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您好。
我叫**,今年十八岁,是来自河南省**高级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感谢您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看完我的自荐信。
贵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社会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有许多专业是在国内名列前茅。我的许多师哥师姐都不约而同的选择贵校为第一志愿。我也渴望能在明年夏天拿到贵校的录取通知书,我期望成为贵校的一名学生,希望在贵校深造,渴望成为一名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希望成为贵校光荣历史的见证人。我希望这次自主招生考试能够改变我的人生轨道,让我投入到贵校的怀抱,我希望被贵校录取。
我想,我拥有这样的资格。
我来自**高中理科实验班,在这个高手如林的班级中,我的学习成绩总能略占上风。这样的成绩,让我稳稳扎根于全校学习成绩前列中。事实上,我的潜力还很大,我的分数还有升值空间。我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并没有完全反映在我的卷面上。有很多时候,我的答案正确,但解题过程并没有被阅卷老师所理解。有时候,过程明晰,但结果却因一个微小的.错误而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我选择贵校,正是认为贵校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的人才培养方式。我认为我个人很适合在贵校接受教育。
我是学理科的,做事讲究有理有据,我不只是重视智商,在开发大脑智力资源的同时,我也非常注重情商的发展。我在高一的时候就担任数学课代表,那个时候我每天收、发作业,帮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高二文理分班,又被同学们推举为生物课代表,在学习之余,我也经常帮助那些生物较弱的同学,给他们解释疑难题目,我因此受到同学们的欢迎,被多次评选为三好学生。我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曾编排历史剧《虎符》、《雷雨》,受到同学们热烈好评。在学校组织的辩论大赛中,我帮助本班六战全胜的不俗成绩,挂起了“第一名”的锦旗。在我看来,高中生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中培养出来的不仅仅是拥有大量知识储备的“材”,更应该培养出的是能充分灵活运用自己知识储备的“人才”。我高中的标不仅仅是考入像贵校这样的名牌大学,以后衣食无忧。我的高中目标是成为一名有思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技能的全方位高素质人才。我想让自己投入到火一样的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去。我不想变成一个空有满腹经纶,却没有什么作为、碌碌一生的人。
我对文学的爱好,让我的眼界更宽广,让我的思维更加广阔。我在省、市报刊发表过十多篇作文,在莲圆原创文学网站有我好多文章。我想一棵大树,不管有多么大,它的根总是深深扎在大地里的。文学的根就深植于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我喜欢〈西游记〉,尤爱〈三国演义〉,酷爱〈红楼梦〉。我爱〈三国演义〉就爱它的简爽干练,我喜欢〈红楼梦〉就爱它的温柔可人。我读到诸葛亮陨落五仗原,总有无限哀叹。我每次读到林黛玉临终前的那一幕,那竭尽全力的一句“宝玉,你-------”都忍不住替她接一句“宝玉,你好狠心。”然后心痛不已。我想,〈三国演义〉教会我用怀疑的眼光看问题,而〈红楼梦〉教会我用理想的眼光去解决问题。我用传统名著,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构建统一的桥梁。
令我颇为自豪的还有奥赛上的成绩。怎么说呢,成绩不是最好,但足以令我引以为荣。高一的时候,我就参加了化学竞赛,获得了市三等奖。当时我只是初试牛刀,小试身手。高二,开了生物课,对生物的兴趣使我毫不迟疑的参加竞赛班的学习,全心全意投入到“生物”的广阔海洋中去,其实,那时离市赛只有十多天,距省赛仅有半个月可以准备。我如饥似渴的仅用不到十天时间就把一本六百页厚的〈生物奥赛教程〉啃完,同时又做了几十张的习题。工夫不负有心人,我以**市市赛第二的身份进入省赛。为迎接省赛,我自学了大学生物课程,做了近五年的奥赛试题,每天忙到深夜,一大早又急急赶到学校图书馆。那个时候学校正开夏季运动会,运动员在赛场挥汗如雨,我在闷热的房间汗流浃背。我准备的很充足,踌躇满志,势在必得,我甚至夸下海口:“争省一,保省二”,现在看来,那时的我就像一把弓,无论精神上还是体力上都张的过满,连日的疲惫像洪水一样漫过了警戒线。在乘车去信阳市的五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时,晕车了,呕吐,头晕,恶心。结果,我没有把梦想带入现实,我以二分的差距与省二等奖无缘。我只得了省三等奖。当时我非常难过,为自己的付出而伤心,妈妈解劝我说:“这个努力的过程是一笔不小的人生财富。”现在看来,即使是省三等奖,在自主招生中不是也有很大的作用么?不是也帮助我向心仪的大学更靠近一步么?我觉得奥赛是我很难忘的一次经历,它让我知道了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
我现在只是团员,正积极要求入党,因为我相信唯物主义。我非常佩服伟人***。“不到长城非好汉汉,屈指行程二万。”对我而言,贵校就是我心中的长城,我想,只有进入贵校,才能“英雄有用武之地”吧。期待您的认可!
自荐人:***
一个非专业的农民导演用DV,指挥着村里一帮非专业演员,说着河南方言,拍摄着60年前村里抗日的真实故事。光看这介绍,您肯定得说,这不闹着玩儿么,拍电影哪是这么容易的事儿,甭说非专业的农民兄弟,就连科班毕业的专业电影人士,拍电影也不是这么容易的。可是,这真不是闹着玩儿的,就还真有这么一帮人,用着最简陋的设备,怀着对当年村里抗日前辈的缅怀之情,拍起了电影,而且还是认认真真的拍。
电影《不是闹着玩的》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群怀抱着电影热情的河南农民兄弟,在非专业的导演指挥下,像模像样的拍起了自己村的电影。由于导演、演员的非专业性,注定了电影开拍的艰难,同时笑料不断。
电影中主人公在拍摄他们村的电影时候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过程,逗乐了剧场中的观众。戏中一个个的包袱抖得很自然,不做作,一气呵成。但是光有主人公拍摄电影闹出的笑话还是不行的,于是聪明的导演和编剧,就设定了村长以及县里领导这种角色,比如蔡有才被放进看守所里头,一开始领导们的不理解、不搭理到后来上升到行政层面就大开方便之门,还有电视台记者为了做新闻,非得不顾蔡有才的意愿,把拍电影这回事儿上升到一定政治意义层面,讲些不符合实际的空洞的话,这些桥段也是幽默的,具有一定的讽刺意义,观众们看到此时,会心一笑。最后,蔡有才拍戏这事儿,不是闹着玩的,是因为他不是拍些鸡毛蒜皮的事儿,而是为了教育村里头年青一代勿忘国耻,而把当年村里头抗日的真实事迹给拍出来,让他们感受感受爱国教育。于是,为了把电影拍摄逼真,必须样样做到最好,没人想去当通讯员挨打,那就蔡导自己上;重现日本兵当年玷污妇女的情形,使得历史的见证人------三爷感情太过投入而冲进片场晕倒,最后电影放映的时候,村里人看着看着而落寞的离开,相信不是他们电影拍得不好,而是拍得令他们又重新想起当年的那个时候,最后的最后,蔡导落寞的表情,我理解为,他的电影终于拍摄完毕,可是拍摄之后呢,他没有寄托了,就像看着孩子成长离开后,失落的母亲一样,惆怅着。。。
这是部小成本的制作,但电影却倾注了导演大量的细心。首先,这是部讲述农民兄弟拍电影的故事,农民兄弟肯定是讲着地方方言的,于是方言特有的喜剧感就给带出来了,其次,当代的农民兄弟,不仅仅是有物质的追求,更有高层次的精神文明追求,这给平时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带来新鲜感,看惯了国内外大片的观众对这方面的了解是不多的,具有一定得好奇心,最后,围绕着一群非专业人士拍电影而拍摄的电影,在国内电影中题材更是少数中的少数。
另外,我想感慨一下电影制作方对于电影首映式的独特策划,选择广安门电影院,虽然这不是什么华丽的一线院线,但却是众多国产电影首映选择的地方。主办方连同赞助商出资金,邀请社区的民众免费观影,有中学生,有上岁数的退休人员,还有进京务工人员的子女们,这些群体,很多时候属于弱势群体,平时没有充足的资金前往一流院线观看上映的大片,正如我身后一位中年男士所说:“现在电影票这么贵,我都二十来年没进来过电影院了。”电影制作方请来这些普通的民众免费来观影,让他们也能看上电影,看身边普通人的故事,这比什么都个更能让他们享受电影所能带来的乐趣。而且免费邀请社区群众观影,让他们看完以后有兴趣可以向身边的家人、朋友多宣传宣传,现代人喜欢上网写个博文什么的,兴许就记录下来这么个事儿,无形中又有了网络的免费宣传,再加上邀请的媒体朋友,无论是制作的娱乐新闻还是社区新闻,这都是一种宣传,小成本制作,没有太多的资金进行大规模轰炸式的宣传,就要想巧妙地方法,多方面的宣传,争取得到最佳的效果。
这是我头一次认真的去看非粤语的内地方言电影,毕竟方言很多时候得跟语境挂钩,不了解那个语境,只能傻看,不能其中的韵味。但这部电影不同,讲述着现代经济发展,对精神文明开始有新追求的农民兄弟要用影像来记录来演绎他们身边的故事。虽然有些特殊的形容只能用河南方言区理解,去表达,但丝毫不影响这部片子的喜剧感,同时,也是很多时候,正是这种河南方言,表现出河南农民兄弟的朴实与幽默。看着看着,不仅仅是开怀大笑,还有面对农民兄弟导演蔡有才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感到无奈,还有面对片中又重温了六十年前的国恨家仇,那段历史不管是第几次的重温,总会令我哽咽不止,眼睛湿润的同时,目光扫扫周围的观众,也是与我一样,笑中有泪。
我想这是部成功的喜剧电影,笑的时候欢快淋漓,无奈的时候,笑中有泪,深入内心,这真不是闹着玩儿的。
尊敬的清华大学招生办:
您们好!
感谢您垂阅我的自荐信,我叫xxx,男,今年xx岁。是xxx中学高三的学生。
始终梦想着去清华的我,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一个报考清华的机会。
清华,多少国家栋梁的摇篮,多少仁人志士的母校。清华之大,不在校园,而在视野,东西文化荟萃一堂。雄厚而优秀的师资队伍,“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综合性的学科布局深深吸引着我。
确定了目标,刻苦努力自然少不了,但有时我也禁不住对自己未来的大学生活做一下小小的憧憬:我想象着自己在大学里与同学们一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一起体验“学、然后知不足”,在一个有着优良学风、校风的环境里,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想象着教授们严细认真的教学态度和风趣幽默的语言;想象着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充实有趣的社会实践活动;想象着我正在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诚信、严谨、负责、好学、进取是我个性,酷暑寒冬,春去秋来,如今我已经成长为一个自信的高三应届毕业生,一直以来,我成绩优异,团结同学。我以我优秀的品质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和信任。我以我的勤奋和毅力,在xxx年第xxx届xxx比赛中获得xxx奖。当然,我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与老师的耐心教诲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是分不开的。
我很喜欢看书,但我不是一个书呆子。从《三国演义》、《水浒传》中,我学到了人生大义;从《西游记》中,我学到了只有经历千辛万苦,才能获得成功;从曹操的《短歌行》中,我学到了宽广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抱负;从岳飞的《满江红》中,我学到了大丈夫生当精忠报国。
这封自荐信中有我日日夜夜凝聚的汗水、欢笑与荣誉,有关于未来的畅想,也有我对即将面临挑战的自信和向往。现在的我还不够成熟,也不是特别优秀,但我有一丝不苟的态度,不认输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还有一颗真诚的心。等待您给我一个舞台,用我的激情,凭我的勤奋和对学习的执着与热爱去演义一段缤纷的人生。
昨天的路很真实,期待我脚下延伸的根,清华,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多少英才汇集的学堂,人生有夜天天睡,能有几个睡清华。唯有踏踏实实、勤奋拼搏才是通向成功之路。虽然前方道路有可能有许多坎坷,但我始终在向前走着,因为我知道,那里有我的梦想、我的希望, 我会更加坚定步伐,用我年青而真诚的心叩响希望之门。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常言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转眼间,我的高中生活已过去了。有欣喜亦有伤感,寒窗苦读终于结束,与同学们相处的生活也结束了。你们的真诚、欢笑让我难以忘记。
一直以为自己是个铁石心肠的人,分别习以为常,自己也能够坦然面对。可今天在最后还是不争气的落泪了。舍不得,是真心的舍不得。舍不得这些同学们,舍不得教我们的恩师们,舍不得这个高三四班。
高三四班,尽管相处的时间只是短短的几个月,但留给我的是最为深刻。父亲说,高中的同学到现在他也记忆犹新,一开始我还难以理解,以为高中的同学同以前的一样,一离开便谁都忘了谁。到今天才明白真的有那么原来分别真的有那么沉重。
一百天的时间固然短暂,但它也能包含着我们的付出。四班,有着我们的酸甜苦辣,有着我们的欢笑,有着我们的`困苦,有着我们的悲伤,有着我们的汗水和泪水。
六月的季节,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这是个美妙的季节,是个毕业的季节也是分离的季节。我也最终将和我的朋友们分别,尽管是心痛,也是不得已。也许以后的日子再也难以想见,也许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有着很多的也许,可这也是我们必须经历的,有经历才会有成长。
“书山有路勤为径”“书到用时方恨少”古人诚不欺我也。浑浑噩噩的度过十几载,现梦中惊醒,唉……
明天就要高考了,是真正决定的时刻到了!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明日进考场,金榜定有名。在最后,祝愿高三四班的同学们高考顺利,金榜题名,未来前程似锦
上面这段文字是百度百科里面摘录的,如果仅仅是上述的搞笑娱乐节目,不至于让我忍不住为之流泪、为之感动。
这是一个听起来妙想天开,但却真实的故事。一位河南一小村中农民电影放映员蔡有才(李易祥饰,因为经常听到村中的一位老爷爷讲述他当年亲历日本鬼子进村烧***掳掠无恶不作的故事,为了让村子里的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历史,决心拍一部《鬼子进村》的电影。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不惜卖掉自己的'汽车和心爱的放映机,四处筹借资金,组织村里的男女老幼,自编自导了一幕幕生动、感人的场景。为此,他以质朴、纯真和锲而不舍的执着,感动了村里的老少爷们,也引起了当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在乡亲们、亲朋好友和县乡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历尽艰辛,克服种种困难,经过了四处借钱的尴尬、旁人的冷嘲热讽、因拍戏惹出火灾差点锒铛入狱、为拍的逼真甘受被人装进麻袋殴打的遍体鳞伤……本文转自贴心的小帮手——口袋作文网,中小学生写作文的口袋网站,网址:(。
但是,他的付出终于赢得了全村上下的理解、敬重和鼎力支持,虽然文化层次都很低,虽然不知道拍电影到底是咋回事儿、虽然没有一个人受过任何的演艺培训,这群憨厚朴实、善良智慧的河南农民,最终拍出了让那位亲身经历日寇进村的老爷爷泣不成声、让看过样片的乡亲们热泪盈眶的电影。
导演卢卫国本身就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他以河南人的智慧和质朴,以敏锐的视角,通过这件发生在河南的真实的故事,以原生态的白描手法,生动的再现了乡村农民为丰富自身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自筹资金、自发的拍摄电影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有着浓郁河南乡村风情的感人画卷。
一个乡村农民的执着,成就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这不是传奇,这是一种积蓄了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艺术无比真切的深情。
也许这部影片的收视率比不上那些动辄千万投资的鸿篇巨制,比不上那些大腕导演大牌巨星的气势恢宏,但是,河南的约七千万农民一定喜欢看,无数质朴、善良、纯真的人喜欢看。
还是那句话,能入心的艺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艺术。艺术的感染力与金钱的投入多少无关,与星、腕们的多少也无关,衡量艺术的标尺在每个观众的心里。
我想生活在没有高考的时代。那时候就不用整天埋头在教室里,被眼前那一摞摞厚重的书本遮住人生的视野。那样,亲爱的老师们不用埋头在一摞摞卷子里,为我们有意、无意的考次糟糕的成绩而大费头脑,更无需为了让我们能够专心做那么些累人的习题、背诵一些枯燥的教条而大费口舌进行说教。外界的世界是灿烂的、开阔的,蓝天、白云都会那么真切,大可没有必要让书本把整个头脑折磨的迂腐而木讷!
我想生活在没有高考的时代,那时候可以漫山遍野的欣赏花草,观察、记录、思考一些身边的自然景象,感受最真切的.生活。假若可以,每天都可以躲在树荫下,悄悄读几页书,或者与身边的小花小草、天空的小鸟,偶尔玩一些小游戏,不必担心被各学科烦躁的知识所包裹,没有太多空洞的精神说教,更无需为那么些繁琐的试题而累大头脑,整垮身体与意志。
我想生活在没有高考的时代。那么,亲爱的老师们的主要精力,就不是那么些空洞的理论与推理,有的时间,我们在现实中总结、发现点点滴滴的知识,无需估计这个题会考、那个题不会考而受第一范文网纲的束缚,有的时间,我们每个人可以去发现自己的一点点特长。假如,高考之前就可以获得那些自由,那么就可以找寻一片没有肮脏分数与作弊的纯净学术氛围,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两门课程去认真地咀嚼与揣摩,不必顾忌刁蛮的,专门选择那么些自己不喜欢的问题去考。自己就是自己精神世界的主宰,只要身边有那么一些智慧通达的师长,不是那么些为了谋求个虚荣而违心地强迫大家学习的书匠,从身边指导我们每个人生活的道路,多么自由、多么开阔。知识的世界固然繁琐,然而,在自己的世界里,所有的事情都变得简简单单。
我想生活在没有高考的时代。那时,就没太多的考试压力,对人才的认识也不是以死板的分数为标准,那时,我们可以自由的博学,不必在乎会因为对一两科知识的厌烦,而让高考体制抹***自己的全部才能。假若可以,知识的疆界就不单单是做数学题、背各种各样繁琐的问题。那时,就可以放开手脚在各种名著里攻读,感受名人的精神生活,而不必被一些钻进习题集的迂腐书生的认识绑架个人的追求,更无需为各种让人不开心的考试而远离自然与生活,进行各种繁琐的训练。
我想生活在没有高考的时代。那样就没有各种各样的学术论文、职称评审的****现象,老师们无需费尽心思去讨好各级领导,并倾尽一生的去追求各种肮脏的荣誉,他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目光放在让学生获得最有益发展的角度。而不会像现在这样,为了一而再的提高分数,歇斯底里的布置各种各样的作业,那些做法早已让学生厌烦,然而,那些所谓的精神说教者们,还在苦口婆心的唠叨着:不好好儿学习,考不出去,就在家种地吧!然而,看看那些费尽气力、耗尽家中无数资财考出去的,还不是在大城市的一角里,拿着低微的工资享受着“月光族”的贫穷与无奈吗?还有,今天的教师们只是为了考试而教育,又有几人真正深通与遵循教育规律育人?一个高考的体制,让全民都陷入追求高分数的恶性教育循环之中,多么迂腐,多么不智不值呢?
我想生活在没有高考的时代。那时候,就可以学习一些狩猎的基本常识,可以养殖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以学习有趣的耕种知识,更可以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曾经,那时候的教育天地是多么的开阔呢?然而,即使像今天这样,呆头呆脑的钻进了书本教条的深处,我们依然不能抱怨知识对庸人的捉弄。依然要调整自己的厌烦状态,高呼着:“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
过往,是老院子,是乡间田垄,是阴凉老树下的竹藤椅。是院子里晾晒的五谷,是暖日醺,满地的人间生香。
过往,是老阿嬷,是破晓鸟啾,是砂锅里咕咕的小米粥,是八仙桌前的顽童,是炊烟气,满屋的人间清欢。
我的童年长在质朴的乡村,留在多情的乡村。不过是那叼着三叶草撒欢儿奔跑,在田垄上追逐天上浮云的日子,不过是深夜听着床头阿嬷摇着蒲扇,同我道狗哥哥和鸡弟弟的故事。
后来年岁渐长,我离开了乡村,可故意把心落在了乡村。每日破晓我都会站在窗前遥遥望着第一抹刺破扬尘而来的芒光,看那与故乡同一片的天空,却是晴空万里的,大抵是缱绻的云也眷恋娇美的故乡罢。我也时而耸动耳朵,试图听见我远方的.心跳,听见那清脆鸟啾,可终不过是轿车轧过马路发出的刺耳摩擦声
静思往事,如在目底。伴着日复一日的温奶蒸包,两点一线,我愈发的思念乡村童年的无忧无虑,逝去的乡村童年带给我的欢乐。其实,我没有失去。
是一天清晨,我仿佛梦回乡村,在睡眼迷蒙中被枸杞小米粥的醇香溢满鼻腔,听见了咕咕作响的热粥和砂锅悉索的摩擦。心里一悸,我连忙翻身下床,赤着脚寻味探向厨房。“等你看到锅里冒鱼眼泡了,就用木勺慢慢顺时针搅……”阿嬷婉柔的声音从温热电话中续续传来,我探头望去。只见母亲着蓝印花棉纺裙,一头掺杂着缕缕白的青丝随意地挽着,肩耳边夹着手机轻声说话,边持着木勺缓缓地,轻轻地匀着,散发的绵密绵香,都好似在我心头挠痒痒。
炉灶的火正好,熏得满屋生香。旭日也不燥,只是斜斜的倾下,躺在母亲的白发上,析出点点银光;滚在汩汩热粥中,泛出圈圈金芒。我倚在门框边,阖着眼,痴痴的享受着,忽的一声啁啾彻底把我拉回记忆的乡村,阿婆呢喃,鸟声阵阵,树叶沙沙,是那暖日曛,柔风拂,粥香飘……
“你醒啦?闻闻,这粥,你想念顶久了的吧。”我站在田垄上,手中抓着一大颗嫩青的四叶草,正摆弄着。忽地听见母亲清晰话语,顿然醒神。“原来,是梦啊。”边想着,我步至桌前,浅尝一口。又好似梦回乡村,坐在八仙桌边,眼巴巴地望着青瓷碗里细软幼黄的小米粥,痴痴地盯着米粥上浮曳着的几点红。重拾失去过往,似是一个激灵,全身都被调动起来。我等不及纳凉,大口呼气,贪婪地吮吸着,一刻不愿停。
“喜欢吃呀,那我以后天天给你做。”“喜欢吃呀,那我以后天天给你做。”耳边母亲颇为得意的话语与记忆中阿嬷洋洋自喜的话语瞬地交织在了一起,久久回荡在我的脑腔。不知是粥太烫,我顿时热泪满面。再品,粥变得有点咸,有点稀。我仍大口喝着,不为久违耳边在树桠跃动的鸟儿欢快唧啾,不为唇齿间糯软的米粥醇香浓郁。只为我心所念:其实,我没有失去。
我才知道,阿嬷一直挂念我,乡村的记忆里有我,母亲深爱着的,是我。其实,我没有失去。虽离乡已远,但爱,一直在。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