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学区组织了读书活动,读的就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当我手中拿到这本书时,一股莫名的冲动让我捧着这本书将其一口气读完。佐藤学教授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与反思。
佐藤学教授提出:①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回想起自己的教学,更多地是追求那种热闹的,积极发言的课堂气氛对于课堂上一时的沉默,总是担心因此会浪费时间,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觉得这样的课一定是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参与面寥寥无几便是自己教学工作的最大失败。于是,便总是追求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响应的热闹气氛,全然忽视了相互间地用心倾听。在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发现大多老师也是如此,好像课堂气氛是否热闹便是一节课成败的标志。于是,往往一个问题的设计造成课堂上的暂时沉默,教师就会很急躁地给予适当的提示,或直接给出答案,随后在一连串的“知道了吗?”“明白了吗?”的询问声,在学生频频地附和声中,满意地继续去上自己的课。如今“主体性”神话的提出,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仔细回味佐藤学教授的话。是的,从表面上看,课堂显得异常活跃,气氛相当热闹,学生是在积极地配合,实际上是教学中的一种假象。教师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剥夺了学生创新的机会。试想:在学生叽叽喳喳地交流声中,有多少学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有多少学生在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回答,教师自己又认真倾听了几个学生的回答。即使在倾听,也是想急于从这些回答者的发言中,找到与自己答案相吻合的那一个。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偏激,因为哪一节课不是如此,学生在下面大声附和,教师在上面连连点头,表面上看,学生和教师之间达到了一种默契,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订的教学目标。公开课,随堂课,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课堂气氛不是占了很大的比例吗?于是乎,教师都在追求那所谓的课堂气氛。然而,我静下心来回忆日常的教学,我们经常会发现课堂上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布置了一个研究课题后,让学生各自观察,接着再让同一小组的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马上抢着各说各的发现,随后老师请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举着手高喊:“我!我!”,叫声回响在整个教室,唯恐别人抢了先。学生甲说了自己的发现后,教师问还有别的发现吗,可站起来的学生乙竟说了与学生甲相同的发现。若同学说得不够正确,老师会问:“你们对这位同学的回答有什么想法?”可随后站起来的学生却仍在说着自己的发现,与老师的发问毫无关系。教室里乱作一团,老师终于发脾气了:“安静!我看谁听得最认真!”并指名让学生复述刚才的提问。此时,未能发言的学生在叹息声中一个个垂头丧气,有的则不甘示弱,仍在下面悄悄地说着自己的发现;有的干脆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有的虽毕恭毕敬端端正正地坐着,却一言不发。
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主体性神话”在作祟。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的机会太少,使学生既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作出正确的判断,也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只管自己说不管别人听不听,他们在意的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潜意识中交流的目标是教师,因此当其他同学发言时与自己无关,只是在等待下一个轮到自己与教师进行交流的机会。原因之二是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学生的看法,而并不是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②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预期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由此可见,看来作为教师十分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倾听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我们这里所说的“倾听和表达”主要是用耳朵认真地听,辨析别人的语言,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一个过程。涵盖两层意思:一是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努力听懂、理解,从而作出积极的反应,即给予正确的评价。
表达与倾听是相辅相承,交替发展的。学生在表达和倾听中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更有将信息进行整理,在内部消化吸收和情感体验过程。随着倾听的深入,思维活动和表达能力的水平也就会得到螺旋式的上升,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
我记得瑞吉欧有句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同样,左藤学教授也讲到: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法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是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与众不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作为孩子大朋友、大伙伴的我,就必须在孩子的活动过程中,走进孩子的心灵,解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倾听孩子的声音,知道孩子的“一百种语言”,然后才能欣赏孩子,成为他们成长的有力支持者。
其实,学会倾听是一种学习,一种礼貌,一种修养,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然而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记得我在上《坐井观天》这一课时,我让他们谈谈自己听了故事后的感受,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说几句话。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讲着,内容不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便是“青蛙真正感到了自己见识少”。这时,班里一个平时调皮,又特别爱惹是生非的学生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又跳回井里。”话音刚落,同学们便捧腹大笑。我也笑了,随口说道:“我看你才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孩子失望地坐了下去,小嘴噘得老高,一脸的不高兴。按照一般的理解,井底之蛙孤陋寡闻,一旦出得井来,就可以见多识广,当然不会再回去了,这也是课文的应有之义。现在,居然有学生要井底之蛙回井里去,实在有些“离题”。
静下心来想一想,新课标提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班有几十个孩子,面对同一事物,可能众口一词,也可能声音不一。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倾听孩子的语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引领孩子的思想。这个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说?他到底是怎么认识井底之蛙的?我很遗憾:在课堂上我居然忽视了这一点,因为想当然,我没有积极关注这唯一不同的声音,没有思考这些话的意义,更没有理解这些话的言外之意。
好在写日记时,这个学生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他写道:青蛙跳出井后,来到一条河边,想喝水,突然,听到旁边老青蛙的警告:“不要喝,水里有毒!”紧接着,又看到许多青蛙被残忍地剥去了皮,血淋淋地出现在众人面前,眨眼间又成为了桌上的一道佳肴。我的心被震撼了:让青蛙跳回井里又有什么不好?可作为老师却没有给他一个当众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于是,我提笔在作文本上写道:“对不起,老师才是那只井底的青蛙。”虽然道歉似乎晚了些,但好在我已意识到了倾听的重要性。
我决定再给学生一次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让孩子动手动脑新解《狐假虎威》,我又一次领略了孩子缤纷的童心世界。
倾听,是一种理解。有人说,教育就是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倾听,还是一种等待,给孩子机会,不随便打断孩子,也不轻易做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共创幸福。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们都应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
如今,二期课改的推出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我们带来了全面性的挑战:领导者决策的挑战,课程多样性的挑战,教师素质的挑战。这次教育改革就如《静悄悄的革命》一样是从根本性、结构性开始的深刻地教学变革。
“革命”?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刚拿到这本书时不仅让我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教学的改革?是教师的改革?是课堂的改革?怎么样的改革?这一些列的假设开始埋藏于我的心间,也埋藏于这本神秘的书名后。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了第一页。在书的序中写到: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本书的作者佐藤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简洁的文字解释了这本书名背后的含义,也粗略的对我的疑问作了一些解释。但这样的一个改革过程它又是如何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又如何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更深层次的探究与疑虑使我开始往下翻阅。
作者提到要改革必须深入底线,触及最原始“动力”即教师、学生!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当我看到这些句子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惭愧几乎同时产生。我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教师?我做称职了吗?
作者还提到课堂追求的是“用心地相互聆听的教室”而不是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回想起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孩子们热烈的回应,如果大家没有回应便会觉得制定的目标没有完成,便会直接给予提示或者答案,随后加上一句“听明白了吗?”“知道了吗?”以此继续下一环节。久而久之这样的回应造成孩子们不管有没有在聆听,不管是在听还是不在听全然惯性的回答“是”“明白了”“知道了”的局面。这不由的让我开始深思这个问题。这样的做法毫无疑问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和创新的机会。因此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安心发言的环境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在《纲要》语言领域中也这样提到: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愿意说的氛围与意境。让幼儿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现在回想作为教师就必须自始自终保持愿意倾听的态度,学会等待,学会给学生时间,并及时给予回应。以保护幼儿自尊心和培养自信心。
书中还提到:“教学是多种思考相互呼应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应每一个学生的活动。分组活动时,教师要走到需要帮助的学生前,倾听他的想法和了解他的思想。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交互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了师幼互动这一教育的基本形态,它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还有许多观点和案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小林老师开始了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实践的案例,原田老师,——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与学生的气息绝妙地息息相通的案例,一个个都是那样的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然而,案例中作为代课教师的原田老师,只能偷偷地与学生进行那种心灵的沟通,她与学生、家长息息相通的交往结晶——蒲公英,还没等到开花,就通通被校长拔掉了的结局,使我深刻感受到改革的艰难。
在看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鼓舞着我促使我开始行动,就从最基本的倾听出发,从和幼儿建立同一视线上交互目光的关系出发,在班级中也来开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以积极探索幼儿教育的新路。
夜晚,月亮小姐和白云先生跳了一支舞,星星观众们都拍手叫好。猫头鹰兴奋到睡不着,因为明天妈妈要带他们去旅行。我则是害怕到睡不着,因为老师说明天有一个很难的考试。
不过我有方法可以让我很快的忘掉烦恼,进入甜美的梦乡。首先,我会先把烦恼抛到脑后,再把今天好玩、有趣的部分回想一次,这样我就能忘掉所有的烦恼,再来我就会在床上弹跳,跳累了,我自然就会睡着了。
这次难得的失眠,让我欣赏到夜晚美丽的风景,也使我发现到更多只有晚上才看得到的神祕事务,例如:月亮的约会和结婚典礼,猫头鹰小孩那期待的.眼神……
这些都是白天看不见的。
我真期望我还能有几次失眠的机会,因为我好希望我能藉由这几次的失眠机会,来发现更多我之前失眠时没看见的事物,让我知道更多夜晚时会有的一些生物的表现。我喜欢失眠,失眠让我更了解夜晚。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