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书桌上摆放着一件泥塑作品,见过它的人无不啧啧称赞。而我,作为它的制造者自然心里一阵欢乐。今天,就与你一起分享分享我捏泥塑的过程吧。
这件泥塑作品是我暑假的无锡之旅中诞生的,而无锡的惠山古镇便是它的原产地。无锡的惠山古镇坐落于无锡的惠山脚下,一提到惠山,人们会不觉想起闻名的惠山泥——它是无锡惠山特产的一种黑泥,干而不裂,非常适合捏制泥塑。作品“大阿福”便是最著名的代表了。所以,闲暇之际,我以前来拜访一下这座著名的惠山古镇,亲身体验一下捏泥塑的乐趣。
我来到惠山古镇的一家泥塑馆,里面陈列着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大阿福”。各各做工精致,我沿着走廊,一路欣赏,一路走到了泥塑教室,开始了我的'泥塑之旅。
由于我是初学者,老师便在制作之前为我进行了一番仔细的讲解与演示,之后,便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跃跃欲试。
领到泥块的我先把它均匀分成两块——一块用来捏制泥塑,而另一块却有大用途。我把分好的泥块置于掌心来回揉搓,把它搓成了一个标准的球状,然后将它放入一个用石头雕刻出来的模具中央,慢慢将泥球压平,使泥球与模具充分接触,再将它放置在一边。接着,我拿来另一块泥,将它放在桌面上来回滚动,搓成一个圆柱状的泥块。然后,我用自己的两只手掌,像木板一样挤压泥块。于是,它从圆滚滚的柱体变成了一个方方正正、有棱有角的长方体。你可别小看它,接下来,它可就有大作用了。
放入模具的"泥块也该取出来了,而怎么取是关键。你一定会认为是用手将泥一点点地从模具的边缘抠出来,那可就错了,因为那柔软的黑泥经受不住这样“残酷而漫长”的折磨,非常容易变形,我们就前功尽弃了。那么现在,就让另一块有棱有角的长方体泥块出场吧!
方法很简单,一只手将模具竖着拿在手中,另一只手拿着泥块,让其一端粘在模具中的黑泥上,就像盖印章一样“啪”地盖在上面,然后向外用力,将磨具中的黑泥拉出来。就这样,两块黑泥利用自身的黏力被拉了出来,又一个“大阿福”诞生了!
对待刚诞生的“大阿福”我们还需十分小心,最后的工作便是将它平置于桌面风干。几分钟后,一个“大阿福”便出炉了!当然,这时候你还可以为它穿上美丽的衣裳——据自己的喜好为它涂上鲜艳的颜色。
我拿好材料到比赛现场,那儿已经人山人海,她们都抢着拿自己的“座位号”,来晚了,座位不够就得站着做。我在拥挤人群中把手伸向柴老师,等了许久,才拿到了号码。柴老师宣布比赛开始,我们这组就讨论各自做什么,她做猫,他做恐龙,我做长颈鹿......
首先,我在颜色茫茫的超轻粘土中找到橙色,取适量的泥,放在两手之间,使劲搓成一个一头大一头偏小的椭圆形,然后巧妙地搓出粗细均匀的长条,当长颈鹿的脖子,才分别搓出身体和脚。当时那个泥太硬了,要费很大力气才可以搓出某个部位,我看见其余成员轻松地做着动物,心中有一丝嫉妒。接着再把各个部位连在一起,最后用深棕色做斑点。有些同学看见我有这么多颜色的`泥,她没有,就问我借她没有的颜色的那个泥:“你可不可以给我一点这个颜色的泥?”我爽快地答应:“好的!”
大家做完以后,选了一块草地摆设,百灵鸟和蛇在树枝上,其它动物在草坪上做各自的事情。
我真希望我们这组可以得二等奖啊!
叔叔刚从上海回来,就好像“变身”了一样,刚从车上下来,简直就酷毙了:油亮的皮鞋,整齐的西装,还有头上的老板帽,这让我不禁想起那旧上海的“男人风范”。乌黑的墨镜,嘴里的香烟,这使他全身上下都弥漫着一股“男人味”。
我拉着叔叔的手,十万火急地奔向家中。还来不及擦汗,我就指着叔叔那鼓鼓囊囊的旅行包,说:“叔叔,你这次出差给我带礼物了吗?”叔叔气喘吁吁,汗留不止,大半天才回过神来,叉着腰吞吞吐吐的说:“当…当然有,不要急!”说着说着,他漫不经心的从包里掏出一个小泥塑人,递在了我的手中,叔叔说:“这是我路过天津时给你买的,你可要好好保管啊!”
接过这心爱的礼物,我兴高采烈的捧着它,蹦蹦跳跳的奔回我的房间,开始研究这礼物的特别之处了。
我坐在椅子上,手拿着小泥塑人,仔细的端详着。这娃娃可真有趣呀:圆嘟嘟的头上长了一绺乌黑的头发上;左手摸着咕咕叫的肚子,右手抹着口水,猫着腰,屏住脚,还有那一脸哀球的表情,好像在说:“小主人,我饿了,你能给我一点吃的吗?”就冲着它这样子,每当我看到它时,都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
泥塑娃娃不仅能逗我笑,还能让我领悟人生,让我受益终身。
还记得那天,空气中充满了紧张的味道,原来,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放学后,我马不停蹄的跑回家,做起作业来,看到那堆积如山的作业本,我的头不禁一阵眩晕,我话不多说,开始做起来,可才过了十分钟,我的`手竟无比的酸痛,我赶紧甩了一下手,可就在这一甩,我的心就开始懒惰起来,它对我说:“别做了,晚上去赶吧!”这时,脑海里回荡起另一个声音:“一定要把作业做完呀!”在两种想法的迫使下,我不禁着急起来,只好躺在床上受着这“火烧眉毛之痛”。
这时,我看到了桌上的那个泥塑娃娃,我一把抓住它,看到它那饥饿的样子,我不禁起到一句名言:“学习,就应该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要大快朵颐、要狼吞虎咽……”我来到书桌旁,提起笔,开始“进食”起来,我狼吞虎咽地“吃着”。“滴答滴答”闹钟里的分针才跑了一圈,我的作业就全部做完了,这让我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后来,这娃娃就像有魔力一样,给了我春笋破土的力量,使我进步,使我成长。
吴川是一个泥塑多的地方。
梅菉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工也来凑热闹。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菉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
若从“泥塑”制作工艺来看,逐步也不断有新的发展。过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所取代了。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从也跟着拧起罗伞,确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还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来。原来,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搞成“电动化”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