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
关于过年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过去
妈妈说她小时候过年可好玩了,因为平常吃不到好东西,于是村里的小孩都盼望着过年,盼望着吃肉、吃饺子、穿新衣服、看烟花,别提有多开心了!
当姥姥煮饺子时,姥姥的孩子们就坐在旁边看着,眼睛像是被姥姥控制一样一直盯着姥姥。饺子煮好了,全家人坐在一起大口的吃饺子,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守夜便更是欢乐。吃完饭就开始放烟花了------“轰”随着一声巨响,一颗烟花冲上了天空,霎时漆黑的夜空变得一片透亮,大大的红色球状的烟花,把天空染得十分红艳,慢慢地红点四面散开了,人们的惊呼声还未完,另一颗烟花带着啸叫又急急地飞升入夜空,把红色的夜空变成了明亮的绿色、眩丽多彩。
现在
可是现在呢?放假只为了休息,也不盼望春节了,连新衣服、好吃的都构不成诱惑。
我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说:“打个比方,以前的人平常不吃糖,一到过年突然吃到了糖,所以开心、幸福;而你们呢,舌头一直泡在蜜罐里,早已麻木。你们平常就买新衣服,到了过年自然不显得珍贵了!”
如今,网络上已经传疯了-----年味真的淡了,可是究竟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是经济进步了,还是人心变了……
这里就来讲讲我第一次做风筝吧!
那是九岁那年的一个星期天。早晨,我和弟弟从床下找出精心准备了几天的红红绿绿的纸和竹条,并找来剪刀、线绳、浆糊……准备自己做个风筝。虽然对于我和弟弟来说,这都是第一次,但按“常规”,我仍然当师傅,弟弟做徒弟,两人七手八脚干了起来。没有实物,我们就模仿图画书上蝴蝶风筝的样子,扎架子,剪彩纸;粘了又拆,拆了又粘,整整折腾了一个上午,弄得满头大汗、浑身浆糊,总算糊了一个大风筝。瞧!彩色的翅膀、金色的触角,真像个花蝴蝶呀!看着自己的作品,我和弟弟都开心地笑了。
我们的风筝做好了,母亲的午饭也做好了。她几次招呼我们吃饭,我和弟弟都装作没听见,拿起风筝和线车一溜烟朝门前河边跑去……
风和日丽,河边宽阔葱绿的`草地上,同村的孩子们正玩得起劲呢,他们飞得高高的风筝正在向我们招手。我迫不及待一边放线一边跑,弟弟则双手高举风筝紧跟在后面。突然,我命令:“放!”“花蝴蝶”徐徐飞起,弟弟拍着小手高喊:“上天喽!上天喽!”但是转眼间,怪事发生了!“花蝴蝶”一面往上飞,一面往左歪,绕起了大圆圈。说时迟,那时快,还没等我们回过神来,“噗”地一声,风筝一头重重栽到地上,突如其来的惨剧,把我俩惊呆了,急忙跑过去一看,完了!两只“触角”摔成了几段,“翅膀”也弄了几个大窟隆。激动的心马上凉了半截。其他孩子立即围拢来看热闹、喝倒彩,就连天空中那几只风筝,似乎也在咧嘴嘲笑我们,真恨不能找个鼠洞钻进去……
我和弟弟像遭霜打一样,耷拉着脑袋回到家里。看着我俩的神情,母亲已猜到了几分,她慈祥地问:“风筝摔坏了?摔坏了就重做嘛,哪能一次就成功?来!吃过午饭,咱们一起做!”我心里顿时觉得热乎乎的,同时也暗下快心:我非要做个能上天的风筝不可。吃过午饭,母亲帮助我们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原来,由于我的粗心,风筝翅膀做得一边大一边小,而且吊线左右也不一样长,这样它怎么能飞上天?
经过一番细致修理,我们的“花蝴蝶”复活了。来到草地上,风比上午更大了,“花蝴蝶”很快就升到了天空。它一会儿向我们微微点头,一会儿又向我们耸耸肩膀,弟弟高兴得手舞足蹈,我的心里更是美滋滋的,我做的风筝终于上天了!风越刮越大,天上的风筝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我们的“花蝴蝶”了,它抖动着结实的翅膀,好像要挣脱我手中的线绳。什么鬼天气,好容易成功了,让我们多飞一会儿吧!突然,我感到手中的线绳失去了拉力。啊!绳断了!“花蝴蝶”要飞走了,我和弟弟拼命追赶,但它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越变越小……我的手里握着剩余的线绳,眼望着风筝消失的方向,呆呆地站立在那里……
我不记得当时是怎样带弟弟回家的,也不记得后来难过了多久。我只知道,自那次以后,我的第二只风筝、第三只风筝……再也没有发生过那样的事情。
生活越来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这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过年原本是最为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此刻却引发很多年轻人集体吐槽,年轻人集体怀旧小时候的过年情节,更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过年回家种种责难与拷问,成为“恐归族”。媒体调查80、90年轻一代对中国年的感情,结果显示年味随着年龄增长热度退减,昔日那个欢天喜地的中国年,已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怀旧。
现在的年轻人为何打不起过年的精神,对过年越发没有了那种热烈的情趣与兴致?为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享受也越发富足的今天,我们却对传统节日丢失了一种兴致勃勃的情怀?这个问题不只是关乎着大家过年能否开心,更关乎着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谁抢走了我们童年对过年那种眷恋情愫,又是什么让年轻人过年不乐观,反而“压力山大”?
年味都去哪了,年味为啥淡了?很多理智且颇为成熟的人,会说那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是啊,因为长大了,我们肩头多了责任与使命,更添了烦恼与忧愁,儿时过年那种无忧无虑的天伦之乐,也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消逝在成长之路上。小时候,过年吃顿饺子,有新衣服穿,男孩放鞭炮,女孩头上插朵花,这些今天看来似乎再平凡不过,甚至老土的过年方式,就足以让过来人大发怀旧之情。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来只有过年才会操办添置的东西,现在分分钟都能得到。孩子需要的东西家长可以随时去买回来;而成年人买新衣服更不是过年的“专利”,现在只需轻轻点下鼠标就能搞定;原来一年最重要的宴席“年夜饭”也可以在饭店订个套餐,免去油烟之苦……这些种种,让人们对过年没了期待,也迷茫着过年应该要干什么,“年味”慢慢变成了“乏味”。
一到过年,我们就会在网上发现很多吐槽,大家相互问候这过年还剩下啥,恍若只有对儿时的怀念。过年很累,压力很重。就业、买房、婚嫁,这每一个问题都是一种现实压力。当下,80后普遍成家立业,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群体“被剩下”,他们在大城市打拼,却难有归宿感,身份与房子是留在这个城市似乎难以逾越的短板,只好以牺牲青春来打拼未来。在80后情何以堪的时候,90后步后尘而来,就业压力与生活压力成为年轻人头顶望尘莫及的两座大山。过年不是不愿意回家,很多人不敢回家,回家的成本足以让人生畏,更可怕的是不知如何面对亲友们那些不知所以然的问候。结婚了么?孩子有了么?在哪工作?收入还行吧?房子买了吗?这每一个问题似乎都量十足,难以招架。在社会压力普遍增加的同时,人们无暇对过年倾以太多的情感,年假顶多是难得休息几天。
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遗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过年赶大集变成了逛超市,过年燃放鞭炮如今成了一个纠结的话题,庙会文化已经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很多小朋友已经说不出过年的来历,我们传统佳节却丢失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我们从串门拜年到用电话拜年和传真拜年,后用电子邮件拜年,再用短信拜年,现在连短信也不用了,用微信;甚至我们连红包都不包了,而改用手机“支付宝红包”。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涣散了、消解了、搞乱了。春节的民俗被一个个地消除,以至于今天我们中国老百姓似乎已经不会过春节了。
年确实变了,以前的东西只剩下怀念,但是年的味道其实还在。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我们对家的眷恋、对年味的追寻,应该是所有中国人不变的情怀。
我害怕冬天的到来,每天骑车,骑到手脚冰冷,更不愿意出门,只能蜷着腿呆呆地坐在沙发上,我的脸,似乎被冬天淹没了,风轻轻地从脸边吹过,浑身呈现出一身凉意。
走出家门,手不由自主的卷住了,下楼,看着一路的\'落叶,和北风刮得满天飞舞的落叶,路上的人影少了,没有了太阳的温暖,越来越发现时间过得好快,秋天还没走过,冬天就已快到了。
唉,开学没多久,就要迎接冬天了,我讨厌冰冷的感觉,可又讨厌夏天那种炎热。可是,没办法,每年都要迎接春夏秋冬。
上楼,回到家,家的温暖很舒适,我边吃饭边看着窗外,树在晃,我突然有点同情门外的大树,他们受了那么多的炎热和寒冷,仍是坚强地站着,可我的坚强似乎完全被冬天给打败了。
窗外的大树被风给吹歪了,可是他们没有倒下,仍是每天站在大地上,那么我的坚强哪去了?
打起精神,冬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也正是对我们的一个挑战,你们准备好接受冬天的挑战了吗?
“年味越来越淡。”是每次年后被提及最多的话题。正如春晚歌曲《群发短信我不回》里的歌词一样“不管你是谁,群发的我不回,不是我不给你面子,实在我觉得太累。”除夕夜,似乎都在回短信、看春晚、刷微博中度过,但是除了这些现代的贺岁方式外,似乎很多的传统仪式都无声无息地消解了。
其实春节本身就是仪式的集合体,像祭祖、守岁、贴春联、邻里之间互道祝福、走亲访友、发红包等等。这些仪式不可偷懒,更不可省略,因为仪式本身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对于过年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年味的淡化正是因为来自仪式感的弱化和物化。
如果有幸你在中国的乡土乡间过个年,便会感觉年味依旧如十年前、二十年前一样。但为何邻里之间拜年祝福的仪式在城市的小区、社区就进行不下去且消失了呢?这不应该拿城市化作为借口,这只是画地为牢的结果。想想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除了看春晚和发短信、偶尔发发微博之外,确无其他事情可做。这样的话,其实不是各家各户在过春节,而是春晚在帮我们过春节、本应该作为春节的主体却变为了春节的看客。
再说回到这些消散的仪式,大家逐渐的让他们消失是因为春节的这些仪式总是庄重而又繁琐的,但是仪式往往象征着一种承诺、宣誓、结束和启程。例如祭祖——最能代表春节文化的重大仪式,是春节的灵魂;守岁——则是春节的核心。像贴春联这种最传统最简单的仪式,其实是现代城市,不是不贴就是贴一副春联不换,一劳永逸。
可以说,这些仪式正面临着物化的侵蚀,像发红包本是带来财气和喜气的举动,却在近年红包文化的异化中变了味道,连年水涨船高的压岁钱俨然多了些送人情、还人情债的意味。而越来越后的钱包,俨然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一大负,甚至有人因为回家过年发红包压力过大而选择在外地过年,这多尴尬。
每年春节过后,面对着越来越淡的年味,总有会声音指出要保卫春节,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没有了一些仪式,自然就没有了节日的眉目,以致消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