他给予我的爱却是无处不在,十分细腻。
每天清晨,父亲总是五点多就起了床。等我六点多醒来时,桌上已放着热乎乎的早饭。
学校不允许初一学生骑自行车,公交车又太慢。如果我要乘公交车就意味着要提早起床。于是父亲决定骑车载我去上学。骑车载人是很难的,要掌握平衡还要控制好方向,所用的力气也是一人骑的两倍。父亲总是尽量把车骑得稳一些,让坐在后面的我坐得舒服。
有时不巧下雨,父亲会说:“把伞往你自己那里撑点吧,我淋不到的。”下车后却发现父亲的'脸上在滴水,身前的衣服也都被打湿了。
每天,父亲总要载着我骑过那座高高的桥。哪怕是冬天,我也能看见父亲脸颊上挂着一层细密的汗珠。我曾在上桥时问过父亲:“要不要我下车自己走上桥?这样你也省力一点。”他微微地喘气,道:“不用,我力气大着呢!这小小一座桥算什么?一点也不累。”
到了学校,我总是在父亲刚减速,还没停时就跳下了车。父亲就会板着脸教育我,说不安全。
父亲虽然工作辛苦,但从不抱怨,照样整天乐呵呵的,一心为了我好,为了家好。我为有一个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话题:“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被外国人称为“能抵五个师”的钱学森博士,1950年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决心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有人问他为什么归心似箭,他说:“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有人问他,中国既无人才又无设备,搞火箭导弹能行吗?他的回答是:“外国人能***,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钱学森的誓言最终实现了,中国卫星上天了,洲际导弹可以同外国“比武”了,载人航天事业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分析:一个人如果没有一颗爱国心,是不可能成就伟大事业的。
话题:“成功的因素”“爱国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