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在讨论上层建筑时,常常会有意孤立自己。思想者尤甚。他们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靠着精神食粮存活,对世界的人事嗤之以鼻,通过孤立自己向外界证明他们是触摸过宇宙以外的“不平凡的”人类。或许他们精神上达到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智慧也超越了平凡大众,但他们所成就的,他们所痴迷的永远只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小部分。
换句话说,这其实是文人们玩的一个游戏。二战后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没有本质的区别,物质享受糜烂,精神空虚开始潜入生活,战时的使命感和爱国的一腔热血不复存在,人们开始询问生命的意义。艺术家们和作家们最擅长的就是营造一种悲剧感,孤独感,认为任何人在世界上都是形单影只。很多生活如行尸走肉的人发现这一点后,贪婪的享受着这一刻。这是一个供人逃避现实的港湾,这是艺术家们创造的心灵的港湾。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不同的栖息地。他们会活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也不用与任何人交流,不用讨厌某人,不用喜欢某人,一切一切都只关乎自己。
这就是我为什么赞成赫尔米娜说的“荒原狼必须死”。哈立意识中的两部分,人和狼,人代表了更接近现实的部分,而狼是逃避的部分,代表着一种消极态度。中产阶级本质上讲,是一个生活动力软弱的产物,战战兢兢,前怕狼后怕虎,很容易为别人所统治。因此他不寄希望于权利,而是寄希望于大多数,不是寄希望于暴力,而是寄希望于法律,不是寄希望于负责精神,而是寄希望于选举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或者作者所指的中产阶级,都是选择背离狼性选择人性。而思想者是选择两者共存的存在。我不敢说思想者才是真正后果的一群人,反而我觉得平凡大众才是真正活过的一群人。他们体验生活,他们面对生活,而这些并不需要狼性的支撑,因为人的韧性完全可以让每个人都坚强存活。思想者紧紧抓住生命中狼性不放手,因为他们认为终有一天他们会厌恶这个世界,而最终带给他们重生的是荒原狼。我认为恰恰相反,逃避避世的狼性,那种孤独悲剧感,对拯救人生毫无作用,是人性,是面对,是参与,让你逐渐对这个世界改观。
思想者和普通人是两个存在,就像杠杆一样,两个都不可缺少。但中间又有巨大的鸿沟,谁也不了解谁,却是相互依赖的生存。
如果艺术将将进行下去,我认为荒原狼将是永恒的主题,这些消极避世的思想者们,缺乏最真切的理解与关爱,时常以一种恶毒的眼光看待世界。如作者所说,活在这个世界不容易。中规中矩的中产阶级才是维持这个世界继续以光与爱的方式进行下午,他们有思想者们不理解的平凡,荒原狼在他们的生活中无法立足。生活逼迫他们前进,他们拥抱生活,他们不认为工作是一种束缚,工作是一种生根的方式,是一种发光发热的方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徘徊在狼性的泯灭和重生中,但最终,人性还是会把他们带回世界。因为他们不是一个人,他们是万千人中的一个。
很努力地在读这本书,读起来是真的有些费劲。再加上在阅读过程中我没有那种强烈的阅读渴望,可能是看不懂的缘故,也可能是没有静下心,我甚至需要“强迫”自己来认真地阅读。
读得有些慢,因为很多时候不知所云。整本书下来,没有什么感受。就是现在写读书笔记,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写些什么。《荒原狼》和我想象中是不大一样的。有人说读它读到泪流满面,而我却没有感受到它的深刻。我总觉得荒原狼在挣扎的,和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一样。编者的序里说荒原狼是个“注定要将人类生活中所有的怀疑作为个人的苦恼与地狱去深刻体验”的人,一开始有不少的渲染铺垫,使我对他有很大期待,但我着实没有感受到荒原狼的独特之处,至少我现在是不懂荒原狼的。怎么说呢,“无病***”也不能精准表达我的看法,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荒原狼确实是在无病***吧。一开始,我觉得荒原狼对小市民的生活,那种平淡的幸福的不耻,那种观点是很新颖很独特的,这一定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并不是单纯的愤世嫉俗,但在后来我也没能发现他有多独特。
“每个人都在灵魂的某个角落熟知自***虽然是逃避的方法,但其实只不过是有些悲惨的非法紧急出口罢了,比起死在自己手中,还是打倒生活要更为高贵、美丽。”
“我怀着好奇心,想要看看人到底可以忍受到什么程度,如果达到忍耐的极限。我只要把门打开就行了,那样我就可以逃出去了。”
“即使你知道你的努力不会成功,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就变得肤浅、愚昧。要是你认为必须为某件好事、为理想的事情而搏斗,达成其目的,那才肤浅呢!难道理想是为了被实现才存在的吗?难道我们人是为了消灭死亡而活着的吗?不,我们是害怕死亡并且热爱死亡而活着的。正因为有死亡,所以小小的生活才会在短暂的期间显得那样美丽、那样光辉。”
“人应该以痛苦自豪——一切的痛苦都让我们想起自己的价值……大多数的人在还不会游泳之前都不会想游泳!他们是出生在陆地上而不是出生在水里。另外他们当然也不会想思考。他们是被创造来生活的,而不是被创造来思考的!是的,思考的人,以思考为主要工作的人,在这一点上或许会获得重大成果,不过就像用水取代陆地那样,总有一天一定会溺毙的。”
“所有人都会把降在自己身上的痛苦当成最大的痛苦……再怎么不幸的生活,在阳光普照时,沙地和岩石之间也还是会开出幸福的小花。”
不过,在这些段落里,我倒是感受到了乐观与积极的心态,可能也是觉得荒原狼的痛苦并没有那么痛苦,大概也说明我开始慢慢倾向于乐观的心态,于是记录下这些。说明我还是比较认同这些的。
当我合上《荒原狼》这本书之后,脑袋空空如也。之后,我疯狂地,接近歇斯底里般地下载了大量莫扎特的交响曲、钢琴曲,虽然在于接近艺术的这条道路上,我连个新手都算不了,但是看完书之后的第一个冲动竟然是大量欣赏这些原来“自认为”(当然也是被形形色色的人所传输的)枯燥无趣的音乐。
当然我知道作为一篇读后感来说,选择这篇名著是个很不明智的选择。这本书读的很慢,薄薄的一本书,接近花掉我两个星期,很多时候,有些很晦涩的语段,会反复地再看一遍,有时候也会遇到看不进去的时候,索性扔掉,当再次拿起的时候,又会反复之前的一些篇幅来读。后来,上课当老师说到《荒原狼》的时候,简直是当头一棒:连老师读了十几遍也没有搞定里面所要揭示的内容。于是,我知道对于这篇名著,绝对还有反反复复理解的必要。
其实,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书的名字我就想了很久:《荒原狼》?为什么会选择一个荒原里的狼来写?当荒原和狼相结合,又是多么的孤寂、悲廖。而后,又开始看了翻译者对本文的序,说这本书是一个中年艺术家的精神危机,何来危机之谈,难道是黑塞本人的自传性质的小说?到了出版者序中,作者以哈里·哈勒尔房租侄子的身份,带给了我们一个哈里的初形象和在外界给别人的印象。在“我”眼中,“哈勒尔心灵上的疾病并不是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弊病,是哈勒尔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染上这种毛病的原非只是那些软弱的、微不足道的人而是那些坚强的、最聪明最有天赋的人,他们反而首当其冲。”这难免不让人,把哈勒尔的怪病放到整个历史的发展中,当“处于两种时代交替时期的时候,这些人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无辜,他们的命运就是怀疑是人生,把人生是否还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不难发现这种狂人在每个时段都会有,只是有些狂人被人们称赞,而其他一些就淹没在历史的浪河之中,永远和外界有隔阂而不为人知。
当然,在出版者序中,我们还有很多内容篇幅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荒原狼的存在。“教育的基础就是‘摧毁学生的意识’…但是这位学生坚韧倔强,骄傲而有才气,他们没有能够摧毁他的个性和意识,这种教育只教会他一件事:憎恨自己。?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不能自爱就不能爱人,憎恨自己也必须憎恨别人,最后也会像可恶的自私一样,使人变得极度的孤独和悲观绝望。”“他从他那真实的空间,从他那荒原狼似的离群索居的角度出发确实赞赏并热爱我们这个小市民世界,他把这个世人的小天地看做某种稳定的生活,看做他无法到达的理想,看做故乡与和平,凡此种种,对他说来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翻着,来到《哈里·哈勒尔自传——为狂人而作》。这是哈里自己的内心世界,孤独而又自省,冷静而又无助。他把“特有的简朴和胆怯的生活艺术,安详地度过一天”看作是浑浑噩噩。“满足和欢乐对于我来说,是不能够忍受的,用不了很长时间我就憎恨它,厌恶它,我就变得非常绝望,我感受到不得不逃向别的地方,尽可能逃向喜悦的途径,不过必要时也要逃向痛苦的途径。”…“不一会,我心里就燃起一股要求强烈感情、要求刺激的***,对这种平庸刻板、四平八稳、没有生气的生活怒火满腔,心里发狂似的要去打碎什么东西”
他无时无刻地在矛盾着,也就是无时无刻的痛苦着。把日子过得平庸而无奇,但是无法忍受,就像得了什么毛病一般,无处不在挑剔着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无法安宁。
之后,他在一条潮湿的街道前行,在一面墙停了下来,因为他喜欢这面墙,这么盯着,他看到了“魔剧院…”和“专-为-狂-人-而-设”,当然第一次看到这个,我并没有多大的留意,只是觉得增添一些奇幻的色彩,但是读完整本书之后,我知道这几个字对于哈里以后的意义有多重要。后来,得到的那本《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这本小册子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写哈里和荒原狼的关系了——一个躯体下的两个他。我很欣赏这种观点:在有些人有了出息,被人羡慕,他们得以成功更应该归于他们身上的壶性和猴性,而不是归于人性,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的确,人性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于帮助使人达到成功的时候,显得很渺小,反而这种人性的普遍或者普善性,不能够使得一个人得到更高的成功、突破自我。然而,黑塞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完全不能够互助互济的,而是专门对立的,就是一个躯体里面的两个死敌。
在那本小册子中,荒原狼是一个真正的孤独者、矛盾者、自***者,哈勒尔无法沟通市民世界,无法理解那些所谓的艺术,他在探索中迷失了方向,甚至发现自己与自己毫无关系;他又时刻在想着这个世界的种种罪恶,想着自己身上难以救赎的罪愆,他无法理解世界,无法原谅自己,却又不能抗拒内心的诱惑。而通向圣洁的道路只有选择“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熄灭生命的火花,回归本原。”荒原狼原本是一个艺术家,他来源于市民,他深刻的眷恋那平静、善良、秩序的市民世界,他同时又以艺术家的敏感对市民虚伪的循规蹈矩感到愤懑,他要彻底撕裂虚情假意,于是,当他就要脱离市民阶层时,却绝望的发现,当代那些所谓的艺术早已与他绝缘,于是,荒原狼彻底孤独了,甚至孤独到失去了自己(因为他根本就不愿意看到曾经狂热追求永恒的自己)。荒原狼在孤独中痛苦跋涉,他不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时代错了,人性深处隐藏的种种邪恶趁虚而出。荒原狼与之搏斗,他向往不朽,却找不到通向不朽的道路并因此而痛苦、矛盾。
这么写着写着,我无法理解荒原狼的孤单,无法体验他的痛苦,我们一直满足于生活带给我们的安逸和满足感。于是,没有早就狂人,只是无数的庸人日复一日的消耗着原本不多的时日。黑塞仿佛立了一面镜子,把我们的五脏六腑都剖开,然后他却以狼一般的野性,冷眼看着我们。
但是,这么一个人的出现,完全不再被我理解了——赫尔米娜!这个孤傲的荒原狼啊,他竟然完全可以接受并努力地完成她所有的指令!还有刚开始赫尔米娜就认定最后她给他的指令就是***了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人,为什么她可以指令他所有,为什么她可以为了完成她的指令去学习他认为他厌恶的舞蹈和厌恶的音乐。
关于赫尔米娜和帕博尔、玛丽亚这三个人的出现,我完全是懵了的状态,更不用说之后的老哈里、新哈里的对白,魔剧场和***死赫尔米娜之后莫扎特的出现……这些等等了。只能引用网络上对这部分的评价了:魔剧院,则完全是黑塞凭借他个人的想象,让自感灵魂分裂而痛苦不堪的哈里走着通向内在的神秘莫测的路。哈里在帕勃罗指引下进入了“疯子才能入场”的魔剧院,分别在五个房间游历了“内心的地狱”,以一种身体力行和视觉认知获悉了自身的无意识,把握到内在灵魂的多重性。可是,尽管哈里在魔剧院里参与了灵魂的交流,他还是无法直面自我的人性和狼性。最后,帕勃罗与莫扎特化而为一,向哈里指明一条“幽默”的解脱之路。可是“幽默”对哈里来说只是一种暂时的精神麻痹,它无法让哈里内心获得永久的平和,不朽与永恒仍然只是内心的指向。
至于,还有一部分的见解是这些包括赫尔米娜的出现,都是荒原狼为了完全保持狼的特性而出现的幻觉。
最后,引用黑塞的一句话: “我面临的问题中首要的和最迫切的是一个个的人,是人性,是独一无二未被标准化了的个体。” 他甚至不无骄傲地说:“马克思和我之差异除了他涉及的纬度大大超过我之外,就在于他想改变世界,我则想改变个人,他直面群众,我直面个人。”作为我的结尾吧。
现在,我知道,未来这本书,出现在我视野还会有很多次,甚至十几次之后,我仍然无法了解那是个怎么样的荒原狼和黑塞要带给我们,指引我们的那部分思想。
当我读《荒原狼》时,我是伴随着似懂非懂的纠结读完的。《荒原狼》中的哈里是一个孤僻的独行侠,他坚持租住在一户整洁有序的中产阶级家庭中,而自己的房间里却从来都是一团糟,烟尘遍地,桌上地上胡乱堆积着书本和音乐。他深谙欧洲古典哲学、神学、音乐等各种文化形式,也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有积蓄。但他本人最看重的却是一套自***心理学的理论以及对于剖析自身的工作。他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探索生与死的问题。对于自身的剖析是残酷而客观的。他一开始就先验的认为,自己是一头偶然闯入了人的文明世界而具有了人性的狼,人性和狼性总是在他的心里此消彼长。他对于自己的这种双重性的描述语气十分客观,以至于我们经不住信以为真。从这一点来看,哈里从一开始就是了解自己以及自己一类人的。这种了解而产生的鄙视首先指向的是自己。文中的一个旁观者房东的侄子道出了这一切:“我意识到,哈里的悲观不是基于对这个社会的鄙视。而是基于对自己的鄙视。他那么无情的刻薄所有的人的时候从来不把自己排除在外。他总是把自己放在憎恨和否定对象的第一位。”因为对于世界首先是对于自己作为人本性的认识使他不愿融入这个社会,因而他成了边缘人。
我之所以纠结,是因为在我看来哈里是一个活在社会之外的人:他就像一个苦行僧,用自己的清醒与行为上的孤立来监视着这个社会。他的忧虑是超越了时空生死。对于他来说,死是比生要轻松和快乐的事情。因为有了死的期盼,人的生才有了动力。死是生的目标。
哈里关心的是生的目标也就是死。我纠结与一个这样的思想,大多数人都愿意生活的好,不去愿意面对死亡,都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所以不去追寻。但是,在书中,我看到了哈里的态度,他的确游离在我们的世界之外。他看到了人的狼性,每每有鄙视,他先鄙视自己。一个这样悲观却又不去指责社会的人,给了我一种似懂非懂的理解。可以说他是因为这个社会才变成这样,却又不去排斥这个社会。通俗得来说,就像一个受了气的孩子,不去想对手的强大,只思考自己的无能。这是一种睿智,却又是一种悲哀。睿智的是他能想到这一层,能将人性、狼性看的十分客观,却又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悲哀。
《荒原狼》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不过在我看来,要想更深入探索出其深刻的内涵,需要一遍一遍细细研读。
或许是因为还没企及身处荒原狼的那般挣扎,我只能仰头望着,呼吸间感受到他极尽虚无至绝望的分裂,而无法、哪怕那么一丁点的去体验那样的生活。
《荒原狼》从最初出版者的序、哈勒尔的生活,到荒原狼的小说和最后剧院里魔幻现实的镜像,每一个片段都是哈勒尔对于自己、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反思、审慎与批判,这是在时代里每个思考者所必须面临和克服的困境,应该如何活着、要如何活下去。有痛苦动荡的时代背景,有似真似幻的超现实手法,但最动人不过它的纯真坦率,字字句句都直抒胸臆,解剖、分析、审判,还有温柔的抚慰。
据说训练的方式是摧残一个人的意志,然后在零基础上灾后重建。《荒原狼》面对的问题也可以这么看,多重人格间的斗争最后总有一个平衡,要达到这个平衡,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放下一些执念。
自由之人是不依赖任何事物的,他自给自足、自我激励、自我生长、自我毁灭。因而一些人会想,只要摆脱物质上的束缚,就能成为自由的人。
于是,他们清心寡欲,远离世俗的喧嚣,沉浸在书卷里,喜于哲人的言语。是的,刚开始他们自由了,他们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在蓝天碧草间,享受着广袤无垠所带来的喜悦。可是,他们越是奔跑,脚步越是沉重无力,越是沉重无力,他们越是奋力奔跑。所经之处,无不留下他们的气味,这种气味夹杂着书页的霉变与阴沟的腐败,这种气味使天空变灰、使草地变黄。最后,他瘫倒在地上,喘着气,身上压着一座座四四方方的石碑,上面刻着一些概念、知识以及真理。他死了,他曾有一刻自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