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同学在急促的翻着书,希望捉住那最后一棵救命稻草;有的同学把耳朵捂住,继续背书;有的同学把书放在腿上,嘴里念念有词,仿佛佛脚还没抱够,这一节课抽查背书。
老师走了进来,脸上带着笑容,一片晴朗。
老师查了几个人,脸上如天气一般晴转多云,这几个同学,背起书来不是画蛇添足,就是时有残疾。而我心里却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在没背之前就有了几个“垫背”的,忧的是前几个人这样,那后面的人不就完蛋了,我不敢再想下去,只有暗暗的说一句,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愿上帝保佑我吧。
老师走到了我跟前,我心里暗暗的说:“不要抽到我,不要抽到我。”老师说了一声:“你来背。”我身边的一个人同学站了起来,唉!又一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难熬的一节课终于过去了,那几个侥幸逃掉的学生,长长的呼了一口气,旁边的人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唉,是呀,总是要等到抽查背书的.时候,才猛然发现,该背的书只背了一点点;总是到了才发现该学的还没学会;总是到了睡觉前,才发现作业还没做完。
那个几年前的我,如今已经是一名初二的中学生了。那堂课一直映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那节课给了我很多启示。从那以后,我不在等到抽查背书时再去背,也不在等到考试前十分钟再去临时抱佛脚,每次我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再也不用等到睡觉时再去狂补作业。
有些事,过去了就过去了,再也不会回来。要把握住那一次机会,你才不会后悔。
早在上星期,老师就曾说过要在今天这节课上抽背。今天早自习,老师又提起这件事,于是教室里一下子人声鼎沸起来……揪心的铃声响过,老师笑盈盈地走进了教室,看样子她是满怀希望而来。
可我却越发忐忑不安,会不会抽到我呢?菩萨保佑! 抽背拉开了序幕。我偷偷环视了一下四周:A同学的手在两膝间使劲地搓着;B同学似乎在微微发抖;C同学膝盖上平放着课本,低着头,口中念念有词--看样子佛脚还未抱够呢;不少同学尤其是那几位三好生候选人倒是正襟危坐,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抽查过几个同学后,老师的脸色由晴转阴。那几个倒霉的`家伙,背起书来不是“时有残疾”,就是“画蛇添足”。我却喜忧参半:喜的是,在未抽到我背书之前,已有几位“垫背”的;忧的是背得不熟的同学一多,万一师颜大怒,后面背不出的岂不就……
老师又拿起学号簿:“10--”突然她咳嗽了一声,我的心顿时提到了嗓门口--我的天,别叫到我12号!“11号!”老师大声念道。
哇!只见“11号”木然站在那里,低着头,又是一个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我不由得一阵担心:下一个轮到我了?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得下课铃声响。老师走出教室后,一些侥幸漏网末被抽查到的同学像是武林中人收功似的深深长长吐了口气。
我坐在自己座位上,暗自庆幸,听着周围的同学议论开了:“这样的日子太难过了,老是被动!”B同学大悟似地叫了起来。
“那几个(三好生候选人从不把铃声当作哀乐!”F同学的话精辟之至。“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是“11号”后悔的声音。 我的心灵受到了某种震撼,刚才还有的一点侥幸心理,此时不知一下子跑到哪里去了。
4月30日,阳光明媚,我们旋风小队五人一起去探究了杭州百年老店——状元馆。
状元馆创于1870年,它是一家百年老店.状元馆迁址,到清河坊古街,皆有口碑“店老名气大、货真招远客”,只要是杭州人都知道状元馆的名菜和特色.
于是我们一大早,我们先去河坊街游览了古街,看到了许多有特色的商铺、杂耍、小吃。随后,我们来到了“状元馆”。一楼的主营是面食,二楼是可以点菜的。我们在二楼大厅选了一张圆桌,菜单上有杭州的名特菜肴——叫化童子鸡、龙井虾仁、杭三鲜等,还配有精美的图片。面的菜单也有近十种,象杭州最有名的虾爆鳝面,还有一些传统的菜肴。
总体感觉不错,我们点了一盘冷菜。其他同学各点了一碗片儿川面——也是杭州面类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吧,还有炸酱面、三鲜面等。
总体的餐馆环境即古朴又干净。饭后,我们“旋风小队”的队员还随机采访了几位就餐的客人。他们的评价也比较客观。但与很多时尚餐厅相比口味一般般,菜的品种不是最丰富。
状元馆是一家百年老店,对杭州的特色菜肴,我们应该传承下去。多多宣传,让大家都知道杭州的美食文化。
这一章读起来不算吃力。关于这一点,我要感谢首师大的饶杰腾先生。近几年,屡次听饶先生的讲座。XX年在首师大读研究生课程,那是第三次听饶先生谈论对课标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个目标的看法吧。我的笔记记录了饶先生当时所言,他说:\"翻开新课标,看第一部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只是两个角度。\"\"把\"工具\"与人文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是不恰当的。何谓‘工具’?它是根据人的需要产生的。一根粗一些的树枝掉在地上,这还不是工具。但被原始人拿起来够树上的果子,这根粗一些的树枝就变成工具,成为人的手臂的延伸了。工具是因人的需要而产生,供人使用的,否则树枝还是树枝。这根树枝本身,深深打上人的烙印,它的产生和使用就充分体现了人文性。工具是不能与人割裂开来的,它本身就有人文性,这是‘工具的人文性’。\"饶先生的这一番话在当时带给我不小的震动。一方面引发了我对\"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关系的思考,另一方面,使我开始学着用审视的目光去解读课程标准,在实践课标标准的过程中不那么盲从。
饶先生此番评价与王荣生先生在第二章第2节《袭用分析框架的批判》开始部分中的分析观点相同,都是反对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置于对峙的两极。王荣生先生对袭用分析框架做出了质疑(\"破\",除此,还建构了\"层叠蕴涵分析\"的新框架(\"立\"。我正处在初步学习阶段中,对这新框架以及后面的取样(美国的语文课程目标比较暂不做评价,单是这种边一\"破\"即\"立\"、\"破\"边\"立\"的研究方法,我就非常欣赏。
我认为,\"破\"是批判,某种意义上说,是破坏甚至摧毁。事实上,这些年语文教育界的改革,\"破\"的事做得相当多了。(而且还有个怪现象,对语文学科,谁似乎都有资格也有能力\"破\"它一\"破\"。但\"立\"呢?实在是少之又少。在我看来,\"破\"是否定秩序,而\"立\"是建设,是建立新秩序,至少能为建立新秩序提供可能。这才是推动事物(不论是教育还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在语文教育界不能让只\"破\"不立的\'风气与势力占上风。否则,危害甚大。对语文教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清算是极为必要的,但后来的建设,即提出新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更为重要。王荣生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立\"的范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