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飞有关的故事作文

与张飞有关的故事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17 12:24:39
与张飞有关的故事作文

与张飞有关的故事作文【一】

北魏的皇族中,有个名叫可悉陵的人,生得身材高大、魁梧强壮,性格勇敢坚毅,又练得一身好武艺,实在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因而很受皇室器重。

在可悉陵17岁的那一年,北魏皇帝拓跋焘带着他一块儿到山林里去打猎。

他们一行人个个都本领高强,善使弓箭,勇猛无比,打起猎来更是不在话下。没过多半天,他们便捕获了许多野兔、鹿、山鸡之类的野味。大家带着猎物一边大声谈笑,夸耀自己打猎的成果,一边准备踏上返回的路。

人们一路走一路说,正在兴头上,忽然有人察觉旁边的树在微微颤抖,传出一阵草叶的“沙沙”声,好像有什么动物在快速行走。就在犹疑间,说时迟,那时快,丛林中突然蹿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它大吼了一声,直吼得地动山摇。

人们惊出了一身冷汗,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只听得一个人大喊道:“保护皇上,看我的!”说话间,人已到了老虎跟前。大家定睛一看:原来说话的是可悉陵。

可悉陵什么武器也没拿,赤手空拳地和老虎搏斗起来。老虎的尾巴用力一掀,眼看要扫到可悉陵身上,可悉陵灵巧地一闪躲开了。大家回过神来,弯弓搭箭想要帮可悉陵的忙,可悉陵却喊道:“请大家别插手,我一个人就可以了!”大伙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可悉陵和老虎周旋,心里暗暗为他捏一把汗。

可悉陵躲过了老虎凶猛的一扑一掀一剪,瞅准机会跳到老虎背上,揪着虎皮死死按住虎头,抬起铁拳拼命朝老虎的天灵盖砸下去。也不知打了多少拳,可悉陵累得不行了,才发现老虎已经七窍流血,死了。于是可悉陵把这头老虎献给了拓跋焘。

拓跋焘没有过分称赞他,说道:“我们本来很有机会逃走,不跟老虎纠缠,实在走不了,大家一起上,也可以轻而易举地置老虎于死地,你偏要徒手和老虎单打独斗,你的勇敢和谋略确实超人一等,但应该用来造福国家,而不要再浪费在这种不必要的搏斗上了。要是万一出了点事,不是太可惜了吗?”

拓跋焘的话很有道理,可悉陵的行为表面上看勇猛无比,其实不过是逞匹夫之勇。我们的才能,不应该徒费在不值得的事上。

与张飞有关的故事作文【二】

传说中,有往来于天上人间的木筏,驾驭木筏的人是真正勇敢无畏的人。

西汉时期,有个隐士叫罗君平。据说,他知道往来于天上和人间的木筏从人间到天上的时间,因此,凡是要到天上去的人,临出发之前都要先到罗君平这里来。

这一天,木筏出发的时间快要到了,罗君平家聚满了将要乘筏上天的人。这时候,一个驾木筏的人从罗君平家中走了出来。上天的人中有一个赶紧上前,拉住他问道:“上天要经过曲折的河水,而天又是那么高那么大,一路上还有神怪精灵,木筏在行驶中有时还会颠倒过来。你经常驾着木筏漂浮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什么你连手都不抖一下、一点也不害怕呢?”

驾木筏的人回答说:“我用了多年时间来学习驾驭木筏的本领,又用了三年时间来亲自驾驭木筏,往来于天上人问。”

那人又问:“仅仅靠本领和实践,就可以了吗?”

驾木筏的人说:“当然不是。在每次驾木筏上天的时候,我忧虑的只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少年,而根本就不考虑木筏是否能够返回人问。我驾驭着木筏,一路上波浪翻腾,气候千变万化,反复无常。有时阳光灿烂,云蒸霞蔚,一下子又突然变得暗淡无光,明亮的白天刹时变成黑夜。有时候,木筏和波浪互相撞击,猛然震荡起来像脱缰的野马急驰狂奔,一会儿沉到波谷浪底,一会儿又像格斗一般冲向高高的浪尖,恍恍惚惚的样子,使我感到似乎有无数人在驾驭这木筏。每当这时,我的心情都非常镇定,一点儿也不慌张。如果此刻心里一慌,手脚就会不听使唤了。只要心里不慌乱,怎么也不会跌倒,直至平安地到达目的地。”

那个问话的人深有感触地说:“我想,你说的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驾驭木筏,其实许多事情也都要这样才行啊!”

我们从驾驭木筏中可以领悟到:不管干什么事,遇到什么情况,都应该专心致志,毫不动摇,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这样才能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与张飞有关的故事作文【三】

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史称管子,因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而闻名。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后人称他为“华夏第一相”。

管仲少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为维持生计,管仲先是与好朋友鲍叔牙合伙经商,来后从军,来到了齐国。管仲做了齐国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师傅。

管仲的第一件重要功绩,就是成功护送公子纠回到鲁国。

当时襄公时期,齐国政局动荡,为保护两位公子,管仲和鲍叔牙分别带着公子到国外避难。

公元前686年,齐国爆发了内乱,齐襄公的叔伯兄弟——公孙无知,***了齐襄公,自己登基继位。但是不该他得到的,到手了也会失去。不久后,公孙无知被齐国的贵族们***死,齐国又陷入了没有国军君的混乱局面。

两位公子得知情况,都想尽快回国继承王位。公子小白先行一步,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公子纠被***害于鲁国,管仲与另一位大臣被发送回齐国。

管仲的最大功绩,就是受齐桓公重用,君臣携手,同心共创霸业。

管仲的才干是非凡的,经知己鲍叔牙力荐,齐桓公,就是曾经被管仲射过一箭的公子小白,终于听了鲍叔牙的建议,任用管仲。正是小白的帝王胸襟容纳了管仲,才成就了后来的齐国的霸业。

管仲是来源于生活的底层,经历了生活的各种艰辛,又格外聪慧好学,所以他对历史和现实都有极为深刻的观察与体味。管仲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他打造了齐国万众一心的精神,凝聚人心和力量,并推行了适合战争的国家体制。

“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齐国当时四民杂处,士农工商杂居,不利于专业的发展。管仲提出按职业归属居住,士和士居住在一起,商和商居住在一起,以此类推,同一个领域的人生活在一起,以“定民之居”。这样他们各自的后代也都在家业传承中成长。这种熏陶对各行业的后代的成长是很非常有利的,他们把祖上的技术传承并发扬光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叫以“成民之事”。民众有固定的居所,有世代相传的产业,国之根本就解决了。

稳定了民心之后,管仲推行“叁其乡伍其鄙”的行政规划。

之前西周推行封建制,提倡皇亲国戚带领族人开荒拓土,建立自己的“国”和军事据点,齐国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保护“国”的军队,最初都是各自的族人组成,他们也成为齐国最早的贵族。国之外叫野。管仲把国之内的人划分成三部分,齐桓公亲自率领五个乡,另外两个大夫各率领五个乡,这就是“叁其乡”;“伍其鄙”就是把在野的人分成五个属,用各个大夫来统领这五属。每个乡和每个属抽调两千人组成军队,总共是三万人的军队。这些都是成为齐国的精锐部队。古代规定,只有贵族才能参加战争,有利于激发这些人的荣誉感。管仲打造了齐国的军事精神,这其实是强兵思想。随后齐桓公陆续打败周边的一些小国,开始强大起来。

管仲“贵轻重,慎权衡,宰相肚里能撑船”。《史记》记载,管仲“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就是说,管仲善于把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善于把灾难性事件转化为对齐国有利的事件。

《史记》中记载,齐鲁会盟的时候,鲁国大臣曹刿抓住齐桓公,拿着匕首指向齐桓公,说:“你们一个大国欺侮我们一个小国,侵占我们土地太多了。”

齐桓公只好答应归还鲁国一些土地,曹刿才作罢。后来齐桓公想反悔,管仲劝说:“我们齐国现在正在称霸,要拉拢一些国家才能达成霸业。”

凡是对齐桓公不利的事情,经过管仲的转化,都变成了对齐国有利的事。

春秋时期,齐国人特别喜欢豪华的葬礼,而且喜欢互相攀比。齐国布匹很缺乏,木材也很缺乏,他们都把有限的布匹与木材用于葬礼了。齐桓公对此很忧虑,问管仲怎么样才能制止这种行为呢?管仲说,那些喜欢豪华葬礼的人是爱图名利,那就从这个方面入手。管仲的方法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齐桓公下命令:以后如果棺材超过规定的标准,就露天暴晒死者的尸体,而且还要惩罚那些主持丧事者,齐国的葬礼攀比之风被遏制住了。

管仲还在经济、选拔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采取了“相地而衰征”的措施,按照土地的好坏分等级征税。规定国家经营盐铁事业,设立盐官,设立铁官掌管制造农具,鼓励鱼盐贸易。

在改革内政的同时,管仲还协助齐桓公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周边不服者。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周王室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时,齐桓公还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保护了中原诸国。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645年,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替他担任相位。齐桓公欲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我的好朋友,我对他最了解。他是个真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的性格是不可以为政的。”

齐桓公又问:“易牙怎么样?” 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可以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讨好国君,这是没有人性,更不宜为相。” 齐桓公再问:“开方如何?”

管仲答道:“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15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

齐桓公于是问:“那么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

管仲摇摇头,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管仲说罢,见齐桓公面露难色,便向他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说隰朋可以帮助管理国政,是可以信赖可以倚重的。

遗憾的是,齐桓公最终并没有听进管仲的话。管仲死后,齐桓公任用了易牙等三人,最终酿成齐国的内乱,导致齐国的霸业由盛转衰。

与张飞有关的故事作文【四】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作者对张飞的描述:“一个黑脸大汉,豹头环眼,满脸又黑又硬的络腮胡子。”虽然黑脸“张飞”长得没那么夸张,但却也有几分神似。

众所周知,张飞的脾气十分暴躁,耐不住寂寞又十分固执。黑脸“张飞”真好秉承了张飞这一性格。一次,我们在上美术课,大家都做得十分端正,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只有黑脸“张飞”一个人上半身趴在桌子上,还不停地抓耳挠腮,像只猴儿似的。黑脸“张飞”一边抓耳挠腮,一边自言自语。我拉了一下黑脸“张飞”,轻声提醒了一下他,做了个“stop”的手势。他倒好,把我的好心当作驴肝肺,他瞪了我一眼,又轻声骂道:“管你什么事!”说完依旧我行我素。我十分生气,又用脚轻轻踢了一下他。黑脸“张飞”暴跳如雷,脸色铁青,骂道:“我又没惹你你干嘛踢我?”说完,怒目圆瞪,仍旧固执地自言自语。我看着这样的情景,在看着这样的人,只能是听之任之。

还有一次上完体育课回到教室里时,大家都满头大汗,黑脸“张飞”也不例外。汗珠儿不断地从黑脸“张飞”的脸上流下来。黑脸“张飞”脱下外套,把外套塞进课桌里,嘴里还不停的唠叨:“天真热……”黑脸“张飞”又掏出纸巾,擦拭着脸上的汗。突然,我们都大笑起来,原来是黑脸“张飞”头上冒着“烟”,像个蒸汽机似的。黑脸“张飞”抬头一看见我们都盯着他,顿时感到十分不好意思,黑脸上出现了红晕,特别像烧红了的牛排,煞是好笑!黑脸“张飞”十分生气,见到我趴在桌子上笑得弯不起腰来,瞪了我一眼,吓得我连闭上嘴不笑了。

经过我的介绍,你知道黑脸“张飞”是谁了吗?没错!他就是我的同桌——徐承天!

与张飞有关的故事作文【五】

自古以来,海拨957米高的张飞营就因其奇峻雄险而受到人们的尊崇,也是一个因张飞屯驻而出名的三国故地。

在三岔坝一带至今流传有“金华阳穷简阳”的故事,说的是当年张飞镇守张飞营时养了一只作战异常凶猛的神犬,此犬不吃白米干饭,专吃简阳有名的美食,什么玉成羊肉汤啊,简阳包子啊,石桥挂面啊都被神犬了个遍。

然而,吃饱喝足后,神犬竟然头朝简阳尾朝华阳屙了一佗金屎,至此华阳土地肥沃而简阳日渐瘦枯,就有了金华阳穷简阳的说法,更演生出了简阳乡下那句“吃家饭,屙野屎”的千古乡谚。

沧海桑田,世事变幻,当年“沙场秋点兵”的张飞营,早已没有了往昔的刀光剑影,杂树乱草交织,不知名的野花野果更是满山遍野都是。

由于有了前几次游历张飞营的,我们人手一根木棍,沿着张飞头像下面的泥泞土路由西向东帵蜒而行。

说是路,其实就是半山腰间开辟出的一条小道,上面是陡峭如削的张飞营,下面是竹林池塘的农家,或许是因为长久的人迹罕至,农家的几条狗见了陌生人后,不依不绕的追赶得紧,走出一里多路程后仍旧此起彼伏的狂吠着。

“东山下秋意凉,枯草莽莽淹四方。未见狼兵犯城下,只闻农家犬汪汪。”

想起巫昌友的这首《张飞营》,竟然与当下的氛围如此的妥贴。

深秋渐冷,雾霭茫茫,葳蕤墨绿中的一片片枯黄像是给山梁镶了一道道金边,近处的山,远处的山,深墨如黛。

俯瞰深谷中的五道河,溪流浅浅,笔走龙蛇一般,曲折而行。

山鼠,懒蛇,野兔,山鸡,时不时的从草丛里一窜而出,那悉数的声音既带给我们惊荒又带给我们惊喜!

一边用棍棒敲打着杂草,一边拍着杂乱无章的景致,一边贪梦采摘着野果。

那些翠绿的野枣,红红的野苹果,甜香的草地瓜,还有香脆的茶籽,如精灵一般诱惑着我们的贪欲,即使双手被无名的刺扎得鲜血淋漓,也不肯放过大自然天赐的\'水果。

听老人们讲,张飞营有瑶池宴的美称,是个连叫花子都饿不死的地方。

一般的人在山上困上几个月也不会饿死,这儿有甜美的泉水,还有可食的野生动植物一百多种,相传当年张飞之所以屯军于此,就是因为发现山上粮草丰盛,不惧敌军围困。

一路向上,杂草中的南瓜,碎石上的石木耳,黄土堆里的野红苕,甚至连枯树枝上的滥尿狗都不时的刺激着好吃嘴们的神经,一边艰难前行,一边用背包贪婪的搜刮着战利品,一边在废弃的房屋里搜寻着曾经的记忆。

或许是因年深日久,丛生的杂草铺天盖地,已经找不到了路的轮阔。

高个子在前面不遗余力的开着路,矮个子俯首低头,穿梭在浓密的荊棘丛中,一不小心,头发就被锋利的钩刺钩住,没走几十米,浑身上下沾满了一种叫沾沾草的东西。

歇口气,回首西边的张飞巨型头像,已经悄无声息的没入了云端。

日渐西沉,秋风渐冷,在一个长满绿苔的荡荡里,一口废弃的古井赫然而出,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张飞井?

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停下了脚步。

这是一口古韵十足的石井,虽然废弃了数百年,依旧不盈不溢,喷咏不断。

或许是真的渴了,一个胆子大的伙伴居然趴在井边掬了一口,那分亨受,那份神态,宛若穿越了一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想起白乐天的诗句,我不禁愰然大悟,在张飞营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寻找的不就是张飞遗迹么?

相传张飞被范江张达二贼人割去首级后,死不瞑目,魂魄在张飞营上空夜夜怒吼,当地人敬畏,日日祭祀,然而张飞终不肯离去。

至到几百年后的贞观时期,张飞托梦与丹景山佛兴寺主持智普大师,告诉大师因为没有头颅,难泄心头之恨。

大师闻言,遂召集张飞营周围村民,有工出工,有财出财,在张飞营的小道旁刻张飞头像一尊。

自此,张飞魂神归位,不再夜夜怒吼,当地人尊其为大神,月月供奉。

岁月渐逝,一抔黃土湮灭了过往春秋,如今记得张飞营的人已经不多了。

打开网络,人们关于张飞营的解读自然是众说纷云,五花八门。

有人说那就是一尊典性的唐宋时期佛像。

也有人说那是一尊没有完工的张飞头像。

还有人说,这是乐山大佛的蓝本。

不过,真正让人们信服的还是来自于老百姓自己的传说。

西风萧萧,鹅公包头,旧事已被雨打风吹去。

乱草纷纷,留得住,留不住的都是历史。

未到半山腰,天色己渐暗,继续上山是不行的了,一行人只好带着最最无奈的心情下山。

路过农舍,又是犬吠声四起,打望月色下的张飞营,竟多了几分沧桑的伟岸。

巫昌友说,没有看完的风景才叫风景。

我有些语塞,张飞营,我还要来看你的。

与张飞有关的故事作文【六】

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已经三年了,一直默默无闻,总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一次,碰上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秦军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赵王只好派平原君赶紧出使楚国,向楚国求救。

平原君到楚国去之前,召集他所有的门客商议,决定从这千余名门客中挑选出20名能文善武足智多谋的人随同前往。他们挑来挑去最终只有19人合乎条件,还差一人却怎么挑也总觉得不满意。

这时,只见毛遂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哪怕是凑个数!”

平原君一看,是平常不曾注意的毛遂,便不大以为然,只是婉转地说:“你到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却从未听到有人在我面前称赞过你,可见你并无什么过人之处。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尖子很快就会穿破口袋钻出来,人们很快就能发现他。而你一直未能出头露面显示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够带上没有本事的人同我去楚国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毛遂并不生气,他心平气和地据理力争说:“您说的并不全对。我之所以没有像锥子从口袋里钻出锥尖,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像锥子一样放进您的口袋里呀。如果早就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口袋,我敢说,我不仅是锥尖子钻出口袋的问题,我会连整个锥子都像麦穗子一样全部露出来。”

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很有道理且气度不凡,便答应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连夜赶往楚国。

一到楚国,已是早晨。平原君立即拜见楚王,跟他商讨出兵救赵的事情。可是这次商谈很不顺利,从早上一直谈到了中午,还没有一丝进展。面对这种情况,随同前往的20个人中便有19个只知道干着急,在台下直跺脚、摇头、埋怨。唯有毛遂,眼看时间不等人,机会不可错过,只见他一手提剑,大踏步跨到台上,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毛遂毫不胆怯。他两眼逼视着楚王,慷慨陈词,申明大义,他从赵楚两国的关系谈到这次救援赵国的意义,对楚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的凛然正气使楚王惊叹佩服;他对两国利害关系的分析深深打动了楚王的心。通过毛遂的劝说,楚王终于被说服了,当天下午便与平原君缔结盟约。很快,楚王派军队支援赵国,赵国于是解围。

事后,平原君深感愧疚地说:“毛遂原来真是了不起的人啊!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真抵得过百万大军呀!可是以前我竟没发现他。若不是毛先生挺身而出,我可要埋没一个人才呢!”

毛遂自荐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总是等着别人去推荐,只要有才干,不妨自己主动站出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