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一本永远看不完的书,而那一次,我读懂了母亲。
“你的饭卡在不在啊,你有没有带伞啊……”“你说够了没有,你真的很烦啊!该带的我都带了,你就别再啰嗦了。”我竟毫不客气地打断了妈妈的唠叨。妈妈选择了沉默。出门的时候,妈妈又啰嗦了一句:“路上小心啊!”我并没有理她,而是头也不回地上了麻木。
到了学校,我才明白父母的话是对的,因为在与父母顶嘴的同时少装了一本作业,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莫及啊!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只希望奇迹的上演。
第二天,那本没有带来的作业使我很快就要进入被批评的时刻,上课铃一响,我感觉“死神”正向我走来。只听老师说了一声:“把周末的作业拿出来放在桌面上。”很快,老师就发现我没有作业,于是就开始质问我是不是没有做作业,我保持了沉默。就在这时窗外有一双手正在挥动,我扫视过去,原来是母亲,她的手上好像是我的作业本,我向老师示意,出去拿了作业本转身想进入教室,却看见母亲欲言又止的表情,我问道:“有事么。”母亲摇了摇头,我走进了教室。
终于挨到了星期五,我乘上麻木回了家。到了家,我叫母亲同我一起去“派乐汉堡”那吃汉堡包,母亲却说她不喜欢那种口味,给了钱让我一个人去享受。
回家,看见母亲正在吃咸菜拌饭,我一下子有了一种想哭的冲动,我冲进了房里,闭门思过。
我冲出房间一把搂住母亲,我俩面面相觑,热泪盈眶。
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一心只想着孩子,对孩子的关心无微不至,对自己省吃俭用的人。
那一次,我读懂了母亲。
被问到如何有这么多时间看书,冯立闭眼想了一会儿,“大概是有空就看吧,我很少拿出整块的时间来读,日常生活往往是见缝插针地阅读,再一个读得多了速度也会上去”。他的作息是“朝八晚十二”型,其实他并没有因为大量看书而耗费太多时间,甚至如某些猜测那样“不通世事”,他数了数,大学生应该体验的生活从打游戏到谈恋爱,从上课到做助教,从实践到旅行,一个不落全都体验过。
他的身上有很多打破人们通常设想的地方,满足着人们的好奇心,其中有一条就是人们对纸质书与电子书乐此不疲的优劣争论,在他这里似乎失去了意义。有的人可能就是喜欢“读书的感觉”吧,提到现在有些人对纸质书的执着,冯立不以为意,“有读书的感觉不等于有效率,读书这东西入门很重要”。
比起读书形式和读书心得,冯立更看重实在的内容和深入的思考。通过对各种学术著的阅读与思考,他写道“读书要读出不同的维度,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阅读的表层,简单阅读就去表扬或批驳某本书的优劣”,在用显眼的数字打头作标题的总结文章里,这样的思考和各个角度的点评才是主角,恍惚间有指点江山的气势。“读书多了写得多其实很容易,读得多了,写得不多但能给别人传递得更多才见功力”,冯立并不只单纯追求知识的输入,他觉得,大学给大家提供了很多知识,但“忽略了传授学习方法”,例如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读书写作。在最新一篇《1700本书阅读总结》里,冯立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如何阅读一本书》等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还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结果带到了他担任助教的.课堂上,让自己的学生读书评,练习写作。“说理工科学生不擅长写作,这完全是误解”,在冯立的眼中,不少理工科学生表现优秀,很有潜力,而他也露出一种为人师的喜悦,晃了晃头。
曾几何时,我认为生命宛如一棵树,无论怎样,只要你浇灌它,它就会茁壮成长,而那一次,我真的读懂了生命。
那是在一个恬静安详的午夜,我读完了陆幼青的《死亡日记》,他说“生命是因为有结局才美丽。”让我真的懂了生命的意义。
人的生命应该是一个花季吧!但这花季却不是永恒的,落叶归根,花开花落,这是大自然无法改变的规律。人,也是这样,永远喜欢美丽,永远也无法面对突变和生命的结束,可是,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有开始便会有结束。
每次春天的到来,我都会很欣喜。我喜欢春天的花,炫眼夺目。我喜欢春天的草,清翠欲滴……可是,日子在过去,花凋零飘落,草枯萎衰老,面对生命的逝去,面对一切的美丽完结,或许,我应该明白春天不会常驻。生命的季节也不会永恒,应坦然面对生命的结束。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在于它探求的过程,因为只要活得有意义,至少人的精神和灵魂会给你留住一个美丽的春天,即使它逝去了,而在你的记忆里仍是清新可见,毫不褪色的,古代那么多的杰出人物,他们的生命虽完结了,但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他们最亮丽的生命也许是他们在痛苦的摩擦中自然存在的。
一个人的生命应如此,在生命结束时应坦然面对死亡,在面对死亡的绝望中表现出一种豁达和平静,让生命活的有价值,既然生命注定要燃烧尽,何不从容乐观呢!永远向着阳光充满希望。
生命中有乐观和坦然这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就永远也不会被时间的流逝而黯淡和消逝,这才是真的生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