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是一个孤儿,父母双亡,她寄人篱下,舅母对她所谓的照顾只是为了去世的丈夫里德先生的遗言,实际上她视简爱为眼中钉。在这座房子中,简爱忍受着各种歧视和虐待。舅母将她和自己的孩子分别对待,不公平的事情时常发生。终于有一天,简爱被送到了一所“学校”----罗沃德孤儿院。
孤儿院中的规矩可以说是不近人情,苛刻的教育,恶劣的生活条件,还有冷漠的院长……唯一的知心朋友海伦患肺结核死去,生活对她有太多的打击,但她在善良的谭波尔小姐的开导下走出了阴影,生活还得继续。
海伦死后孤儿院改善了生活条件。在新的环境里,简爱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孤儿院中任教两年。谭波尔小姐离开孤儿院后,简爱也做好了离开的打算。她登广告谋求一份家庭教师的职业,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与她联系。在桑菲尔德,简爱的学生是阿黛勒,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是阿黛勒的监护人。
简爱与罗切斯特虽是两个不同阶层的人,却被对方的智慧和人格深深吸引……罗切斯特向简求婚。然而就在二人婚礼上,梅森先生却指责罗切斯特----一个有妇之夫。简逐渐了解到真相,还有住在三楼的罗切斯特夫人伯莎。出于道德,简不愿与继续婚礼,她离开了桑菲尔德。
她流浪到了一个沼泽地,险些饿死,幸好圣约翰救了她。
这位仁兄其实是简的表兄,简的叔父死前给她留下一笔钱,她愿意把钱平分。约翰多次向她求婚,但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宗教信仰。简拒绝了他,决定回去寻找罗切斯特。
桑菲尔德成了灰烬。伯莎纵火后自***,罗切斯特致残。
简和罗切斯特重逢,两人终于放下一切,抛弃相貌、金钱、名利,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故事中的主人公简爱贫穷,瘦小,相貌一般,她并不可爱,但她向往自由,渴望得到尊重,她对人生有独到的见解。她有着仁慈善良的本性。虽然舅母对她曾经是过分的对待,在她将死之际,简还是放下怨恨,选择了宽恕。
她敢于求爱,有自己的爱情观。圣约翰向她求婚,不过是为了自己的事业,并不是真正的爱情。面对残疾的罗切斯特,她强烈地诉说着自己的想法,“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一个在你眼里可有可无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冷漠无感情的机器吗?你以为我能受得了别人把我仅有的一片面包从我口里夺走,把仅有的一滴救命之水从我杯里泼掉吗?你以为,因为我贫穷、卑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错了,我也有和你一样的灵魂,和你一样的一颗心!如果上帝曾给了我一点儿美丽丰富财产,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通过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通过凡人的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而是用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对话,就如同我们离开了尘世,穿过坟墓,一同平等地站在上帝的面前,我们彼此平等----就如同我们的本质一样。”
作者借简爱的口,说出了她想说的话。在当时,社会依然是歧视女性的,就连出版作品,作者都小心谨慎地选用了一个男性化的笔名,因为她以前吃过这样的亏,甚至被侮辱,因为“写作不是妇女应从事的职业”。
“我们彼此平等----就如同我们的本质一样”不仅是简爱的心声,更是以作者为代表的女权维护者的心声。在这部作品里,几乎所有女性都是平等的,包括伯莎。伯莎确实被罗切斯特所禁锢,但她是简爱在作品中的另一个表现。简爱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她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她也有***。伯莎和简爱都是罗切斯特夫人,她们都深深地爱着罗切斯特。简爱希望离开桑菲尔德,因为那里是她和罗切斯特的地位标志----她是仆,罗切斯特是主。伯莎烧了庄园,正合简的心意。简爱不美,伯莎把罗切斯特弄成残疾,正好“平等”。只不过简爱是正义、善良的化身,伯莎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冷漠、残酷。两人一阴一阳,两个极端,却达成了一致的目标,最后伯莎自***,将罗切斯特让给简爱,让两人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伯莎退场,简爱也代替了她,成为罗切斯特夫人。这仅仅是巧合吗?似乎有些过于完美吧?
这正是反映了作者对平等的追求和强烈的渴望,这也是当时社会的需要。可以说,伯莎就是简爱,她就是简爱的另一个人格,在故事中她推波助澜,满足简爱的一切愿望。在现实中女性不可能实现的,作者都在作品中实现了。
后人对于这部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在当时的“男尊女卑”的社会,这的确是一个抨击。我们也确实能从简爱身上发掘出这样的闪光点----不卑不亢,本性善良。她所追求的平等、自由、尊严,也是我们今天仍然在追求的,并且今后还会继续追求下去。
在学完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之后,为了让学生领略到江南水乡其乐融融的场面,感受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和向往之情,我让学生对照课文插图先想象一下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想把《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行吗?”他的建议立刻被其他同学所采纳。“对,我们四年级语文上册曾学过一篇课文叫《但愿人长久》,就是根据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写的。”“三年级也有,像《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少年王勃》。”经过讨论,师生很快达成一致:一起来改写词作《清平乐村居》。十几分钟后,学生的本上都有了一段或长或短的话。
有学生写道:“南宋有一位爱国词人,名叫辛弃疾。他被朝廷罢官后,在农村隐居了二十年。在乡间,他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朴、恬淡安静的日子。一个夏日的午后,辛弃疾一人在小溪边散步。忽然,他听到一阵亲昵的话语。转身一看,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离小溪不远处的茅屋前,一边喝着酒,一边悠闲自得地聊着天,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惬意和幸福啊。辛弃疾不忍打断他们,便停下脚步观赏着这周围的美景。在这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里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水面上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绿色的小莲蓬。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老人的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正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心灵手巧,在家里专心致志地编织鸡笼子。天真、活泼、顽皮的三儿子呢,正翘着脚丫子,躺卧在溪边剥着莲蓬,津津有味地吃着莲子。看着这一家其乐融融的场面以及这乡村朴素清新的环境,辛弃疾心中那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他提起笔写下了《清平乐村居》这首著名词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学生对古诗的解读方式是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一首短短的精练的古诗要改写成几百字的记叙文,需要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中达到沟通与默契,在与作者进行智与智的互动、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最后将古诗词艺术再创造为一篇篇现代白话文。
又有同学写道:“
一天傍晚,辛弃疾来到长满碧绿青草的小溪边散步。溪水很清,水面上举着许多像大伞一样的荷叶,在这些荷叶中间点缀着美丽的荷花,微风吹过,送来一阵阵清香。紧挨着小溪的是一所低矮的茅屋,一对白发老夫妻正坐在茅屋前一边喝着酒,一边用吴地方言亲热地聊着天。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
爷望了望老奶奶,带着几分醉意指着正在小溪东边豆地里锄草的大儿子说:‘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地里的农活都快被他全包了。’
老奶奶说:‘二儿子也不错,他心灵手巧,做事麻利。你看,他编出的鸡笼子都可以拿到市上去卖了。’
老爷爷说:‘是呀,就是咱们的三儿子太小了,还不懂事。’
老奶奶说:‘不要急,他早晚会长大的。快瞧,这孩子正趴在溪边的草地上剥莲蓬吃呢。真是太顽皮了。’
‘哈哈哈??’老爷爷和老奶奶不约而同地笑了。他们的笑声也深深地感染了辛弃疾。是啊,生活中的挫折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会有多美。”
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是改写古诗词的关键。以上两篇改写《清平乐村居》的习作,就是学生在理解古诗意思、理解背景,吟诵古诗中走进作者,产生心灵共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领悟、体验和表达的结果。如果说学生没有真正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没有深切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是不会写出这么优美感人的文章的。
通过改写古诗词,既加深了学生感悟古诗词美的意境,启迪想象,在眼前展开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说,“改写”以古诗词作为一个起点,让学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真正走到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
此后,学生就对课文中的古诗词格外关注起来。只要是自己有话可说的古诗词,学生就会忍不住地写下一些话,或叙述,或抒情。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在每学完一首古诗词之后增设了十几分钟的“我来改写古诗词”的活动,在这期间,学生可以大声朗诵自己改写的内容,然后由全班同学来评价,这成了一次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越来越爱改写古诗词了,同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古诗词内容也比以前理解得更深刻了。
下面是学生改写其他古诗词的部分内容:
《游子吟》
孟郊是唐朝的一位诗人。他有一位可敬的母亲。有一次,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夜很深了,母亲还在微弱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缝着。也许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也许是她缝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时地放下针线,揉揉眼睛,再用拳头捶捶自己的后背。可尽管这样,母亲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她在想:这次郊儿外出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儿子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郊儿,出门在外要学会照顾好自己。还有,要早点回家!”孟郊牵着母亲长满老茧的手,看着母亲饱经风霜的脸,感激的泪水不住地流淌。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孟郊抚摸着昨夜母亲为他缝制的衣服,注视看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年纪大了却还在为我操劳,她的恩情我这一辈子恐怕也报答不了啊!怀着对母亲的感恩,孟郊在50岁那年写下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母爱颂歌《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人们一大早就起来了,他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身处异乡京城的大诗人王维看着家家户
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王维都要与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可如今自己离开了家乡,孤身一人在长安谋取功名,就连过节也不能回去与亲人团聚,又是多么让人难过啊!??此时此刻,家乡的亲人们正在登高团聚,欢度重阳节,他们在“遍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想起我这个异乡游子的。想到这里,王维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就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古诗词改写,津津有味地修改着我们古典文学的精华之作时,我也曾经担忧:这种方式是否会使学生把古诗词独特的文体特点给抛掉、变掉呢?但实践的过程证明了这种担忧并不存在。首先,每次改写都是建立在学生对原作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想像;其次,改写之后,我很注重新作与原作的比较,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独特魅力;最后,诗词改写变的只是原作的外壳,而不是其精神内蕴。它是理解原作、触摸作者内心世界的拐杖,它也是与文本对话后的自我创新、自我展示。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感悟、体验积累的过程。这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让学生大声吟诵古诗词的同时,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感悟和表达的机会,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欢快地写,才能真正丰富学生情感,涵养学生性情,完善学生人格,展现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生命价值。
秋天,很冷。
风猛烈地吹着。
屋里传出织布机的声音,木兰对着门织布。没有听见织布机的声音,却听见木兰叹息的声音。母亲闻见木兰在叹息,就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虑什么。木兰回答道:没有想什么,没什么。。
昨天夜里,听见军队的报告,可汗要大规模的征兵,征兵的名册有许多卷。爹爹没有儿子,木兰没有哥哥。每当木兰想到这个,就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于是,木兰决心愿意代父亲出征。
木兰到各个市集买了良马、马头、马鞍、垫子……木兰和爹娘告别,爹娘把木兰送到城外。木兰离开爹娘,傍晚在黄河边住宿,没有听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河流的.流水声。天亮了,木兰又马不停蹄的赶往虎山。
木兰不顾万里奔赴战场,在战场上***死敌人无数。每到夜晚,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月亮就开始想念亲人,月光照射在身上感觉无比凄凉、无比思念。
时间飞逝,木兰大获全胜,跟皇上说要求回家看看爹娘,木兰来到朝堂上,看见皇上就跪下,说:“皇上,末将,回来啦。皇上说:“爱卿,辛苦你了。爱卿的功劳之大,朕就赏赐你,官爵之位,黄金万两吧!木兰说:“木兰不用官爵之位,黄金万两,我只要回到故乡。皇上说:“那好吧,朕就不多劝留了,那就赏赐你千里马吧!木兰激动的跪下说:“谢皇上恩典,皇上,万岁,万万岁!
木兰骑着千里马回到故乡与爹娘团圆,木兰一家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茶,本就是这一片简简单单、淡雅清新的树叶,却惹得中国这座温婉的古国荡起了层层涟漪。“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烦。”黄庭坚在《满庭芳》对茶持这样态度;“红纱绿,春风饼。趁梅驿、来云岭。紫桂岩空琼窦冷。佳人却恨,等闲分破,缥缈双鸾影。一瓯月露心魂醒。”党怀英把对茶的情谊寄托在这首《青玉案》中;“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煜若春敷。”杜毓在《礼赋》中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祖国山区孕育的奇产茶叶,描绘品评新茶的特殊感受;“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杯,寄与爱茶人。”白居易在《山泉煎茶有怀》也有过精彩的描绘。
而《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巨着、世界文学的瑰宝的作者就是一个白居易所期望的“爱茶人”。
一些雅士做过这样的考证: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中有273处写到了茶,全书提到仙茗一种、名茶七种、外国茶一种。其中,涉及到的茶名就有六茶安茶、老君眉、普洱茶、龙井茶、枫露茶、女儿茶、漱口茶等多种,更有小厮名唤“焙茗”。不夸张地说,在读每回章节中都能闻到茶的清香,尝到茶的甘醇,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所以,民间有谚语说:“读了红楼想喝茶”,这样的描写一点都不为过。
另外,《红楼梦》中对茶的用水、烹茶的艺术、精美的茶具和茶礼习俗的描述也都非常详细。而且,从作者对茶用墨的多少和对茶文化的了解来看,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绝不是一人所写。
除了茶以外,《红楼梦》拥有繁盛的花草世界,充满灵性的它们不仅是各个场景的点缀,也衬托了人物的性情——薛宝钗所居住的蘅芜苑,多以香草遍植,虽整体造型朴素淡雅,但浓郁的香气暗暗将宝钗寓于俗世中的富贵妩媚。同样,“孤标傲世”的林黛玉所住潇湘馆,为苍翠的湘妃竹所环绕,既表明黛玉拥有竹子一般的气节,也点出她为爱情归还斑斑血泪。木讷懦弱的贾迎春配以“不胜愁”的“蓼花菱叶”,“槛外人”妙玉配以寒冬中苦苦修行的红梅,娇憨豁达的史湘云配以明媚鲜艳的海棠……更有宝玉生日宴上的行酒令、海棠诗社的由来,因海棠花而起;芒种节祭花神,黛玉有《葬花吟》;中秋题咏菊花诗,一共吟咏菊花韵事十二种;香菱与芳官等人斗草,一连数出观音柳、罗汉松、君子竹、美人蕉等花草名……
浩瀚红学,不但让我们收获了丰富多彩的知识,更了解到艺术家从事创作,缺少生活不行,缺乏艺术修养也不行。在一个安静的下午,听雨打屋檐的脆响,品一口清茶,翻一页红楼,贪婪的嗅着空气中弥漫的雏菊花的味道,不得不感叹时光荏苒,岁月静好。
《简爱》被万众所热爱的,大约是夏洛特的自尊与平凡。那是一个灵魂炽热而外表简单的女子,可是与其夫罗切斯特一样,这个形象始终在用一种类似于自傲的口吻言论他们对于他人的鄙薄,多多少少曾经使我快慰,现在却令我不安。夏洛特托身于简爱,这是我们所知道的。但我所感觉到的是:她对于高层贵族的鄙薄与一种近乎敌视的态度有些刻意了。反过来说,我从中读到了自卑的情绪。
简爱是个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女子。开头用了太长的篇幅来叙述她幼时的情景,但是我感觉到的是,在叙述简爱这个人物时,夏洛特不曾将自己离开这个躯壳,所以她也没有从全面角度叙述。如此一来,她所描述的差不多可以认定是她的意见。那么,我在简爱中,看到的是某种情绪化的自卑,而后是近乎于传奇的爱情惟其传奇性,昭示了某种不真实与幻想性和最后一个几乎有点硬凑的结尾。夏洛特对于简爱的处理,开头非常真实,中间段非常精彩,但是隐伏着不安,到了结尾,则几乎归于俗套。她的铺垫和衔接很完美,但是我隐约间感到的是,这是一个人间女子编造的故事。它已经缺少了小说的结构,更多的时候,我读到了简爱离开山庄,就没再读下去。如果我是夏洛特,或许我就会在那里结束。因为之后的一切,在我看来,比之于前,是很拙劣的。
夏洛蒂.勃朗特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从小生活在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的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当作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她的精神魅力是别人所不具有的,因为她一直都是完美主义者。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和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为什么要说简爱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呢?这源于简爱对罗切斯特深沉的爱。罗切斯特的从前对于简爱来说是一种打击,在打击之下,简爱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侮辱。但是在罗切斯特庄园被毁,自己也变成残废之后,简爱在爱的驱动下,又重新回到了罗切斯特身边。最终是爱战胜了心中的不平,是爱点缀了尊严,所以说她是有尊严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和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和爱。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现实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的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了爱情,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归真返朴,是一种追求全新付出的感受,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我们要有一颗追求的心去踏寻世界,我们同样也要怀有一颗爱人的心去处人处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