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榴莲的作文大纲

关于榴莲的作文大纲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25 03:24:02
关于榴莲的作文大纲

关于榴莲的作文大纲【一】

我最爱吃的就是榴莲了,可能说起她,有人就隐隐约约地闻到一股臭味,可是你别怕,这榴莲吃起来那叫一个香。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我发现它土黄色的外壳上长满了刺,让人动都不敢动一下,就像一个小刺猬。妈妈带上厚厚的绒手套,使劲剥开外皮,米黄色的果肉露了出来,真是诱人极了!可我一闻,哇!好臭!妈妈对我说:“这榴莲闻着臭,但吃起来可香了!”在妈妈的催促下,我心里又一百个不乐意,于是,我只是象征性地轻轻地咬了一小口,“嘿,真是好香!”我不禁赞叹道,仅一小口榴莲那又绵又软又香又甜的口感就让我禁不住的赞叹。

经过了很长时间,我又有一个新的发现,只要是榴莲,它的果肉绝对是不多不少,正正好好的五个瓣,而且还具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不可缺少的各种微量元素。

俗话说:“不得以貌取人。”今天,我要说一句:“不得以味取榴莲。”大家不能只闻到榴莲的臭,还要敢于尝到它的香啊!

关于榴莲的作文大纲【二】

夏季的一天,我们全家品尝了一个有“水果之王”美誉的榴莲果。

那天我放学回家,一股恶臭扑鼻而来,我四处寻找。最后,我在一个黑乎乎的袋子里发现了一个像是膨胀了的狼牙棒的东西。我拿着它的.柄,凑到鼻前闻了闻,“天哪!这是甚么怪东西这么臭?”说完妈妈回来了,妈妈说:“菲菲,你看我给你买什莫好吃的东西了?”“妈妈等一会儿,先让我把这怪东西扔掉再说。”妈妈看了急忙的说:“别扔别扔,千万别扔!”“为什么?”我一脸疑惑地说。“这就是我给你买的好吃的呀。”我一下愣住了说:“别开玩笑了,您让我吃这臭东西,恶心死了!”妈妈说:“这可是热带水果之王!”

爸爸回来了,他拿来了个水果想撬开它。可是,他的皮实在太厚了,就像坚硬的铠甲,上面还长着又尖、又硬的刺,根本撬不开。爸爸又找来一把铁锤,把刀放在榴莲上用铁锤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砸开一条缝。然后爸爸再用手使劲地掰,终于把它掰开了。

榴莲被掰开后,一股更浓的臭气冒了出来,臭气充满了整个屋子。我赶紧把鼻子捏上说:“爸爸我受不了了,别吃了,这莫臭,一定不好吃。”

爸爸没理我,一只手捏着鼻子,一手试探性的拿了块金黄色的果肉,用舌尖舔了一下,然后放在嘴里,说:“啊!真好吃。”看着爸爸吃得津津有味,我和妈妈也忍不住的吃了一块。“真的不错。”我说

榴莲像一块不会融化的雪糕,特别甜。这味道让人回味无穷。不到一会的功夫我又吃了一块。

没想到那臭哄哄的榴莲,吃到嘴里滋味却如此香甜。

这麽一个大榴莲不一会就被我们“一扫而光”。

原来榴莲这麽好吃,这莫香甜,难怪它在许多国家里被人称作“水果之王”呢!夏季的一天,我们全家品尝了一个有“水果之王”美誉的榴莲果夏季的一天,我们全家品尝了一个有“水果之王”美誉的榴莲果。

关于榴莲的作文大纲【三】

早就听说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如何的振聋发聩,充满着真知灼见,只是一直没有心思拜读。直到最近,在等考研成绩的百无聊赖之中,才硬着头皮啃起了这部竖排繁体的历史教科书。不过,钱先生的文笔显然比我们的那些苗正根红的史书要好读的多,再加之条分缕析的分析和多如浩海又恰到好处的史实,任何关心历史的人都会爱不试卷。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我们所做的是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让你死记硬背,不许质疑书本,不许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钱穆先生想做的就是这一点。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就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倾向到现在依然如此,前段时间关于中医关于新儒学的争论就是很好的例子。先生看来(其实我们也是这样看的,只是有时候不是这么做的)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前者以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为标准进行生搬硬套,自然看来事事不顺;后者则是抱残守缺,这种观点本来没什么市场,但现在有些却因着民粹主义而复活,说什么儒家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出路这样不着边际的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在没分清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的情况下,要形成理性的共识无疑是缘木求鱼。

不能理性对待国史不能算是懂得历史的人,不懂历史就不是一个有知识的公民。要对本国的历史有一种敬畏之心,知道本民族繁衍生息之不易,同时又要明白中国落后之根源。作为一本教科书,《国史大纲》达到了目的,它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先生理性、进步的历史观,那它和现在的教科书究竟不同在哪里呢?

《国史》反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阶梯式进步的历史观,这是最大的不同,因为文明的延续不能用某种标准斩断,让前后之间截然不同。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明,这样的观点来源于历史不断进步这一乐观主义的信念,以为社会是从低到高慢慢演化的。这种划分历史阶段的思维是经济基础决定论的产物,划分的依据是劳动工具的不同,举个例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开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我们书上的标准说法是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的分野为标志,之前为奴隶社会,之后为封建社会。但是,铁器的使用是一个过程,什么时候占主导地位这不好判断,占了主导之后是否引起了上层的.变化这个也不清楚。先生举了《盐铁论》中的一段话,说明到了西汉仍有一部分农民用石器进行耕作,而在南方有些地区,春秋时期就广泛使用了铁器农具。

随后,钱穆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反过来,专制的政府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在明一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于同一原因。对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种混合的观点,在某一具体时期,重点论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战国时期以思想流变为核心,两汉以制度变化为核心,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思想和经济变化为核心。在特定时期某一部分会占主要地位,影响其他两部分,形成那个时期的主要风貌。

钱穆先生是主张改良的,认为革命是一种极端,是矫枉过正,而真正的进步是在和平的环境中产生的,他用不同时期经济状况的对比证明这一点。革命是否正确,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社会的持续进步不能单靠革命的带动,则是确定无疑的。托克维尔说,自由是大革命的合法子女,但靠着百年的努力才赶走了专制暴政这一革命的私生子,使得自由民主成为现代政治的首要原则。小布什有句名言,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将政治家关进了笼子,我现在是站在笼子里给你们说话。成熟政治的产生有赖于社会理性的共识,找到病根再抓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钱穆先生理性积极的态度是多么的可贵。

关于榴莲的作文大纲【四】

圆圆像刺猬,臭气冲天好滋味,没错,它就是榴莲。我喜欢吃的水果很多,梨子、西瓜、菠萝、草莓,而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还是那很多人都吃不惯的水果之王——榴莲。

榴莲,不论是营养、味道、形状和独特的吃法都是其他食物难以相比的。它椭圆椭圆的,西瓜般大小,但表面却密密麻麻布满了坚硬的“钢刺”,时刻提醒着那些对它垂涎三尺的动物和馋猫们:“喂!老兄不怕痛就来呀!”看,它的身上是一层土黄色的皮。皮上有着深棕色的条纹,小心翼翼地砸开刺猬般的果壳,就露出了五六块大大小小的果肉,奇形怪状的,有的两头扁扁,好像鸭嘴;有的两头大小不一,好像鸡蛋。取出一块果肉,狂嚼猛嚼,一股香甜的气味便溢了出来,一下子激起了舌头的“狂欢”,让你受到味觉的冲击,吃完后,嘴里仍有余香回荡。别看榴莲好吃,它那臭屁般的“臭气”,常让人闻了想吐。

这就是好吃的榴莲。

关于榴莲的作文大纲【五】

榴莲,以前很不被人看好,它因其远远就能闻到的臭味而被人嫌弃。但是,这就是大错特错了。榴莲吃起来不但不臭,还很香,而且它还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榴莲又名韶子,属麝香猫果。它叶片长圆,顶端较尖,聚伞花序,花色淡黄,果实足球大小,果皮坚实,密生三角形刺,果肉淡黄,粘性多汁。

头一次食用榴莲时,那种异常的气味可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但是,也有许多人吃了第一口,就会被榴莲那种回味和质感所吸引,其中还会有一部分人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

榴莲在泰国负有盛名。它气味浓烈,爱之者赞其香,厌恶者怨其臭。泰国人特别喜欢榴莲,“典纱笼,买榴莲,榴莲红,衣箱空”以及“当了老婆吃榴莲”等谚语都说明了泰国人喜爱榴莲的程度。

中国文学家郁达夫在《南洋游记》中写道,“榴莲,有如臭乳酪与洋葱混合的臭气,又类似松节油的香味,真是又香又臭又好吃”,从未吃过榴莲的人,只要首次大胆尝试第一口后,甜美沁心的美味就会叫你越吃越想吃。

榴莲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淀粉11%,糖分13%,还有多种维生素、脂肪、钙、铁和磷等。

接着就说说我吃榴莲的感觉吧:我10岁那年,舅妈买了一个榴莲,放进冰箱后,结果,冰箱中的食物全臭了。妈妈想把它扔了,我气愤地说:“这个讨厌的东西,害我的零食全喂狗了(认知连狗都不想吃,我倒偏偏要向它挑战,更何妨,书上对它的评价又是那么高。”于是,我扒开榴莲,掏出果肉一吃,那味道,真是令人作呕。

我说:“舅妈,你干嘛买这种鬼东西?”舅妈笑眯眯地说:“再过几天,你再去吃吃看,保证你吃了还想吃。”

过了几天,我又硬着头去吃。谁知,这一吃,竟觉得那味道是很甜美的。从此,我对榴莲情有独钟。只要几天不吃,心里就堵得慌。你们看我的皮肤,白里透红,精神倍儿棒。嘿,这可能有榴莲的一份功劳吧!

朋友们,我说到这里,你们流口水了吧?那赶快去水果店买一个尝尝!

关于榴莲的作文大纲【六】

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这点让我敬佩不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古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和发展。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数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的“熏陶”,熟知不少无用的典故,却对其民族的精髓与意义懵无所知,这犹如空呼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爱国是要有基础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谈爱国;知其原方能爱其本,不懂我国历史怎么能全心全意的为这个国家奉献?历史的意义在于知道我们国家的精神,学习民族的气质,正是这种内在精神与气质,支撑着我们的历史延绵不绝,历史是一个国家的骨架,后人如若不知,谁来继续这个庞大构架的扩充?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就是独特。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气质。这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所以说历史并非毫无价值。相反,历史的价值是普世的。

《国史大纲》前言里指出了研究历史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在说为什么要学历史的时候,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以史为鉴。问题是鉴个什么呢?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后记里说,已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总在不断的重复不断的上演,该发生的一千年前会发生,一千年后还会发生,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国史大纲》前言里说,一个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知识线在水平线上的国民,对本国过去的历史,应该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这样的人多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评判历史人物或历史朝代之所作所为不仅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俯瞰全貌,而且要走进当时的环境中去体察其目的、背景。有可能以现代标准谓之野蛮的行为,在当时是进步是科学是有效的。秦皇汉武历来是争议极大的两个帝王。其实争议双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伟人也罢,因为彼此观察角度不同。我以为如果以秦汉背景分析以后世之影响力去考核,秦皇汉武都是伟大的皇帝。比如始皇帝刑法苛严,然背景是大乱之后的一统,“乱世宜用重典”,不严如何凝聚天下?何况苛严是有法可依,并非任意妄为。当然重典也应有度,只是这个“度”两千年后无法精确计算。若以现代法律衡量,秦皇汉武枪毙一百次都不够,最符合标准的不是袁世凯就是伪皇帝溥仪,如此岂不荒唐?再比如修秦陵、建长城,难道劳工们仅仅是被武力逼迫不得已而为之吗?若如此,其工程质量可想而知,然结果却是千年不朽。民工的责任心何来?关于秦暴政的来源多为汉代史家所载,如同清否定明一样,我们不能否认汉代史家们有偏公允的可能。

钱老提到了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两个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来所谓的喜欢历史原来只是喜欢历史资料,因为这样能显得自己很博学,在目前史学教育极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较能吸引人眼球,现在想想简直是亵渎了历史,可以说我以前对于历史是急功近利的。其实一开始没想到这是本教科书,一直以来想看久远年代的史书,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陪得上“历史“二字,可是钱老这本书虽是教科书,但其服务于政治的意味不浓,其根本思想乃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中国是如何兴盛起来,又是如何沦落到如今这种地步,钱老期望在这种反思中寻求拯救当下中国的方法及思想。

本书的引论部分详尽地阐述了钱老的历史观,看后受益匪浅。本书成书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艰苦的时代,凝聚了作者对于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以及对于当下的社会深刻思考,当时史学界出现了三个派别,传统、革新、科学,作者认为时下的历史俨然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例如,书中写到:“革新派“主张“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他们眼中的中国历史皆以“专制黑暗”一语抹***“,他们把当下之病症,一切归罪于两千年来之专制。显然这是种很偏激的思想。然清帝退位,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改变,他们又把矛头指向文化,曰:“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思想停滞无进步,而一切事态,因亦相随停滞不进”、“两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弊”。而同时也有极力推崇古代思想的思想。由此可见,当时的史学完全沦落为政治的工具,这是作者所不愿看见的,我们对于自己历史要分清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而后择而取之。

看到南北朝后我就开始看近代史部分了,我觉得目前官方的近代史教材都是经过过多的处理过的,我们都希望知道真实的历史,我们认为这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所享有的了解我们民族过去发生了什么事的权利。钱老生活在那个年代,又以其高度严谨负责的态度撰写的这本书,应该有很高的真实度。

对比一下现行历史教材的基本体例,区别还是很大的。一是用词概念。钱穆沿袭的都是传统史家的词汇——党争、王霸、民变、流寇……这些在今日教材的话语体系里或已不用,或者变为农民起义,泾渭分明。二是基本立场。钱穆分析北宋军事积弱,包括幽云屏障之失、内政不振、武备朽钝、兵制欠当、地方无权等等。相比而言,钱穆至少部分地接受当时的进步观念,认为革命整体是合理的,虽然仍旧视大多数民变为灾难。(但事实上中国的全部农民起义的确都不曾给社会带来本质的进步,倒是破坏极大,因为主导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无赖,除非像刘邦、朱元璋广得读书精英辅助,方能成事。)而现行教材几乎是死守“人民必革命进步”的思维定势雷池不敢稍动。而很显然地,要成为“有知识之国民”,绝不应该满足于信守那些不许讲道理、“不容置疑”的定见。除这两点外,在民族观念、政治局面传承流变等方面,钱穆的观点也与现行教材不同,因为教材是以政治观点为纲组织史实,而钱穆以历史观点为纲,虽然都是“信念决定论点”,然而政治观点显然要比个人化的历史观点僵硬,所以现行教材与这部六十多年前的教材相比,也要僵硬、枯索一些。

《国史大纲》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其主旨“则在发现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这说明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记述历史以对时事及后世造成影响。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那么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看本国历史呢?先生说要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会对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历史总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鉴古而知今,历史总能带给我们温情。亦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对历史毫无敬意可言)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前人不知后事,只是各行其是,焉能以己之过而责之于前人之身?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带着温情与敬意,带着能够鉴古而知今的心态去学习本国历史,才能学以致用,才能报效祖国

简单的举个例子,官方历史教科书中,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是以一个正面角色出现的,讲他们如何爱国,而没有提到他们的愚昧和残忍,而本书有较为详实的阐述。不过我要说明一点,知道历史是一方面,如何看待又是一方面,我们知道了义和团的残忍就可以了,毕竟在列强野蛮入侵我们的时候,给我们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对他们的任何残忍都是应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我们要以此时时勉励自己,努力让祖国富强,让中华民族迄立于世界的东方!

读这本书以后我收获很大,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得到了深刻知识,满足了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由于时间关系虽然我没完整地读完这本书但我了解还是比较深刻,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更加提高了,具有魅力的中国古代历史浮现了在我眼前,虽然是过去但值得研究。

关于榴莲的作文大纲【七】

榴莲外壳有很多刺,想是刺猬身上的防衣。在水果超市里,只要有榴莲,老远就能闻到榴莲的“臭味”。

有些人不喜欢吃榴莲,因为它臭如猫屎,而有些人却很喜欢吃榴莲,是因为榴莲吃起来甜甜的、软软的,像冰激凌一样,味道好极了,最后剩下榴莲核,它有3、4厘米长,弯弯的。榴莲果肉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香味独特,具有“水果之王”的美称。

我爸爸很讨厌吃榴莲,但到水果超市了去买水果,他依然买个榴莲给我和妈妈吃。一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把榴莲的壳掰开。

榴莲的营养价值很高,除含有很高的糖份外,含淀粉11%,糖分13%,蛋白质3%,还有多种维生素,脂肪,钙,铁和磷等。榴莲全身都是宝,果核可煮和烤着吃,味道象煮得半熟的甜薯。

榴莲来自泰国,所以比较贵,买一个榴莲要花八、九十元。妈妈买榴莲选择开裂的,(自然开裂因为成熟后的榴莲果实会裂开,这就说明榴莲足够成熟了。

关于榴莲还有一个传说呢!相传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率船队三下南洋,由于出海时间太长,许多船员都归心似箭。有一天,郑和在岸上发现一堆奇果,开始大家不知何物,都不敢吃。郑和拾得数个同大伙一起品尝,岂料多数船员称赞不已,竟把思家的念头一时淡化了。有人问郑和,“这种果叫什么名字?”他随口答道:“流连”。以后人们将它转化为“榴莲”。

不要被榴莲的外形、气味给吓跑,让我们和榴莲来个亲密接触吧,相信你会爱上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